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

第1部分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部分

小说: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长们,该醒醒了!    
    对子女谋杀父母的反思    
    在人们还清楚记得几年前吉林一位年仅20岁的死刑犯潘金海将前来探视的母亲一只耳朵咬掉并大喊“我恨你”的时候,在人们还对2001年春节前夕江苏的徐力用铁钅郎头砸死自己母亲的事件心有余悸的时候,中国这片大地上又发生了这样一起骇人听闻的真实悲剧:    
    2001年7月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公安局破获一起16岁的双胞胎女儿用鼠药毒死父母的案件。    
    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父亲)吕少国是一位有魄力的领导,对职工也非常关心,”吕生前的同事说,“他很爱自己的双胞胎女儿,视如掌上明珠。”邻居们都说,小灵、小可两姐妹除了不爱搭理人外,很乖,不顽皮,不惹事,这个四口之家从没听到过打闹吵架,经济条件又好,真让人羡慕。    
    然而,两姐妹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毒死父母的呢?请看看她们的心理发展轨迹。    
    很小的时候,她们被父母寄托在姨姑家,父母总是来去匆匆,很少和她们说话。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从郊区调进了市区,两姐妹结束了寄居生活。但回到父母身边,她们的被约束感却十分强烈,爸爸几乎不和她们说话,需要什么东西,他会不声不响买来,或是干脆拿钱让两姐妹去买。妈妈工作之余经常打麻将,几乎没有和她们好好谈谈心。爸妈一出门就把她们反锁在家里,要求她们好好看书,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平时父母在家时,她们不能看电视,也不能随便上街。父母出去后,两姐妹反而感到了一种放松,因为可以在家里偷偷地唱唱歌,看看电视。父母经常责怪她们学习成绩不好,不争气。父母请来了家庭老师,双休日里,两姐妹每天要补习两小时物理、四小时化学。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小灵、小可认为自己已经拼尽了全力,但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的中游徘徊,这让她们感觉很累,感到最累的是父亲生气时不言不语,这比打骂更让她们难受。    
    父母不允许她们带同学、朋友来家里玩,也不过问她们和谁是好朋友,心里在想些什么。妈妈总说,我们有钱,你们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都可以买。两姐妹有充足的零花钱,有让同学羡慕的传呼机,有漂亮的衣服,但这些并不能让她们心灵快乐、充实,长期在父母面前被“贬”得无地自容后滋生的自卑感,深深地笼罩着她们。    
    在学校里,两姐妹的朋友很少,同学们也不主动和她们说话,2000年的中考成绩不理想,父母不让读普通高中,让她们住校复读初三。寝室里有十多个女同学,几乎不搭理她们。生活中烦心的事,两姐妹遇到过不少,然而委屈从来都只能藏在心里,不敢告诉父母,没有朋友可说。    
    她们偷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寂寞难耐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去泡网吧聊天,最长的一次竟然聊了20多个小时仍不知疲倦。    
    2001年的中考成绩出来,姐妹俩的成绩分别是480分和460分,与重点高中578分的分数线相距甚远,尽管这样的成绩已足以上普通高中。但两姐妹拿到成绩后不敢回家,决定先到离安顺四十多公里外的镇宁县一同学家“躲”几天。不过妈妈很快就到镇宁找着了她们。“瞧你们这个样子,我出去打麻将都没脸了”。这是妈妈经常责骂两姐妹的一句话,这句话在刚找到她们时又用上了。回到家,爸爸让她们在地上跪了20多分钟,也不打不骂。这是父亲的一贯惩罚。    
    2001年6月底的一天夜里,两姐妹睡在房间里心里倍感空荡失落,只觉前途茫然,突然姐姐小灵说了一句:“也许把他们整死,我们就自由了。”小可想也没想,就同意下来。做完决定后,她们顿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那天半夜三点多钟,小灵、小可起床到厨房把窗户关好后,把煤气打开。去厕所要穿过厨房,两姐妹想,这样可以让父母煤气中毒而死。两姐妹等候着,爸爸终于上厕所了,但又平安无事回到卧室。    
    第一次谋杀失败。    
    


第一部分前言(2)

    过了几天,两姐妹商量之后,到街上小摊买了几袋“毒鼠强”。一天中午,妈妈在厨房做好了菜端到客厅饭桌上,趁妈妈去厨房,小灵把鼠药拌进了菜里。    
    效果终于有了,妈妈被送进了医院,刚好爸爸的老毛病痛风症也在这个时候发作了,也住进了医院输液。小灵、小可一个照顾一个,她们发现,在医院里的那几天,爸妈对她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和蔼,亲切地和她们聊天,说家常话。两姐妹感觉从来没和父母这样亲近过。    
    两姐妹反复对记者说,正是这样的亲近使她们下了更大的决心:下一次再多下一点药,让父母病得更重些,多在医院住些时日,就能更与她们亲近。正是这样的想法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生。    
    2001年7月15日,小灵在小可的掩护下把6瓶“毒鼠强”拌进稀饭中。饭刚吃完,药性便发作,吕少国夫妇在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双双死去。    
    (摘自2001年8月30日《南方周末》)    
    看完这一幕真实的人间悲剧,我们真应该屏住呼吸,深深地思考一下了。    
    在我们一味遣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同时,我想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必要深刻地反省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了。    
    父母影响历史和未来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爸爸”和“妈妈”。    
    “爸爸”“妈妈”是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载着父母之爱的深沉与无私,也记录着父母之爱的过失与遗憾。透过纸背,准能找到写书人的经验之谈:做人难,做父母更难;做了父母,才知父母难。    
    这是一本影响历史和未来的书,这本书将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孩子一生都在经历着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年轻的父母们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这本书——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    
    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它留给孩子们的或许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或许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回过头来寻找父母在他们生命中镂刻下的每一丝印记时,我们无须求得丰厚的回报,只希望孩子能发自内心地说:“假如可以选择父母的话,下辈子我还会选择你们。”    
    然而,天下孩子都会对自己的父母这样说吗?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骨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把我们对孩子的一片挚爱之情表白得再清楚不过了,为了孩子,我们没有不可舍弃的东西:青春、事业、金钱、享乐,甚至生命。    
    然而,就在这无时无处不充满着爱的氛围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对父母又是怎样的呢?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调查了日本15所学校、美国13所学校、中国22所学校的学生,在回答“你最尊敬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日本学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第一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篮球明星),第三是母亲;而我国学生的答案中前十位竟没有父亲和母亲。    
    


