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泰、费县、鲁山等地,钳制与打击敌人,第4支队在泰(安)莱(芜)边待机。经月余战斗,共作战70余次,毙伤敌1000余人,粉碎了日军对山东的首次大“扫荡”。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8月1日成立八路军第1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在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各部队。8月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由朱瑞、徐向前、郭洪涛、罗荣桓、陈光、黎玉为委员,朱瑞为书记。
山东军政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的同时,大力加强了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重视政权建设的指示,5月24日,山东分局决定,加紧建立专署、县、区抗日民主政权。随后还强调:“敌人‘扫荡’,县、区、乡政权破坏,各地均须按照前电,恢复抗日政权,并保证党的领导”。此后,中共在莱芜、莱南、博山、淄川、章丘泰安、泰西、益都、新泰、泰(安)宁(阳)、蒙阴、邹平、长山、临淄、曲(阜)泗(水)宁(阳)边和长(山)桓(台)益(都)边,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从此,建立与发展民主政权的工作普遍开展起来。
山东纵队经过三期整训,已初步实现正规化,各种制度均已建立,部队战斗力大为提高。随后,山东纵队整编成第1、第2、第3、第4、第5旅及第1、第5支队,总兵力达5万余人。
(三)第115师挺进鲁南
为巩固鲁南根据地,1939年9月至10月,第115师师部、随营学校、第686团及新扩编的特务团等部,分批挺进鲁南腹地抱犊崮山区。原在鲁南的山东纵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改编为苏鲁支队,归第115师建制。
第115师进入鲁南后,首先开辟了以抱犊岗山区力中心的临、费、峄、滕边区。接着于1939年冬至1940年初,陆续派东进支队、苏鲁支队一部及原在湖西区的苏鲁豫支队第2大队,开辟了郯(城)码(头)平原地区。为打开向鲁南北部天主山区发展的道路,打通与沂蒙山区山东分局的联系,第115师以第686团、特务团、苏鲁支队及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于2月14日一举攻占与日伪勾结的大地主据点白彦,3月,连续粉碎了日军数百人至2000余人的3次反扑,在激烈的白彦争夺战中,共毙伤日军800余人,缴枪350余支。
4月中旬,日军第12集团军以第32、第21师和独立混成第6、第10旅各一部共8000余人,对抱犊岗山区大举合围“扫荡”。4月14日,日军分别由邹县、滕县、枣庄、峄县、临沂、费县等据点出动,首先“扫荡”根据地边沿区。4月21日,开始向中心区——费县南部的大炉地区推进,实施大合击。第115师将第7、第686团、东进支队、教导大队、苏鲁支队、峄县支队和运河支队等转移外线活动,袭扰抱犊崮四周敌人点线;师部率特务团、边联支队坚持内线,在抱犊崮山区东麓的大炉、车辋、埠阳一带与敌周旋,多次避开敌人合击。经20余天苦战,迫敌干5月上旬结束“扫荡”,撤回原据点。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共作战30余次,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
第115师第343旅主力和师直转入山东地区后,至1940年10月,部队已扩大到主力团7个、新团12个,共计42815人,地方部队2万人,建立了两个军区及6个军分区,并将第115师部队1统一编成教导第1、第2、第3、第4、第5、第6旅。
第四编 转入相持(1938。11~1940。12)
第二十一章 巩固华北和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战场
第二节 新四军东进北上,开辟新区
日军侵占武汉后,以7个师又1个独立混成旅部署于长江中游武汉、南昌之间地区,以4个师又3个独立混成旅,部署于长江下游苏、浙、皖地区,力囹以城市和交通线据点为依托,扩大其对占领区的控制。华中地区新四军及地方武装,因受主持长江局工作的王明推行的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未能在苏、浙、皖广大地区失陷后,适时向敌占区挺进,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丧失了许多有利时机。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确定了大力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中原局以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委员,以刘少奇为书记,负责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和军队的工作。
