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中国卷)-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期以来,围绕着墓主的身份问题有不少争论,各抒己见。但随着墓穴及内陪葬品的发掘,墓主身份的秘密也被揭开了。
根据墓中随葬的一些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铬文,并结合有关文献的记载,墓主的身份也就清楚了。2号墓的墓主是侯利苍,1号墓的墓主名为辛追,是利苍之妻,而3号墓的墓主是他们的一个儿子。这3个墓其实是葬了一家人,而且辛追先后是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听起来实在有些凄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为争取主要军事将领的支持和拥戴,以稳固天下,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王,各辖一方,听命朝廷。其中即有一个名为吴芮的被分封在长沙,乃是长沙王。至刘邦末年,这些诸侯随着势力的发展,固隅一方,严重危及到中央的统治,于是刘邦以种种借口除掉了这些异姓王,代之以自己的亲戚。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长沙王吴芮却因长沙的特殊战略地位而保住了自己的位置,因为在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具有较强军事实力的南越国,西汉也为之忌惮。因此,长沙国成为西汉的战略要地。但刘邦并不放心,他既要笼络长沙国,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又要防止长沙国的叛乱,就把利苍派到了长沙国以监督、管束长沙王吴芮,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又因长沙国的重要地位,利苍不仅被封相且封侯。利苍的封地因在县(今河南信阳地区),故称侯。利苍死后,他的一个儿子利继任爵位。3号墓墓主却是利苍的另外一个儿子,即利的兄弟,他是一位带兵守戊的将军。在墓穴里出土的十几万字的帛书证明他非常好学,却极为短寿,大概活了30多岁,死因不明。最后一代侯名为利扶(有些史书上记为利秩,实为同一人),因其触犯汉朝法律,丢了列侯的爵位。侯在历史上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第五部分:千年女尸 蕴传奇锦衣玉食精器显奢华(1)
汉初的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汉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司马迁在《史记》中亦有详细的记载:“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万,贯朽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呈现出一幅繁荣兴旺的盛世景像。而马王堆汉墓出土数量丰富、制作精美的随葬品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马王堆汉墓随葬品极其丰富,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汉代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器皿、物品、食物,甚至会把房屋、田地、牲畜之类制成模型或偶像随葬。如河南荥阳汉墓出土的彩绘陶仓楼,陕西临潼汉墓出土的绿釉陶猪圈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保存基本完好,鲜艳美丽的丝织品和漆器,极具学术价值的帛书和帛画,都让世人震惊。
①奇奢的丝织品
中国自古皆有“缫丝之国”的美誉,汉代的锦绮则以美丽的花纹、柔软的质地、闪耀的光泽、华贵的气魄而闻名于世,不但令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着迷,也使当时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古国,如波斯、罗马、印度的商人慕名而来,争相采购,而且那些国家的贵族们以穿戴中国产的丝织衣物为骄傲,它象征着身份、财富与地位。那条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开通并繁荣起来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会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丝绸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竟会对欧亚文化的交流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
1号墓和3号墓出土了大量的绢、纱、绮、锦等丝织品,既有衣帽,也有各式衣物的料子,并有少量麻布。这与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桑养蚕和先进的丝织技术是分不开的。而在汉代,因为中央政府对丝织业的重视,推动了汉代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出土的这些丝织品不仅年代较早,而且数量之大,品种之全均是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其中有许多是珍品,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丝织技术。
