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3-王蒙自述 :我的人生哲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鲜活的感觉,因为书本已有的论断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因了书本而扼杀一切生机活气,那就是蠢而又蠢的人物了。二是如果读书人离开了实际,而是一辈子从书本到书本,从名词到名词,从概念到概念,自我循环,就会变成那种读书而不明理的人,偏执乖张,误人误己,昏天黑地而又不可一世。三是书本上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正确,书本上的谬误未必比生活中的谬误少,从书本到书本是很难判断正误的,只有倾听实践的声音,才能食书而化。四是书本还会使一些小有记忆力背诵力的人自我膨胀,自命不凡,空论连篇,欺世盗名,大言不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特别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关头,毛泽东对那些本本主义者深恶痛绝,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书读得愈多愈蠢”这话也像人间一切其他话语特别是著名话语一样,并非无往而不爽。一个认识一旦用语言表述出来,在获得了相对清晰的语言形式之后却也容易变得凝固乃至片面。一切人类语言的论述,即使是力求全面的,仍然会有其不全面之处,而任何强调一面一点之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是包含着化作谬误的可能。尤其是在革命取得胜利之后,老人家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时期掌握知识掌握新高科技的重要性,忽视了一个经济与科技落后的国家学习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重要性。此话还被一些原本就无知而且专横的人作为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的依据,那就完全离了谱了。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最高的诗是数学?
最高的诗是数学?
这就是说,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不仅善读书,更要善于在生活实践中汲取了悟,既学到书本知识,又学到另类知识,既学到身外之学,又学到身同之学。
那么怎样才能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灵感,从实践和实际中学习呢?
首先你得爱学习。世上可有各种不学习的理论,其中被蠢人讲得最多的是学了没用,
我学它干什么?有一位朋友,为人很纯朴,到了美国人家组织他参加英语学习班,他便问东道主:“你们明年是否还准备邀请我来?”得到否定的答复,于是认定学英语对他没有意义,便放弃了学习。悲夫!这种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狭隘偏执的态度还能学到什么东西吗?还能有多大出息吗?其实各种学问都是有联系的,语言与逻辑与心理学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与历史与政治与文艺与人类学与哲学,这种语言和那种语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许多相连通相影响相交流的渠道,甚至退一万步,哪怕只是为了训练思维增长知识满足求知欲与好奇心,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回想童年时代花的时间一大部分用在做数学题上,这些数学知识此后直接用到的很少,但是数学的学习对于我的思维的训练却是极其有益的。时隔半个多世纪了,有时看到上中学的孙子有数学题做不上来,我仍然喜欢拿到一边去做,与我上数学课的时间已经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多数情况下我仍能做出来,并从中得到极大的快乐。
我相信,学问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真理有自己的统一的品格,世界的统一性既表现为物质的统一性——例如月球上的物质与地球上的物质是统一的——又表现为事体情理上的统一性。我们当中没有什么人有可能生活在类似“大观园”和“荣国府”的环境,但是《红楼梦》里的聚散沉浮、兴衰荣辱、亲疏远近、善恶真伪的事体情理对于我们仍然是亲近可触,振聋发聩,感同身受。再如我们说一个人讲道理,既是为人的特点也是做学问的要求,而不讲道理,既是人格的缺陷又是学问的不足为凭的标志。所以说美德也是统一的,例如实事求是,诚信待人,生气勃勃,宽容耐心,对于差不多所有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对于所有行业也都是必要的,对于所有专业修习来说也是必要的。任何一方面的学习,既有实用的意义,又有从根本上提高智力提升境界的作用,所有的学习都通向智慧的海洋、智慧的巅峰,所有的学问当中都包含着一种追求真理、献身人群、正大光明、有所不为的品格,都包含着普遍适用的道理。自古以来,我们的哲人就思索着寻觅着描写着也想像着论证着这样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普遍适用的大道,或称之为道,或称之为仁,或称之为理,或称之为绝对理念。也许这种对于道的描写主要还只是一种直觉,还谈不上逻辑充分的论证,更谈不上实证,然而这正如对于光明与幸福的向往一样,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理性的诉求。
几年前有一位福建的文学评论家说过一句惊人之语,他说:“最高的诗是数学。”很多人觉得言之莫名其妙。我却相信他说得极妙,我可以感觉他的论述,却无法充分解释它。我感觉,最高的数学和最高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章法,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诗和数学又都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人类的精神力量。那些从诗中体验到数学的诗人是好诗人,那些从数学中体会到诗意的人是好数学家。所有的学问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头脑,更是一种心胸;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日积月累,更是一种人性的升华。让自己的灵魂震响起学习与学问的交响乐的人是幸福的、高尚的与有价值的;而让自己的人生震响起探索性实践的交响乐的,才能学得通,学得明白,学得鲜活,叫做不但读书,而且明理。而把学问学死学呆,实在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最好的东西是舌头
“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呢?
