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 >

第7部分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第7部分

小说: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这是何等自信的理解。这种真正的、不容动摇的自尊,这种由于长久地
守护善良而引发的感慨和自豪,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拥有、所能理解的。

在里尔克看来,那些离开的人都是一些“落在后面的人”。怎样对待他
们?他说:“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面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
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
不能了解的。”是的,他们不能了解,这也是他们离去的一个原因。面对这
种离去,一个人有时候难免顾虑重重、充满矛盾。我们只有听从里尔克的劝
解,才会稍许安定一些。

他接着又鼓励我们:“要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和谐。这种谐
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样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
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

一个对人类多么体贴入微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理解;对人,对世界,对生
活——这个时世还会有谁对他人能够这样地体贴入微?我们很少看到,也很
难看到。

他拥有了自己所信任的孤独,而又愿意谅解那些畏惧这同一种孤独的
人。对于那些“进入老境”的人,畏惧的人,那些在诗人看来过着一种“生
疏”生活的人,他都愿意与他们“谐和”。可以设想,世上无论有多少种美
丽的因素,都是从这种谅解与谐和之中产生的。

里尔克对世界和人生,对爱和寂寞这种种人生最大问题的思索之时,才
刚刚三十左右岁。可是一种惊人的思维,独特的思路,特别的温柔和极度的
内向,超常的敏感,一种饱满充实,都已生成,并从这呢喃之中透露出来。
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生命质地的不同,天才与庸人的不
同,特立独行者与世俗凡人的不同。

曾经在哪里看过里尔克的一个头部雕像。美丽的五官棱角分明,完全像
一个圣者。是的,他是在这黑暗中默默远行的、不可多得的一个圣者。远行
者和圣者的思维总向宇宙的远方升华,进入不可企及的高度和缥渺。他太爱
我们了,所以他要离去。他的爱太广大了,所以他的灵魂要离去。

可是当有人因他的吟唱劳而无功而发出讪笑、惊讶和感慨的时候,他的
脸上又会闪烁出怜悯的笑容。

一个诗人在繁忙的思索中,在艰辛的劳作中,竟然可以如此对待比他更
为年轻更为稚嫩的人,向他详细地诉说这一类极为费解又极为需要的话语。
世上有些原理,关于爱和寂寞的原理,是不可不加以深思并到处传达的;可
是这需要多么崇高的心灵,多么安静的灵魂,多么清晰的思路;总而言之,
需要多少关怀的力量、爱的力量。

他是一个永不失望的失望者,永不寂寞的寂寞者。就因为世界上出现了
一个里尔克,就因为我们认识了他,我们就不该再对生活失望,不该对空气
中袭来的一切感到绝望和无告。我们在任何时候,对我们的后来人、对拥挤
的人流,都可以说上一句: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里尔克。

诗人,以及所有健康的人、向上的人,他们怎么会孤独。

在他的呢喃低语之中,我们会生出一种共享的幸福。


爱的浪迹

一个人为什么而流浪——这里指躯体的流浪和灵魂的流浪。。没有尽头
的游荡,曲折艰难的历程,这一切都缘何而生?听不到确切的回答,听不到
无欺的回答。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流浪,这一点都不过分。人无法回避走向一片苍茫、
不知终点和尽头的那样一种感觉。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囊括在这种奇妙的流浪
之中。这或许是凄凉而美好的。它给人带来了真正的痛苦和真正的欢乐,唯
独很少伤感。伤感常常是不属于流浪者的。

德国诗人黑塞对自己的流浪有过一段真实的记录。他回忆”,他曾经常
常去一家饭店里聚会——这回忆是他背上背囊,在山村旅行的路途上开始
的。他承认他常常去那儿,是因为那个饭店里“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在坐”。
他这样描绘她:“浅金色的头发,两颊红晕。”他说:“我同她没说一句话。
你啊,天使!看着她既是享受,又是痛苦。我在那整整一小时里是多么爱她!
我又成了十八岁的青年。”

值得注意的是“那整整一小时”几个字。这是一个单位时间——仅在那
时候,黑塞是那么爱她。而这爱与这旅途有什么关系?黑塞写道:“这一切
刹那间又都历历在目,美丽的、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24_1。bmp}


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父亲是传教士。早年当过学徒工、店
员。1912 年迁居瑞士。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轮下》、
《草原之狼》、《玻璃球游戏》等。他热爱东方文化,崇拜中国古代哲人,
在作品中多有表现。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浅金色头发的快活的女子。我记不起你叫什么名字了。我爱过你一个钟头。
今天在这阳光下的山村小道旁,我又爱了你一个钟头。谁也比不上我那么爱
你,谁也不曾像我那样给予你那么多的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

