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711-我是湖南人 >

第29部分

5711-我是湖南人-第29部分

小说: 5711-我是湖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先到安源,成立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由他任书记。这次起义的武装力量大约有五千人。前委会任命余洒渡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贲民领导三个团,总指挥是卢德铭,党代表是毛泽东。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长沙市郊的部分农军开始破坏粤汉铁路,切断国民党军的南北联系。第一师各团按预定计划发动攻击。第一团进至修水、平江交界的龙门厂时,由余洒渡收编的土匪邱国轩部突然反戈叛变,突袭第一团后卫营,劫去全团辎重,驻长寿街的国民党军一个营乘机发起攻击。第一团腹背受敌,损失一个营,团长钟文璋失踪。    
    南路第二团击溃萍乡、醴陵交界处老关的国民党守军后,在几千起义农民支援下,一举攻占了醴陵县城。    
    醴陵靠近长沙,是沟通湖南和江西两省交通的要镇。唐生智手下两个营迅速反扑醴陵;另一支部队也向县城推进,企图围歼起义军第二团。第二团主动放弃醴陵,攻占了浏阳。但是,国民党军两个营突然反攻浏阳,第二团毫无戒备,猝不及防,全团溃散,团长去向不明。    
    中路第三团从铜鼓西进,直逼浏阳白沙镇,首战获胜,军心大振,乘胜进占东门市。国民党军两个团增援浏阳,冲击起义军。第三团被迫放弃东门市,北撤到上坪。    
    在攻打长沙的作战中,工农革命军先后受挫,损失不小。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各部撤出战斗,到浏阳文家市集结,再决定下步行动。    
    工农革命军三个团相继到达文家市。形势十分严峻:浏阳城及东乡有一个师的敌军;浏阳、醴陵边界有敌军一千多人;铜鼓和万载有赣军一个师;长沙的湘军迅速增兵,第三十五军教导团也将调防浏阳。工农革命军尚未摆脱敌军的围攻,可能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在这种情势下,毛泽东指出:原定的农民起义没有形成巨大声势,单靠工农革命军的力量不可能攻占长沙。为了保存力量,工农革命军应立即离开便于国民党军调动兵力的湘东北,实行战略转移。    
    卢德铭等人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他们认为,进攻长沙,把残余的部队再扔进火坑里,是十分愚蠢的。大家否定了余洒渡“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迅速撤离平江浏阳地区,进入江西省,沿罗霄山脉南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立足,以保存力量,徐图发展。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人中,陈教授走后,瞿秋白的出台像一个报幕人,短暂的一瞬间就谢幕了。接着上来一个李博士。这个李博士就是李立三。    
    李立三是湖南醴陵人,曾经留学法国。他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才华的共产党人。他与另一位湖南人刘少奇曾经被毛泽东派去安源策动工人大罢工。现在他进入了中央政治局,独掌大权。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风流人物看今朝(3)

