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古典音乐 >

第10部分

古典音乐-第10部分

小说: 古典音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75年2月2日生於维也纳,1962年1月29日死於纽约。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小提琴,他的父亲是位医生,同时也是狂热的业余小提琴家。後来在奥伯(Jacques Auber)的指导下,当他七岁时便获得维也纳音乐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许入学,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他在那里跟随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学习小提琴,并与布鲁克纳(Bruckner)学习乐理共三年的时间。九岁举行第一场演出,并空前非凡地在十岁获得第一名成绩。之後他前往巴黎音乐院向马萨(J。L。 Massart)继续学习小提琴。 
  1887年他与四位都较他年长十岁左右的小提琴学生同获首奖毕业,当时他年仅12岁,至此之後他在琴艺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师的指导。接下来的数年间,克莱斯勒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其间甚至有朝医学及美术方面发展的举动,但在无法忘情小提琴的情况下,再度重返乐坛。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则大获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莱斯勒返回奥国从军,1914年因伤退伍并前往美国,但因反德情绪高昂,他只好暂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动。1941年他在纽约街头漫步时遭车撞伤而不省人事,音乐界一度认为他没有希望重返舞台。然而一年後他就重登乐坛,演奏孟德尔颂(F。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且技不减当年。 
  克莱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为主。年轻时唯恐因自己名气不够大,使人不愿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旧时期音乐家的风格创作许多乐曲,并将乐曲冠上那些知名音乐家的名字,使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广为流传。另外他也改编其他形式的乐曲而为小提琴曲,并为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写装饰奏(Cadenza),为後世留下丰富的音乐资源。 



古典音乐花园(二十六):霍洛维兹 


  1965年5月9日霍洛维兹再一次从隐退的生活中走出来;回到演奏舞台。当他复出演奏消息公布后;所有入场券不但早就销售一空;还有人彻夜排队等著买站票;为的是能够一睹大师现场演奏的丰采。 
  霍洛维兹可以说是我们这个世纪里最具有确实完美技巧的一位钢琴家。这位完美主义者不但具有丰富音乐性;而且自由奔放个性使他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速度与节奏;而且丝毫不乱。在他众多录音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舒曼的「儿时情景」了。当霍洛维兹演奏舒曼「儿时情景」当中的「梦幻曲」时;从他敏捷触键里传达出来的诗意和遐思;真的可以说是继钢琴大师柯尔托(Cortot)之后无人可以匹敌。 
  霍洛维兹令人眼花撩乱的技巧;诠释作品出神入化;使他1928年在美国首次登场后就风靡了整个美国和欧洲。 30年代初期环绕他的光环更是变得灿烂夺目;他不但在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下弹协奏曲;甚至还向这位指挥大师的女儿万达求婚,成了托斯卡尼尼的乘龙快婿。一时之间他更成了人们心目中一位完美无缺的音乐家。 
  可惜的是从1936到1939年间;霍洛维兹因为健康情形不好第一次隐退了。那个时候就流传著一种说法;说他两年之间从来没有碰过钢琴。可是当霍洛维兹再次复出时;音乐界却发现他的琴艺还是和过去一样精湛;绝大部份乐评家都肯定他的成熟并且说霍洛维兹把自己从一个火爆演奏家变成自我检讨的艺术家;比以前更了不起了。 
  不过尽管拥有高超技巧被所有人尊敬;有过一次退隐经验的霍洛维兹仍然在1953年再次从乐坛销声匿迹;而且这一离开就是十二年。这段期间难免又有一些关于他隐退的传说;有人说他在某处静养;也有人说他得了妄想症;甚至还有人说他的手变得很脆弱;只要一碰到钢琴就会折断!洛维兹本人都没有为这些伤人的流言辩解;究竟他为什么再次从乐坛隐退呢? 
  一直到霍洛维兹复出前;也就是1965年的时候他才对记者们说出隐退的真正原因。他说将近三十一年的时间;像个疯子一样在火车上来回奔波;为的是赶一场又一场的演奏会!可是在火车上他睡不好;而且又不爱坐飞机。所以来回赶火车已经把他弄得非常紧张;再这样下去一定会出毛病的。所以就想停一、两年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只是没想到竟然爱上这种平静的生活方式!于是一晃就是十年!尽管霍洛维兹决定不在音乐会上演奏;但是他却用另一种方式让喜欢他的乐迷永远记著他。他的方式就是:到录音室录音;让录音到世界各地旅行;为他和广大群众建立沟通桥梁。 
  录音虽然可以代替他到处旅行;到不能去或不愿意去的地方。但霍洛维兹总觉得录音不是真正的音乐本身;虽能像明信片般带回家重复欣赏;充其量也不过是唤起人们对美丽风景的回忆罢了;于是霍洛维兹决定结束十二年隐居生活重回演奏会;因为只有在舞台上他才觉得主宰音乐会的一切。终于1965年5月9号下午3点38分;这位大钢琴家在众人期盼下走上卡内基音乐厅舞台。 
  虽然离开舞台那么久了;霍洛维兹却一点也不觉得陌生;唯一感觉不好的;只是在侧幕旁等待出场的时候;因为有些近视看不见听众;只能清楚看到钢琴和前三排听众而已。不过霍洛维兹也不想看见他们;他只想去感觉他们;把集中的能量传给他们;把他们吸引过来;希望听众能跟他相同感受。也就是如果霍洛维兹在舞台上哭;听众应当也要跟著他一起哭! 
  霍洛维兹确实是属于舞台的!虽然他1970年第三度隐退;但1974年又再次复出;之后就没有从舞台上退缩。每一年都做新探索;对自己提出新挑战;学习过去一些没弹奏过的曲子;因为这样可以测试自己心智是否健全;反应是否仍然灵敏。 
  霍洛维兹在人生舞台与演奏台上不断遭遇自己挑战自己;终于使他成为廿世纪钢琴大师。至于常在音乐会上弹错音;犯下明显错误;霍洛维兹却说他赞成犯错!倘若一个人不犯错那只会像冰一样冷漠;令人觉得索然无味。生活中如果苛责挑剔多过理解的话;还有什么愉悦可言呢? 
  这是本世纪钢琴大师霍洛维兹的生活哲学;是否你也觉得心有戚戚焉? 



