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颖而出的时刻就快要到来。只把这个时代作为一种“背景”去理解,就会产生新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商业和经济运作特别炽热的国家,反而产生了那么多大艺术家大科学家的道理。因为它的背景较大,土壤较厚,某种荒谬、刻板、程式化走到了极数;金钱统一、技术统一;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这一切会遗留出很多奇怪的死角,斜逸出奇怪的反抗。那儿极有可能生存着了不起的人物,有世界上最清醒最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比如美国,就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向往和憎恨的地方,这个扼杀精神、倡扬物质和欲望的土地上,一些真正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还是脱颖而出了。
我们对僵死荒诞的教育方式耿耿于怀,是因为它严格讲来不是一个狭义的教育问题。我们在讲精神生活和精神空间,讲其中的无秩序和无理性。我们不仅忧虑种子,而且更忧虑土壤。
但现在还需要不需要乐观?不仅需要,而且仍有理由。前边讲过文学的背景,这里也可以从背景的意义去思考:一个时期的浅薄,游戏,精神上的混乱无序,都不过是构成了一种背景而已——作为背景,它也许正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另一种积极。
植物学家认为,只有腐殖土的增厚,才能有强旺的生长。一个时期的各种参照多了,也是幸事。浮躁激活了沉思,无耻激活了正义。各种各样的情况也构成了许多机会,思想的萌芽在寻找腐殖土。精神需要腐殖土。西方的精神背景既芜杂又丰厚,同性恋,后现代,新古典主义,达达主义,自动写作,垮掉派嚎叫派,一应俱全,呈现出立体的喧嚣。这种背景下出来的一个人会是怎样,可想而知。像文革时期那样简单,人的精神都平均化了,结果作为一片精神的土壤也太贫瘠了。
即便这样我们仍要反思和追问,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竞相逐潮——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在各种思潮的交织冲荡中有可能出现的崭新的思想、崭新的人。
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1980年烟师中文系毕业,在山东省档案局工作。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一级,并兼任山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席、山东省青年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和研究员等职。
1975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起开始发表小说。1982—1986年与人合编出版《山东省历史档案资料汇编》33卷。现已出版文学作品及理论著作120余部,计750余万字。主要有《张炜文库》(1—10卷)。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远河远山》、《外省书》、《能不忆蜀葵》等;中篇小说《蘑菇七种》、《秋天的愤怒》等;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玉米》、《冬景》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诗歌《皈依之路》、《松林》等。作品在海内外获奖三十余次,被译为英、德、法、日等文字,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版单行本二十余部。
第五部分中国女性文学中的人本意识
赵玫
一、妇女生活的普遍困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古老传统所带给女性的却是长期被压抑的历史。尽管今天看来,中国妇女的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进入社会,参与政治生活,不被社会歧视,相对地做到同工同酬,但是在本质上,妇女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特别是没有从男权观念中真正解放出来。这种观念上的不平等,证明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包括建国以来以“妇女能顶半边天”为核心的妇女运动的不彻底性。
这种长期被压抑的状况所造成的,是人性的被压抑和思维的被扭曲。女性已经很难独立反思她们自身的困境,更多的是逆来顺受地接受现实。“文革”结束带来了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女性在发展面前却显得难以适应。她们很少积极地去面对发展带来的机会与选择,亦不能从容应对观念的变革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和危机。
西方“女权主义”的被借鉴并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应当被看作为妇女解放的一个进步。但对于这个被世界妇女深入研究的话题,以及它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人们却缺少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更不要说能对广大妇女的现实生活有显著的补益,于是这个关于女性权力的话题便常常只是一个“话题”而已。
中国当代女作家群就是在妇女生活的这种精神困惑中崛起的。她们最先面对了女性的上述生存境况,写出了大量关涉妇女生活以及她们心灵情感的小说。
二、妇女精神生活的深层介入
女作家作为知识女性首先注意到了妇女的情感世界,注意到了她们长期被历史、被男人、甚至被她们自己忽略了的精神生活。被社会所忽略无疑是女性的局限,而这种在社会中的“不能在场”,导致了女性只能是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内心。
这和男性作家的关照点显然不同,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男性作家的作品所关心的,更多的是政治的变革、社会的转型、人类生存的普遍状态以及历史中的文化内涵。而与之背道而驰的,则是同一时期女性作家非常自我的作品。她们更关心人的心灵世界,并毫不掩饰地深入到女性内心,大胆描述了她们的所想所思所恨所爱,以及她们对这个男权社会的认识、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抨击。那个时代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蓝天绿海》和《同一地平线上》等作品,都在心路历程式的写作中,表现了女人被压抑的生存现实和精神状态。
所以我认为,男作家的写作和他们的关照点通常是横向的,向社会扩张的;而女作家则是纵向的,向“自我”深入的。而这种对自我的关照一方面被认为是很私人性的杯水风波,但同时也恰好与“个性解放”的思潮同步,更为积极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人性的回归上,女作家这种对人本的关注,使她们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为了“先锋”,因为是她们首先偏离了长久以来主宰文坛的“文艺载道”的传统标准。
英国女作家伍尔芙说,女性只有首先承认了自己性别的局限,才能去追求那种至善至美的境界。性别的局限是客观现实,而恰恰由于女性社会生活的狭窄,她们才可能更多地去审视她们所熟悉的心灵生活,对人性做更为深刻的探究。由于性别,她们无法改变她们女性的视角、女性的直觉、女性的世界观和女性的描述,以及她们站在女性立场上所完成的对人类的关怀与认识。她们的作品也因此而更具善意,更有同情心,也更趋纯粹和完美。她们没有框框,通常不受社会和政治的牵累。她们可以想都不想那些她们不熟悉的问题,而把她们的写作直接对准内心,对准人的本质。这无疑是女性的局限,但又何尝不是女性的优势?