    毛泽东由于拒绝进攻长沙,被李立三排挤出中央委员会,湖南省委也让他离开领导机构。正在疲于奔命的他,却没有听到这个对他不利的消息。    
    工农革命军撤离文家市,沿罗霄山脉南下,在芦溪遭到反动军队阻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部队继续南进,师长余洒渡和团长苏先骏情绪低落,离队士兵日渐增多,两个团实力不足一千人,战斗连队缺额严重。当十月的微风吹走了盛夏的酷暑时,毛泽东率领着这些幸存者在荒无人烟的丘陵间奔命。他不停地抽烟,考虑着向何处去。    
    这时候,白色恐怖到了极端,中国革命到了最低潮。毛泽东开始考虑对部队进行整编。他不时停下脚步,向一千名追随者训话。他决定把队伍带进山里去。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挽救中国革命的方法。关键是,这些湖南的农民是否还渴望回家种田?一些人中途离开了,一些人知道回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便跟定了他。    
    部队进抵江西永新县的三湾镇。在这里,打着摆子的疲惫的官兵们集结在一座破庙里,穿着沾满了红泥的草鞋,躲避连绵的秋雨。    
    毛泽东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整顿,实力共七百多人;连队建立中共党支部,营、团建立党委会;建立党的书记兼任同级党代表的制度;连以上分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革命军要坚决革除旧式军队的弊病,如战斗中败不相救、临阵脱逃,行军中骚扰百姓。    
    毛泽东手边有一本翻烂了的《曾胡治兵语录》。他受曾国藩湘军军歌的影响,制订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后来林彪加了两项注意: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要离住家远点。最后一条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厕所是要离住家远一点才行,否则臭气熏天,怎么受得了!但这种提法不雅,后来在茅坪的一次会议上,将后两条修改为: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    
    与此同时,毛泽东针对红军战士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仿照曾国藩的做法,拟出一些通俗易懂又便于记忆的短语,其中有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把队伍拉进深山,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是一个大胆设想。在秋收起义后的一个月,毛泽东失去了不下于百分之九十的工农武装,他现在劝说剩下的百分之十拥护他这个新奇的计划。然而大家都猜到了,毛泽东在党内处境不利。    
    一些军官反对毛泽东在军队中实行民主,甚至阴谋暗杀他。但毛泽东是不可动摇的。他以湖南人特有的韧性,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一种内在的力量驱使他不断向前,迎难而上。他知道去向上级做解释无济于事,上策是独立创造一番业绩出来,在军阀割据地域的交叉地带,建立一块相对安全的革命根据地,让“星星之火”四处燎原。    
    当时,很多党的领导都被派到苏联、上海或者某些安全的地方去了,但毛泽东把最后一线希望交付给大自然。他是农民的儿子,他今后的发展壮大,可以看出他的求生之术与崇山峻岭密不可分。    
    毛泽东带领部队进抵井冈山西麓的湖南酃县水口地区。他这时了解到,在湘南,有许克祥的湘军独立第三师和土匪武装胡凤璋的部队,衡阳地区还驻有国民党的重兵。去湘南发展似乎也很困难。    
    工农革命军几经辗转,严重减员,实力不足六百人。余洒渡找借口离队出走,苏先骏脱队而去。现在部队如果贸然转移到湘南,很难立足生根。毛泽东断然放弃原定计划,率领部队调头上了井冈山。    
    毛泽东带领部队上井冈山,并非临时的想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前,他就有所警觉。他去衡南一带调查农运,曾对同志们说:如果国共分裂,形势恶化,就带农民上江西的安源山。在场的水口山机械厂工人李少山插话说:“安源附近有座金刚山,山上有好几口井。山高林密,地势险恶。”他说的就是井冈山。毛泽东记住了他的话。秋收暴动前后,毛泽东又做过调查,确认井冈山是最好的去处。    
    毛泽东加紧在南方发展革命势力。他和朱德、贺龙、彭德怀靠着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使工农武装从无到有,战胜了国民党多次的“进剿”、“清剿”和“会剿”,红军像傲雪的寒梅顽强地开放。    
    李立三非常重视湘赣边区这块红色根据地,担心毛泽东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与他的路线越走越远。他派人上井冈山,先把毛泽东批评一顿,说毛泽东是右倾,结识了两个臭名昭著的土匪首领,就因为他们给了毛泽东六百人马和一百二十支枪,毛泽东“就把这些游民和懒汉安排到革命的队伍里”。    
    毛泽东被罢免了党内的职务,并不感到惊慌,但是这样的指责令他无法接受。中共湖南特委一度派他去湘南策应朱德的暴动。他把部队拉出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导致井冈山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尽管他和朱德后来用一个多月时间夺了回来,但部队损失大半。    
    朱德自从和毛泽东在宁冈砻市的一条山涧小溪旁会师拥抱,很快发现毛泽东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两人成了十分默契的战友。朱德越来越佩服毛泽东的头脑。    
    井冈山的豪绅们也发现,毛泽东决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向他们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亲戚求救,要他们发兵来攻打红军。    
    朱德和毛泽东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探索是对的,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仍然对毛泽东不满,指责他造成湖南的党组织四分五裂。    
    在李立三的指挥下,红军一度攻打长沙。湘军总司令何键疯狂报复。他对抗大革命,指挥湘军屠杀了不下四万工农群众,知道自己手上沾满鲜血,性命迟早不保,祖坟也难免被人挖开。他因恐惧而心理变态,行事愈加疯狂。他派出一个排的湘军潜入韶山冲,去挖毛泽东的祖坟。这些士兵走了半天路,累得鼻斜嘴歪。到了韶山冲,只见山上坟茔遍布,无法确定哪一座是毛泽东的祖坟。韶山冲的百姓假装带路,领着他们在山坳里绕来拐去,有些人则迅速用黄土将毛泽东的祖坟掩盖起来。湘军排长累坏了,对手下说:“随便挖一座回去交差算了!”他们的懒惰和敷衍塞责,使得毛泽东的祖坟幸免于劫难。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风流人物看今朝(4)