古典音乐花园(二十七):沃尔夫 


  就在布拉姆斯与世长辞的那一年;行为狂狷的胡果.沃尔夫也从他安身立命的地方消失了。这位当代、也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曲作家;虽然生命仅有几十年;却留给后世无可计数的遗惠;把德国艺术歌曲带到空前的鼎盛状态。 
  除了谱写歌曲以外;沃尔夫也创制其他形式的音乐。他有一出趣味盎然的歌剧『元首』却始终上演无期。还有些许赞美诗歌;一首洋洋洒洒的四重奏;一阙供弦乐四重奏演奏的『义大利小夜曲』(后来扩大为管弦乐编制);几首钢琴曲;另有一阙几乎不为人所知的冗长交响诗『彭泰西利亚』。沃尔夫虽然在世时声名不彰;但是一般人仍然知道他是歌曲作家;而他也以歌曲作家身分维生。 
  沃尔夫这个行事乖张、一生纵横江湖兴风作浪的叛徒;波希米亚人;不满现状的天才;虽以四十三岁的英年殒逝;但是他却为当时诗歌风潮推波助澜。许多有识之士也指出;尽管像舒伯特、舒曼和布拉姆斯这些伟大的歌曲作家也锺情于诗歌;但是沃尔夫却是唯一真正以音乐沈思的诗人。舒伯特、布拉姆斯等大师的歌曲之美;已经无庸赘述;沃尔夫与之相较之下非但更能别出心裁;其和声法的层次甚至更上层楼;而且在文字与音乐的结合上更有独到见地。沃尔夫已臻至伊莉莎白时代歌曲作家汤姆士.坎普皮恩口中的理想境界:让歌词与音符相得益彰。沃尔夫即是个中翘楚;因此「心理歌曲」作曲家之美名便不胫而走了。沃尔夫让文字与音乐优点兼容并蓄的超凡能力——以出人意表的变调手法重拾诗歌的最高境界;或藉用突显的伴奏提升诗歌的语言含意;或以清越正确的旋律把诗歌表现得平稳熨贴——这些技巧中;有些是沃尔夫研究心中偶像华格纳的心得;有些得自于歌曲已届先知境界、但不知为何却不为人鉴赏的李斯特之真传。从各方面来看;李斯特的歌曲创作正是沃尔夫的先驱。 
  沃尔夫约从1875年开始撰写歌曲;十三年后终于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从1888年到1891年他根据梅力克、艾辛朵夫、哥德、凯贝尔、海策、凯勒所作的诗而谱制成了两百多首歌曲。从1895年到1897年;只有三十馀首歌曲加入原本浩大的阵容。歌曲集理主要有以梅力克的诗谱写成歌曲的五十三首歌曲集(1889)、『艾辛朵夫歌曲集』(1889)、『西班牙歌曲集』(1891)、『凯勒诗歌曲集』(1891)、『义大利歌曲集』(两册;1892/ 1896)和『米开朗基罗诗歌曲集』(1898)。其圆融洗练的佳作正始自于1888年他将梅力克的诗谱曲。 