诗人有着那么具体的执着、真实可感的“一个钟头”的爱恋。可是这一
个钟头的爱恋,由于发生在一个真正多情和能够爱的生命身上,就可以无限
地闪回和延长,可以化为他浪迹山村的动力,成为一点可以追忆的、不为世
人所知的隐秘。他爱着,深深地爱着,品咂着那种爱,并不需要其他人去理
解。

那个被深深缅怀的少女,两颊红晕的少女,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不
知道她的年龄,也不知道她的出身,她来自何方。他仅仅知道她坐在那儿,
他见过她,但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在他那“只为爱本身而去爱着”的这
一类人那儿,也许仅有这些也就足够了。他可以从诸种美好的事物当中寻找
到同一种灵魂和生命。这才是他爱的本质。

他写道,“在这没有尽头的流浪当中,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所有角落
里活动着的流浪者,各式各样的流浪者,实质上都不过是在渴望着一次艳
遇。”

大胆而真实的假设使人怦然心动。遇到什么?遇到一个美好、一个真实、
一点感激、一点怀念和一次沉湎。。在他看来,一个流浪者“最得心应手的
就是,恰恰为了爱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去培育爱的愿望”,他们正在把“本该


属于女人的那种爱”,“分给村庄和山峦、湖泊和峡谷,分给路旁的儿童、
桥头的乞丐、牧场上的牛,以及鸟儿与蝴蝶。我们把爱同对象分开,我们只
需要爱本身就足够了。一如我们在流浪中从不寻找目的地,而仅仅享受着流
浪本身——永远在途中。”

迄今为止,我们很少看到像黑塞一样把这种爱与流浪之间的奇特关系,
如此准确地剖析和镂刻。至此,我们完全理解了那种不倦的探索——人类所
有的不倦的探索,究竟源于哪里。它们原来不是源于恨,而是源于爱。如果
爱和恨——其实爱与恨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源于这里,而不是源于其他,
不是源于其他的欲望。他们爱,他们寻找,他们才不倦。他们的爱太广泛、
太深厚、太多,装得太满,于是就要溢出,就不得不分布给这个世界上的其
他——像黑塞一样分布给儿童、桥头的乞丐、植物和动物。这种爱是无所不
在的,目光所及,心灵所及,他都可以将其分布出去。

黑塞在这里说自己“属于轻浮之人之列”,因为他爱的只是“爱本身”。
他说他自己可以被谴责为“不忠实”——这些“不忠实者”啊,这些流浪者
啊,都天性如此。但也正因为他们爱的只是“爱本身”,所以才有可能把爱
同对象分开。他们只需要“爱本身”就足够了。所以他说,他在流浪中从不
寻找目的地,而仅仅是享受流浪本身。他只存在于旅途之中,他不想知道那
个脸颊红晕的年轻女子的名字,而且不想培育那种具体的爱。因为那个女子
不是他爱的目的,而只是他的推动之力。他必然地、常常地要把这具体的爱
送掉,“送给路旁的花,酒杯里的闪闪阳光,教堂钟楼的红色圆顶”。所以
他可以造谣般的宣布:“我热恋着这个世界。”

他在旅途中不停地思念和梦见那位金发女子,疯狂般地热恋着她。我们
为此而受到了感动。

这样的一个人,一个美好的人,他把由土地而滋生的真实的生命,挥发
得如此感人。在这样的生命面前,我们只能感到自卑,感到生命力的孱弱和
无力。我们不能够像这个生命一样地欢呼——“为了她,我感谢上帝——因
为她活着,因为我可以见到她。为了她,我将写一首歌,并且用红葡萄酒灌
醉我自己”。

最可贵最真实的是,这瞬间的激动、热恋,都能长长地闪回,与他漫长
的寻找和流浪的一生贴合在一起。她不会消失,是的,他用葡萄酒灌醉了自
己。他想写一首歌,这一首歌将无限绵长,无限悠远,一直可以唱到生命的
终点。

这就是真实的爱,这就是爱的奥秘。

我们在今天不断可以看到那些卑视流浪的人。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勇气去
流浪,没有被一种爱力所推动,所以既没有身躯的流浪,又没有精神的流浪。
他们在一个被物欲折磨的角落里苟延残喘。也因为庸俗的寂寞和嫉妒,他们
要截断所有流浪者的去路。他们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憎恨,把仇恨的诅咒散布
在气流之中,让它们织成一张羁绊之网,包围所有的流浪者(爱者)。