尽管如此,对于性别的超越,依然是女作家们不懈追求的一个目标。很多女作家不愿意人们在“作家”前面冠以“女”字,认为这是对性别的歧视。“女性文学”似乎也不是她们喜欢的概念,因为她们创造的文学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而不是某个性别。无论她们塑造的女性形象还是采用的女性视角,她们所探讨的绝不是单纯的女性问题,而是女人和男人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共通的命运。这也是女作家渴望超越性别的一种姿态。
女作家对妇女精神生活的积极介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更广大的妇女觉察到了她们自身生存的境况,并由此反省她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被忽略了的精神困境,以及她们社会地位改善的程度。
女作家在新时期以来的妇女觉醒与进步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
三、女作家的先锋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批国外的优秀作品被介绍进来,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的现当代作家作品,譬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马赛尔•;普鲁斯特、克罗德•;西蒙、罗布•;格利耶、马格利特•;杜拉、威廉•;福克纳、劳伦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以及昆德拉。几乎一夜之间,他们充满了创造性与颠覆性的作品就摆在了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文坛面前。西方崭新的创作方式和新锐的文学流派令中国作家耳目一新,让他们在了解了世界的同时,也了解了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由此便引发了创作界前所未有的革命和空前的繁荣,以王蒙先生的《春之声》、《夜的眼》等作品为先导,一批以现代意识和现代手法创作的小说应运而生,使新时期文坛充满勃勃生机。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时文坛那些最具探索性和先锋性的作品,竟有很多是出自女作家之手。她们似乎总是能以天然的悟性,最先体会到那种全新的感觉方式和描述方法,并能毫无拘束自然天成地将这种方式运用到她们自己的写作中。
这其中自然有性别的因素,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无形中形成了这个群体的依附心理。因此她们很少有自己明确的思想,因之也就很少限制和框框,不像男性那样习惯于“惟我独尊”,本能地排斥那些有悖于自我和传统的新观念。而女人不具有这种顽固的排他性,所以她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也更容易将这些新思想融化于自己的观念之中。于是女作家们很快便认同并学会用全新的理念去看待世界、解释世界和描述世界了,并由此开始了一场完全前卫意义上的文学的革命。
女作家的先锋性也和她们长期受压抑的心理有关。强烈的反叛意识和变革愿望,自然使她们本能地与那些充满了颠覆性的和叛逆性的文学思潮产生共鸣。于是她们很容易地就将那些反叛的呓语式的甚至玩世不恭充满仇恨的方式,当做了她们宣泄内心、张扬个性的武器。在她们的作品中,不仅描述了“文革”后失去信仰的一代“嬉皮士”们生存的困惑,也异常深刻地暗示了人类生存的极端困境。尽管一些女作家的作品将其视野局限在一己的体验中,但她们所讲述的虽然是个体的故事,但也是精神的故事,人性的故事,也像我们今天的许多论题一样,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成为整个新时期文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是极为杰出的部分。
我们每一个创造者都将被局限。我们永远也不会拥有那种真正全知全能的视角,自然也就不会拥有那种人类性的高度。所以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哲学都是偏颇的,就像我们思维的各自不同的方式。我们必须首先承认我们只是个体。所以我们不能左右谁,更不能指望主宰谁。因为我们的思维只属于我们自己,自己的深度和真实,以及自己所提升出来的智能和灵性。
总之,在人本的这个话题下,女作家们的追求是极富创造力的。她们不仅常领风气之先,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男性作家。她们如今活动在文坛的各个角落,以她们个体的感觉和对生命的悟性,不断地走向创作的完美与和谐。
满族,1954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任天津市文联创作室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文学创作高评委委员,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5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散文随笔集13部,《赵玫文集》4部,电视剧本80余集,计600余万字。曾获第四、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3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应美国政府邀请赴美参加“国际访问者计划”。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获天津市首届青年作家创作奖。
第五部分作家的社会责任心(1)
唐浩明
在我受教育的时代,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这句话,近些年来很少听说了。这明明是一句很不错的话,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了呢?我有点纳闷不解。
撑起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一为科学,一为人文。科学探索的对象是“上帝”的创造,人文探索的对象则是人和人类社会自身。科学能给人类带来财富,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财富,终归是要靠人来享受,靠人类社会来支配的。人性有种种缺陷,人类社会有诸多弊端,对于缺陷过多的人、弊端过重的社会来说,科学所创造的财富,也有可能不会给人类带来幸福,说不定伴随而来的将是灾难。
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好的人格,人该怎样做才能拥有最好的人格?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最好的社会,人类该怎样努力才能构造最好的社会?这个问题,古往今来,一直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哲人所思考探求的最大问题。在中国古代,人们推崇圣贤,将圣贤的人格作为大众的最高人格标准;又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认为一切资源都为共有、无私财私产的社会才是最好的社会。在悬出最高人格标准即圣贤人格的同时,也认同与肯定许多人性的美德,如仁爱、善良、宽厚、包容、诚实、谦虚、坚毅、勇敢、进取、勤劳、俭朴、信义、克己等等;在标榜“天下为公”的最高理念的同时,也认可和制订许多社会公则,如中庸、和谐、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尊老、护幼、礼贤、除暴、安良、爱国、敬祖、孝亲、天人合一等等。所有这些,汇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世代相传,教育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左右他们的思维方式,规范他们的行为准则,确立他们的价值取舍,一句话,铸造了他们的心灵魂魄。这种人文精神通过各种方式予以传播,其中最主要的媒体便是书籍。在这些书籍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文学作品。从《诗经》到《唐诗三百首》,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从战国寓言到《聊斋志异》,从说三分到《三国演义》,从唐传奇到《红楼梦》,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人,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