在这次出土的各种丝织品中,发现了一种起绒锦,这在以往的发现中是没有的。起绒锦也称毛锦或绒圈锦,主要用于衣物边缘的装饰,是当时织造工艺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技术。它需要双经轴结构的提花机制织,这种技术的运用就会使绒圈突出于锦面,使锦面形成丰富多彩的大小交替的绒圈花纹,产生非常丰满华丽的立体感效果。实际上,这即是后世漳绒和天鹅绒织造工艺的前身。人们以前一直认为绒类织物是唐以后才有的,也有人认为这种纺织技术来源于外国,此次起绒锦的发现否定了这些错误的观点,证明了中国人才是绒类织物的创造者,并早在西汉初年已发明了起绒棉的织造技术。出土于1号墓内的菱花贴毛锦也是首次发现,即用桔红和青黑色羽毛贴饰出菱花纹样,显得异常高贵与华丽。这种技术在以后逐渐发展为珍稀鸟类的毳毛织物。如百鸟毛裙、雀金裘等。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是一种丝绦,即装饰衣物的丝带,正反具有相同的图案。在1号墓内出土的绦用黑、白、绛红三色编织而成图案为篆书“千金”二字,又称“千金绦”。这种衣饰在湘西的土家族、苗族中至今还很流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1号墓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筒之中,有15件较为完整的丝单、夹锦袍及裙、袜、手套、香裹和巾外,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和绣品等,不仅数量较丰富,制作工艺也显得非常高超。
所出土的丝织品中最精美、神奇的要数墓主辛追夫人身上穿着的两件薄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两袖伸直长190厘米,而重量却是轻得出奇,分别为48克和49克,不足一两。这种纱质地又轻又薄,透明度也甚高,故古人称其为“动雾毂以徐步兮”。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纱衣穿在身上,看上去会产生一种朦胧感,使人显得美艳绝伦。这两件素纱禅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现代精工织造技术媲美。
在1号墓出土的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在中国都是第一次发现。这两种衣物装饰手法的出现,为后世的绞缬印花等法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②千年佳肴世人羡
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种种举措,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各样食物反映了汉代发达的农业状况。
食物本来是极难保存上千年的,但由于1号墓密封甚好,所以发掘出多种残存食物。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阳间“民以食为天”,阴间也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椁室里到处都放有食物,有的放在陶器、漆器里,有的放在竹筒和麻布袋里,其中有些已是烹饪好的菜肴。多种粮食,如稻粟、豆、麦、黍等放在麻袋里。稻谷出土时就像新鲜的一样金黄、完整,但由于长时间的存放,内含物质大多分解消失,出土后,即脱水逐渐干枯。最多的是菜肴瓜果,如甜瓜、枣、梨、杨梅、藕、桃等。另外还有一些畜禽类,如猪、牛、鸭、斑鸠、鸳鸯等,它们多被烹调成熟食盛放于精美的陶皿或漆器里。让人觉得有趣的是,陶器里竟盛放着各种调味品及酒类,可见墓主人生前的生活饮食是极其丰富及奢华的。桃、藕等物出土时,还色泽鲜艳,不过很快就化成了一滩水。
第五部分:千年女尸 蕴传奇锦衣玉食精器显奢华(2)
③光彩夺目的漆器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漆器,1号墓有184件,3号墓有316件,这是全国各地发现的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
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制作工艺水平就非常高。至汉代,承袭楚风余韵的长沙国漆器更是进入了黄金时代。墓室里,放进了当时所能制造的所有漆器,大至墓主自己的漆棺,小至化妆盒;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各种酒食器。
这些漆器保存完好,光亮如新。胎质多为木胎,分斫木、旋木、卷木三种;也有竹胎和夹苎胎。木胎、竹胎都比较厚重,只有夹苎胎既轻巧又结实。夹苎胎又称脱胎,方法是在一个器形模具上一层层地缠绕麻布或丝绸,缠一层涂一层漆,层层粘合,干后去掉模子;小奁盒和耳杯用的都是这种胎。这些漆器一般以黑色作地,用朱红、赭色或灰绿色作画,画与底色色彩对比强烈。图案则多以云气为底纹,间以龙、凤、怪兽和花草等纹饰,整体装饰清新而秀美。其中1号墓的一件双层九子奁,在黑漆的器表上还贴饰了金箔,金箔上再用油彩绘出变形云纹,更加绚丽多彩。3号墓的一件粉彩云纹漆奁,其彩绘则用具有油画效果的堆漆法画成,先用白漆勾出凸起的边框,再用红、黄、绿漆填绘云纹。与这种强烈立体感相反的装饰手法称为锥画,不用笔,而是用细尖锥或针在将干未干的漆膜上刻划出各种细如发丝而又栩栩如生的图案来,给人一种阴柔的朦胧美,需借助亮光仔细观察,才能欣赏到图案纹饰的精巧和纤丽。
