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个真实的阮玲玉 >

第4部分

一个真实的阮玲玉-第4部分

小说: 一个真实的阮玲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渡稀D且惶欤盍嵊裆碜乓幌ぜ把实陌氤だ刃浒咨苯笮」樱谏サ娜棺樱硐加吵淖潘拷嗝览龅牧撑印T诹硪惶跣【渡希稚脸鲆桓銮嗄昴凶拥纳碛埃吒叩纳聿模簧肀释Φ奈髯埃拙坏姆搅成霞茏乓桓焙诒咴部蜓劬担觅沃庥窒猿黾阜治钠褪钦糯锩瘛!    ×饺恕ㄎ抟狻ḿ湎嘤觥!    ∧翘欤盍嵊窈驼糯锩裰皇呛苡欣衩睬壹虻サ幕ハ辔柿烁龊谩!    『罄矗糯锩癖阕苁窃诎硎狈郑系嚼ド焦坝肴盍嵊窕崦妗H兆泳昧耍轿慌阉坪醮诱糯锩竦挠押谩⒁笄谥锌闯龅忝缤防戳耍3M写遣挥肴盍嵊褚黄鹎巴K裕V涣粝氯盍嵊裼谡糯锩裨诠袄锷⒉健⒘奶臁U糯锩窨桃庹伊诵┯泄匮5幕疤庥胗裼⒔惶浮U馕幻挥兴亢辽僖茏拥乃纳僖ソビ昧松媸啦簧畹娜钣裼⒌暮酶小!    〉笔保挥�16岁的阮玲玉皮肤白皙,颇讨人喜欢的瓜子脸,有着一双长而弯的丹凤眼,不笑时流露出自然天成的忧戚感;一笑则两眼弯弯,嘴角露出一对浅窝,更显南方女子妩媚动人之态。     张达民从这位一见倾心的可人女子身上感到了从未经受的温柔,他不由的重新审视起这位美丽的女子来。阮玲玉发现张达民对她格外的殷勤,在这种殷勤面前,她感到不安、紧张和激动。     阮玲玉和张达民其实一直是认识的,只是这些年来不常见面。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日里,张达民傍晚时分经常来昆山花园散步,于是也就常与阮玲玉相逢。这位丝毫不摆主人架子的四少爷逐步赢得了涉世未深的阮玲玉的好感,而青年人之间总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渐渐地,两个年轻人的心靠近了。     无数次的昆山公园偶遇慢慢的变成了一种约定,他们的恋爱开始了。张达民慢慢的用他的方式占据了阮玲玉心中的一个特殊位置。     自从父亲去世这十年来,特别是进入崇德女校以来,阮玲玉一直生活在单一的女性世界之中,16岁的她情窦已开,所读过的许多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那些缠绵徘恻的爱情故事,也曾使她向往过梦中的白马王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哪个异性青年真正走进过她的情感世界,张达民则是第一个闯入者。张达民虽不如小说中的男主角那般可爱,但对自己也可算得殷勤备至体贴入微,且他不计较出身门第与自己相爱,她还是挺受感动的。     阮玲玉对于张达民,总归是互相看着长大的,多少不是很陌生,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阮玲玉的主仆意识也就淡薄下去了。阮玲玉毕竟正是豆蔻年华,早年丧父的她身边出现了一个像兄长似的异性关心、亲近自己,心里也很是欣喜。     殷勤的张达民多次赠送小礼物给阮玲玉,都被从小养成洁身自好、自尊自爱性格的阮玲玉婉言谢绝了。阮玲玉之所以谢绝了张达民的一切赠与也是因为,她觉得第一次接受一个青年男子的礼物,不管礼物的轻重,都是一件很神圣很重要的事情,故而才一直持郑重其事的态度不予接受。     张达民为了表示对她的关怀,还殷勤的要求为当时名字还是阮玉英的阮玲玉改名,他告诉阮玉英,有一个与她同名的女子被遗弃,还是就此改了。从此,阮玉英改名为阮玲玉。     之后,为了进一步亲近阮玲玉,张达民竟然从海宁路的新居搬回了乍浦路的老宅来住。     回到老宅住的张达民,总是殷勤的跑到后院,向阮玲玉的母亲问寒问暖。     阮玲玉的母亲,作为张家老宅里的仆人,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张达民是喜欢阮玲玉的。只是面对如此殷勤、恳切的张家四少爷,一个孤苦善良的寡妇,靠帮佣度日,还要养育女儿读书的母亲心里只存此念,毫无戒备:只要他真心对女儿好,将来真要成就了好事,不但女儿终身有托,自己也是有靠的。到了那一天,早早去世的丈夫也能含笑九泉呢。     不管怎么说,阮玲玉在她16岁那年的秋天开始了她的初恋。初恋是甜蜜的,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挽起恋人的臂膀,徜徉在秋日花园的小径上,充满了诗情画意。然而,甜蜜中却带有一丝苦涩,那是对未来的忧患,这个明显带有〃主仆之恋〃色彩的恋情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来吗?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第9节:不幸的开始(图)

