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行-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革命委员会。23日,召开有彝、汉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布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陈云宣读革委会成员名单,朱德发表讲话,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说彝、汉是一家,穷人要团结,打倒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才能翻身过好日子。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不拉夫、不扰民。他号召“穷人要有出路,就要武装起来”。由于这里是川军军阀盘踞的地方,反动当局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胜如牛毛,于是,大会宣布成立冕宁县抗捐军,除派红军干部任司令外,还让中央机关的王首道等负责人留下,在三军团抽一个营准备在冕宁一带建立根据地。后来,留下一个连,帮助地方党开展工作。当晚,毛泽东在县城东街住地会见革委会有关成员和王首道等红军干部,讲大渡河两岸形势和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对今后的任务作了部署;还接见了彝族代表,了解彝族人民生活情况,讲述党的民族政策。
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在中共冕宁县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冕宁县抗捐军是公开的武装组织。建立后发展迅速,下设大队、中队,几天内就有500多人参加,均系贫苦群众。其任务:一是给过境红军带路、护送伤病员,为红军筹集所需物资;二是收缴敌军粮食,没收土豪恶霸财物,向穷人发放所没收的各种浮财。在红军大部队离开冕宁后,县城政治形势恶化。抗捐军开离县城,29日在通过彝族区时,遭到彝族奴隶主武装袭击,队伍被冲散,负责人多数被害。抗捐军瓦解后,冕宁县革命委员会这个红色政权亦不复存在。
龚自德说:小叶丹所在的沽鸡(果基)家支也有人参加了袭击抗捐军的活动。这就有一个如何评价小叶丹和是否继续宣传彝海结盟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彝族地区在民族关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在小叶丹和彝海结盟这个问题上比较突出地反映出来了。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不同意见,关键就在这里。我们写的书还是根据中央的统一宣传口径肯定小叶丹在彝海结盟中的功绩的。另一种意见对小叶丹持否定态度,认为参加攻打抗捐军是叛变革命。龚自德不同意那种意见,继续介绍小叶丹的情况说:彝族实行父子连名制,沽鸡或译为果基,是家支名称;叶丹或译为约达,是他本人的名,为了与同名的叶丹相区别,故加“小”字;还有父名,即木吉。因此,他的全名应为果基·木吉·小叶丹。他生于1894年,比刘伯承小两岁,故结拜是称刘伯承为兄长。他是果基家系大凉山彝族传说中的两个始祖之一的后裔,为凉山地区最大的家支之一。果基家系本世居冕宁东面的越西县境,到19世纪末,其祖辈才辗转迁徙到彝海边来。所谓“家支”,系大凉山彝族奴隶制度下的一种父系血缘组织,内部又分属不同的头人管辖。那时,凉山彝族地区约有100多个互不隶属、各有固定地域的黑彝家支,实际上起着地区政权的作用。家支内有大小头人,负责处理内外事务。小叶丹是当时果基家支主要头人之一。
果基·小叶丹,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四,自幼性情倔强、豪爽,青年时代善交际、讲义气。他有些见识,粗通汉语典故,能言善辩,是当地彝族的政治代表,参与重大事件裁决。他不仅在本家族内有声望,也是冕宁一带有影响的头人之一。他虽然是奴隶主,他的家族中有人参与了袭击抗捐军,但根据省州县有关部门的多次专题调查,都还作不出定论。他们的结论是“可能性不大”。小叶丹作为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一个彝族家支头人,能做到与红军结盟,并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帮助红军粉碎蒋介石企图使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的阴谋,这是很不简单的。这个功绩不能抹杀。龚还说:在几支黑彝家支的武装中,他领导的果基家支对国民党的斗争是最多的。在后来与其他黑彝家支的械斗和与川军地方武装的斗争中,小叶丹和参加果基支队武装的彝民的许多财物都丢掉了,却千方百计地保存刘伯承赠与的“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他们按照刘伯承讲的“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就力量大了”的话,联合其他黑彝家支的人,共同抗击国民党军。他对妻子和弟弟说:不要忘了刘伯承的嘱托,不要忘记共产党红军的恩情。“红军一定会回来的,刘伯承我信得过,他绝不会骗我,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把它亲手交给红军。”1942年5月下旬,小叶丹在国民党地方头目(亦称土军阀)用“以夷制夷”的手段,有意挑起彝族内部械斗中身亡。1950年5月,冕宁县解放。果基家支的彝民群众找到驻军司令部,讲了彝海结盟和小叶丹的情况。在欢迎会上,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献给政府。现在,这面旗帜作为革命文物,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85年,在彝海结盟50周年时,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自治州首府西昌建立了纪念碑。碑文写道:“中国工农红军路过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同志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于1935年5月22日,在冕宁县彝海乡彝海边,歃血为誓,结为兄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加快前进速度铺平了道路,在中国革命和彝汉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立此碑以志纪念,永远激励凉山各族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世代团结,为凉山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这个碑文写得很平实。目前,西昌市和彝海边的这两处纪念碑,都是州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彝海边,我很想找一两个知道彝海结盟情况的老人作点访问。彝海乡政府的同志(也是彝族人)说,老人都不在了。乡里还有他们的后人。于是,我们到了彝海乡,好不容易才找到小叶丹的随身侍从、当年结盟杀鸡念咒的沙马尔各的两个孙子,到他们家看了看。他们务农,有拖拉机,也跑点运输;盖了新房,生活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问他们的爷爷的情况,他们说不清楚。历史毕竟过去了快70年,不是研究这段历史的,要讲清楚是不容易的。
一步越千年的凉山
凉山,在我的心目中长期是神秘的。这次考察红军长征路,终于有机会来揭开它的盖头。从会理至冕宁彝海,必经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我们在西昌停留一宿,听凉山彝族自治州党委领导介绍凉山历史和现在的基本情况。
西昌素有“月城”雅称。没想到,尽管过了中秋节(时为农历十八),我们在浩淼的邛海湖畔(它大于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是仅次于昆明滇池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湖泊),仰望夜空欣赏月色,亦别有情趣。州委领导同志说:这里的月亮晶莹明净,皎洁清澈。看上去比别的地方,确有又圆又亮的感觉。这就是它的雅称来历。我们真是有幸“月城”观月,清辉无比。这里没有污染,平原开阔,净空月皓。这时,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尽管不会把酒,但也不妨“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我不是诗人,若有诗才,定要和上一首,不虚此行。