古典音乐花园(二十八):夏伊 


  在1960~70年代;伦敦当地指挥界出现了「匈牙利三大」;萧提、克尔提斯、杜拉第。而乐坛在1980年代末期起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四大:「义大利四大」;包括阿巴多、慕提、辛诺波里与夏伊;其中以夏伊最为年轻。 
  夏伊作为指挥界中的一名新兵;显得相当谨慎小心;但是瑞气十足的他很快的就占领了一个重要位置。当然要在险恶的乐坛中出人头地;运气相对而言非常重要;而夏伊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 1980年在柏林登台甚得卡拉扬欢心;极力提拔他; 1982年出任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指挥;又与DECCA签订专属合同; 1985年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宣布自1988年起夏伊出任该团首席指挥; 1986年又出任波隆纳市立歌剧院总监。真的是好运一来挡也挡不住;但若夏伊无同等实力;就算有好运也是无用。所以夏伊除了有好运之外;自身也有相当实力做为后盾。 
  他继承了义大利人天生的浪漫风格;极具魅力;精力旺盛;工作效率极高。他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包袱;这据说也是音乐会堂愿意请他来当首席指挥的原因之一。他的指挥手势简洁;一派流畅;但是他对音乐的态度仍是一丝不苟;对于录音与演出的曲目;考虑算是相当周延的一位。在歌剧的领域;他目前几乎只演出义大利歌剧作品;尤其是罗西尼的作品有相当涉猎。在绝对音乐领域他的态度更是谨慎。目前在DECCA已有布鲁克纳、马勒、法兰克等人的作品;还完成了布拉姆斯全套交响曲的录制;但是他表示不急著录整套贝多芬全集。德奥曲目对他而言仍需要再加把劲努力;不少地方仍然有疏忽之处;不过他有的是时间;这是他目前最大的本钱。 



古典音乐花园(二十九):安利斯高 


  乔治·安利斯高(Georges Enesco 1881~1955)是罗马尼亚伟大小提琴家,也是位音乐通才型人物,从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指挥到作曲样样精通。小提琴是他主要专长,但他对钢琴作曲和指挥却有更大的好感。就安利斯高作为一个钢琴家身份而言,亚瑟鲁宾斯坦曾赞誉:「安利斯高是一位连我都要感到眼红的了不起钢琴家」。而当指挥家,他在世界各国也广受敬重。在巴黎时曾跑去旁听马斯奈的作曲课,并受教于巴黎音乐院作曲系名教授Gedalge(拉威尔的老师),马斯奈对他音乐创作有很大影响。此外他也是很好的音乐老师,最有名的学生就是鼎鼎大名的曼纽因,同时收了钢琴家李帕第(Lipatti)当义子,从他照片里那圆形眼镜的气质,不禁令人想起徐志摩。 
  安利斯高的作品具有多样性,包括早期的钢琴曲、交响乐、歌曲及后来的歌剧。第一部作品〃罗马尼亚音诗(Poeme Roumain')〃发表于十七岁时并获得成功,他在回忆录中说他觉得自己主要是个作曲家而不是小提琴家。其实他在小提琴的指法与弓法上有他自己一套独特见解,大师欧依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就曾表示赞赏。由于他早期是在德国接受提琴教育,因此尽管作品充满比法派特徵,但在演奏技巧运用上,还是遵循德式传统。 
  安利斯高大体上住在巴黎或罗马尼亚(第一次大战前),在巴黎喜欢与提博、柯尔托、卡萨尔斯、易沙意等朋友往来。 
  他有一付好心肠又有求必应,甚至还留下一桩趣闻:在巴黎有个水准不高的小提琴家准备开场独奏会,为了能够卖座起见,他想出了请安利斯高弹钢琴伴奏的好主意。心软的安利斯高不好意思推托,临时请了钢琴巨匠柯尔托上台帮他翻谱。 
  第二天,巴黎有家报纸用道地的法兰西式俏皮口吻写道:「昨天晚上听了一场十分有趣的音乐会。那个应该拉小提琴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在弹钢琴,那个应该弹钢琴的人坐在他旁边翻谱,那个照理应该让他来翻谱的人却在拉小提琴。。。。。」 



古典音乐花园(三十):拉图 


  备受瞩目的中生代英国指挥名家拉图终於如乐界预测,接掌了本世纪最负盛名的柏林爱乐。拉图能脱颖而出,关键在於他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风格,这也是历代大指挥家最明显的特徵。但是,拉图的风格至今尚未明确定型,将来能否挥别卡拉扬等大师的阴影,也成为他未来接掌柏林音乐总监之後的最大课题。 
  
  就如费城管弦乐团首席帕斯卡尔所言,历代指挥大师都具有一种明显的风格,而且这种风格与指挥家的性格紧密结合,卡拉扬就是最佳典范。而卡拉扬的绝美管弦音色,既可犀利又可委婉的音乐诠释,达到合奏的极致美学,除了把柏林爱乐推上世界颠峰外,也惯坏了德国民众,这也是阿巴多黯然被逼下台的主要原因,乐迷翘首期盼卡拉扬重生。 
  
  拉图出生於一九五五年,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但对音乐兴趣浓厚,就读牛津大学期间曾自组爵士乐团。拉图从小在音乐氛围中长大,八岁便进入乐团担任打击乐手,十五岁起专攻指挥,一九七四年以十九岁「稚龄」赢得约翰.布列尔指挥大赛首奖,成为这个国际比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奖得主,从此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 
  
  十九年前,拉图接掌英国伯明罕市立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在他率领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