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个人文集-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件蓝麻布道服,开始丧事中的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寂寞棺木慢慢转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的打着锣钵。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灵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上高高撒去,”
“剩下的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着小鼓,把手剥剥剥的一面敲着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
沈从文的文中提到了“念经”、“起水”、“散花”“丧堂歌”几个程序,实际上湘西一带的丧礼比这繁琐得多。我略为介绍。
一、“烧落气纸”和“买井水”。湘西湘南,老人躺在床上,一旦咽气,孝子贤孙们必定马上同哭,哭声告诉四邻,家里有了丧事。然后烧事先准备的纸钱。这叫烧“落气纸”,因为魂被黑白无常勾了后,子孙害怕死者灵魂路上遇见麻烦,马上烧些纸钱给他带上,好在路上救急,打发小鬼什么的。这也是中国社会种种习惯的反映而已。然后儿孙们再拿着纸钱,走到死者生前常常喝的那口水井面前(一般在村子旁边),烧纸钱酬谢井神在死者生前供应他一生的井水,告诉井神,现在死者不再喝这口井的井水了,伴以大哭。井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工程。实际上进一步向全村公示:家里有老人走了。村里听到谁家在买井水,就会主动地走到他们家去帮忙,听候派活。
二、请道士师公或和尚来念经超度。全村劳力主动聚集到死者家里后,必选一德高望重的人作主事。主事人开始派遣人去请念经的道士和尚,去请扎纸屋的纸匠,去借办丧事的种种器具,去告诉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湘西湘南一带,几乎道士、和尚、师公同等视之,可以说佛道巫不分。请道士的最多,和尚一般只管念经超度,其他的种种丧事礼仪还需道士主持。道士必提一只公鸡来,这只公鸡一只将伴随死者的灵柩上坟山,才被宰杀。道士在村外一里路的地方,开始吹唢呐。看道士道行深不深,首先就听道士能否不换气把唢呐吹到死者的堂屋。——这好像是对民间乐手的要求。
三、念经拜祭闭棺。只有道士师公来了后,才能做主将死者换衣理发,从床上挪动到堂屋中间,供亲友来凭吊。道士会布置堂屋,就象《边城》所写的那样,剪纸花、点香蜡。但稍微家境好的,道士会挂带来的“宫灯”(如此发音,我怀疑不是这么写的)。就是民间工匠绘制的精美挂图,类似藏族的唐卡。堂屋正面三幅挂图竟然是如来佛、太阳老君和孔夫子。真是典型的三教合一,如来佛往往在中间。两侧挂满十二阎罗的画像,如泰山王、转轮王等等。图画内容多是地狱中惩罚生前作恶的,如下油锅,六道轮回等等。堂屋外面的走廊。挂的往往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故事,宣传的无非是忠孝仁义。亲朋好友拜祭完(拜祭仪式其繁琐,用专文才能介绍),然后装殓入棺,装殓讲究也很多,如死者的穿着,棺材内的摆设。装殓完毕,道士就会选时辰“闭棺”。“闭棺”根据死者的生卒时辰决定,家中出生时辰与死者“犯冲”的,一律不许参加“闭棺”仪式,“闭棺”时,孝子贤孙极其悲伤,因为从此再不可能见到死者的面容了。
四、散花转棺唱丧堂歌。《边城》里提到的“绕棺散花”。就是闭棺后,出葬前的晚上。死者的子孙在主事道士的带领下,从长子开始排成圈,绕棺慢慢走。走得特别慢,绕一圈大概要十分钟左右,一共绕24圈,合“二十四孝”之意。《边城》中提到了“杨马兵”也参与了散花绕棺,实际上隐含的意思,就是杨马兵对老船夫执“子侄之礼”,他追求过翠翠的妈妈,也许自己甘愿以“子侄”身份待老船夫。正如文中描写那样,死者子孙绕棺时不做声,散花时,道士念经描述西方美丽的极乐世界。——这又是佛教对道教的影响。绕棺完毕,《边城》里描写了马兵唱丧堂歌,当地也叫“散花歌”,如文中提到的“王祥卧冰”,唱的许多是有关“二十四孝”的歌曲,全村人不拘老小,都可以参加。和苗区对歌有些相似,其他人也可以唱散花歌,唱对死者的缅怀,唱死者生前的功业和品德。每唱完一曲,死者家属照例要给唱歌的一个小红包,表示感谢。
五、送葬、埋葬、烧纸屋、应七。当地这些丧礼程序又更繁琐,沈从文在《边城》中没有提到。本人作专文介绍,在此不赘述。
总之,《边城》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简略的丧葬过程,但内容非常真实,从此可以窥见当地人对生命的某些认识。
2002年11月10日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柔弱下的坚韧与侠义——再谈沈从文性格
