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1-我是湖南人-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队和李孟群的内湖水师一起,被太平军堵在包围圈外,动弹不得。南昌城外,太平军旌旗密布,不断发射火炮,四处挖掘地洞,架起云梯,人山人海,攻势猛烈,湘军已成笼中之兽。
曾国藩再次感到自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做好了城破自杀的打算。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早晨到城头一看,城外空空如也,五万太平军踪影全无。原来,太平天国在安徽战场和天京周边出现了危机,围攻南昌的太平军奉命救火去了。
从以上湘军作战的事例来看,曾国藩这个书生,到了战场上,的确在打乱仗,险象环生,根本谈不上稳操胜券。支持他走向胜利的大概只有一个法宝,那就是扎硬寨,打死仗,屡败屡战。靠着这种倔强的精神,他才支撑到了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最后一刻。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户地主豪门。祖辈务农,生活宽裕。祖父曾玉屏读书不多,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塾师秀才,满腹经纶。曾国藩是长子长孙,深得两位先辈的厚爱。
曾国藩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放在今天,就是所谓的神童。他六岁入塾读书,八岁便能读八股、诵五经,十四岁读懂了周礼和史记文选,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都是优等。1832年,他考取秀才,成家立室,踏上人生一个重要的台阶。二十八岁中进士,此后一步一阶地在仕途上攀爬,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屡屡升迁,直至官居二品。曾国藩在官任上仍然好学,孜孜不倦,日夜苦读,勤于搜求,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饱读诗词古文。清朝官吏中,很少有他这样勤奋好学的。
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曾国藩,在政治上自有独特的观点,认为统治者要做到“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奉之为孔孟之道的正统,认为这是君臣都应该学习的。他的治国理念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才与用才、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他还提倡皇上以身作则,以使官员振作。
从理论上到实践中,曾国藩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以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家贫穷尚可改变,但民心涣散就无法挽救了。他痛恨士大夫们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他主张整肃吏治,清除为害的幕僚,选拔有才干的官员,因为改善行政的关键是要有得力的人才。在国家危急的时候,需要起用德器兼备的人才,提倡廉洁正直的风气,实行礼治的仁政,反对暴政和扰民,严惩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他还提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济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重视农业,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州县官员“以重农为第一要务”。曾国藩眼见得中国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对中西邦交颇有见识。一方面,他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反对借用外国军队来打击太平军;另一方面,他并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在家教方面,他有十分成功的经验。钟叔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重视教育的湖南人,至今仍然从曾国藩的家教方法中得到启发。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要抓好十件事:第一是勤理家事,严明家规。第二是尽孝悌,除骄逸。第三是“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第四是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第五是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第六是家事忌奢华,尚俭。第七是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第八是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第九是不可厌倦家常琐事。第十是择良。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与左宗棠两相配合,从俄国人手里收复了伊犁。曾纪鸿研究古算学成就不俗,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中出了个诗人曾广钧。曾孙辈又出了曾昭伦、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出身低微,但他通过努力,有了渊博的学识与宏阔的见识,成为文武全才。朝廷信赖他,满朝文武钦敬他。他死后被谥为“文正”,又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在军旅中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帮助清廷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他率领湘军南征北战,屡败屡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他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和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在治军方面,他首先严明军纪,着意培养“合气”,也就是要求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他选择将领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的战略战术,对他之后的中国军人,其中特别是湖南军人有很大的影响,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剪枝叶”,等等。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仰慕曾国藩、王船山和黄兴等湘籍俊杰,他的口头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典出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爱读历史,行军打仗不离《二十四史》。毛泽东一生也有相同的爱好。曾国藩盛赞《红楼梦》,说一部红楼说尽了世态炎凉。毛泽东一生都在圈阅《红楼梦》,建国后曾对八大军区司令员说《红楼梦》要读三遍,并当场背诵其中的某些章节,令举座皆惊。曾国藩为文论文看重一个“气”,每次大仗后便赋些诗词,毛泽东也有这个习惯。不同的是,曾国藩的诗佶聱难懂,喜欢用生僻字,八股遗风旺然;毛泽东的诗词通俗易懂,气势磅礴。毛泽东非常推崇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在青年时代给好友肖子升写信时说:“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抢四部精要。”
