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携程与如家 >

第8部分

携程与如家-第8部分

小说: 携程与如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不过,宝洁的大门并没有就此对季琦敞开。当时,宝洁没有人事指标,如果季琦进了宝洁,他的户口要么退回南通老家,要么放到宝洁有人事指标的分公司,当时宝洁表示可以将季琦的户口放到广东佛山。     
    要户口还是要宝洁的工作机会?在1992年的时候,户口在人们的生活中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上海户口和一个小城市的户口,其含金量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甚至90年代末,上海为了发展房地产推出购房办理蓝印户口,仍吸引了大批周边地区的富裕人群。在1992年,只有那些走在时代前面的“胆大包天”之辈,才有胆量放弃户口。     
    如同面对这个难题时绝大多数人做出的选择一样,季琦做出了一个保守的决定,他还是想把户口留在上海。与季琦一起通过考试的另外三个人,后来在宝洁都做到了区域经理的位置。季琦觉得,当年自己要是进了宝洁,应该做得更好,不过,再怎么好,也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这都是事后的想法,当时,因为户口问题而不得不放弃宝洁,还是让季琦很郁闷。他跑到交大食堂二楼举办的招聘会上,打算随便找一家单位,先把户口落下来。     
    季琦“随便”找的这家企业名叫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     
    “外地人要不要?”     
    “要。”     
    “机械工程系机器人专业的可以吗?”     
    “可以啊。你计算机水平怎么样?”     
    “还不错。”     
    对方考了他几个计算机方面的问题,研究生期间苦练计算机,又做了半年电脑生意的季琦轻松通过考试,很快他便踏入了上海黄浦区天津路86号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的办公大楼。     
    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的母公司—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6年,这一年的6月1日,上海成立了专业生产电子计算机的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这家企业就是长江集团主体企业的前身。1974年,长江集团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能投产的运算速度为每秒100万次的大型计算机,这台机器作为国礼送给了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     
    不过,这个时候的季琦,根本没有心思去留意他进入的这家公司的背景,他只注意到天津路86号破旧的楼梯上,经常能见到老鼠嗖地从眼前穿过。如果不是为了落户口,他才不会来这个鬼地方,一个月的工资才90多块钱,一年的收入,都顶不上他在交大的时候卖一台电脑赚的钱。他只想通过这个公司过渡一下,解决了户口问题,就立刻离开。    
第三章 创业者季琦(2)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所以,在上班的第一天,出现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总经理胡亦邦面前的是一个张狂的年轻人:他剃着板寸头,手里拿着一个砖头一般的大哥大,腰上别着随身听,一边拍着胡亦邦的肩膀一边说:“胡老师,我在这里干不长的。没关系,咱们交个朋友。我在这混两天就走人了。”   
    在体制内的企业里,很少有人能容忍一个新来乍到的后辈这样说话,但季琦比较幸运,胡亦邦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相反,他觉得季琦的性格和自己年轻时有点相似,性子直,说话冲。“冲的人要么就是个傻冒,要么就是很聪明。他可能把我当做后一种人了。”十多年后,季琦在一档电视节目上表演了他第一天上班拍着老板肩膀的情景后,这样解释他为什么没有被自己老板赶走。     
    胡亦邦给了季琦一些忠告:“小季啊,你跟我年轻的时候比较像,很冲、人很直,但是也蛮能干的。不过,做事情首先要做人,像你这个样子肯定不行的,做不了大事情,只能做点小生意,摆个小摊,赚个小钱,就像你在交大门口卖电脑一样。”     
    这些忠告,当时季琦并没有听进去。在1992年3月份进入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的时候,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将两年半的光阴花费在天津路86号,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还会记得胡亦邦同他说的那番话。     
    让季琦改变“混两天就走人”想法的,一方面是胡亦邦对他的影响,“一边工作,一边就不知不觉上了老板的钩,觉得自己还缺很多东西”。另一方面,长江计算机集团—当时的名称还是“长江计算机集团联合(集团)公司”—的改革,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能力的机会。     
    长江计算机集团的命运和多数老牌国营企业一样,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里,它们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当它们进入市场,就发现它们的辉煌如此不堪一击。     
