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自在人--贾平凹序跋书话集-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件与官名、地名之沿革,文字干枯,艺文卷也全是作品大罗列,很难让人
读出个味来。《玉山蓝水》是我首次见到的用文学语言写一个县的书,且又
附有美丽的照片,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县志!三日后,建军又来,问起读
后感想。我说:“好!”建军说:“我不求一个好字,你肯为这块含玉的石
头作个序吗?”我一口应允下来。夜里就作序,却迟迟不知序些什么?脑子
里老想:“建军是从政之人,倒写得这么一本书来!县官修志、吟诗、作文,
这是中国古来的传统,但久久已失却这一风气了。当今的县府怕是最忙碌的
地方,在那里,可以说是最能锻炼人,也可以说是最能毁坏人;可以在在任
数年间切切实实办几件兴利除弊之事,也可以在不歇地接送、应酬、会议中
忙碌。从政人皆企图有所政绩,政治本身是一门学问,若到了一定的境界,
那就是艺术,但进入艺术之境世上又能有几多人呢?既达不到艺术之境,又
不愿沦落到那一种勾心斗角之辈,真不如办几件实事为好。建军忙中偷闲写
出此书,也不亏他就任蓝田一趟了。如果天下的“县官”在大量的忙过别的
事之外,徒步走一走所辖区域作详细考察,在不想当作家的前提下,也来写
一写本县的书,既巩固了“县官”爱县之热情,亦对外宣传了本县,开展了
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那么,老百姓更是会永远记着有这么一位好县长
了。
《李佩芝散文集》序
很多年了,是一个中秋,文学界一批作者在楼观台办笔会,我认识了李
佩芝。她不苗条,但绝不臃肿,是恰到好处的,丰盈的,真真正正的少妇的
富贵形象。许多人都宠她,她似乎不媚,亦不傲,端庄而又顺和。她便给人
的印象很好,赞她是“贤妻良母”型人物。一夜,月亮挺好,我们都到竹林
里去,玩到子时了,好多人张口打哈欠,就有几位女同志回去贪睡了。我提
议,有兴致的再爬后边的山岗去,那里的竹子更好哩。男同志皆响应了,一
起从竹林中奔去,我瞧见奔人里也有李佩芝,就说:“你也去吗?”她说:
“去的,这么好的月色,不去就辜负了!”我觉得这话说得十分有诗意,就
同她一块往前走。林中有一道溪,无声而泛亮,风摇竹动,水触竹又软软起
皱,她突然站住,问道:“你说,这水是白的还是绿的?”我说:“应该是
绿的。”她又问:“怎么是绿的呢?”我回答不出,我也不知道,是竹染绿
了水,还是这水灌绿了竹呢?我知道她的感觉特好,是一位极有才思的女子。
到了山岗,竹林疏多了,但粗大叹为观止,大家就一人抱一株喘息,她又发
神思,说这竹就是各人的笔,笔粗如竹,直指天上那明月呢!后来大家说笑,
弹唱,手舞足蹈之。大家都怜爱她,让她出好几个节目,她就像个小孩似的,
接受怜爱,但她不时又提醒大家留神脚下,以防石头和竹根,她又是一个极
会关心人的母性。她真聪明,知道自己是女人,又不以女人自矜,她一肚子
锦绣,却不刚强毕露,她很会活人,和平又神圣!我瞧见她倚在那竹下,竹
影荫了她的身子,竹人合一;月光却全集中在脸上,犹如满月顺竹尖滑了下
来,便觉得这是一个竹妖,是一个鬼精灵儿。
几年后,她当了文学编辑,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她的孩子已经比她高大
了,但她依旧是许多年前的样子,而且愈来愈喜欢起养花,办公桌上,任何
时候都有一盆花。编辑部里尽是烟鬼,我真不明白她竟还是那么白嫩,花竟
还是那么娇鲜!有时去,她人不在,一见着那花我就说:“李佩芝还这么精
神啊!”有一次,刚说完这话,她就进来了,说:“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呀!
