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之地-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中国人的堂屋神龛里,总要立一块长方形的木牌,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字。这五个字,构成了中国礼教文化的根本,儒家称之为“礼之三本”。“天地”是“生之本”,没有天地,一切生命现象都无从谈起,所以天地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亲”指先祖,“先祖”是“类之本”,没有先祖,就没有当代人类的繁衍,所以先祖是族群生命的源头。“君师”是“治之本”,“君”指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秩序,“师”就是“万世师表”的孔子(公元前511—前479年),以及他代表的礼教文化,皇权作用于政治,礼教约束着社会,二者结合,国家才能大治。 “天地君亲师”中,“师”虽为最末,但地位非常特殊。因为位为至尊的“天地”过于抽象,且经过先秦理性主义思潮和儒家学说的洗礼之后,原始天地崇拜的具体内容都被抽掉了。而“君亲”在时空上又过于具体,“君”限于一代,“亲”限于一脉。只有“师”,既具体又超越。比起“天地”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起“君亲”来,又超越一个个的王朝和一个个的宗族。所以,孔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既是一个人格神,又是一种文化,是封建伦理纲常的“立法者”,又是道德修养的最高楷模。在这个意义上,他超过“天地君亲”而成为“礼之三本”中真正的中心。
第二部分:人生极境之路第6节:孔庙(图)2
皇帝祭孔是从二千年前汉代开始的。孔子殁于公元前479年,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的居室立为庙,这就是最早的孔庙。孔子死后,诸侯兼并更无休止,夫子之道不行,当然无人想到祭孔。一直到天下大定的汉代,醉了就往儒生的高帽里撒尿的汉高祖刘邦居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祭孔的皇帝。但仅仅是拜拜而已,没有给孔子及其后人什么特别的荣誉。自汉元帝开始,才给孔子后裔封侯食邑。至汉平帝,已经作古数百年的孔子才第一次受封号为“褒成宣尼公”。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孔子的地位却并没有被皇帝抬到足以同其比肩。相反,孔子被封王和祭孔形式的固定,倒是热烈信仰道教,并认老子为先祖的李唐玄宗皇帝所为。他封孔子为“文宣王”,把孔子偶像从庙中的西墙搬到北墙,朝南面坐下。我们知道,坐西面东是教书先生的席位,而南面是王者之位。唐玄宗还拿出王者的衮冕之服穿到孔子的塑像上,在孔子两旁排列十哲,并配祀其七十二弟子。后来,在“文宣王”封号前面加上“至圣”二字的,是北宋的真宗皇帝,他也是一位热烈信仰道教的皇帝。再后来,在至圣文宣王封号前面又加上“大成”二字的,是入主中原,把儒士贬到“臭老九”地位,班列娼妓之下,并与乞丐为伍的元朝蒙古皇帝。这些皇帝都不“独尊儒术”,而是儒道释三教并举。作为个人,他们并不喜欢孔子和儒家,却并不吝啬敕予孔子至高无 上的封号。这的确是十分奇怪的事,应该说,这是很高超的统治术。 随着孔子封号越来越高,越来越长,孔庙当然也就要不断重修和扩建,规模也就越来越大。现在曲阜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明、清皇帝虽然再也无法在孔子的封号前加字,却扎扎实实在孔子故里仿皇宫之制,修建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就是现今看到的曲阜孔庙。它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第二部分:人生极境之路第6节:孔庙(图)3
孔庙共分九进庭院,主要建筑物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附属建筑作对称式的排列。全庙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共466间。另有54座门坊,两千多块碑碣,占地约327。5亩(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南北长达一公里多。庙的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把这样的尊荣给予一位平民教育家,恐怕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孔庙的第一大门为棂星门。棂星即天田星,古人祭天,先祭棂星。以此门为孔庙第一门,其含义就是要像尊天那样来尊孔。 孔庙中规模最大、气势最磅礴的单体建筑自然非大成殿莫属。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工程。之所以叫“大成殿”,是因为孟子曾说过“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后来宋徽宗又尊崇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大成殿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中的歇山重檐式,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金銮殿)的庑殿重檐式,代表着一种最高的级别。