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一海洋-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航班的飞行员从未说过‘情况紧急’。”
最后,飞行员的素质和联邦飞行管理局的规定,也使52航班的飞行员不愿意声明“情况紧急”。就是说,飞行员在正式报告紧急情况之后,需要写出大量的书面汇报;如果发现飞行员在计算飞行过程需要多少油量方面有疏忽大意之处,联邦飞行管理局就有权吊销其驾驶执照。正是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飞行员及时而准确地发出紧急呼救。
这就是“燃料快用完了”的简单信息,既没有被明确地发出,又没有被充分地接受的原因;这就是悲剧没能避免的原因。
正因为不应该发生,罗宾斯才将其作为经典案例收入《组织行为学》一书;正因为不应该发生,才更引人深思。
阿维安卡52航班的悲剧表明,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十分重要。小到一项措施的颁布,大到战略策略的调整,都必须建立从下至上、从上至下的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否则,无论其他措施怎么完美,都只是没有保障的蓝图而已。
“这也会过去!”
1954年,巴西的男女老少几乎一致认为,巴西足球队定能荣获世界杯赛的冠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足球的魅力就在于难以预测。在半决赛时,巴西队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结果没能将那个金灿灿的奖杯带回巴西。
球员们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足球是巴西的国魂。他们懊悔至极,感到无脸去见家乡父老。他们知道,球迷们的辱骂、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难以避免的。
当飞机进入巴西领空之后,球员们更加心神不安,如坐针毡。可是,当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时候,映入他们眼帘的却是另一种景象。巴西总统和两万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
人群中有两条横幅格外醒目:
“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
“这也会过去!”
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总统和球迷们都没有讲话,默默地目送球员们离开了机场。
球员们对“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的理解是比较深透的,可相比之下,对“这也会过去”的理解却不够深透……
4年后,巴西足球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冠军。
回国时,巴西足球队的专机一进入国境,16架喷气式战斗机立即为之护航。当飞机降落在道加勒机场时,聚集在机场上的欢迎者多达3万人。在从机场到首都广场将近20公里的道路两旁,自动聚集起来的人群超过了一百万。这是多么宏大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人群中也有两条横幅格外醒目:
“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
“这也会过去!”
球员们对“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的理解是比较深透的,可相比之下,对“这也会过去”的理解依然不够深透……
后来,巴西足球队的队长先后向一些人请教,应该怎样理解“这也会过去”的含义?
真是无巧不成书。队长请教的一位老者微笑着说“这也会过去”的横幅都是他写的,并给队长讲了下面的故事:
据说,伟大的所罗门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
一位智者在梦里告诉他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至理名言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时候不会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能够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始终保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状态。
但是,醒来之后他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至理名言。于是,所罗门王找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讲了那个梦,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并拿出一颗大钻戒,说:“如果想出来那句至理名言之后,就把它镌刻在戒面上。我要把这颗戒指天天戴在手上。”
一个星期过后,几位老臣兴奋地前来送还钻戒,戒面上已刻上了一句勉励人胜不骄、败不馁的至理名言:
“这也会过去!”