让我们举相声里关于不会说话的人的故事为例:一个人很不善于说话,一天他请客吃饭,见被邀请的客人还没有来齐,便说:“怎么该来的都没来呀?”一部分已到的客人觉得不对味儿,心想莫非我们是不该来的?他们便不快地走掉了。请客者忙道:“怎么不该走的走啦?”另一些客人听了不快,心想难道我们几个才是该走的吗?好吧,我们走。于是他们也走掉了。请客者更急了,连忙喊道:“我说的不是你们!”最后剩下的几个客人心想,原来说的不是他们,那么说是在轰我们了,于是最后的客人也走掉了。这当然只是一个小笑话,然而它说明了语言表述的困境、逻辑的无能为力(后来走掉的三批客人其实他们的思维判断并不符合严格的逻辑规则)、不必要的修饰语(该来的、不该走的)与不直截了当的说法(我说的不是你们)的误事。从中我们不但可以考虑怎样说话更少副作用、更能被人接受,也还能体会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荒谬。相声中的主人公固然不会说话,但客人们也太能借题发挥,抓住片言只字乱做文章了。做任何事情,做任何判断,都不能只从一句话一个词出发,不能以话为据而要以实际情势为据。你如果参加宴会却又不等宴会举行即退席抗议,除了考虑某一句不得体的话语以外,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请客者的全部状况与那里的主客关系全貌。话是个有用的东西,话又是个害人的东西。《伊索寓言》里早就说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我国古人也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述而不作”,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他们都注意保持潜在言语的活性,禅宗也不用言语乃至贬低与排斥言语。我们的古人强调“得意而忘言”,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很深刻很高明的。
琢磨才能如古人所说的读书明理。读书而不明理,就只能一头雾水,“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明理而不读书,就只能满足于浅俗的小手小脚雕虫小技。把生活当做一部大书读,把一本本的书当做生活的向导和参考,当做谈话和辩驳的对象,那么,学习也罢,生活也罢,一切将变得多么有趣!读书明理,与时俱进,书有尽事有尽而思无穷用无穷,置于明朗之境,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离化境也就越来越近了。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寻找“教你”的师傅
四 人际二十一条
寻找“教你”的师傅
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件事,找同样的人配合协助,有的人去办就办不成,有的人去办就办成了,这从书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你只有善于寻找,善于思索,善于分析,善于体察,你才会渐渐懂得如何办事如何去接触陌生人,如何赢得旁人的信任和好感,如何去“求人”,如何向人说明自己的需要和来意,如何暗示自己也可以有助于他人等等。
过去美国有人写过处世奇术之类的书,也译成过中文,但是,第一,美国的处世奇术不一定适合中国;第二,一旦处世有奇术而且能把奇术写出来译出来,这些奇术只能是末流,只能是皮毛,只能是瞎掰,如果不干脆就是骗局的话。
这种人际关系方面的“经验总结”也可能搞得水平极低,搞得很片面直至荒谬。例如有的人求人办事的方法就是送礼,再严重一点就是行贿。很不幸,确实送礼是一个求人的办法,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送礼的,并不是什么礼都可以送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送礼的。送礼与行贿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而行贿的后果是严重的,非法的行为就是犯罪,而犯罪就要考虑它将受到的惩罚。还有一点,通过送礼来办事,一个可能是根本办不成,一个可能是恶性连锁反应,愈送礼愈“黑”,事情只能往庸俗恶劣方面发展,而很少事情是由于恶劣化而办成功的,即使成功了你也会付出了过多的代价。