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尤其是四周廊下环立的二十八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这二十八根石柱中,左右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是八棱柱,每柱浅刻七十二条团龙,共一千二百九十六条,前檐的十根石柱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戏珠,云焰四绕,柱脚缀以山石和波涛。这种雕龙石柱的气派,比金銮殿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是明代敕调微州工匠刻制,但清高宗乾隆来曲阜祭孔时,孔府人员还是用红绫将石柱包裹起来,深怕这种气派刺激了这位特爱虚荣的皇帝的自尊心。 孔子是一位富于求实精神的人,又是一位先秦的理性主义思想家。尽管他提出过治国以孝为先,六岁的时候玩的游戏同别的小孩也不一样,竟是陈俎豆,设礼容,显得少年老成。但是,这位平民教育家是否想过死后将作为仪范百王、师表万世的至圣先师,一年数度地享受歌舞三牲的祭祀呢?假如他不曾被塑造成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大也最不可亵渎的神灵,依然是平实可亲一介布衣凡人,又何尝会有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呢?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7节:秦长城遗迹(图)1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于北方连接各国长城之前,秦即在战国初期于其西北边境修筑过长城,称之为战国秦长城。 春秋时期,今宁夏境内有义渠、乌氏、朐衍等一些部落或小国,其中义渠的政治经济力量最强大。他们和西戎建立的秦国有密切的联系。战国初期,秦以张仪之计,割取魏国河西上郡(今陕西北部)15县之地,解除了来自北部的直接压力,关中有了北屏之地。秦的战略目标是向关东扩张,最后掩有天下,这样它就必须有一个安宁的后院。有了上郡之地后,秦开始计划吞并义渠之戎以广其西北之疆域。在上郡并入秦国版图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327年),秦迫使义渠臣属,以其君为臣,并于其地置县以管辖之。十三年以后,秦惠文王派兵攻占义渠25城,置为北地郡和陇西郡,于是秦国遂掩有关中西部、北部直到黄河的广大土地。为了巩固这个后方,秦开始在这片新的国土上修筑长城以拒胡。义渠和其他西戎部族的势力被逐到秦所修筑的长城以北及以西,他们的残余势力逐渐融合到匈奴中去了。 战国秦长城从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行到将台,沿马莲川北行,穿滴滴沟,绕固原城北,到清水河东岸的陈家沙窝,继而折向东南,进入固原东山,到孟塬乡麻花出境,入甘肃镇原县,然后同陕西境内的秦长城相接。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全长约200公里。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宁夏固原地区的长城,在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即已开始修筑,那时秦国已在义渠置县。到了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时才相继完成。后来秦始皇又加以修缮,使其成为万里长城西部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7节:秦长城遗迹(图)2
这段战国秦长城,残高2至10米,基宽6至8米;内为缓坡,便于上下,外壁陡立,利于御敌。每隔200到300米不等的距离筑有一座突出于墙身之外的墩台。台上的守城兵士,可以从突出的垛口进行侧翼射击,这是“两台相应,左右相救”的兵法在军事工程上的运用,后来城墙的“马面”就是据此发展而来的。战国秦长城根据地势因地制宜修筑,“因地形用险制塞”是长城修筑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平地筑墙时,由墙外取土,取土的地方即自然形成壕沟,相对地增加了墙身的高度。在有河沟的地方,则利用河沟陡立的岸壁略事修筑即成。墙身用土夯筑而成,每层夯土厚约10到13厘米,由于夯层薄,夯打紧实,墙身坚固。 在战国秦长城经过的附近重要的沟口、关隘、山峰高处,还建有烽燧,那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长城内侧沿线、交通要道和险要山口处,还发现许多废城,是供守卫长城的戍卒驻扎的。在这些废弃的古城遗址中,往往能俯身拾到印有粗绳纹的大板瓦和云纹半瓦当。这些板瓦和瓦当,和陕西关中地区战国时秦都栎阳宫殿遗址所出者几乎相同,佐证了这段长城为战国秦所筑。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同一时期,匈奴已日渐强大,占有大漠南北的广大草原,时时为燕、赵、秦三国之边患。当时燕国筑有东起鸭绿江边西至河北张家口的长城;赵国筑有东起河北宣化西至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高阙塞的南北两道长城;秦国筑有西起甘肃临洮东至黄河边的长城。三国长城构成防御北部东胡和匈奴的屏障。当秦进行统一战争时,秦、赵、燕三国均竭其国力于相互之间的战争,无暇顾及西北边境的守备。及赵、燕两国灭亡,秦又举其全国之力伐楚,此时中国北方与西方守备空虚,匈奴于是乘机逾阴山,越过赵国两道长城,进而南渡黄河,侵占河套地域及其以东地区,达于赵之九原、云中各郡;西边侵越秦长城,劫掠陇西、北地、上郡之边地。秦以上百年时间经营的后院又重新扰乱不宁。最严重的是,这三郡距秦之首都咸阳不过几百公里,匈奴铁骑旬日可达,咸阳与关中地区受到重大威胁。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7节:秦长城遗迹(图)3
