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记事簿-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说着,韩俊腰间的传呼机“B……B……B”欢快地叫了起来。
第五章 购茶
“嘿,我爸效率还挺高。”看着传呼机上显示的消息,韩俊嘿嘿一笑拿起电话给老爹拨了过去。
电话接通,韩世鹏告诉儿子,送给自己茶叶的老乡名叫杨一鹤,住在崂山附近一个叫林山村的地方。韩俊在这块儿混的久了,自然听说过那个地方,当时收购绿石院墙的时候,也随朱培江转遍了周边的村庄,这个林山村也是去过的,只是那个村子比较穷困一些,院墙基本都是土坯的,山石都很少,跟他所见的绿石是一点都不沾边的。
挂了电话,韩俊冲朱培江问道:“朱叔,我要去买点茶叶,你去不去?”
朱培江却摇摇头道:“我就不去了,博物馆这么忙,一会儿等老师傅们过来了,我还想跟他们一起研究研究怎么炮制那块旱石呢。我就在这等着你回来,饱饱口福喽。”
韩俊知道他说的那些“老师傅”就是一直在为博物馆工作的石匠们,想来一件小事俩人同去也没有多大意义,索性自己揣上钱,出了博物馆。
林山村的位置应该算是景区之内,有条小道可以直达太清宫,是个不大的小村庄。只是还没有直接通到那里的公交车,虽然看起来不远,靠两条腿走山路,可就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
走在山林间的石板路上,韩俊还想着买多少合适,虽然不知道价钱,不过想来这种不太出名的绿茶也贵不到哪去。刚进了村口,韩俊就看到不少老人靠在村口的大树下乘凉,他没有见过杨一鹤,不过鼻子底下又张嘴不是吗?
“大娘,我跟您打听个人。咱村有没有个叫杨一鹤的?”韩俊走上前去,跟一个老大娘询问道。
“杨一鹤?杨老头吧,估计他现在不在村里,你顺着西边那条道,上山,走上一里地那有片茶园子,他应该在那边。”热情的老人家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小岔路说道。
“谢谢了。”
待韩俊走后,他打听的杨老头,却成了几个闲来无事的老人的话题:“你说杨老头那么大年纪了,不安生歇歇,又拾掇起茶园子来了。”
“他也不种点菜,那东西又不能当饭吃,也卖不几个钱。何苦来?”另外一人应和道。
“杨老头就是个闲不住的性子,人家又不指着那个过日子,跟咱不一样,人家就图个乐和。”
“不过他拾掇的那些茶倒是挺好喝。”
“就是就是……”
韩俊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山,清风吹绿树,鸟语草木香,八月的滨海日头很毒,不过在山林间有树木遮蔽阳光,又闻着清新的空气,不由让人一阵神清气爽。
路上,还能顺手捏一只潜伏在灌木枝条上的螳螂,或者逮上一只被惊起的“双目角”(通体绿色,头是尖尖的有两根长须的蚱蜢。)逗弄一番也实在有趣的很。
一里山路听起来很近,不过韩俊一路走一路玩儿,也没少费时间,不过走了半天也没看到一个像村口老人家嘴里说的“茶园”,只见到路边三四亩地里种着一簇簇绿油油的植物,个头不高也就齐腰,看起来有点儿像市区路边种的冬青丛,一个瘦削的老头穿着海军蓝的大裤衩,一件蓝白条文背心,脖子上搭了一条毛巾,手里拿着一把小耙子,好像是在锄着植物下的杂草。
“老大爷,您好,我打听个人,您认不认识林山村的杨一鹤?”韩俊打了个招呼,客气地问道。
老人家扭过头来见是个不认识的少年,站起身来,捧起毛巾擦了把脸,说道:“我就是,你认识我?”
韩俊一怔,说道:“杨爷爷,您好,您这个……是茶园?”他以前没有见过茶树,下意识的认为茶树既然叫“树”,那么个头起码应该是两米开外的样子,可既然这个人是杨一鹤自然他拾掇的这个地方就是茶园了,实在没想到茶树居然长的和圆咕隆咚的冬青丛差不多。
杨大爷笑道:“恩,小了点,小了点,小哥找我有什么事儿?”
韩俊道:“杨爷爷,昨天喝了您给我爸送来的茶叶,我爸跟我爸都很喜欢,想从您这儿再买上些。”
杨大爷先是一怔,一张苍老的脸上顿时现出惊喜之色:“哟!你是韩处长的公子?”
韩俊一囧,讪笑一声:“杨爷爷,您就别公子母子的了,我叫韩俊。”
“好!好!韩俊。别说买那么见外了,你爸爸帮了那么大忙,庄户人家的东西你爸能喜欢老头子也高兴,走,跟我回家,我再给你装上些捎回去。”老人家赶忙擦了擦手,拉着韩俊就向山下走去。
韩俊自然不会白要人家的东西,只是见老人家那么热情,他暂时也没说非要买如何的话来扫他的兴致,却是问道了心里的疑问:“杨爷爷,我以前怎么没听说过咱滨海有本地茶啊?我爸、家里几个长辈都不知道?”