许多漆器上烙有作坊地名;有些则写有“侯家”或“九升”等字样,表明物主及容量。最有趣的是许多耳杯和盒、卮、小盘上写有“君幸酒”或“君幸食”,令人遥想起当年的宴饮情景。
西汉初期,漆器还是很珍贵很时髦的东西。漆器制作繁杂,“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价值远在铜器之上,“一文杯得铜杯十”。侯家有如此多的漆器,足见其生活已不是一般的奢华。
④阴间的侍奉者
在阳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靡生活,在阴间也得有人侍候。墓中挖掘出的木俑就是供墓主带到阴间遣役使用的,他们全都称职地守候在墓主的身边,随时听候派遣。木俑有平雕和圆雕两种,脸面均彩绘,有些着丝绸衣裳,有些则直接彩绘出衣裳。
木俑之外还有画在帛画上的画俑。在发掘3号墓时,发现遣策上记有“右方男子明童凡六百七十六人,其十五人吏,九人宦者,二人偶人,四人击鼓、铙、铎,百九十六从,三百人卒,百五十婢”。考古队员们数来数去墓中只有104个木俑,和遣策所说的对不上。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注意到在棺室的东西两壁悬挂有两张长方形帛画,西壁帛画画的是墓主人登临高台检阅出征部队的场面,画上的墓主戴长冠,穿长袍,佩宝剑,有吏20人,侍卫30人,4个步兵方阵计112人,车骑40余辆,骑从100余人;东壁帛画画的是奢华的游乐场面,画面虽已残破不堪,但仍能看到一些房屋建筑、车骑和妇女划船等片段,如果把这些帛画上的侍从人数也加上,倒和遣策所说的差不多。至此人们才明白,在古人眼里,不仅木头等材料做的人可以作为俑,而且画上的人形也可以作俑。
汉初,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和强化,奴婢中也分出许多不同等级。“冠人”俑比其他俑高大,雕刻精细,戴长冠,穿深蓝色菱纹罗绮袍,当是奴婢等级中最高的,是奴婢中的贵族。贴身奴婢地位也比较高,其俑制作精细且穿着华丽,高度在“冠人”俑之下,其他俑之上。着衣歌舞乐俑较矮,脸面丰腴敷粉,身份在贴身奴婢之下。立俑数量最多,彼此造型相同,服饰彩绘而成,不像别的俑那样有绢帛衣裳穿,高度也仅有“冠人”俑的一半,当是地位低下的杂役奴婢。汉代歌舞盛行一时,贵族们通过各种手段到处搜罗能歌善舞者组建家族乐队。墓中遣策表明墓主家就曾拥有一支可以表演楚歌、郑舞等的由10个人组成的乐队。随葬的歌舞俑脸上敷白粉,描墨眉,点朱唇,身形纤巧,长袖飘飘。纤腰磬折、长袖曼舞的楚女确实让人爱怜生情。傍水而居的楚人,形成了一种以纤巧秀丽为美的审美情趣,与北方厚重质朴的风尚截然不同。墓主们看来也有这种审美观,不仅随葬品件件纤秀雅致,连想带到阴间伺侯自己的丫环们也清丽苗条、楚楚可人。
歌舞俑之外,还有乐俑和二十五弦瑟、七弦瑟、六孔箫、二十二管竽等乐器,这些乐器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其中1号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件完整的西汉初期的瑟。3号墓出土的一件竽在竽管中发现了竹子做成的簧片,簧片上有控制音调的银白色点簧,这是世界管乐器中最早使用簧片的实物证明。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乐器,“滥竽充数”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听说过。1号墓出土的12支一套的竽律证明竽在当时不仅是主要的乐器,而且还可作为其他乐器的定音标准。
第五部分:千年女尸 蕴传奇千年女尸蕴传奇
马王堆1号墓尸古尸棺被运到了长沙博物馆。开棺后,棺内的酸臭气味让人紧捂鼻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丝绸,可是轻微一碰,就腐成一滩。专家们花了近一周时间才脱掉尸首身上的衣服。在场的人都很惊喜。尸体出于锦饰内棺中,女性,身长1。54米,体重34。3公斤。出土时,整个尸首和刚死的人差不多,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有弹性,皮肤细密而滑腻,部分关节还可以转动,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女尸脸型呈方圆状,头缀各种贴叶的漆花木饰,头发因稀疏而缀连假发,作盘髻状,内插发笄。用现代的审美标准来看,体态应是标准的美女。只是由于时间久长,造成了眼球突出,舌头外吐。棺内有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有奇臭。女尸皮肤呈褐黄色。脸上覆盖两层丝织物。双手握绣花香囊,内盛香草,双足着青丝履。身体内着“信期绣”罗丝锦袍,外着细麻织物18层,最外横扎丝带9道,再在其上覆盖印花敷彩黄沙锦袍、“长寿锈”绛红绢锦袍。
这具2000年前的古尸被发现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不仅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而且被认为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奇迹。我国医学人员对古尸进行了解剖,结果查明:这具尸体不仅保存了完整的外形,而且内脏器官完整,肢体内血管结构清楚,硬骨组织和软骨组织均保存完好的纤维结构。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这具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