秦始皇既并六国,于是倾其全力筹划边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亲自巡边。他东至碣石(今辽宁绥中,在山海关外),然后循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雁门各郡一路,巡视原燕、赵北部边防,由上郡(今陕西绥德)归返咸阳。此次巡边,秦始皇对于边地形势以及匈奴入侵的情形更为明悉,于是制定了如下逐步实施的边防方略:一、将入侵的匈奴驱逐,恢复秦、赵原有之国土;二、修复秦、赵、燕原筑之长城,以阻胡马南侵;三、迁移内地人民充实边地;四、开筑车道以便利内地同边地的交通运输。 边防方略既定,秦始皇乃命文武兼备的青年将军蒙恬,率领大军30万人北征匈奴。公元前215年夏秋之季,蒙恬收复河套。第二年初春,又渡黄河,原有秦、赵边地悉被恢复。匈奴慑于秦之兵威向北方远遁。为防范匈奴再事侵扰,秦始皇乃命蒙恬修葺由高阙塞沿阴山山脉至云中之赵国原筑长城。又命其新建由高阙向西南沿狼山、贺兰山至榆中之长城。同时令云中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以及辽西、辽东各郡郡守,修葺燕、赵两国原筑之长城,使成为整然一道的国防线。这样,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五千余公里的人类奇迹——万里长城诞生了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8节:团城演武厅(图)1
自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确立对中国的统治地位,清朝的一统天下直至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平定四川大小金川之役后,才算宇内一统,四海清平。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指的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文治武功。所谓“文治”,就是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和王朝更迭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宁和稳定;所谓“武功”,是指平定了准噶尔、回疆、西南苗瑶及大小金川战役。经过这些平定叛乱、维护大一统的战争,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尽悉收入中国版图。云南、贵州、广东和川西北“改土归流”,除暴安良,地方政治得到改革治理,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这些边鄙地区的统治,满清国势这才得以巩固。 在这些平定叛乱、维护大一统国家的战争中,平定新疆准噶尔和回疆的战争,用兵五年,耗帑三千余万两,辟地一万余公里;平定云、贵、粤的战争,前后用兵十二年,耗帑七千余万两,领土未有增加,但改革了三省政治;而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前后两次,历时七年,耗帑七千余万两,杀张广泗、讷亲、阿尔泰、温福四员大臣,阵亡将士三万余人,杀抗命苗番两万以上,而所平定之地,不过是四川省西北部的深山荒野,纵深仅仅二百余公里。与朝廷大军作战的,亦只是人不满三万、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大小金川沿岸的苗民。 比较一下这三次大的平乱战争,大小金川之战实在是得不偿失,这其中一定有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当我们站在北京西山这圆形城堡之下,看着山坡上散布的座座碉堡而猜想它们的用途时,绝对想不到它们竟是乾隆皇帝专门为征讨大小金川而修筑的模拟战场。八旗军中的精壮将士二千余人组成的一支特种部队“健锐云梯营”,日夜在此演习山地战和攻坚战。这里就是乾隆团城演武厅。
第三部分:万里长城的诞生第8节:团城演武厅(图)2
为什么大小金川之战会打得这么艰苦?为什么乾隆要下这么大的决心平定大小金川?为什么要建立专门对付大小金川苗民的“健锐云梯营”并修筑一处模拟战场呢? 这就不得不大略说一说平定大小金川之战的经过及其对于清朝的战略意义了。 从表面上看,清廷出兵征伐大小金川的起因是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助女欺凌其女婿小金川土司泽旺,并不奉清廷四川总督和巡抚的约束。这样一件区区小事,且以大小金川偏僻弹丸之地,为什么会引动乾隆皇帝兴动四万大军,并从云贵调将前往督讨呢?除了速战速决、一举平定所谓“叛乱”的意图外,清廷最为惧怕的是汉人与苗人、瑶人诸部接近,害怕明朝遗老遗少以孤臣孽子之心,选定天高皇帝远的大小金川为最后抵抗基地。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