州委领导阿什老轨向我们介绍了凉山。他说: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总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总人口410多万,彝族占43?郾57%,汉族占52?郾85%,另有世居的其他10多个民族10多万人。它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省内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州府“月城”西昌,现在是中外闻名的“航天城”。这里的卫星发射中心,已将数十颗各类卫星射入浩瀚的太空,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实现“月城”探月的梦想。
阿什老轨既是彝族同胞,又是长期在州里做基层工作的,从村、乡、州这么一级一级上来的,对州的历史如数家珍。他说:凉山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制。以后历代又设置郡、州、厅、司、府,以及路、卫、县等。西汉晚期,凉山彝族进入奴隶社会。唐代南诏奴隶制政权对凉山直接管辖,强化了奴隶制度。元代建立土司制度,并在明清沿袭下来。明朝中期以后,加剧了黑彝家支势力的割据,家庭奴隶制得以全面发展。到了近代,在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和奴隶主的残酷统治下,更多的劳苦群众沦为奴隶,直到解放前夕,凉山彝族奴隶制完整地保存下来。自汉以来的2000多年,历代统治者无一例外地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反动的“以夷制夷”,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纠纷。彝族内部各家支之间,经常发生“为争绝业{1}而相敌,为争地产而相敌,为争百姓而相敌”的内斗,自相残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它的民族特殊性,使它在全国也有名气。
阿什老轨说:凉山地理位置重要,资源异常富集,发展变化很大。在历史上,汉代司马迁游历至此;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这里是主战场;元世祖忽必烈,由此南征统一大理、昆明等地。论对外交往,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过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凉山人民获得解放。1952年,从西昌划出一部分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开展的民主改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越千年”,跨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10月,西昌地区撤销,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因而,它在全国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自治州(前面讲过的伍精华的那篇回忆文章指出:在八大前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四川藏、彝地区的民主改革,李维汉汇报到西昌、凉山的干部群众要求两地合并时,毛主席说:1935年长征我走那里经过,好地方,汉人干坏事,占了好地方,把你们赶到山上,我向你们道歉(指当时的彝族州长),现在还给你们。等民主改革完成后,成立个大自治州,以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西昌为中心,州政府搬到西昌,少数民族任州长,仍属四川领导,由四川来支援。在八大期间,邓小平也表示过,“合了算了”。看了此文后,完全明白了两地合并的来由)。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州发展很快。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61?郾5倍,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前5位。农业实现了从刀耕火种至产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工业。城乡人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与解放前广大劳苦群众受难的悲惨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历来的中央领导都很关心凉山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许多中央的同志都到过凉山。邓小平在60年代考察三线建设来过这里,赞誉凉山“得天独厚”。江泽民夸奖这里“资源富集,前景光明,潜力巨大,这块地方很重要”。胡锦涛指出:“凉山州山清水秀,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质朴,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好地方。”现在的凉山是一个开放的凉山。交通方便,海外客商来投资的不少。凉山不再神秘,它的发展前景很不得了。因为它有富于特色的四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阿什老轨非常兴奋地说:
——一是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流经全州的“三江”流域,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其支流,可开发的水能蕴藏量近5000万千瓦。国家在“三江”流域规划建立14座大型水电站,有9座就在州内,总装机容量4330万千瓦,位居全国州、地、市级之首。特别是金沙江上的溪洛渡电站,设计装机1260万千瓦,是仅次于三峡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全州地方小水电理论蕴藏量也很大,全部总量超过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能量。这里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二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攀西裂谷成矿带,是四川省“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且综合利用价值非常大。攀西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资源富集的聚宝盆,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目前已探明的82种矿藏中,富铁、铅、锌、铜、锡、稀土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居四川省首位,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钢铁、有色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区,极有利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流经西昌的安宁河谷地区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被誉为“川南粮仓”。这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独特的光热资源使这里出产的水稻、小麦、玉米、烤烟等粮经作物呈现产量高、质量优的特点,现已列为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
——四是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如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为代表的高科技,以与云南交界的泸沽湖、西昌周围的以螺髻山、邛海、泸山为主的自然景观,还有以彝族文化、摩梭人风情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它具有“科技含量高、民族风情浓、自然景观多”的特色。
这位彝族书记说:我们彝族是火的民族,图腾于火,崇拜于火,把火视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在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动人而美妙的故事。火把节,就是彝族集中反映“火文化”的标志性节庆。在举办火把节时,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赶到活动地点,进行各种娱乐,包括极具民族特色、享有“东方交际舞”之称的达体舞等。火把节的高潮在夜晚。当夜幕降临时,人们在火海里欢呼,在火海里跳跃,在火海里抒怀,老人们向火海里不断撒香灰泼火,祈求平安幸福;小伙子和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