  在刚刚16岁的阮玲玉眼中,风度翩翩的张达民从形象上还是蛮符合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形象的。对于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张达民是母亲帮佣人家的少爷,这就意味着这个明显带有〃主仆之恋〃色彩的恋情有着巨大的压力,但是这似乎也符合了少女恋爱的标准,她憧憬一切美好事物,她愿意冲破这一切的障碍,克服重重险阻,与他走在一起,带给他温柔的慰籍。       在此之前,她从未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对张达民缺少衡量和对比的标准。张达民的甜言蜜语,他所表现的绅士风度以及恋爱时的甜蜜,拨动少女的心弦。他不计较出身门第的与她恋爱,也给了她继续与他在一起的勇气。她以为那就是爱情。16岁的她,哪里知道,恋爱时的甜蜜不能代表全部的现实生活。     而张达民,阮玲玉在她的眼里,是美丽的,温柔的,她的美是出于天然,一派清新之气,直沁张达民的肺腑。     至于张达民与阮玲玉的性格上的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他们俩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     张达民喜动不喜静,不善于思考问题。他一看见书就头痛,他的中学也不是用功读下来的;但是阮玲玉性格内向、忧郁,喜爱静静的坐下来,阅读一本富有哲理的书籍。     张达民很早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学习交际应酬,他热衷于出入舞厅、歌榭、跑马厅和跑狗场。     阮玲玉自小出身于平民家庭,性格内向的她对这些娱乐在认识张达民前是闻所未闻,更谈不上热衷了。     阮玲玉酷爱电影和读书,而张达民则宁可去打牌,常常一打就是一整天。     至于阮玲玉,她是一个年轻单纯的少女,是一个有思想、一直想自立的人。而张达民不过是个〃二世祖〃,专事坐吃祖产。     不难得说结论,阮玲玉和张达民完全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两种类型的人,一个是出身贫苦、有思想、希望能自立的女子,另一个是属于剥削阶级的〃二世祖〃。如果他们真心相爱,愿意互相迁就对方,也许未尝不是一件美事。但不幸的很,他们的地位,他们的身份、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决定了他们之间的鸿沟实在难以填平。     一时的甜蜜可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是成就不了一世的幸福。     1925年,张达民的母亲很快就知道了小儿子对阮玉英痴情,并想娶她为妻的事。她非常气恼,张达民的母亲坚决反对他们的交往,当劝说没有奏效时,张老太太便把气撒到阮玲玉母女身上,将阮玲玉的母亲赶出了张家。     张达民心中知道,母亲的做法无非是为了要把他和阮玲玉拆散,倒是连累了阮玲玉和她的母亲。但凡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无不把自己那点爱情看的比海深,比山高,甚至甘为情死,也在所不辞。这种恋爱时的热血沸腾,其实不过是把以往戏剧、小说上看到的情比金坚、一往情深、至死不渝的例子套用在自己身上罢了。     此时的张达民觉得自己既然爱了,就要爱到底。张达民便赶去安慰她们母女,将被逐出张家,无以为家的阮母,瞒着家里,安排在北四川路的鸿庆坊的一个宅子里面暂时落脚。     他打算先和阮玲玉同居,造成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婚姻,然后再正式迎娶。此时的阮玉英早被张达民不计较门第出身,不顾父母反对与自己结合的一片真心所感动,便轻率地做出了与他同居的决定。     1925年底,刚刚在崇德女校读到初二的阮玲玉便在鸿庆坊开始了与张达民的同居生活。不久,阮玲玉就自动退学,离开了崇德女校,放弃了自己曾对人生的追求。那年,阮玲玉16周岁。     按1935年春,阮玲玉对《现象》杂志记者所言:那时,我的意志还薄弱,同时年岁也究竟还轻,所以认识不多就后,受不起他的欺骗,两人便实行同居啦。〃但这已是事隔9年以后,悲情的阮玲玉在经历了张达民的噩梦之后的省悟之语,只是为时已晚矣。     从昆山公园相见到恋爱,两人是闪电似的;从恋爱到同居,两人也是闪电似的。由于张家不同意张达民和阮玲玉之间的关系,而两人想用同居造成婚姻的既成事实。     在这〃闪电〃似的同居背后,玉英也曾痛苦彷徨过。有时她暗自思忖: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呢?自己内心的向往自然是先念书后工作,做一个自立的人。     可每每将这一想法向母亲倾吐时,总在母亲脸上看到一副痛苦、内疚的神情,接着是一声声的哀叹。阮玲玉知道,这是母亲怪自己这么大的人,好不晓事理,与张达民结婚,难道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吗?     封建意识、缺少文化使母亲目光短浅。母亲感到女儿能嫁张家,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从此自己终身有靠,地位改变。就一个终生作女佣人的思维而言,能过上主人家的那种穿绸着缎、吃用不愁的生活,就是人上人、福中福了。因而母亲自始至终热心地促成这件事,劝说女儿应允这件事。     然而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已陷在热恋漩涡里的阮玲玉也不能自拔。她想到:自与张达民认识以来,特别是和他在昆山花园见面之后,他对我总是笑脸相迎,也从不摆少爷架子,对母亲也尚称和蔼可亲……是呀,难道还有比结婚更好的路吗?     母亲感到女儿能嫁张家,这是再好不过的事,这样一来,自己今后的终身有了依靠,地位也改变了,再也不用替别人家帮佣了。因而自始至终热心地促成、劝说女儿应允这件事。阮玲玉年轻幼稚,恋火已把她烧得无所适从,由于年青幼稚,且母命难违。她就这样轻易地,似懂非懂地将自己的一生和这位张家少爷结合在一起。     然而说是结婚,却并无正式的婚姻仪式和手续;说是恋爱,又无真正一致的理想和爱情。这是买卖婚姻的一种新变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婚姻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就阮玲玉的身世、环境而言不为浪蜂游蝶所惹,定为富贾商人所攫,这似乎是她悲剧定命所致,安能幸免。     