就是说,由于你的过分恶俗的表现,你的形象你的声誉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你说的话将会被打许多折扣,与你的交往将会令有一定品位的人感到厌烦,你的一时的“神通广大”的名声通向的是终无大用终无大才相当靠不住不堪重任的结论。当然,我这里说的并不是对一切礼物通通否定。友谊性的、纪念性的、答谢性的、人情味的礼品,是难以否定和取消的,这也是世界的一个特点,好事和俗事,俗事和恶事,恶事和非法犯罪,有时相差不过一点点,分寸之别,性质味道都变了,全凭自己的好自掌握。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躲避同盟
躲避同盟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有人特别热衷于你和别人的人际纠纷,没有纠纷也要找出裂缝,嗅出敌意来,这样的人是赖人际纠纷为生的一批人,为你打探情况、出谋划策、传递消息、加油鼓劲,直到替你打头阵,冲到前头,以你这一头的敢死队员的姿态向前猛冲猛打……从而得到好处。有了这样的自愿马前卒,还愁人际没有纠纷吗?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避开自愿为你打冲锋的人,实在避不开也要心中有数,哼哼哈哈则可,视为亲信则不可。专门招揽这样的人,专门器重这样的人则完蛋了,它证明的不过是你与这类人是一个档次,一丘之貉。
所以,像躲避瘟疫一样地躲避人际纠纷的网罩,躲避与任何人陷入无聊的个人纠纷,躲避与某某陷入结盟,与某某陷入作对才是正确的。为什么连与某某的个人结盟也要躲避呢?原因是:第一,结盟无是非,开始你们可能是由于共同的志趣共同的理念而“结盟”,结来结去,变成了小圈子,变成了“利益集团”,变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成了独夫民贼大哥大邪教主所利用的工具的事实屡见不鲜。第二,由于“结盟”,你能够得到一点好处,变成一股势力,走到哪儿都能闹哄一气,你拉扯着我我拉扯着你,你给我办事我给你办事等等,这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搞拉拉扯扯得便宜的人将来多半会栽在拉拉扯扯上。请想一想,你的那个啦啦队铁哥们儿里头能有几个圣人能有几个雷锋?他们与你结盟其实是为了利用你给自己谋利益,他们吹你其实是为了吹自己,他们捧你其实是为了捧自己。你与他们建立了特殊关系,他们就要求你事事时时为他们办事。你团结住了一小撮,你得罪了大多数,他们做了坏事,你得替他们背着,他们挨了骂,你得替他们顶着。
再说,什么叫狐假虎威?一旦你与他们结了盟,他们就会以你的亲信你的同伙你的弟兄的名义到处胡作非为,这一点真是防不胜防。而且他们动不动就会内哄,就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相互咬起来,有多少能人干将毁在了所谓“自己人”手里!还有,愈是“小人”愈容易与各色人等闹矛盾,今天他祸害了张三,明天他埋怨起李四,你怎么办?他们不可能理解你的任何阔大一点的思路,他们的逻辑是我为你两肋插刀,你就得与我同仇敌忾。没有几日,不弄成个小山头小圈子才怪!靠小圈子而闹哄一气者多矣,靠小圈子而成大事而获得真正的成就真正的胜利者未之见也。
在人际关系上搞结盟还因为爱欲生嗔怒,嗔怒变仇恨的事屡见不鲜。为私利而聚在你身边的人愈多,同样为私利(得不到满足)而脱离你而化友为敌而怨你恨你的人就愈多。单纯建立在利害关系上的关系,盟友就是候补对手。此乃至理名言。
《王蒙自述》 第一部分《王蒙自述》 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
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
这样说并不是说你一生没有朋友,没有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这样的友人,第一不是绝对的,不是黑社会小集团,不是亡命徒的结合,就是说它不应该具有一种排他性。今天我们意见一致,我们尽量合作,明天意见不一,或者你突然觉得与我一道做事有某种不便之处,自可各行其道,绝不反目成仇。你此一点上与我一致,故能相合相助,这当然好;另一点上与我处境不同角度不同故而与我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比如你有你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