要不活着我就没心绪了。爱美使人精神充实,心灵安妥嘛!”此时阳光从窗
子里进来,照亮了她的半面桌子,她笑了笑,笑毕眼睛却■■。这一■给我
的印象颇深,回来捉摸这话的意思,觉得味儿很长,很幽深。
今年初春,我再到编辑部去,她悄悄告诉我:“我的散文集天津百花文
艺出版社决定要出版了,你能否为这个集子写个序?”我立即向她祝贺,说
早应该有一本集子行世了,她的散文清新优美,我多么盼望有更多的人去集
中地了解她的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她那敏锐的才思和缜密隽灵的艺
术,而在欣赏之中领略她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充实起一颗真善美的,人性的,
湿漉漉温汤汤的柔顺的心。
但我却不知这个序如何来写?评说她的散文吧,世人早有口皆碑说她的
散文好,论说散文大义吧,又才力不逮,勉强记几笔对她的印象,虽相信研
究其文必研究其人是一条路子,却又乏于描绘。现竟要印在她的散文集的前
边,很有点是在一件丝绸锦衣上添补一块粗糙补丁了,惭愧惭愧。
《陕西摄影人物传》序
常看到一个什么写作班子,住在高级的宾馆,为某某显赫之人作传书。
当了解到此人少时的英武,以至老境以来的功德,很是抒发“天降斯人”的
感叹时,不免要提问:传的文体只是属显赫人物所专有吗?有生活着显赫人
物的世界上,还有别一种的人物和别一种人物的生活吗?兴奋的是,终于看
到一本《陕西摄影人物传》的书。书是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封面是红黄
蓝三个光圈,光圈之下,几乎占据封面五分之三处是黑墨的一笔重抹,意思
十分明确,这些摄影家也是在各自的人生中乃至整个陕西的摄影史上有着一
笔记载。
这些人也能“写下一笔”吗?当然,写了传的,并不一定就会流传千古,
包括那些显赫人物,也包括这些从事摄影的“卑微”人物。为显赫人物作传,
被传的人心安理得,作传的人名正言顺,出版部门以及读者也理所当然地接
受。而正基于这种世俗,这本书的出版就更具了一种价值、一种意义。虽然
这本传还是五十多人合集,各人的记载极少,但它在全国摄影界第一本出现,
必将还有第二本、第三本,乃至各界各类的人物。这个世界毕竟是显赫大人
仅占极小比例的世界。
目下之中国,最出名的是歌星,最离不开的是摄影家。任何大的人物要
留影,民间老妪和稚孺小儿要照相,摄影家在按动相机之前数秒或数分钟内,
权力是最大的。但是,最离不开的是最不能出名的,而当抢新闻的时候,摄
影家的辛苦性、狼狈性、厚着脸皮性,往往使人觉得这种职业的可笑和可卑。
也恰恰充满幽默意味的是:当一个显赫人物对着自己的标准相而得意其庄重
风度时,当一个满月小儿的憨态长留于相纸上被合家大人欣赏时,那仅是摄
影家的一幅作品而已啊。
将立体化变为平面,以平面而长驻于立体,这就是摄影家的功能。在现
今社会,记下历史的一笔的,最直接也最逼真的是摄影家,但摄影家本身的
一笔,却常常被抹杀了。眼睛看到的是世界上的一切,唯独眼睛看不见自己,
眼睛的重要以致让人忘却它的重要。摄影家的伟大在于此,摄影家的可悲也
在于此。
这本人物传里,仅仅是中老年摄影家(青年摄影家恐怕人数更多,只能
企望于在以后的传书中看到他们),他们或已满头白发,或已一脸皱纹,忙
着为他人照了一生脸面而第一次将自己的面目拍照出来。这其中有多少的滋
味供世人解知啊!读他们的传稿文字,实在是简单明了,他们没有用繁华的
字句,为其身世罩上一层超人的光环,没有用虚张的文笔为其成就幻化出吓
人的色彩,他们有作品在世,作品是他们人生的最好答案。生平只有朴素到
一页或者半页的文字上。
幸好历史是严厉的,能真正流传于后的,任何人又能有几行字呢?
让我打开这本书,再轻轻合上,目光专注在封面上的那墨汁酣饱的一笔,
为陕西的中老年摄影家祝福,也为我们每一个小人物自己祝福。
《唐人诗咏大雁塔》序
来西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没有不登临大雁塔的,而在塔上的每一
层卷拱门的砖上,甚至在塔下的院子里每一株竹干上,虽然禁止刻划,但题
诗留名已经密密麻麻,厌得令人头疼。想想,也可谅解,到了这么好的去处,
谁不叹之不足而咏之,咏之不足而书之呢?现在这本诗集,说得美了,是先
人诗咏大雁塔,是雅事,是艺术,说得实在,岂不也是古昔人在大雁塔上的
胡乱刻划吗?当然这都是些美妙的诗,然而之所以是美妙,就是删除了不美
妙的部分而已。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27 岁的白居易及第进士,那是何等得意,他就要邀友聚此,挥笔题诗了。
仅此一斑,已经可窥当年“刻划”的热闹。看来,古时与现时同,先人与后
人同,大雁塔一直是题诗留名之地啊!