(起7M点7M中7M文7M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8:00 本章字数:3424)
一位网友在我一篇关于沈从文的小文的跟贴里谈到,想了解沈从文的为人怎样。另一位网友推荐了金介甫的《沈从文传》,这本书基本上准确写出沈先生一生的风骨。
沈从文看起来是谦和的,是柔弱的。但是在柔弱之下,有着不随波逐流的刚直,有着对亲友和后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侠义。这一点确实有湘西人的性格特征,决非溢美之词。
瑞典的汉学家马悦然说:“这种乡下人的固执给了沈从文——作家和人——一种道德力量,一种知识分子的廉洁,它们与他很多作家同行所接受的受西方影响的时髦意识形态形成强烈对比。”“沈从文作品——文学和科学专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独立人格、勇气和坚强性格的强烈要求。”(1)沈从文在1983年写得一篇未完成的文章里面提到:“就我性格的必然,应付任何困难,一贯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丧气,也不呻吟哀叹,只是因此,真象奇迹一般,还是仍然活下来了。体质上虽然相当脆弱,性情上却随和中见板质,近于‘顽固不化’的无从驯服的斑马。”(2)
沈从文这种外肉内刚的气质,就是一种“水”的气质,“水”的力量。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说,“上善若水”(3)沈从文自己也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濡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4)
正是这种坚韧,使他能忍受几十年的寂寞与清贫,活下来,默默地作学问,默默地写“另一本大书”。
在刚刚解放以后,他有过自杀未遂,抢救过来以后,他终于能平静地面对现实,转业去历史博物馆搞文物研究,扔下那只充满迷幻之美的创作笔杆。这对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是多么痛苦!大弟子汪曾祺说,“北平一解放,我们就觉得沈先生无法写作,也无法再在北京大学教书。教什么呢?在课堂上他能说些什么话呢?他的那一套是肯定不行的。沈先生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也可以说是退路:改行。”(5)
沈从文自己说,“因为在工作上我总像是一个‘永远乐观派’,这事做不对,就再换一门来重新学,重新作,一定要学好它,作出点成绩。”(6)刚所以解放时,“不仅老友如丁玲,简直如天上人,即茅盾、郑振铎、巴金、老舍,都正是赫赫,十分活跃,出国飞来飞去。当时的我呢,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买了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了门再进去。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我既从来不找他们,即顶头上司郑振铎也没照过,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7)历史就是爱开玩笑。与老舍自沉于太平湖,巴金等人在“文革”中饱受煎熬相比,沈从文“文革”中的日子还算好过。这也许是因为他的“梦”更早地醒过来,他自觉和不自觉地淡出“文坛”的缘故。在一封给某青年记者没发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你年青人,我就是为你,为了你们,我活下来。为了你们善良品质,为了你们对国家的爱,为了你们的时代,为了你们在这个新时代中的种种不同得失,为了你们在历史中的特殊地位,而这种地位照例你们自己却又毫无所知。”(8)
因为爱,有对民族国家的爱,有对亲人朋友的爱,沈从文坚韧地活到86岁。
沈从文对亲友的慈爱,对朋友的侠义,对后辈的关怀提携,是很有名的。沈虎雏、张充和、汪曾祺、黄永玉等人都有专文回忆。
在一九六七年他给远在四川的虎雏夫妇信中说“我们希望红红(沈从文孙女)小时傻傻的好。只要结实、好性格、快乐自得、见事即学就好了。小小的应当让她学洗脸、洗手、拿拿筷子服服务,这么办也能增加她的能力和自信心。秋天来还是和尚头?照我们想,快到梳两小蜻蜓了。”(9)
多么慈爱而有满有童心的老祖父呀。
对朋友和年轻人的关心更是为人称道。好像《关天》中的易大旗先生就在文中提到,当年遍访京城文坛大家,感觉沈从文最好,最热情。
也许是沈从文刚来北平,还是一个穷苦潦倒、寂寂无名的乡下青年时,郁达夫先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而他成名后,又将这种关爱给其他的年轻人。
