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06-4-10李敖系列之8李敖放电集 >

第6部分

2006-4-10李敖系列之8李敖放电集-第6部分

小说: 2006-4-10李敖系列之8李敖放电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有头有脸的知名人士又从而顶礼之、绍介之,实在是士林之耻。其中以丁乃竺最妖妄,此一马子有个秀气的小脸蛋,但却满脑袋大混蛋,她还学藏文呢!
  
  ·又一个贪天之功的
  高玉树前天发表「再论『五十年统一台湾?』」,提到美国跟中华民国断交时,当时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远东小组的召集人吾尔夫先生(Wolfe)是台湾的朋友,与笔者也有亲交。他是纽约市选出的民主党众议员。他一向对反共的台湾国民党政权友好而公开表示支持。在卡特总统发表承认中共政权建交时,吾尔夫众议员正在远东地区考察,人在香港。他似感觉不悦即中止考察旅程,飞回美国中途停留台北住进圆山饭店。我去看他而我们两个人坐在圆山饭店他的房间,商谈如何来对卡特总统冲动的措施补救。本人当时是行政院政务委员,以两次击败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当选台北市长,继而一任官派的院辖市长,之后被任交通部长,四年之后任行政院政务委员,而始终保持无党无派身份不屈不挠,故对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统治的来龙去脉可说非常清楚,而身为台湾本省人故对国民党政治统治下人民的心里曲折了解清楚的政治人物之一。我们两个人关门仔细研究如何来补救台湾的政权及人民的安全,最后他并无表示如何设法补救但心有打算彼此分开他匆匆过一天飞回美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在报纸看到美国众议院通过台湾关系法后送到参议院,参议院也迅速通过变为美国法律云云。
  高玉树字里行间,显然有把台湾关系法的订出归功于他自己之意,一如彭明敏几年前也归功于彭明敏自己一样。事实上,从彭明敏到高玉树,全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并且故意捏造历史。台湾关系法的订出,根本是杨西昆的功劳,如今彭明敏和高玉树都贪天之功,不可耻吗?
  