我是赞同题诗留名的,因为中国人有这个传统,这样,若是有名之人,
大大人,地就可以以人传;若是未名之人,小小人,人就可以以地传。更何
况当今旅游人,有几位是大大人,99%为芸芸众生,他们的名字除了父母妻儿
及两三朋友知之外谁还知得,又不是书法家,又不能有什么文件可以批示,
就借大雁塔来发表作品、表现自己了。如果旅游之人皆有这个秉性,是好事
不是坏事,面对祖国的某山某川,某景某致,异常冲动,畅美无比,以抒其
诗,以留其名,一是可以激发爱国热心,二是可以培养艺术情趣,三是可以
借景排泄得意或排泄不得意,防止滋事生非。只是在旅游之地特设书房和专
栏为最好。这样久而积之,真真可能在众多的令人遗憾的诗里字里产生出精
美诗和精美的书法,于是,小小人便可能成大大人,未名人作有名人,而后
来之人也就又可以编第二本第三本的咏诗集了,但愿我不是胡说,那么这本
咏诗集便可以再现古昔大雁塔的光彩和先人的风范,又可作为你对大雁塔的
印象的进一步加深和所要题诗留名的一点参考吧。
《丹舟诗集》序
“不来忽忆君,相见亦无言。”
我与一些编辑之交往还真有这个味道。
20 多年前我给西安唯一的一家报社投稿,先认识了张月赓,再认识了丹
舟,至后往来不绝,成了朋友。我们几乎没共同吃过酒肉,和张月赓是清茶
一杯,丹舟那儿没好茶,但他能下围棋,教过我“中国流”的布局。
几十年的编辑生涯养成了他们的认真,有时认真得让人生气,比如他们
都曾经给我寄过稿纸,因为我的稿件从不在格子里写,又曾经当众指责过我
的错别字,以致终于买了本《新华字典》,写作时就放在案头。在许多作家
获奖的会上,他们都坐在下边鼓掌,会后津津乐道某某作家的成名作是在他
们的报纸上发的,某某作家是从这份报纸上走向文坛的。我说:对的,许多
人经过你们,他们的文学梦想成真,却也有许多人经过你们而文学的黄粱梦
醒。过去的城隍庙里有判官,判官位上悬挂一匾,上书:认得我吗?经你们
之手将做文学梦的人或送上天堂的或送下地狱的,没有不记得你们的啊!于
是,我们就掰指头数了一批靠报纸起家的作家,又计算了一批经指点而放弃
了文学成就了政治、经济领域的事业的人物。几十年来,那些作家、企业家、
政治家都功成名就了,他们还是做他们的编辑,整日默默地工作在那座旧楼
上。丹舟笑着说:我的履历甚或将来的悼词里,只有最简单的两个字——报
人。
但丹舟还是诗人。
他是以爱诗和写诗进入报社的,而长年累月的编辑工作使他只能把写诗
的时间排在下班后的空余里,未能成就出一位杰出的诗人,却恰恰,在为世
间留下一大批优秀诗作外,几十年里以对诗的理解和实践完满了他作为一个
大编辑的素质。一层一层的文学青年与报社打交道,或许相当多的人只知丹
舟是大编辑,还不知他一直在写诗。许多人告诉我,他们在弄清了许多诗作
的笔名原来都是丹舟化名所写后,无不大吃一惊。这本诗集是经人鼓动才结
集,让我集中拜读了,也确实令我一番激动。
丹舟的诗并不十分丰富,但他的诗颇有质量,尤其一些诗句能让人读后
记住,有格言意味。我就手录过他的《轩辕柏》:“可惜材大难为用,徒惹
万木生妒心。更叹材奇世难容,反招风雨来折摧。斯世之需寻常木,先人何
必植此柏!”他的诗注重传统,明显受古体诗和50 年代政治抒情诗的影响,
讲究内容上的真,不经营小感觉,不花哨,现实性强,精练而有气势。
现在更年轻的诗人一般是不屑于从特定时期走出来的中老年人的诗作,
他们能突破习惯思维,在视觉和空间上别有面目,但他们往往缺乏人生大磨
难的体证,影响了诗的格局。历史就是这么折磨着两代诗人,如果谁确是大
的天才,有大的胸怀,又有了人生深沉的体证和完满了诗的素养,时代的桂
冠就将为谁而戴。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伟大的诗人出来的时候,两代诗人的努
力都是在做一种铺垫,因而又都是宝贵的财产。由是,我们不能不珍视着丹
舟的努力和努力下的这份成果。
丹舟说:这是昨日的烟雨,尚未被风吹散。
是的,这个诗集给了我们一份关于诗的启示,也给了我们一份了解丹舟
的履历。
《阿明幽默画》序
宋晓明的职业是美术设计,因为设计得好,西安的十多家报刊都请他。
他很忙,总有接不完的活。我主编《美文》杂志的时候,一心想调他过来,
努力了许久,没能成功,以后的日子就每月见那么一回。
我的话少,他的话比我还少,工作毕后,双方都想说说话的,可坐下来
了,相互看着笑一下,又没话再说。他的笑很软和,是从嘴角荡漾到眼镜片
后,才慢慢消失的。
一个时期里,国内许多报刊连续发表着阿明的幽默画,这些画又新奇,
又朴素,含义深刻,却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