    毛泽东的祖坟,至今安然地躺在韶峰龙头山上的虎歇坪。懂得堪舆学的人说,虎歇坪正是这座山的龙头。毛泽东的祖坟在龙头坐西朝东,背靠巍巍群山,一片葱翠,右边山下一条山涧,常年流水不断,前方无限开阔,气势不凡。长沙夏季炎热,而距长沙仅六十公里的韶山冲却清幽凉爽。人们一进韶山冲,就感受到一种神秘的氛围。    
    距离韶山只有二十公里的乌石峰,也是异相不凡。湘中丘陵起伏,乌石峰骤然兀立,仿如一位黑脸将军,正是孕育武官的灵地。韶山西南方不远处的荷叶塘,有曾国藩故居的五老峰,也是奇异兀突,流水潺潺。韶峰、乌石峰和五老峰,同属南岳七十二峰。当地人说,本来五老峰下要出一位开国元首,无奈那人不愿黄袍加身,甘愿“知其雄而守其雌”。达到沸点的火山熔岩,不在此峰冒出,便在彼峰喷涌。于是韶峰下出了一代伟人。蒋介石崇拜曾国藩,但他万没想到,还有一个曾国藩的景仰者,雄心远在曾国藩之上,他不仅要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而且要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世界大同,将有钱人的财产和地主多余的田地夺过来,平分给贫穷的百姓。    
    何键没想到他的下属就是这样敷衍了他交付的差事。他满以为毛泽东的祖坟被他挖掉了,他在湖南的统治就会稳如泰山,自己就能逃脱革命者的惩罚。他是湘军历史上最残暴也是最愚昧的一任统帅。    
    红军会攻长沙失利,彭德怀率部开上井冈山,贫困山区的食物更加短缺,毛泽东不得不考虑向江西、福建交界处进军,扩大地盘,增加食物来源。这次远征并未减少上海的非难,李立三甚至指令毛泽东和朱德离开军队到上海接受批评。朱德十分生气,而毛泽东却保持着平静。他在大革命前,在湘江之畔的古城长沙,就熟悉了他的这位湖南同乡。过去的一年,彼此都是这样敷衍过来的。    
    毛泽东一度得了疟疾,在福建山区的一间茅屋里养病。他化名为杨引之,夫人贺子珍化名为贺紫英。杨引之的“引”,是“隐”的谐音。这三个月里,朱德好像失去了舵手,李立三对他步步紧逼。毛泽    
    东病愈以后,立即与朱德合计召开古田会议。在会上,他针对李立三    
    的批评,提出了要在军队中加强纪律,批判极端民主和绝对平均。    
    在这期间,林彪感到前途渺茫,写信给他的老师毛泽东,询问:“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毛泽东便在八角楼的油灯下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回答。他在文章中形容革命的希望像“一个躁动在母腹之中的婴儿”,但并不苟同李立三的“革命高潮论”。毛泽东在江西的成功,是对李立三无声的打击。    
    李立三全面推进的主张失败了。彭德怀带兵攻打长沙,坚持了十天,撤退了,李立三要他再试一次,并命令朱德和毛泽东参加第二次攻打,又失败了,再次证明李立三的路线存在问题。毛泽东和朱德违抗他的命令,带着部队回到了江西南部。    
    李立三在两个月后被免去党内一切职务,与他的前任瞿秋白一样被莫斯科传唤去进行反省。毛泽东则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年底,江西根据地的面积扩展到一万九千平方公里,管辖人口三百万。    
    这时候,共产国际又派来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一伙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拿了马克思主义文凭的大学生,对毛泽东指手画脚。毛泽东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仿佛看到山雨欲来,写了一篇《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路红军大张旗鼓地合攻长沙,暴露了红军两年中悄悄发展壮大的实力,使蒋介石大为震惊。蒋冯中原大战刚刚结束,他喘过气来了。但是,国内外风云变幻,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了东北三省。蒋介石本应召集国内所有持不同政见的武装力量共赴国难,但他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调动优势兵力进攻江西的红军。    
    蒋介石集结十万兵力,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当时,毛泽东、朱德和彭德怀的部队合在一起,共有四万人。红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中间突破,把敌军引诱到龙冈山区,全部歼灭。“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湘军师长张辉瓒被粟裕智擒。毛泽东竖起大拇指说:“好!还是粟裕有办法!”    
    这一仗消灭敌军九千人。各路国民党军队闻讯色变,纷纷溃退,红军乘胜追击,又消灭敌人半个师。红军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