柯原提到,1947年他还只是天津一个16岁的穷学生,与沈从文仅仅是大教授和小作者的关系,从未谋面(柯原和沈从文直到1980年才首次见面)。但沈从文非常关心他。他父亲患重病,沈从文知道后,“对此十分关心,马上写了信来,提出为我义务卖字。接着,就在《益世报》文学周刊上登出了启示,大意是:为一家庭困难的青年作者义务卖字,愿购者可将要求写的规格、内容等寄到沈从文处,由沈按照要求书写后,通知购买者将价款寄到该青年家中。”(10)
一生对沈从文执弟子之礼的汪曾琪谈起沈从文,更是满怀感激。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很多作品是沈从文仔细修改,推荐发表的。汪回忆道:“一九四六年,我到上海,失业,曾想过要自杀,他写了一封长信把我大骂了一通,说我没出息。信中又提到‘千万不要冷嘲’。”(11)沈从文无论在抗战后局势动荡,还是“文革”中黑云压城,他确实不是简单地冷嘲,发牢骚,而是在最艰苦中努力作自己的事情。所以汪曾祺在向沈从文遗体告别后写道:“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进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12)
可能因为沈从文对年轻人毫无保留,毫无提访的关爱,一旦被他曾经提携的人反戈一击,他的伤心和愤怒是难以名状的。他曾写道:“十大罪状已够致人欲死地,范曾(范在“文革”前,多受沈的恩惠)一下子竟写出几百条(范曾大字报揭露沈),若果主要目的,是使我在群众中威风扫地,可以说是完全做到了。”
“范曾揭发我对群众最有煽动性的一事,说是丁玲、萧乾、黄苗子等,是我家中经常座上客,来即奏爵士音乐,俨然是一个小型裴多芬俱乐部。。。。。。事实上丁玲已去东北八九年,且从来不到过我家中。。。。。。来的次数最多的大致是范曾夫妇,向我借书的也只有你夫妇。你怎么知道丁玲常来我家中?。。。。。我还是对范曾同志十分感谢,因为他教育了我,懂事一点,什么是‘损人利己’。可说是收获之一。”(13)看了这段文字,可以理解沈从文为什么至死不原谅范曾,——其实沈从文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
我们不能不提沈从文和巴金的情谊。二人相识于1932年,70年代初,巴金尚身陷囫囵,无人问津。自身生存环境十分困难的沈从文四处打听巴金的地址。致信问候:“多年来,家中搬动太大,把你们家的地址遗失了,问别人忌讳又多,所以直到今天得到窦家熟人一信相告,才知道你们住处。”(14)巴金后来回忆道,“五页信纸写了不少朋友的情况,最后说:‘熟人统在念中。’”“萧珊已经病倒,得到北京寄来的长信,她拿着五张纸,反复地看,含着眼泪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15)沈从文的侠义心肠可见一斑。
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给沈的悼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16)可谓写尽了沈从文一生的风范。“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正是他柔弱下坚韧与侠义的写照。
注:
(1) 马悦然《沈从文——独立的人格和骨气》。选自《长河流不尽——怀念沈从文先生》湖南文艺出版社
(2) 《无从驯服的斑马》 选自《沈从文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3) 老子《道德经》
(4) 《一个传奇的本事》选自同(2)
(5) 汪曾祺《沈从文转业之谜》选自《晚翠文谈新编》三联书店
(6) 书信《给云六大哥》选自同(2)
(7)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选自同(2)
(8) 书信《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选自同(2)
(9) 书信《给工厂的次子夫妇》选自同(2)
(10) 柯原《湘西,清清的溪水——记沈从文老师》选自《我所认识的沈从文》岳麓书社
(11) 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选自同(5)
(12)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选自同(5)
(13) 《一张大字报稿》选自同(2)
(14) 书信《给陈蕴珍》(即萧珊)。信中提到的“窦家熟人”,疑是窦祖麟后代,沈虎雏有文《怀念窦舅舅》见《张家旧事》山东画报出版社 巴金提到“窦家熟人”,“她是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
(15) 巴金《怀念从文》选自同(1)
(16) 选自同(12)
好书尽在cm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