有一天,当诗人脸上皱纹密布,白发丛生;当岁月的手无情地摧残了他
的面容的时候,我们从他的目光里,仍将看到许多热烈美好的闪回。是的,
人走到了进一步的完美,脸上的皱纹尽刻着旅途上美好的故事。它们是种种
记载,是一首又一首长诗。它们是因为那“一个钟头”而产生的那首诗的延
长和续写。这首诗还将写下去,直到诗人自己在尘寰中消失。

当人类第一次有了流浪的渴念,懂得为什么而流浪的时候,大概人类才


真正从动物群落里脱颖而出。流浪者迈出的第一步,也就是向着人类自己的
方向所进发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能够去为爱而爱的人,才是真
正的人,才能够动手驱除狼藉,创造出自己的完美:完美的自我的世界、人
的世界。旅途上的人应该是多情的,人应该行进在旅途上。人是流浪者,而
不是其他。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倍加珍视这刚刚获得的启迪。我们想说,风雪、
严寒、披凌挂雪的山岭,都不能阻隔流浪者思维的触觉和流血的双脚。他翻
山越岭走向远方,去迎接那一片灿烂的春阳。爱是无以名状的,一如旅途的
遥无目的、茫茫苍苍。爱因此而变得开阔、无敌,变得无所不在和没有尽头。
这就是“仅仅是因为爱而爱”的人生。

严冬里,爱是无所不在的阳光。


诗人的命数

我们甚至愿意相信,他们总是被一些神秘的东西所决定着,不可更变。
经过或短促或漫长的燃烧,有的爆出闪电般的炽亮,有的发出长久的红光;
最后的灰烬撒落在大地上,留下墨痕。这墨痕曲曲折折,指引着后来者,让
他们一遍又一遍在奇迹面前发出惊叹,目瞪口呆。

诗人们简直囊括了人类所有的奇迹,是无法诠释、无法破解之谜。

当我们说到天才的时候,常常要想到法国的少年诗人兰波。他仅仅十岁
就能用法文流畅地写作,十五岁的拉丁文诗作就获得了科学院颁发的头奖。
这时他的作品已经显示出相当娴熟的技巧。他创作的旺盛期到来的时候,也
仅仅十六七岁。

这是一个何等奇特的、不宁的生命。

十六岁那年夏天,普法战争爆发。兰波卖掉仅有的几本值钱的书,换成
了车票,要亲自去巴黎,目睹第二帝国的战败。可是由于违章强行坐车,他
在巴黎车站被扣押。后来经过朋友的解救才脱身返回家乡。仅仅过了几天,
他又徒步旅行去了比利时。他想到报馆工作,最后还是失望而归。这一年他
写了那么多诗,有歌颂起义者的,有为穷人的苦难而写的,还有对教会的诅
咒,对战争的抗议;但最多的是对远游的渴望——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我
的流浪》。

著名的巴黎公社起义爆发时,兰波真像一个流浪儿一样在国民自卫军
中,在人民群众之中。他这样生活了半个月,写出了抗议和赞颂的诗章,高
呼:“我是受苦的人,叛逆的人!”

他称自己为“通灵者”,写下了一些神秘难测的、无法猜度的诗章。它
们是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不为之动容、感到阵阵惊讶的神奇之作。一个少年
的笔触伸进了人类灵魂深处、伸进了最隐晦的角落,摹绘出一条变幻莫测的
彩色河流。这河流后来滋润了万千生灵。从东方到西方,人们都对一个光芒
万丈的少年诗人感到由衷的惊叹和敬仰。

后来者看着他的画像,在他那不可思议的额头上行着自己的注目礼。他
们要把一份心情转告给朋友,转告那一刻的慨叹和激动。

寒冷的风声传导着兰波那不朽的铿锵之音,人们仿佛仍能看见他那细长
的双腿在冰凉的大地上跋涉。

他十几岁时再次来到了巴黎,找到了当时的著名诗人魏尔伦。他们生活
在一起。也许这段日子影响了他的一生,也许这种畸形的爱恋只能属于兰波
这样的人。他为此写下了许多诗章。两位诗人已经难分难离,互相追逐,又
互相抛弃。

1873 年7 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当这个神奇的少年诗人再一次决
定同魏尔伦分手时,魏尔伦一气之下拔枪击伤了他的手腕。。而后他或者蛰
居家中,或者旅居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学习了至少七种以上的语言。
他把自己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风波、长旅、苦闷、矛盾,各种各样的折磨、
一个受苦受难的形象,都加以真诚的描述。。这些描述完成之后,他也就完
全终止了自己的写作。

他那颗不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