  ·改人者人亦改之
  桑塔耶那为美国自然主义哲学家与美学家,在台湾曾有【美感】一书,西洋美学史里也算是一派宗师,记得好象朱光潜【谈美】(或宗白华的【美学散步】)里曾经有篇章介绍。至于他的美学主张是些什么我从没印象,只记得有则故事说桑老有天在课室中忽然看见窗外阳光清朗,便举步外出,不再走进教室──可以想见其人吧!桑公此诗是首传统十四行(商籁,sonnet)诗体的悼逝诗,对象显然是诗人生命中很有量的一位。诗节形式为4…4…4…2,韵脚为abba…cddc…effe…gg。商籁体诗正如同中国的五七言一样,讲究的是格律形式中吟念出来的韵味与美感,因此译诗时,除非译者一点也不想赏玩和传达它的音韵形式之美,否则当然大可自由意译之;若要遵从它,限制自然无处不在,也难免「戴着枷锁跳舞」。由于语言体系的不同,译者要追随严谨的音韵事实上常有困难,甚高明者,至多猎其韵脚而遗诗行的内在音步,甚至只能勉强求部分气味,但求没有误读。余光中的译诗中显然是有意以服从英诗的格律为先,但在无法追猎每一节韵脚的情况下,配之以中国古典诗aaba的押韵。相对的,李敖的译诗全不玩这一套,先取其境而把部分长音节锯短或把短音节接肢,以至于十四行诗译成十三行,全诗念起来是顺畅得多了,但商籁体诗的游戏规则也被牺牲了。以李敖向来志在自由,当然不愿曲从枷锁,其译诗如此也无可厚非。但可以想的是,李敖虽是文人,毕竟不是文学中人,尤其并不以诗为职志,为什么会想译桑老的这首诗?诗中的平淡和苍老,原都不是执剑战斗的李敖心有所之的情境,我以为对于一个非专业的译诗人,要不是某一首诗让他有特别的感怀,通常他只要念过就可以了,必不至于特别想要把它翻译出来,换句话说,诗中没有他想要传达的意思。因此我可以想到的是,李敖舞剑,意不在桑公,而只在于对诗坛祭酒余光中的挑战,对权威的挑战。而这样的出发点距离桑公的伤逝心境其实是不着边的。再者,译诗时,误读尤其应该避免。
  台大彭镜禧教授最近就曾说译诗首在求没有误读,再求其境界。误读包括整个意思的误读,以及对原诗部分美感的忽视,甚或超越其原有的安排。桑公原诗用语朴素,除了将第二句将心中人影喻为森林以及挚爱的消逝如一树凋零外,全诗并不追求意象之营造,第四行的green
  array原指树上绿叶扶苏,余译却为了押韵的需要而刻意以「嫩绿的春装」扮之,显然在时序及意象上并未完全依循原诗。至于李敖叫倒装的英文立正站好,又叫绿装卸在心里,其实是完全歧出桑公的树林了。两诗一者为人着装,一者叫人脱衫,孰为诗人,孰为湿人?对比之间,大有其趣!复次,桑公原诗第二段前两行承第一段而来,说港湾与村路等也失去了友谊,原有将彼等拟人化的作用,可见怀念逝者的并不只是诗人一人,但在李译中,虽然「情味都今非昔比」语韵俱佳,但也因少了原诗的拟人作用;而第三行似指追寻另一份挚情,又似乎指港湾村路等之外的其它与逝者曾有深厚友谊但已难明确指认的具体场所,第四行一日内老去说明难寻其余的因由,也再度强调逝去的难忍。李译「虽有余情,已难追寻」,虽有其味,但把未逝的部分(余情)当成追寻的对象,似乎未尽明确把握客体。余译「在一日之内」,「在」字赘余;人因悲伤而黑发变白者有之,至于「白发加长」似乎又蹈言过其实之弊了。原诗第三段指出逝者的品质,用语极平淡,译诗也没什么好计较的,但这却也是最难译的部分了。至于【无论】诗中的破鞋是从他年轻时?quot;Blowing
  in the wind〃而作的【江湖上】之中「一双鞋能走几条街 / 一辈子能穿几双鞋」走过来,而那双鞋又从嵇康(?)的「平生几两屐」中走来,以今日观之,回顾之情不可谓无,但用语极淡,又强求七言之工整,算不上好诗,按余光中确有很多好诗,而李敖独钟情这破鞋以及六言形式,倒也奇怪也哉?批评别人容易,自己做起来难,也姑且在前人的肩膀上试译之:(韵脚零乱,先自承舞功尚浅)
  部分之我已随你俱逝;
  我心中人影如林
  冬风吹拂,一树凋尽
  不复绿意披离。
  教堂与炉边、村径与港湾
  它们也同失旧谊;
  即使我想,余者已难追觅,
  一日之内我已老去恁许。
  但在记忆中我仍珍惜
  你良善的天性、轻悦的童心、
  和你受人尊敬的可亲;
  这些都曾是我的,我因之而充实。
  而我已难分辨何者较多──
  是我留住的你,还是你带走的我?(林听,民国88年11月09日17:52:48)
  为李敖辩解如下:诗,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简化文句的一种文体。其意境只有当事人最为明了,而后来之诵诗者(或译诗者),大概只体会其七八成。但体会是体会,能不能明白表达又是另外一回事。由其是在翻译别人(老外)的诗词,除了本身的外语要有个程度,文学素养也要有相当的能耐。以李敖〃破书十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能耐,想要质疑、甚至批评他老人家的文学造诣不佳,其实是像螳臂挡车一般的。这位〃林听〃先生说,「…但可以想的是,李敖虽是文人,毕竟不是文学中人,尤其并不以诗为职志,为什么会想译桑老的这首诗?诗中的平淡和苍老,原都不是执剑战斗的李敖心有所之的情境…」。我想这位〃林听〃先生,可能真不了解李敖的文学素养。我建议他,不妨看一看〃李敖大全集〃,其中如第15册李敖情书集、第17册波波颂等,就可以明白李敖的浪漫(『想要打倒一个人,要从全盘了解他做起』…李国谦)。而其文中提到「李敖虽是文人,毕竟不是文学中人」,这样的逻辑真是不敢领教。苏轼(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人(文学家),其诗、词、文皆脍炙人口,但他在文学以外的表现,却也是不可否认的优秀。所以苏轼既是诗人、词人、古文家、艺术家、评论家,亦是政治家。而这就是一流人全面性的境界,正所谓『大器晚成』,意即在此。故身为第一流人物的李敖,必不以单为诗人为满而划地自限的。毕竟,第一流人物是另有更伟大的志向的。无怪乎起兵抗秦的陈胜在未腾达时,曾喟叹曰:『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奉劝这位〃林听〃先生,有空多看一看书了,尤其是〃李敖大全集〃。(李国谦,民国88年11月09日20:59:03)
  亲爱的李国谦先生: 我当兰不否认李敖读破万卷书,只是说李敖毕竟不以文学为职 志,(当兰,他也不想只钻在文学书堆中),完全没有否定李 敖读书的功力。只是,能不能就诗论诗呢?您觉得这位战士对
  桑塔耶那诗的翻译真的妥当吗?好过余光中又代表了什么呢? 读书多而下笔可以如神、出口可以成章,大抵是不会错的,但 这也不表示他没有误读的可能啊!李敖毕生为挑战权威而奋斗
  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也许教主寒和教主的信徒也该有同样的 信仰吧!(林听,民国88年11月10日12:52:21)
  我是提倡理性思想的人,但我也不掩饰我有一点非理性的偏见和成见。譬如说,我一直觉得语文学家、文法学家、一般教授、学者、批评家们,尽管他们谈理论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自己下海写东西,就一塌糊涂,坐实了他们的理论都是空中楼阁。好象古代的那种兵学家,谈作战,头头是道,一实际作战,就抱头鼠窜而归。
  看了李敖电子报意见交流版中林听先生的两封来信,我就有上面的感觉。林听先生谈诗理论,学究气十足,也自成一说。但他最后自己下海译桑塔耶那的诗,就一塌糊涂洋相毕现了。既不押韵,又不成真正的十四行,文字又难读,跟余光中的译诗半斤八两,正好凑成宝一对。我的总体感觉是:林听先生对文字的高下辨别能力太弱了,他把余光中和我的译诗等量齐观,即可证明他在高下辨别能力上出了问题,最后他又拈出他自己的译诗,不知其烂自彰其丑而不自知,可见他的问题所在。最后的评语是:林听先生真正的故障所在似乎不在语文方面而在心智方面,他竟大胆到敢评改大师李敖的译诗,更进而敢把他自己那样烂的译诗自投网上,这种作法,我看已不是心智不成熟了,而是他疯了。
  
