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只有28000亿立方,人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于全世界人均淡水量的四分之一。而这28000亿立方米的可用水,大体上都在长江以南。北方的各个省份,普遍闹水荒。最近这些年,我们每年增加的用水量是1000亿立方。这样算下去,用不了很长时间,可用水量就没有了。我们的首都北京,是最先出现水荒的大都市之一。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南水北调的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入手。
森林和植被是地球之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没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别小瞧一棵树、一块草地的作用。一棵树就是一个微型水库,一台空气净化器;而一块草地,则简直是一个制氧工厂。树木和草地对于保护水土、净化空气、改善自然环境有着极大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对于这方面的觉悟,还是太迟太迟了。我们今天的许多严重问题,有不少都是因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造成的。中国的水土流失、沙化和荒漠化以及严重缺乏可用水等问题,也大都和这一现象有关。因此,众多有识之士,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要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的倡议,显然是非常正确和完全必要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建立新的生态文明,要求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平等的关系。那种因为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便固执地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类至上”的理念,不仅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理念,而且推行的结果对人类自身也极为有害。新的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热爱自然,就是要我们从青少年时代就建立起对自然的感情,把自然看做是和人类相互依存的朋友;保护生态,就是要维护生态平衡,同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做斗争;改善环境,就是要优化、美化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空间。凡此种种,都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体现,长期坚持下去,将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和完美的境界。
加强生态环境的道德教育,树立明确的道德要求和规范性行为,是我们能否做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的重要举措。在由中央相关部门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的十六字要求,应该得到大力宣传。我国自古就有珍爱生灵的传统。任何一种动、植物以至微生物的物种,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人类应该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不践踏草木花卉,不吃珍稀动植物,不随意虐待小动物等等,才能保持周围生态的平衡。而人类要在地球上永远生存下去,就必须节约有限的资源,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尤应倍加珍惜。至于植绿护绿和抵制污染,则更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的关键。只有当整个大自然都已绿意盎然,山更青、水更绿、山川更加秀丽的时候,先进的生态文化才能充分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人类关于自然环境的价值观,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早是天人合一,一切依靠自然,其价值观更多地强调自然的作用。接着,天人对立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认为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这种观念有它的进步性,加快了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现在的新观念,则是一种天人平等,互相制衡,协调发展的观念。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观念。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符合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潮流。我们必须顺应这个潮流,社会才会有所发展,人类才会有所前进。
当然,我们所说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绝不是说社会就可以躺着不动,停滞不前了。保护的目的是促进休养生息,促进改善。大自然中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研究、发现。许多新的和更新的领域里,都有大量的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未知疑问和未知事物,在企盼着我们去寻求解答。比如,怎样才能充分运用太空和海洋中的各种潜能来为人类服务,就是一个很大、很新的课题。地球上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海洋对于人类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别的不说,单是如何把无涯无际的海水转化成可以供实际生活或生产用的淡水,就是一门复杂而又艰深的学问。而如何运用风能和太阳能等代替正在日益减少的石油等能源,也是一项迫切而又很有意义的研究项目。这显然都和保护生态环境没有什么抵触。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必须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更新的领域里展开。这方面,人类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很多的事情。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生态文明包含着很多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既然被认为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潮流,对人类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就应该期望自己能在这个潮流中,发挥应起的作用。
曾用名张奇、张书宝,1933年出生于安徽省寿县。曾任安徽省蚌埠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主席,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专职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委员等。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长期从事诗、戏剧、电影和小说等的创作,发表了近三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改革者》、《新潮集》、《寻找星球的结合点》、《张锲散文选》、《张锲报告文学选》、《生命进行曲》、《寻梦录》等著作。获“《当代》文学奖”长篇小说《改革者》、“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长篇报告文学《热流》以及长诗《生命进行曲》等,均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呼唤改革讴歌时代的散文《在陈嘉庚先生墓前的沉思》、《魂兮,归来》、《剪不断的中国结》等,都获得过全国大奖。作品多以讴歌改革、塑造新人、格调高昂、气势雄放见长,《改革者》等作品曾被译介到国外。
第三部分 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关系(1)