第一部分前言(3)

    杭州市有关部门在对2961名学生的一次调查中,有43%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谈,50%的学生对父母的批评口服心不服,43%的学生感到家庭寂寞,56%的学生认为父母修养太差。江苏常州市妇联对家有读书郎的700户家庭进行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竟有45。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着自己的父母。不喜欢的原因多是“不关心不理解我”、“口罗口罗嗦嗦”。    
    孩子为什么不尊敬我们?是我们给孩子的爱太少不能感动他们?是我们的孩子心高志大,忧国忧民,不屑顾及亲情?抑或是天性使然,根本不懂得尊敬父母?其实都不是。许多专家认为这正是我们爱得过分,爱得不当所致。日本人爱孩子,哪怕是寒风刺骨,白雪皑皑,也要穿很少衣服上学,或是不定期地到“无人岛”上生活一段时期;美国人爱孩子,哪怕老子是总统,是百万富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也要自食其力。石油大亨、亿万富翁洛克菲勒的儿子要零用钱,得通过给大人擦皮鞋或洗碗获得,无正当理由别想得到半个子儿。而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爱孩子的呢?    
    爱的误区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在孩子的食谱里,仅仅有五谷杂粮远嫌不够,还要配上种种“营养液”,恨不得把天底下的好东西全部都装进那小小的胃袋中。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孩子门门得满分,兼有多种爱好和专长,如钢琴、绘画、音乐、舞蹈等,想让孩子百科无所不晓,百艺无所不精。焉知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父母,信奉金钱万能,对孩子的奖惩一概与物质利益挂钩。他们认为世上最伟大的爱,是为后代留下金山银海。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遍设温室和驿站,替他们抗御风暴,剪除荆棘,又沿途铺上晶莹光洁的大理石,以营造孩子“一路平安”的坦途。    
    有些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健康等知识,却又不关心他们怎样为人处世,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灵培养,忘记了要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真正的人。    
    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只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才,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扭曲。    
    这样的“有些”还能写出很多。这种爱,使孩子长大后,难成家立业。孩子,包括孩子的孩子,一切的一切,我们全部包下来,直到我们永远闭上了眼睛为止。亲爱的家长朋友,您们是否想过,现在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地爱孩子呢?    
    正是我们这种无微不至的爱,使得孩子慢慢地变得骄奢、懒惰、冷漠,不理解我们的一片爱心,更不知稼穑之艰难,工作之辛苦,养育之不易,反而认为做父母的就应该为他们服务,心安理得,所以,造成孩子不正常的心态与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苏氏家语》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明确指出,孩子不尊敬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善教”的结果,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长久躺在爱的怀抱中当然不知其爱的甘甜与酸涩,尊敬又从何而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教育又取决于家长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做好家教工作首先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重新审视自己爱的方式。    
    请再也不要这样对待孩子了    
    请不要以家长之尊来对待孩子    
    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请不要打骂    
    请不要言而无信    
    请不要无视孩子的天真和自信    
    请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孩子    
    请不要……    
    


第一部分导论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每个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智力、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培养孩子完美的个性心理只是学校这个专门教育机构的事,“要不然要学校干吗?”不少人振振有词地说。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就应当将教育的责任全归学校了,家长只负责供给就行了。请看下面的故事:    
    李萌的爸爸好像对学校有好大意见似的,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家长签字,爸爸总是不签,李萌只好求妈妈签。开家长座谈会,李萌把通知单交给爸爸,爸爸则说:“你犯什么错误了?让我去学校?”李萌给爸爸解释,开家长座谈会主要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便于教育好子女。爸爸听了鼻子一哼说:“教育不是学校的事吗?我把你交给学校,是对学校的信任,相信他们能教好你。要不,让老师干啥?”还是妈妈去开了家长会,这事才了了。    
    李萌的爸爸对“教育”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教育”的内涵不单指学校教育。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好孩子不单靠学校,还必须有家庭教育这一环,少了这一环,便是教育的极大缺陷。李萌的爸爸没有意识到,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实际上就存在着不少教育因子,它们对孩子或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作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李萌的爸爸意识到这些,并能适当利用这些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必会大有好处。把孩子交给学校,让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孩子起作用,自己则完全撒手不管,表明李萌的爸爸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成长起作用的“教育”还应包含家庭教育,自己也应负起教子职责。把孩子的成长完全推给学校,是完全错误的。    
    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1婴儿坠地之后,他最初面临的世界就是家庭。一个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血缘关系上的养育和教导,渗透着远比师生之间的爱来得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而这种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比正规学校的集体教育,更容易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也更容易为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2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只要家长善于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条件,教育得法,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显示出智慧和才能的光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大凡才智出众的人,追溯其成长过程,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爱尔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