第一部分:迷人的悲哀第10节:比普通少女更早地懂事(图)

  生活的磨难,使阮玲玉比普通少女更早地懂事了、成熟了;生活的磨难,却又使阮玲玉过早地将自己的命运和一名玩世不恭的少爷连结在一起。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也是她悲惨生涯的结局的决定因素之一。     这是在阮玲玉短促一生中第一个占有了她的男人,而且,从16岁到25岁的近10年中,她为他付出了青春和血汗换来的金钱。而他则愈来愈像魔影似地追随着她,宠罩着她,直至将她送给了死神。     阮玲玉初嫁时芳龄16,完全是个年轻少女,而那种流传了千百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牢牢占据了她的心灵。要是这位张家四少爷稍有上进之心,至少能够安分守己,阮玲玉就将终身相随,忠贞到头了。而他却和所有旧社会中的纨绔子弟没什么两样,一步步走向了堕落。     在阮玲玉与张达民同居之初,曾有过一段比较甜蜜的日子。张达民仍然保持着恋爱时所体现出的绅士风度,显得温柔体贴,平日常逛的歌场赌馆很少涉足,父母给他的零花钱也足够支付三个人的开支。     阮玲玉与张达民同居后,在她的人生旅途中揭开了全新的一页,也打开了她生命的另一道风景。     平日里,两人逛公园,看电影,散步,兜风。阮玲玉喜欢音乐,张达民便租来钢琴、请来外籍教师让她练习。颇有艺术才能的阮玲玉不久后弹起来居然有了一些成绩了。只是后来,老师告诉她的手指条件不是很理想,学到一定层次后恐怕难以突破,达到很精的水平。阮玲玉便放弃转而接受戏剧方面的训练。     张达民嗜好跑马、跳狗和跳舞。他不仅参加跑马,还自己养马。张达民和阮玲玉同居江湾体育会路2号的时候,张达民自己就养了数匹骏马,每天早晨5点种左右,张达民就带着阮玲玉同去跑马场溜马。     当然,张达民最热衷的还是领着阮玲玉到舞厅跳舞。     在当时的上海,上海之夜的动人之处与舞厅的魅力是同义词,就像下文所描述的:〃上海的子夜因无数的珠宝而闪闪发亮。夜生活的中心就在那巨大的灯火电焰处。印度手鼓的节拍,悠扬的交响乐,上百个乐队的音乐声,曳步而舞,身体摇摆,休止符,欲望的浓烟──灯海里的欲望,那就是欢乐,就是生活。〃     尽管社交舞,就像赛马一样,绝对是一种西方习俗,在19世纪中叶由上海的外国人介绍进来,但它并没有阻止中国人热烈地拥抱它,把它视为时尚。据当时报导,20年代早期,当第一批舞厅开张时,上海人马上成群地涌去观看。跳舞概括为一种〃自然行为〃,可以〃焕发体内的力量〃。     外国人和有钱的中国人经常出入那些头等舞厅,像华懋公寓顶楼、国际饭店的天台,百乐门戏院和舞厅、大都会花园舞厅、圣安娜,、仙乐斯、洛克塞、维娜斯咖啡馆,维也那花园舞厅、小俱乐部等等,而它们那传奇般的声名也在中国的文学想象里永远地留下了印记。也许最难忘的是百乐门舞厅。就像下面是一个外国人的生动描述一样:     〃出了戏院,我们就去百乐门,那里有夜总会和舞厅。百乐门是新近由中国银行家建的,里面设计极其现代,有大量的镍,水晶和白色木头布置。白色的大理石旋转楼梯通向大舞厅,阳台上另有一个舞池,玻璃地板,下方有脚灯,让人感到像在鸡蛋上跳舞。舞台正对着人口,上面是乐队,都是俄国乐师,但奏的都是最新的美国爵士乐。我们到的时候恰逢表演开始。表演合唱的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