第一章机会
1905年,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1855—1916)根据天王星、海王星的运动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预言在海王星外可能还存在一颗未知的大行星,并指出了这颗未知的行星所在的大体方位。
遗憾的是,洛韦尔耗费了大量心血,经过十多年的观测,利用各种仪器对天空进行拍照搜索,直到去世仍未能找到他所预言的行星。
在洛韦尔之后,天文学家匹克林继续做着洛韦尔的事业。他也拍摄了大量的天体照片,一干又是十几年,还是无所发现。
美国业余天文爱好者汤博,在1930年利用折射望远镜沿着整个黄道进行系统拍照,经过比较,发现照片上有一个光点的位置有了明显的移动。他用望远镜直接跟踪观察,终于获得了天文学上的又一重大发现——人们期待已久的冥王星终于被找到了。
当汤博宣布这一发现,指出冥王星的位置就在他拍摄的双子星座的照片上,与洛韦尔所指出的位置只差五度时,匹克林猛然想起自己也曾拍摄过那个方位星空的照片。他找到那张照片,很容易地在自己的照片上找到了冥王星的亮点。
他回忆起来了:记得那天拍摄时镜头好像没擦干净,照片上冥王星的位置正好有一点灰尘的影子。他当时没有在意,错将照片上的冥王星当成了镜头上那一点没擦干净的灰尘。这导致匹克林最先拍摄的冥王星的照片静静地沉睡了11年,他也因此失去了发现冥王星的机会。
当我们为洛韦尔和匹克林的辛劳深感敬佩和惋惜的时候,又不能不对汤博的敏锐深感敬佩和折服。
与其说是镜头上的尘点阻碍了匹克林的重大发现,倒不如说是心灵上的尘点阻碍了匹克林的重大发现。由心灵酿成的误差比由肉眼酿成的误差更可怕。
机会永远给予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奇迹。
同变化交朋友
有一天,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天气格外地炎热,太阳简直像下火一样。到了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
于是,侍者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路并不远,他很快就找到了。但是他刚赶到那里,就有一队商人骑着马从那条小溪经过,溪水被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他只好转身回去了,见佛陀后说:“溪水被那些商人的马队弄脏了,实在是不能喝了,还是重新找条小溪吧!我知道前面还有一条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离这里也不算远,大概得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条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条小溪看看吧。”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去了,心里想:“刚才不是看过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岂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
他走出不远就改变了主意,转身返回,满腹牢骚地对佛陀说:“我都已经告诉你了,溪水被弄脏了,你为什么非要我白跑一趟不可呢?”
佛陀什么也没有向他解释,只是耐心地说:“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无奈,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边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侍者翻然悔悟,不论日月、星辰,不论高山、大海,不论权力、地位,不论诗歌、科学,有哪一样是一成不变的呢?世界上除了变化的事物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生活就是同变化打交道,只有同变化交上了朋友,才能真正同生活交上朋友。好运喜欢同变化交上了朋友的人在一起。
细节与小事
前不久,沈阳市一家新建的酒店在报纸上打出招聘广告,因为待遇优厚,报名者十分踊跃。初试、面试后,数百名报名者只剩下30多名,可是酒店只要20名员工。主管把这30多人都召集来,一一谈话。凭良心说,这些人条件基本差不多,没什么大的差别。多出的10名,一时不知道应该去掉谁。
主管想了想,灵机一动,就宣布说:“为了庆祝开业,今天我代表酒店请大家吃顿饭。”
30多人围坐在一起,第一道菜上来了,是红烧鲤鱼。鱼很大,一条鱼铺满了整个盘子。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拘谨,不好意思吃,主管就带头拿起筷子,在鱼背上夹了一块肉,说:“大家随便点,以后我们可能就是一家人了,每天都要在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不要客气!”
主管一发话,气氛就活跃起来,大家拿起筷子,开始吃鱼。有人夹鱼背,有人夹鱼头,有人夹鱼尾。有的人一次夹一大块,有的人一次只轻轻夹一点。一条鱼很快就消灭了。
第二道菜又上来了,是清炖黄鱼。鱼很小,十几条才装满盘子。有的人上来就夹条大的,吃得很快,鱼肉没吃净就连鱼带刺一起吐了出来;有的人只夹小的,吃得慢而细,把鱼肉吃净再吐出鱼刺。
接下来有炒菜、凉拌菜、三鲜汤,大家各取所好。有的规规矩矩,只吃自己眼前的菜;有的毫不客气,伸长手夹别人眼前的菜;有的兼顾全席,桌上的菜每样都吃一点;有的挑挑拣拣,只夹自己喜欢的菜吃;有的吃饭静悄悄,有的喝汤“”;有的把碗里的饭吃得一粒不剩,有的把饭粒掉在饭桌上。真可谓众生百态,都被主管尽收眼底。
第二天,酒店把录用名单公布于众。有一位落选者不服,就质问主管:“大家条件实在是差不多,你又没有加试,凭什么选的人?”