杨一鹤笑道,如此这般地跟韩俊解释了一番之后,才让韩俊明白了过来,本来滨海市的确不是茶的生产地,几乎整个儿北方都不太适合茶树的生长。
但五几年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南茶北引”的概念,认为崂山三面临海,气候温和湿润,水质优良,又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园林管理处就开始试植,只不过失败了许多次,最后一批才在太清宫林区分分散散地种了四十多亩。不过由于信心不足,植上之后,便疏于了管理,后来被人渐渐淡忘了。
杨一鹤早先在园林管理处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退休了,就在老家休养。十几年前,闲来无事,溜达到太清宫附近,偶然现几个道长在照料百十丛茶树,这才记起当年的事情来。
既然这些茶树能活,自然说明崂山的气候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反正闲来无事,索性跟着几位道长学起来种茶,再得到他们的同意之后,自己在林山村附近的山坡上移植过来了几十从自己拾掇着玩。多年下来,不断的试验和跟太清宫的道士相互间的交流,让他积累了不少的制茶经验。
只是毕竟产量太少,基本都是自己留着喝,要么就送送邻里朋友,在市场上根本难得一见,也毫无市场影响力一说,是以,即便在当时滨海的老人,也少有知道崂山还产绿茶。
而说起送给韩世鹏茶,杨一鹤还是感谢连连,他四十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儿子结婚生子之后,他对孙子宝贝的不得了,从小养在自己的身边,当时考虑不周便把孩子的户口落在了家里,只是眼看孙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在崂山这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对小小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个折磨。
而迁户口,手续繁琐,办理起来时间上也久远的多,到时候耽误了入学,就要等下年了。儿子便托了教育局的同学辗转找到了韩世鹏,事情办妥之后,杨一鹤很是感激,只是家里也没有什么值得相送的,又不知道韩世鹏家在哪里,要是送扎眼的东西,在单位人家是一定不会收的,索性把自己五月刚刚炒制的新茶送上,还显得心诚。没想到韩世鹏果然喜欢。
“原来是这样啊。”韩俊喃喃。到了杨一鹤的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烟火夹杂着茶香的怪异气味,一个不大的院子,三间瓦房看起来年纪不比韩俊小,整个房间或许是因为多年来炒茶烘焙,烟熏火燎之下显得有些脏兮兮的。
毕竟产量有限,杨老汉家里的存货其实并不多,又给韩俊拿出六筒之后,杨老汉说道:“茶这东西,不太好放,放的旧了容易捂。要是嫌少,我再从种茶的朋友那求一些来。呵呵,不是吹牛,这炒崂山茶的功夫,全滨海估计也就我们几个知道。”
韩俊当然嫌少,可毕竟不能说,只是有些疑惑:“杨爷爷,我是不懂,可我爸经常喝茶的人都说这茶好,为什么不多种一些?这样的茶在市场上价钱应该不低的吧?你这是守着一块大宝库啊。”
杨老汉却不以为意地一笑:“什么宝库啊,人家都兴种粮食,哪有种茶的,我们也是闲来无事种着玩的。再说,也没有闲地让我们种,要是把耕地扒了种茶,人家也不同意啊?庄户人家的土茶,也没人买不是吗?”
听到这话,韩俊若有所思,点点头道:“杨爷爷,你知道山下的绿石博物馆吧?”
杨老汉点点头道:“听广播了,听说弄的不错。”
“那就是我的买卖,我想你联系联系一同种茶的朋友,只要是你这种品质的绿茶,我全收了。价格嘛,你觉得怎么样合适?”
“啊!这个……”杨老汉听说那是韩俊的买卖,大感惊讶之余又有些为难,本来是想送他,可很明显眼前这个青年要的这么多,就算自己全送了也满足不了他的胃口,虽然对自己炒制的绿茶很有信心,可还是不明白这种庄户人家的东西他为何就这么喜欢,可要是联系其他友人炒制的茶叶,那自然不能让人家也免费了,思量了片刻,本就没指着这玩意儿能挣钱的杨老汉说道:“要不……一斤10块?”
韩俊囧了,他爸爸的铁观音他可是喝过的,那一两就不止这个钱。摇摇头说道:“杨爷爷,您着也太看不起自己的手艺了。这么的吧,暂时一斤50块。你这茶桶是一斤装的吧,我先给你300块钱,您尽快帮我联系那些种茶的朋友,到时候直接送博物馆就行!”
“哎呀!这怎么使得,怎么还能要你的钱啊。”杨老汉赶忙推辞。
“一码归一码,您都送我爸一筒了,这次我可是来买的,当然,我还要买您朋友的那些呢,不过,这品质可一定要跟您这儿的一样啊!”