  ·台大短命、校长长寿
  「中央日报」注销「国立台湾大学校庆启事」,劈头就说「八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为本校五十四周年(创校七十一年)校庆」云云,这太可笑了吧?台大前身明明是日据时代的台北帝国大学,成立于一九二八年三月,台湾光复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由中国接收,计算学龄,当然要从日据时代的台北帝国大学算起,一如北京大学的学龄要从清朝的京师大学堂算起,岂可前面的不算?试看今天成功大学也正庆祝校庆,可是庆祝的标明是六十八年校庆,就是从日据时代起算的。如今台大明明七十一年学龄,却算得比成大六十八年还短,这不是荒谬吗?
  相对的,台大校长陈维昭上台后,非法擅定自肥条款,把他的任期——拉长再拉长,长到比李歪嘴做总统的任期还长,其无信无耻,足使斯文扫地、士林痛恨。两相对照,真是台大短命、校长长寿了。
  
  ·小马哥太天真了!
  李登辉勾引日本鬼子「东京市长」石原慎太郎来台湾,十三日清早报上出来消息,下午新党党主席李庆华就约我召开了临时记者会,我在会上「警告」了台北市长小马哥,我说你是「保钓健将」,而石原却说钓鱼台是日本领土,又否认南京大屠杀与慰安妇,你不可以见他,否则我跟你没完没了。晚上十点二十分,小马哥电话打到我家,向我解释,谈了半小时,我劝他注目在最高层次,我说客人不是你请来的,并且是李登辉秘密作业直接请来的,你何苦为他背书、蹚这浑水?何况,「行客拜坐客」,这是起码的规矩,现在变成石原在他住的国宾饭店等你,你去拜访他,说得过去吗?小马哥说我不到国宾饭店石原住的房间,而在国宾饭店中另一间房见面好吗?我说又有何不同?小马哥说他尽量改在国宾饭店以外的第三地见面。我说我根本反对你见他。
  十四日晚上,我在高雄演讲后北返,路上接到我太太来电说,小马哥又来电话了,解释他总算不在国宾饭店跟石原见面了,改在第三地晶华酒店见面了。意谓接受我的建议,做到「个人不失身分、团体不失立场」了。
  今早见「台湾时报」报导:「马英九昨天傍晚以首都市长身分,在晶华酒店设宴欢迎石原慎太郎,不过,因飞机误点,会面时间比原订晚了三十分钟,又因石原晚间六时与李登辉总统有约,马英九与石原的会面时间只得缩短。」缩短结果,只谈了二十分钟。小马哥最后还是被摆了一道!
  小马哥前天告诉我四点半见石原,我说为什么时间这么紧凑,他说要迁就石原在台湾忙。我说石原来台湾有三天行程,再忙也不会只跟你从四点半见到六点见李登辉这么短的时间吧?现在报上注销了,原来石原不但叫小马哥白等他三十分钟,并且只花二十分钟就谈完了。前天晚上我特别叮咛注意别被日本人在程序上占了你便宜,果然不出我所料,小马哥太天真了!
  
  ·小马哥与「城市外交」
  十三日晚上十点二十分,台北市长小马哥打电话来,向我解释他明天要见日本「东京市长」石原慎太郎的事,谈到「城市外交」的必要,我说你去过日本,要把台北跟东京外交成姊妹市,结果行不通,石原到台湾,就行得通了吗?你太天真了。
  我手边有陆以正大使的一篇旧作,叫做「怪哉!所谓『城市外交』」,现在摘出几段,给小马哥看。陆以正说:「台风过境,台北市、县境内两次发生人民遭土石活埋惨剧之时,竞选连任的陈水扁市长却在电视上大力推销所谓的『城市外交』。我在民视新闻上看到,他说不必怕中共封锁我国的国际空间,因为台北市今年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