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 >

第72部分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第72部分

小说: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地道的菜往往是寂寂无名的村妇,用最土的办法烹制出来的,一旦经过加工,流传登大雅之堂后,必然失去那种乡土的味道,正如采风者采集的民歌晋京演出后,那种狂野的美总被雅致代替一样。所以,老古与其是用味蕾来品尝美食,不如是用腿来丈量中国的美食地图。——只有在深山更深处,还有未曾被工业文明污染的、地道的美食。

  老古在这种“丈量”与“品尝”中,从饮食中他窥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宽容,窃以为这也是他取《左烧烤 右煨汤》这一书名的原由,烧烤和煨汤是最能体现中华饮食的两极,烧烤是把食物的水分烤干,用刚猛的手段把美味浓缩;而煨汤总是让水来稀释食物,用阴柔的手段让味道一点点发散。中国的饮食是如此的刚柔相济、异彩纷呈,中国的文明亦是如此的刚柔相济、异彩纷呈。

  美食家正是从这种各地饮食的差异性中获得了享受之美。苏东坡出生在美食之乡的四川,他一生宦海沉浮中都思念家乡的美食,但是他从来都以开放的襟怀来欣赏各地的美食,谪居黄州时,清贫的他用当地的猪肉文火烧炖而成美食;知杭州时是他一生最得意时,他喜欢上了西湖的鱼;贬官岭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垂老投荒,被放逐到海南岛,便爱上了当地的牡蛎,并诙谐地说:“每戒过子(即其子苏过)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对东坡而言,不仅是“心安处即故乡”,也可谓“胃安处即故乡。”从江南飘荡到北国的古清生,也懂得欣赏不同地区的美食,颇有东坡之风。

  在越来越繁华的北京,看到不同地方的菜为迎合首都人民不得不改良,看到小孩们涌进麦当劳去吃全球同一配方做出来的鸡翅,看到超市家庭主妇青睐的种类繁多的速冻食品,我这个同样是误入大都市的乡下人,真的担忧,若干年后,《左烧烤 右煨汤》成了一本饮食史书。 (2003年7月17日)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让外地人汽车上北京牌照不是一种恩赐

  (起1Z点1Z中1Z文1Z网更新时间:2004…3…21 21:57:00  本章字数:2014)

  最近首都多家媒体披露一条消息,户口在地的来京者(准确的是应该是拿到绿卡的人)在北京买车可以上本市的牌照,并有人就此发挥认为是北京走向国际大都市的一种进步云云,更有人认为这是北京政府的一项“德政”。

  当然,我不能否定这是外来人管理政策的一种进步,曾几何时外来人来京经商、打工享受了习以为常的政策差别。大到买房买车,小到买手机打月票,户籍在外地的纵使腰里揣着银子,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消费。最开始是买房松动了,外地人也能在北京买房,于是有了前两年温州购房团北上的盛况,如今车市也向外地人开了那么一条缝。我们在赞同此项政策的同时,也不能不思考内外有别的深层次原因。

  本人成为北京市民已有十年了,对北京市着力保护本市居民的政策深有体会,比如说出租行业,我一直认为北京的出租业服务水平是中国大城市中最差的,出租车常常是脏兮兮的,出租司机大大咧咧自以为是大爷,总以教训的口吻对乘客说话,拿北京的出租业和上海、深圳对比,上海的出租业靠规范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而深圳呢则靠残酷的竞争,外地司机可以去深开出租,因此这些湖南、河南的的士佬十分珍惜南下淘金的机会。而北京呢只能由本市户口的人老开出租。有次我和一位的哥说,如果北京像深圳一样,外地人可以随便来开出租,你们就麻烦了,关天津、河北的司机进京你们就受不了。这位的哥信心百倍地说,北京市政府不可能这样,政府得给我们饭吃。

  从出租业就能看出北京对本地人不遗余力的保护,90年代开始北京有关部门连续十年公布外地人在京就业的准入目录,明确规定许多行业只能雇有北京户口的,否则课以重罚。这种政策看似保护北京人,实质上是保护了落后和惰性,将外地户口者排斥在和北京人平等竞争之外,给当地人安装了一个“安全阀”,减少了北京人的危机感,久而久之影响了外地人在北京投资消费的积极性。

  面对越来越多的空房房地产商着急了,于是买房开禁了,而且一些开发上甚至承诺外地买房者可以在北京落户,这一政策确实刺激了北京的房地产。以前好些外地人掏钱买车不得不将车主的名字写成本地人,最后产生了财产纠纷。这样的顾虑和纠纷使外地人望车却步,为了刺激车市,便有持绿卡的外地人买车可在本地上牌照的“德政”。