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到达河南省确山具竹沟镇,正式建立中原局领导机关。根据中原地区的形势和特点,中原局决定撤销中共河南、湖北两个省委,成立中共豫鄂边、鄂豫皖、鄂中、鄂西北、豫南等区党委,规定论陷区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放手发动与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未沦陷地区党的任务,是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积蓄力量,支援敌后抗战。并对开展武汉外围豫鄂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作了部署。4月中旬,刘少奇离开竹沟,返回延安。
为贯彻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到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根据华中的情况,提出了新四军发展华中的三条原则。即:
(1)哪个地方空虚,就向哪个地方发展;
(2)哪个地方危险,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
(3)哪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就向哪里发展。
并据此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南巩固”。
为加强对长江以北乃至整个华中沦陷区工作的领导,1939年9月17日,刘少奇由延安出发,月底再次到达竹沟。11月初经豫皖苏边区涡阳,于月底,抵达皖东定远县藕塘附近山黄村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一、第1、第2支队东进北上,江南指挥部成立
1939年,新四军第1、第2支队坚决贯彻执行“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南巩固”的方针,在巩固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同时,积极实行东进北上。
1939年初,日军在茅山根据地周围频繁“扫荡”,修筑公路,增设据点,对茅山根据地实行封锁。新四军在反“扫荡”的同时,在金坛地区和溧(水)武(进)公路沿线,主动出击,先后在水阳镇、官陡门、东湾等地给日军沉重打击。
1月6日,“扫荡”宣城之日伪军130余人北撤,当晚进至芜湖以东的水阳镇。7日晨,第2支队第3、第4团在水阳镇以北1。5公里处设伏,毙伤敌30余人。1月21日凌晨,第2支队第3团突然袭击芜湖日军机场外围据点官陡门,经20分钟战斗,毙伤伪军70余人,俘伪军60余人,并将伪军据点捣毁,第3团仅伤两人。
2月7日,第1支队第2团攻击溧武公路日军重要据点东湾,火烧碉堡,将东湾据点日军全部歼灭,并击退来援日军两批(共300人),在1小时的战斗中,共歼日伪军200余人,缴枪20余支。接着该团又于2月18日袭击延陵敌据点,歼日伪军80余人。
1939年初,新四军第1支队以第2团在丹阳游击纵队配合下,挺进扬中,将该地伪军消灭,并以第3、第4支队各一部北渡长江,进至大桥、嘶马、吴家桥一带,从而控制了通扬运河以南沿江地区。同时,主动与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军李明扬、李长江(“二李”)取得联系,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关系。
1939年4月初,陈毅命令第6团准备东进江南东路地区。'东路地区指无锡、江阴公路以东的江阴、无锡、苏州、常熟、太仓地区。'
5月5日拂晓,第6团由常州附近越过京沪铁路,在戴溪桥地区与“江南抗日义勇军”会合,成立“江抗”指挥部,梅光迪任指挥,叶飞任副指挥,以“江抗”名义继续东进。5月下旬,“江抗”在无锡东北的黄土塘与日伪军600余人遭遇,歼敌百余人,取得东进途中第一次战斗胜利。6月24日夜,“江抗”袭击京沪铁路中段日军重要据点浒墅关车站,经1小时战斗,全歼该地日军50余人和伪军1个中队,炸毁铁桥1座,使京沪铁路停运3天。随后乘胜东进,进入常熟境内,在阳澄湖畔与常熟中共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民抗”取得联系。
7月,“江抗”以约1个团的兵力南越京沪铁路,进入青浦,与当地游击队会合。7月23日,上海日伪军一部到青浦“扫荡”,“江抗”击退日伪军后,跟踪追击,竟于天黑后冲进上海虹桥机场,当即击毁敌机4架,使京沪线上日军大为震惊。”江抗”在东路地区连战皆捷,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大批青年踊跃参军,“江抗”遂扩编为第2、第3、第5路。此后,“江抗”与中共上海党组织领导的常熟、嘉定、青浦等地抗日游击队配合,共同开辟了苏(州)常(熟)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游击根据地。随后,“江抗”奉命西撤,留下部分地方武装,继续坚持当地斗争。
11月7日,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甫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在苏南的第2、第4团、新3、新6团、“江抗”、丹阳游纵及苏南地方武装。同时,成立苏皖区党委,统一领导苏皖、苏南、苏北三个特委。“江抗”第2路到扬中后,与丹阳游击纵队台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北渡长江进至扬州、泰州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此外,第4团主力与“挺纵”一部合编为苏皖支队,向扬州、仪征、天长、六合地区发展。