曾国藩的好友胡林翼是湖南益阳人,毛泽东对胡林翼很有好感。胡林翼不爱钱财,做官“决不以官俸自益”。毛泽东革命几十年,身上从来不带钱,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无钱可以,缺了香烟和笔就不行。在长沙念书时,他和同学肖子升不带盘缠,游历湘西北,靠一支笔写对联换取旅费。井冈山突围,他让妻子贺子珍把文房四宝缝在衣袋里,并说:“要用文房四宝打天下。”胡林翼字“润芝”,毛泽东字“润之”,有时也用“润芝”,似乎并非巧合,而是毛泽东以胡林翼为榜样激励自己。毛泽东尤其在书信往来上喜欢署名“润之”,“毛润之”是他用得最多的自我称谓。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失败加失败等于胜利(5)
青年毛泽东对曾国藩有过很高的评价,甚至有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语。这些评价,不但可见于他写给友人和同学的书信,在他的读书笔记和农讲所授课的讲义中也能读到。
中年的毛泽东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没有停留在“独服曾文正”的阶段,而是与时俱进,接受了科学的马列主义,逐渐抛弃曾国藩的影响,成长为一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完成了从推崇曾国藩到同情太平天国的阶级立场的转变。
不过,毛泽东认为《曾文正公家书》,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在延安时期,他建议党的高级干部阅读。韶山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至今收藏着他读过的四卷《曾文正公家书》。每卷的扉页上都有毛泽东的“润芝珍藏”的正楷字样,可见毛泽东对此书的重视。这部家书是曾国藩在三十年中所写的一千多封致亲属的家信大汇集,内容广泛,大到经邦纬国、进德为宦、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养生之道,事无巨细,无不涉足。这部家书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部,被许多家庭当作镇宅之宝。各种刻本在社会上辗转流传,颇具影响,至今翻印不断。
曾国藩的家书最初是他自己刊印的。这样做似乎有违他做人的宗旨,他是不得已而为之。清廷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对握有重兵的曾国藩百般提防,他做了两件事情以表明心迹,第一是裁撤湘军,第二就是刊印家书。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的经验,毛泽东也有所继承。曾国藩推崇“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如果德才不能兼得,宁愿选择才能差一点、德行好一点的。毛泽东给两个女儿分别取名李敏、李讷,可见用心良苦。
当然,毛泽东看重曾国藩,还因为这位前辈是他地地道道的老乡。湘乡地属湘潭,紧挨韶山,毛泽东的母亲又是湘乡人。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知道家乡出了曾国藩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接触面有限的条件下,他只能以家乡的名人作为参照。到了晚年他发动舆论抨击这位湘军创始人,是因为他自己成了一代伟人,有了卓越的见识。
毛泽东借鉴曾国藩的经验,欣赏他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和勉为其难的精神,而对他为腐败清廷效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则是深恶痛绝。尤其是在晚年,他对曾国藩用无数湘军的生命维护一个没落王朝的做法,常常扼腕叹息,并集中全国的舆论加以批判。他对曾国藩评点道:“他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他认为,曾国藩这个人物还值得深入地研讨。
曾国藩五十一岁时,在咸丰皇帝大丧期间,秘密地娶了一位小妾,“违制失德”,因此有人斥责他是“伪君子”。他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做出这件事来,也算是人性的流露。
曾国藩虽然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但后人对他的功过毁誉,众说纷纭。他没有处在被人尊崇的位置上,因此他那位于湖南双峰的曾家大院,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连湖南人自己对这位老乡,有的感觉也很麻木,有的人则怀着颇为复杂的心情。
自从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曾国藩》问世,“曾国藩热”随之而起。这部作品兼有学者洞悉历史的眼光和文学作品的通俗魅力,使人读来爱不释卷。曾国藩本人的著作,也陆续刊印出来。近年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市面上出现了更多有关曾国藩的研究专著和传奇小说,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产生了兴趣。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依据来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不论人们对曾国藩评价如何,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精神,代表了湖南人精神中的一个层面。这个结论,陈独秀在他那篇《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湖南人读了曾国藩的故事,能够领悟到的实在太多,这里无须多费笔墨了。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空前大进军,抬棺保国防(1)
自从魏源在中国的国防问题上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战略方针以后,湖南人在清末的国防建设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在国防问题上继续发扬魏源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以卓越的才干,经营和保卫祖国的边疆,以及祖国的宝岛台湾省。
这里介绍一位湖南人,他性情狂傲,自比为当今诸葛亮。他的所作所为,的确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人们不仅给了他湖南第一怪才的美誉,还把他称为湖南的第一能人。
这个湖南人名叫左宗棠,字季高。1812年生于湘阴柳庄。他是晚清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于1831年中举。以后三次会试不中,便绝意考场,潜心钻研地理和兵法。他为人睿智而善谋略。他在1852年到1863年的十一年间,编练“楚军”,与曾国藩一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人称“常胜将军”,做过闽浙总督。1866年(同治五年)授陕甘总督,制定经营西北战略: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后来,他指挥湘军镇压了西捻军和回民起义军。
左宗棠对国家对民族所做的贡献,主要发生在此后的岁月。
左宗棠的湘军把陕甘的回民起义镇压下去以后,西北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终结,新疆又出现了混乱局面。这一块南北三千余里、东西七千余里的地盘,自从道光年间清军平息了张格尔的叛乱,三十多年平安无事。到了同治初年,陕西回民起义,派人四处鼓动。到1864年,新疆维吾尔族和回族相继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迅速占领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先后形成多个封建割据政权。
从陕西逃到新疆的回民军队首领妥明,在乌鲁木齐建立了封建神权;依比布拉汗也在和阗建立了封建神权;在喀什噶尔出现了柯尔克孜族司迪克封建地主政权;以伊犁为中心,建立了塔兰齐苏丹封建君主政权。这些政权之间进行割据混战。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为了吞并中亚,陆续占领了哈萨克平原浩罕汗国属境和整个布哈汗国,并设立土耳其斯坦总督来统治这一地区。
浩罕汗国在1876年以前是一个独立的汗国。1865年,浩罕汗国有一名叫做阿古柏的军官,利用新疆南部的混乱,带领浩罕兵进入中国境内,趁机占领喀什噶尔,并渐渐占领南疆各城。
阿古柏既是浩罕汗国的军官,应该是为浩罕而战,但他在占据了中国的南疆和浩罕汗国一部分疆土之后,便自立“哲德沙尔国”。他侵略和分裂了中国的疆土。清廷当时由于无暇顾及新疆的战乱,听凭阿古柏在新疆扩张。
这时,在新疆北部的伊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