  可以说,北京从买房到买车对外地人的开禁,更多的是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

  仅仅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善待外地人是很不够的,说白了就是“嫌贫爱富”。

  我们仔细审视,北京对外地人的许多政策有嫌贫爱富的嫌疑。前两年出台纳税100万可在北京落户的规定,而今的“绿卡”政策也是对投资者、高学者倾斜。北京的暂住证最能体现这种区别对待。北京的暂住证分A、B、C三类,A类是腰缠万贯的投资者,B类是有一定学历的白领,C类就是普普通通的引车卖浆之流的体力劳动者,对持A、B类暂住证的人,有关部门一般是很客气的。

  这种区别对待从北京市的角度来看似乎是可以理解的,谁都希望本市吸引的是有钱人或者是高科技人士,而对普通的打工人员,一般的认识是他们给大城市增加包袱,他们抢了本地人的饭碗。

  可是这种有着明显利益指向的管理办法不仅和维护社会公平之原则背道而驰,而且是短视的,最终会损害这个城市的健康发展。

  因为,没有全体人的公正就不可能有针对特殊人群的“公正”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人的户口以及他所处的城市和他所得到的社会福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民不如工人有保障,小城市不如大城市居民有保障,省城不如北京市民有保障。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全国人民保首都很正常,那么北京户口的含金量自然很高。当市场经济大潮卷来时,长期享受特权的北京市民有些失落,从政策设计上有关部门还要刻意维护这种身份上的“优势”。

  看起来这种政策上的保护是北京的福音,除了有一定级别、有一定投资能力和有一定学历的人,其他外地普通百姓大多成为这座城市不欢迎的人。这样的政策初衷是为了提高北京人的素质,从而提高北京市的竞争能力。可抛弃了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依然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控制一个城市居民的成分,最后的结果是事与愿违。

  越有活力的城市,它的居民的组成越多元。纽约就是一个例子,富人区和贫民区共存,大学者和流浪汉在同一屋檐下。北京市民如果都是有权、有钱或有学问的人构成,那么这不是一个原生态的城市,这是个没有活力的“盆景”。只会让北京变成一个纯粹的消费城市,而缺乏创造的冲动。就如北京有全国最早的冰箱品牌雪花、最早的电视品牌牡丹,可现在都成昨日黄花一样。——刻意维护本地居民的“高素质”只能使这城市僵化。就象一个森林一样,不可能只生长名贵的乔木,它必须是由乔木、灌木和野草野花一起生长。

  北京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政策对“三高”(职位高、收入高、学历高)的倾斜是不合适的,善待所有的外来者并非是一种恩赐,而是保持这座城市竞争力必要的措施。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何日纵酒不狂喜?

  (起3R点3R中3R文3R网更新时间:2004…3…21 21:59:00  本章字数:1438)

  如果两年前我认识“何处登临不狂喜”,我会自卑的。那时我90斤,而他近250斤,如今我茁壮成长到120斤,他退缩到230斤,虽然差距仍然很大,但趋势是朝着中间值发展。

  认识狂喜的那天,正是书话十大和尚在北京非典危机后郊游,因为他生长的东北郊,是我来到北京的第一个寄身之地,——而现在我还在那一带求食。因此两人感觉到很亲切,特别是 “书话丑男中午开野宴”之时,他视二锅头如白水之豪情,委实让也曾狂野过的我折服。后来和他及老古、注注、曹州、程蝉等人有过夜饮,但未尽兴。狂喜为我订了一套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版本》,专讲数千年华夏版本之说,我欣然购之,权当响应那个“杀人用书不用刀”的木兆之蛊惑,作为亲近古籍的教科书。

  昨天下午,狂喜骑自行车回家,来到距他家不到一公里我寄身之所,由于武警把门他只好打我手机,我立马下楼,看到他已经将那套书带来了。——看到他肥硕的身躯压在一辆自行车上,我真得感觉我国还得炼出更结实的钢材。

  已到饭口,两个好吃之人不在一起狂吃肯定对不起古清生这样致力于光大中国食文化的爱国者。两人来到一家湘菜馆,在外面敞开的空地桌上坐下点菜吃饭。——这家饭馆的湘菜真的地道,博得尝遍人间百味的狂喜一再称赞。