    1992年,长江计算机集团在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30位,销售收入3。9亿元。由于这一年国内计算机市场初步开放,国际巨头大规模进入,长江这样的国内企业遭到重创—1992年6月份,长江计算机集团的效益同比下降55。2%。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下属公司自负盈亏,能赚钱则生存,不能赚钱则解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况且,国营企业中的承包制早在1987年就已经推广开来,长江计算机集团之前也有类似的考虑。时任长江计算机集团总经理的杨明炯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曾写道:1991年、1992年将是长江集团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集团将竭力抓好的工作之一就是“把职工队伍分别组成从事计算机、一般电子产品和第三产业的三支队伍。改变部分人员工作不饱满,不能发挥作用的状况”。     
    季琦所在的上海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虽然叫“服务公司”,其实更倾向于技术,没有很强的销售能力。自负盈亏,意味着要自己寻找客户,这些技术人员显然不是个中高手。很快,就有人觉得这里没有前途,转到长江集团销售能力比较强的公司去了。最后,公司只剩下了七八个技术人员,三四个销售人员,眼瞅着公司就要关门散伙。     
    在一次例会上,讨论起公司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多数人都非常悲观。年轻气盛的季琦不久之前还在交大蹬着“黄鱼车”卖电脑,他不相信自己单枪匹马都能挣到钱,公司这么多人在一起反而挣不到钱。     
    于是,季琦在会上提出:“既然公司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总归要搏一搏。我们技术力量强,就应该做一些大的项目、好的项目,没有必要跟其他公司去竞争卖电脑,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     
    “好啊,既然你小季有这么大的决心,你就试试看。”胡亦邦给季琦封了一个“大项目经理”的职位,其实就是个光杆司令,下面没有一个兵。     
    根本不知道做大项目有多难的季琦,开始骑着自行车一个人上街去寻找他的大项目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给太平洋对岸的沈南鹏带来了新机遇,也给季琦带来了“大项目”。他很快就发现,很多外地证券公司到上海之后,人生地不熟,租房子、招人、买电脑、布网、到交易所申请卫星通讯,这些事情对他们而言都是难题。如果能进入证券市场,拿下这些证券公司,就不愁没有生意做。     
    拿下证券公司,最好的办法是先拿下上海证券交易所。由于证监会到1992年10月26日才成立,上交所实际上代行着很多后来证监会才有的职能,权力比今天要大得多,所有进入上海的证券公司,都要通过上交所。季琦动起了上交所的脑筋。     
    但是上交所的大门没有那么容易敲开。1992年浦东陆家嘴还是一片居民区,上交所的办公地点在黄?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口,外白渡桥北桥桥头的黄浦路19号。这座欧洲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大楼曾是上海最豪华的饭店—理查饭店,爱因斯坦、罗素和卓别林都曾在这家饭店住过。在1992年的时候,进入这栋建筑会看到一个面积为477平方米?交易大厅,46张双人经纪人席位,椭圆形的中介经纪人席位,排列成一个巨大的凹字形,面对着12。69平方米的大型电子显示屏。     
    在这样一座大楼里工作的人,也散发着高傲的气质。在他们眼中,能够与上交所打交道的都是惠普、IBM这些国际大公司。长江?这不是家国内企业吗?而且它居然派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来,想要做上交所的业务,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正面接触被拒绝,季琦只好曲线进入。他四处打听,终于辗转找到一个在上交所工作的交大校友,通过这位校友的介绍,打开了上交所的大门。两个月之后,季琦已经成功地开拓了证券市场。这个时候,季琦才有了点大项目经理的样子,经常有客户拿着他的名片到公司找他,季琦开个单子,双方就把合同签了。平均一个单子能赚几万块钱。     
    跟季琦预料的一样,计算机服务公司的技术优势在做证券公司业务的时候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中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T+0交易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当日买入的股票可以在当日卖出。证券公司对网络的要求本来就高,在T+0交易制度下,网络更不能出故障,一旦网络有问题,股民当天的股票无法卖出,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场面。计算机服务公司那些哀叹自己没有销售能力的技术人员们真做起事情来可不含糊,他们的系统没有出过什么大的问题,这也帮助他们赢来了更多的客户。     