“怎么没有加试?昨天晚上我请你们大家吃饭时,我对你们每个人都一一测试了。我选人的原则很简单:就选那些在餐桌上吃鱼头鱼尾、吃小鱼、不挑挑拣拣、不掉饭粒、知道兼顾别人的人,我相信他们会成为酒店的好员工。”
落选者想起自己昨晚在饭桌上的表现,有些发窘,但又马上为自己辩解道:“这都是些生活的细节和小事,怎么能用它来检验一个人呢?”
主管看看他,反问道:“一个又一个生活的细节和小事,加起来不就是完整的人生吗?我想,一个在饭桌上只顾自己的人,在工作中是不会首先照顾别人的。”
人与人之间在素质上的差距,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分辨清楚的,更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明白的,似乎都是半斤八两,彼此彼此,差不多少。如果遇到关键时刻,甚至是遇到一些关键的细节和小事,人与人之间在素质上的差距却有显而易见的高低之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人之间素质上的差距一旦明显化,那可就绝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差距了。无论是在比较公正的环境里,还是在不够公正的环境里,与其埋怨别人对自己的待遇不够公正,倒不如脚踏实地从细节和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一章跑在人生的马拉松路上
鲁西娅是一个刚刚步入中年的妇女,丈夫不幸去世。尽管她是一个意志比较坚强的人,但在埋葬了丈夫以后,一直萎靡不振,振作不起继续生活的勇气。
有一天,家人带她去观看有很多人参与的马拉松大赛训练。在父母和儿女的鼓励之下,她穿上了运动衣,换好了运动鞋,参加了马拉松大赛的训练。这是她在丈夫死后,做出的第一件有“朝气”的事情。
她的父母和儿女看到她有所振奋,都非常高兴,不断地为她加油、喝彩。但是,他们心中有数,她目前的身体还很虚弱,是根本不可能坚持跑到马拉松终点的。不过,只要她能参加,能跑出起点,就很值得为她祝贺,因为她又焕发了生活的勇气。
在比赛的那一天,从早上跑到下午,该跑到终点的人都跑到了,跑不到终点的人也都在中途停了下来,然后都跟着自己的家人回去了。但是,鲁西娅的家人始终没见到她回来,于是只好到马拉松的终点处等她,可一直等到傍晚,还是不见鲁西娅的影子。
原来,鲁西娅在参赛的人群散去后,仍旧气喘吁吁、一步一步地跑向终点。一些好心的路人眼看夜幕已经降临,她仍在马拉松的赛程上艰难跋涉,也许是出于敬重,也许是出于什么其他的原因,便打电话通知了组委会和电视台的有关人员。
结果,当她狼狈不堪接近终点的时候,她的家人,电视台记者和组委会的人,还有一群好奇的热心人,都在终点为她欢呼雀跃。鲁西娅无疑是“最后一名”,但是大家对她的尊敬与热情丝毫不比“第一名”逊色。
电视台播放了“最后一名”鲁西娅的新闻之后,引起了轰动效应。鲁西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一生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和丈夫白头偕老。没想到丈夫先走了,我感到我也到达了人生的终点,不想再继续跑下去了。但是,在参加马拉松训练的过程中,我逐步领会和接受了丈夫临终前的遗言:‘我的人生终点,并不是你的人生终点。只要没有到达人生的终点,为了爱你的儿女,为了爱你的父母,为了爱你的我,也为了爱你的更多的人,你一定要在人生马拉松道路上继续满怀希望地奔跑,不论那道路有多么孤单、多么黑暗、多么危险。’”
记者在对鲁西娅的报道中写下了这样的感叹:“只有善待生命,在人生马拉松道路上满怀希望奔跑的人,其生命才能闪烁出夺目的光辉,赢得令人尊敬的目光。”
丈夫的宝贝
史蒂芬原是美国的一名烫衣工人,但有志于当一名作家。他白天做烫衣的工作,利用夜间和周末勤奋地写作。他生活的余钱,几乎全都用来支付邮费,将稿子寄给出版商或经纪人。
令史蒂芬失望的是,自己的稿子不断地被退回。由于收入低微,弄得他经济拮据,连起码的生活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