二、新四军军部率第3支队等部坚持皖南抗日阵地
1938年12月,在皖南坚持抗战的第3支队(欠第6团)由青弋江防区奉调铜陵、繁昌沿江地区。当月和1939年8月,第1支队第1团、第2支队第3团先后由苏南敌后调回皖南,归新四军军部直接指挥。到1940年秋,在皖南又已陆续组建了新1团、新3团,军部特务营也扩大为特务团。
日军为维护长江交通,不断对皖南进行“扫荡”。1939年日军5次进犯繁昌。1~2月,繁昌两失两克。5月20日至23日,日军1000余人第3次进犯繁昌,第3支队和第1团毙伤日军300余人,将日军击退,新四军伤亡100余人。11月8日至23日,日军2000余人第4次进犯繁昌,新四军毙伤日军450余人,将敌击退,自己伤营长以下77人,亡连长以下38人。12月21、22日,日军1000余人第5次进犯繁昌,再次被击退。
1940年4月,日军调集第15、第17、第116师各一部共1万余人,对国民党军防守的青弋江地区及新四军防守的南陵、繁昌地区大举“扫荡”。4月24日,日军一路约5000余人由湾陵、黄墓渡攻占南陵,尔后以2000余人沿青(阳)南(陵)公路向西南方向前进。企图迂回青阳。26日,新四军第1团在父子岭伏击该敌,经8小时激战,毙伤日军370名,新四军伤亡84人。
日军另一路约4000人,由繁昌以北的三山镇、横山、峨桥等地于4月24日开始向繁昌及其以南地区攻击前进。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24日在马家坝、25日在繁昌以南的九郎庙以机动防御,迟滞敌人前进,毙伤日军140余人。26日该敌向何家湾前进,新四军第3团与敌遭遇,先敌抢占苏家林、何家湾有利地形,阻击敌军,经9小时激战,毙伤日军300余人,迫敌转向木镇前进。5月3日,第5团第1营在铁门闩伏击由繁昌向中分徐前进的日军运输队,毙伤日军60余人。
在4月23日至5月3日的反“扫荡”中,新四军进行战斗10余次,毙伤敌近1000人。
1940年10月4日,日军又以第15、第116师部队为基干附伪军一部,共1万余人,由大通、铜陵、荻港、湾沚出动,向皖南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扫荡”。7日黎明,日军5000余人攻陷南陵以南三里店,接着开始向新四军军部驻地云岭外围的田方、草鞋店、吕山发动猛烈攻击。新四军第3支队及第1、第3团,在军长叶挺亲自指挥下,经一昼夜激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击退其进攻。日军遭打击后,8日经枫坑东渡青戈江,占据了国民党军第52师驻守的泾县城,新四军跟踪追击,围攻径县,9日晨夺回该城。
三、江北指挥部成立,第4、第5支队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
为加强对江北新四军部队的领导,促进新四军第4支队继续东进,开展江北统战工作,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1938年11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由皖南到达江北无为地区。随即与豫鄂皖边游击总司令、安徽省主席廖磊建立了抗日统战关系,并将庐江、无为地区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由孙仲德任纵队司令贝,黄岩任政治委员,担负皖中地区的抗战任务。
1938年12月,第7团越过淮南路,进入合肥青龙厂及定远一带;1939年3月,第4支队司、政机关及特务营,也先后进至淮南路东。
5月6日,叶挺到达庐江县东汤他,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兼指挥,徐海东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兼政治部主任。接着,整编了部队,第4支队由徐海东兼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7、第9、第14团。以第8团为基础扩编为新四军第5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辖第8、第10、第15团。
江北指挥部成立后,以第4支队活动于淮南路以东、津浦路以西的定远、合肥、滁县、全椒等地,开辟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8月2日夜,日伪军500余人分由滁县腰铺、全椒出动,3日拂晓前包围了宿营于张二房的国民党滁县常备壮丁队,第4支队第9团一部主动出击,毙伤日伪军40多人,击退了日伪军,救出滁县常备壮丁队。这一行动,增进了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
8月下旬,第5支队第8、第15团挺进津浦路东,第10团于10月也进入津浦路东,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9月3日,日军侵占来安县城,第5支队将其收复。11月21日,日军再次侵占来安,第5支队展开围攻,毙伤日的军200余人,于23日收复来安。
12月,日军从南京、明光(今嘉山县)、蚌埠等处,抽调5000余人,部署于滁县、沙河集、全淑等地。
12月19日,日军开始“扫荡”津浦路西藕塘以南的周家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