  黄昏清风徐来,火辣之湘菜就冰凉之扎啤,怎是一个爽字了得?我问狂喜能不能喝三扎啤酒,他说老兄你太小看我了。

  酒过三巡,细雨飘来,店家忙不迭地为我们的餐桌张开大伞,可不一会又是雨停月明,也算是一个插曲。

  我和狂喜讲起1993年来到北京时,此地都是一派乡村风光,我从所在的那个电子城坐车去二环内(那时叫进城),经过此地,满眼都是碧绿的菜地,可十年一过,此地已是高楼林立,不由得想起《红楼梦》中一句话:“见他宴宾客,见他起高楼”,只是“见他楼塌了”不易。

  两人是同龄人,自然相互谈起两人童年的经历,两人的差别太大,我童年时在南方的乡村放牛砍柴,而他生在首善之区,可见人生而不平等,但生而不平等的人能成为朋友,可见这个世界还不是一无是处。更有意思的是我出生时比他重多了。我妈妈说我在那个乡村医院出生时,快10斤,医院的医生说从来没见过这么胖的婴儿,我半岁时爸爸妈妈抱着我去接不对复员归来的叔叔,多年后我叔叔还说:我一眼就看到怀中的你,真胖的侄子;而狂喜呢是双胞胎之一,出生时能胖到哪里去?

  可是我没有狂喜的“后发优势”,好像过了五岁,一场大病让我变得如德国电影《锡鼓》中的那个小孩,突然不再长了,我告诉他一个惊人的事实:我高一进校体检时,身高1。39米,体重34公斤。他打死也不相信,我说如果不是18岁来到北方,我肯定还长不到这个别人斥之为“残废”的个子。

  我对他说一个人的变化很难料,我小时候胖,后来瘦,10岁沉默寡言近于自闭,可现在口若悬河。初三以前坚决不和女生接触,因为老师要让我和女生同桌而大闹课堂,理由是“我闻不得女人的气”,可现在。。。。。。也许等老的时候,我又会回到童年状态,成为一个痴守青灯古佛旁边的木呐和尚。

  狂喜四扎酒进肚,谈笑自若,我才喝了两扎,已觉头昏独胀,难怪书话一位妹妹形容我:“好酒无量,好色无胆”,真是精辟,只好收兵各自回家。

  坐在出租车上,吟起了杜甫写给李白的两句诗:“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我不敢自比太白,可酒后谁都有可上天揽月的“豪情”。

  何日纵酒不狂喜! (2003年7月19日)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破镜子里映出的中国——读丁三之《蓝衣社碎片》

  (起9L点9L中9L文9L网更新时间:2004…3…21 22:00:00  本章字数:2048)

  人常说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对此语理解是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观,而以不同历史观看待历史,便映出了不同的面貌。

  中国号称具有悠久的“史官文化”。中国人重历史不假,历代史家秉比直书,将祖先们拓土开疆之伟业、国破家亡之伤心、治乱盛衰之循环记载下来。尽管鲁迅说过,二十四史都是二十四家的家史。确实史官们更多的笔墨给了载于《本纪》、《世家》、《列传》的王侯将相,但除此之外,我们更能从《滑稽列传》、《刺客列传》之类和众多的野史中窥见中国人之气质。

  从上世纪初以来,不仅中国面临豆剖瓜分之祸,中国普通百姓命如蚁蜉,而中国优秀的史官文化逐渐失落,尤其是江山归于一统后,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强烈干预,使我们的历史观只能有一种——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推动历史的动态力量也只有一种:阶级斗争。这种先入为主、以固有的政治观点来对待史实的做法其实一点都不“历史唯物”,因此这五十多年我们历史书记载的总是非红即白,非正义即邪恶、非革命即反动的脸谱化历史,在厚厚的历史尘土中,许多人、许多事件的真实面貌被掩盖了。

  50年代陈寅恪在上峰希望他出长历史所时,提出的条件是“不宗马列”,非陈寅恪对马列有成见,当年他游学欧洲看德文版马恩全集时,山沟的革命者大多还只懂得一些简单的名词。陈先生此举既是维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人风骨,也是要维护我国太史公那样的史家风范。——这种风范一点点消失,从“胜王败寇”、用儒家道德观来修史一直到为政治观点可以隐瞒甚至涂改历史。

  丁三的长篇纪实小说《蓝衣社碎片》,我更愿意把它当成历史书来读,不仅它绝大多数人物、事实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更是因为它折射出70年代出生的、学会独立思考的中国青年逐渐摒弃概念化、脸谱化、政治化的历史观。——史实只能成为我们反思国家命运民族苦难的材料,而不能想当然地成为一家一党永远正确的注脚。这样就要求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的,去探求事实的原初面貌。

  整篇作品笔力纵横,情节曲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