    业务开展起来了,当初“混两天就走人”的念头早就抛到了脑后,季琦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工作了两年半的时间。这两年半中,他的职位不断上升,最后成了公司的二把手,按照他自己的话说,“除了财务,什么都管”。公司的规模也有所扩大,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扩充到了30多个员工。像所有小公司一样,季琦不停地开辟新业务,他让公司成为华东最早一批微软经销商之一,为写字楼做综合布线,可能赚钱的业务,他都希望尝试。     
    季琦把这两年半的生活称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至少从这次“创业”中收获了三样东西:其一是他明白了创业必须要因陋就简,篮子里有什么菜,就做什么饭;其二是在业务上交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在季琦日后自己创业时给予他很大帮助;其三,也是季琦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他终于明白了胡亦邦当初跟他说的那番话,“当初研究生刚毕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实际上越做越觉得自己不懂,最不懂的是做人。可能我的技术比老板强,英语比老板强,销售也比老板强,但是怎么领导一帮人跟着我一起干,这个我不懂;怎么把客户从生意关系变成朋友关系,这个我也不懂。通过这两年半的时间,我才懂得了一点点。”  
第三章 创业者季琦(3)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创业,再创业   
    随着职位的不断上升,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这汪池水对于季琦来说已经变得太浅。从收入上看,虽然工资从刚进公司的90多元涨到了1000多元,但是这个数字同季琦创造的效益无法相提并论。当然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再要上升,除非把胡亦邦挤掉,可是对于自称有很强师徒观的季琦来说,挤掉一手把自己提拔起来的上级,是他不可能去做的事情,他不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人。况且,正像他当年面对系主任时想的那样,在一个国营企业里,就算当个总经理,又能怎么样呢?     
    季琦决定离开。离开一个国营企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那时候他是单位的骨干,公司还给他分了一套房子。于是,他想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理由:妻子在美国,他要去美国探亲。从1994年7月到1995年3月,季琦完成了人生中的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去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从美国回到上海之后,季琦满怀激情,准备大干一场。     
    在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开拓综合布线业务的时候,季琦认识了一个人—北京中化英华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从这家公司的名字就能看出,这是由两家公司投资组建的合资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下属有一家中化电子信息技术公司,主要是给中化公司做企业网;民营企业北京英华电子技术公司则是国内最早从事智能大楼综合布线业务的公司之一。中化电子需要拓展业务,英华则需要借助中化的资源,于是两家公司在1995年合资组建了北京中化英华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中化英华的目标之一,就是快速占领各地智能网络市场,上海当然是重中之重。     
    季琦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上海复兴中路上大名鼎鼎的新淮海娱乐城里确定的。当时中化英华的总经理来上海出差,晚上季琦陪他出来玩,在聊天的时候,这位总经理说:“季琦,你刚从美国回来,也开了眼界,不如跟我一起干吧。”“既然你这么说,那就一起干吧。”季琦根本没问他会得到什么职位,有多少薪水,第二天,就开始为中化英华工作了。     
    多年后,季琦解释他为什么那么痛快就答应加入中化英华,首先是因为双方打过交道,季琦觉得对方为人不错;其次中化英华很早就做智能大楼,在业内很有名气;最重要的,他觉得对方邀请他“入伙”,是看得起他这个人,把他当做合作伙伴。季琦是个很讲义气的人,既然对方如此诚意,他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化英华。     
    中化英华给季琦的头衔是华东区首席代表,同时给了他10万元启动资金,季琦在岳阳路320号中科院脑研究所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招人、做生意。到1995年12月正式注册成立上海办事处的时候,登记在册的员工已经有12个人。     
    不要小看这12个员工的力量。当时在上海做写字楼智能化系统的,主要是上海电话局和后来在香港上市的腾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个是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公司,另一个以擅长疏通关系闻名。“但是我们也不差,我下面的好几个员工都称得上是上海最好的销售。这些人现在都已经是老板了。”季琦的队伍如同虎口拔牙一般从这个市场上抢下了不少业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