——社会与自然科学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张国伟
一、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作用的急剧增强,引发诸多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已引起国际社会严重关切和行动。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关于人—自然关系的思考,重新审视人—自然关系,建立当代新的理念,付之行动,是必要和重要的。
这里首先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从人—自然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与探讨当代人—自然关系问题应是社会与自然科学共同迎接的挑战与机遇。其目的是以哲学的思维和视野综合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探索研究,从而现实、客观、动态地认识和共同探求与维护人—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共同构筑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富裕、美丽的人类地球家园。
二、人—自然关系的现实和21世纪人类共同呼唤的最强音
1。人类现有认识和国际研究计划的警示
地球自人类诞生以来,人—自然关系既是统一的,又是相矛盾的。在人类处于发展低级初期阶段时,自然占主导,自然可以消融化解人类活动造成的多数矛盾,所以人—自然关系总体以统一和谐为特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对自然作用,乃至破坏加剧,以至工业化以来,尤其20世纪以来,几次工业化加速,人类不自觉与自觉地加强对自然“改造”,人—自然矛盾上升,甚至自然不能承受,人—自然关系失衡,出现了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能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使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恶化。这方面的世界实例与论著已很多,触目惊心!毋庸我重述。这里仅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研究文献为依据,作一极其简要概括。这本册子,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四大国际研究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针对全球变化,历经十年国际研究所作的扼要总结,提出全球变化的重要认识与主要成果及未来全球变化趋势。可以作为人类社会对当今人—自然关系现实的最新认识的代表。该总结认为:
人类整体作为一种智能地质营力加剧作用于地球系统,正在改变破坏人类自身存在发展的地球生命支撑系统;
地球现正以前所未有的全球变化超过其过去50万年的自然变率范围,以非同寻常的状态在运行,已威胁到人类和生命的存在发展;
人类整体行为有潜力改变地球系统,强迫影响地球系统的运行,致使地球进入一个可能对人类及其他生命形式不友好的运行状态,有可能变成一个不适合人类与生命生存的星球。
总之,人—自然关系正在加剧恶化,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已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已成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与自然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这是对21世纪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将是21世纪人类共同呼唤的最强音,重新认识人—自然关系、地球系统,适应全球变化,调整与规范人类行为,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管理战略和对策,“人类需要一个全球系统科学的全球系统对应变化中的地球的紧急挑战”。
2。人类的警觉、忧虑、无奈和探求
人类在历史上,尤其上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R。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发表以来(1962年),已警觉发现和意识到人—自然关系的恶化、人—自然关系与自然系统属性的非线形性与混沌性,全球变化的严重性、危害性、复杂性、突发性与难预测性及其紧迫性,国际社会并已开始多方面研究和行动起来进行探求。
但是人类迄今关于人—自然关系、全球变化知识有限,未知和盲区还很多,还无以完全能力应对。同时,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国家为基本存在单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复杂厉害驱动,和国家与地区内部的非平衡复杂性,所以国家人类还不可能全球系统统一应对。
因此全球变化还正在加速,威胁还在加剧。所以人类虽已有警觉和响应,但总体还处于认识、协调、无奈、忧虑和探求之中。
综合上述现有研究与认识和客观现实,显然,人—自然关系恶化的严重紧迫性与综合复杂性,深刻触及人类和自然与社会科学各个方面。人类社会已经历原始工具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也已开始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说,人类初期工具与农业时代,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还处于原始朴素的科学高度混沌综合化阶段,而后工业时代则由于经济核心要素资本发展的需求,人类社会出现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内的高度分化与专门化,但新的已开始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则又需要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交叉、跨学科的新的高度综合,以回答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系统与极端条件下的问题,人—自然关系和全球变化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面临的复杂重大问题,故这应是对两者共同的重大挑战!也是两者面对人类发展重大需求,共同探求研究的机遇和必然!
第三部分人与自然关系(2)
三、人—自然关系的本质,需以哲学的思维和视野综合自然与社会科学共同的探索研究,构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宇宙寄所和空间基础
1。人是宇宙、地球物质运动的自然统一产物。人具两重性,即自然属性,是生物,但又具社会性,群体社会性和存在与运动,故两者是统一的,是宇宙、地球演化的必然的自然,所以,可以概括说人是地球物质的统一组成部分,是地球的有机物质生命智能组团。
人是在地球物质和生命与生物的自然统一演化、进化过程中于平衡与非平衡、必然与偶然、谐和与矛盾中发生发展的,故人—自然是天然的和谐、矛盾统一体。
人类诞生前的自然进程是人类产生的基础,人类发生是其必然,而人类诞生及其发展是地球演化进程的新动力、新因素,必然中包含许多偶然,统一中包含矛盾,和谐中包含着冲突,但主导应是人—自然的和谐统一,因为是宇宙、地球自然界演化孕育了生命,哺育支撑着人类存在与发展,“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人类的存在与美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2。现今人—自然关系应是宇宙—地球演化进程和系统中特定阶段的现象,自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但哪些是必然,哪些是偶然,尚需要人类站在自然与人文科学两者综合的哲学层次上去思考、分辨。这也正是社会与自然科学现今要相结合构筑共同研究平台的缘由。如是才能从宇宙客观物质发展世界综合人类社会与意识精神世界去思考、探索,从本质上理解认识人—自然关系、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并从自然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两者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探索认识,构思应变对策和战略,探求未来人—自然的和谐发展。
3。人类文明里程,对宇宙地球演化而言是弹指一挥间,但从人的生命尺度看,则是漫长历程。人类从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知识时代一路走来,既生机无限、灿烂辉煌,又铁血残酷、艰辛坎坷。如果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