“我一会儿就去!最晚明天,我就给你送去!我先代他们谢谢你了。”这茶叶还能卖出不错的价钱,杨老汉有些惊喜,虽然他不用为生计愁,平白多出来的钱财也不会有人嫌多的。
“杨爷爷,以后没准儿咱产量上去了,我还得感谢你呢。到时候,你别给我加价就行了!”韩俊笑道。
“瞧你说的,别人不敢说,对你,我保证不加价!”人家韩处长帮了那么大的忙,心存感激之下,杨老汉也想帮韩俊多弄一些来,这个价钱本就不低了,他怎么还会加价?
原本只是想搞个噱头的韩俊,怎么也想不到,他今天来的这一遭,将会给这里带来一个怎么样的变化。而他同样也想不到,仅仅为了一个噱头,又会给他自己带来何等不可估量的利益。
第六章 红中一点黑
临走之时,杨老汉又仔细地叮嘱了韩俊一番冲泡的技巧,比如“水温应控制在80c至90c。这从水沸腾的程度就能看出来。如果水冒鱼眼大小的泡,则水温就低了,逼不出‘茶香’;如果水全部沸腾,则水温就过高了,冲泡的茶叶会显出‘糊’味;只有水冒螃蟹眼大小的水泡,才是冲泡崂山茶最好的水温”
韩俊带着六斤绿茶返回了博物馆,当天下午朱培江就题了一副“观石品茗”的大字装裱好了挂在了二楼,本来茶就少,要是放在一楼,谁来没事儿都能喝上一壶,那六斤绿茶根本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被消灭掉了。
第二天一大早,不知道杨老汉费了多大的劲,居然送来了二百斤的绿茶,并且保证,这些绿茶的品质,比他自己炒制的只高不低!像这种品质的茶,几乎是当时崂山所有种茶户的全部存货。
毕竟一年的产量也就一千斤不到的样子,还有很品质达不到他的要求的。而且这茶的采摘只能在五月前后,剩下的时候都出不了好茶。韩俊也不含糊,当场点出了一万块,让一旁的朱培江咋舌不已。
原本还想责怪韩俊不知轻重的居然一下子收来这么多茶,二百斤,得喝道猴年马月啊?可下午的时候,朱培江就不说话了。
当天,前来二楼参观的游客,惊喜地现,在观石之余,不管购买与否,漂亮的“绿石西施”都会奉上一杯碧绿的茶水。对奇石感兴趣的都是些什么人?几个不是附庸风雅的人?不好茶的能有几人?
大夏天的,生津止渴只是其一,而这种清香宜人,回味悠久的好茶就不得不让他们感到惊喜了。虽然只一杯,却不难尝出这茶的独到之处。纷纷询问这是何茶,可当得知这是崂山的特产的绿茶的时候,客人们纷纷表示不解,为何到了崂山,却并没有见如果有此茶对外出售呢?
当即有喜好此道的客人提出要购买,却被告知,这种茶一年的产量极低,暂时没有对外出售的意思。这种回答自然不会让人满意,而且一句“产量极低”,让绿茶登时在客人们的心目中打上了“稀罕物”的标签。在客人的一再要求下,“绿石西施”只好托辞要询问一下老板才能做出回复。
其实,这根本就是韩俊的一个小伎俩,抓住了人们“物以稀为贵”的心理。见这么多人想买,韩俊自然不会不卖,可毕竟他开的是绿石馆,又不是茶馆,对于这个绿茶究竟应该作价几何他心里也没个数,索性装作不卖,让客人们自己出价了。
“小韩经理,下面有个客人非要买,他出价80一两买半斤,您看……”韩俊原本只是想着只要不赔本就卖,毕竟他只是打着让绿石馆更吸引人的主意,可他根本没有想过,这价格居然会被抬到这么高!
韩俊跟朱培江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说道:“卖给他!”趁着有市无价,不卖的才是傻子呢。这可是十几倍的利润啊!
韩俊肚子里已经笑翻了,朱培江对此也甚是无语,待介绍员走后,看了韩俊一眼:“小俊,不如咱博物馆改茶馆儿吧。”
“我也没想到居然能卖这么贵,不过咱存货太少了,一年也就二百来斤,这些要是卖完了,后面可就没有了。”韩俊挠挠头,这么火他也没有想到。
“我看未必,小俊,咱现在可是旅游旺季,过了这个月,恐怕游客就少了,到时候估计就卖不出这个价,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买了。”朱培江不认为本地人会来买,毕竟此时的滨海人还是习惯于喝花茶的。
当然,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即便这两个月绿石馆的生意如此之好,但俩人相对都比较清醒,现在是沾着旺季的光,等旺季一过,就不能光守在这里等买卖了。
“恩,不过咱也不能人家买多少就给多少,限购吧,一人最多半斤。”刚才那客人说要买半斤,给了韩俊一点启,两百斤完全够四百个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