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1-我是湖南人-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仗消灭敌军九千人。各路国民党军队闻讯色变,纷纷溃退,红军乘胜追击,又消灭敌人半个师。红军五天内打了两次胜仗,总共消灭敌军一万多人,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
毛泽东兴高采烈,战斗结束后,即兴挥毫写了一首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张辉瓒被捉后,向看押他的何长工说:“你向润之先生讲一讲,希望不要杀我,我会将功补罪的。”毛泽东和朱德骑马来到龙冈。张辉瓒一见毛泽东,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大喊:
“润之先生,过去我们见过面,我对先生一直非常敬仰。”
毛泽东愣了一下,笑着对红军战士说:“松绑。”然后他与朱德坐在田畦边的一棵树下,示意张辉瓒坐下来,与他谈话。
张辉瓒向毛泽东套近乎:“润之先生,我们是老乡。请看在老乡情分上放我一马,我愿意为你们做一些事。”
毛泽东旷达地说:“我们是小同乡。你口口声声喊要剿灭朱毛,不过,这一回是你剿了朱毛,还是朱毛剿了你呢?”
张辉瓒沮丧地低下头:“我中了先生的圈套。先生用兵如神,鄙人服了。希望红军免我一死,我愿意捐钱、捐药、捐枪械。”
毛泽东沉思了一下,对左右说:“好好看管。”
在公审大会上,张辉瓒自知众怒难犯,悲哀地请求公审大会的主持人把他枪毙。
仅仅四个月之后,南京政府调集二十万人马,采用“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的战术,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筑成八百里长的战线,兵分四路,开始了第二次对江西苏区的大“围剿”。
这时,红一方面军只有三万多人,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他们先放敌人长驱直入苏区,然后相继击退第三路、第六路和第七路,第四路不战而退,第五路被歼大半。红军在十四天中行军七百里,游击运动,打了六仗,歼敌三万多人,大获全胜。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词: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风流人物看今朝(5)
一个月后,蒋介石亲自出马,坐镇南昌,调集三十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大“围剿”。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毛泽东和朱德指挥红军仍然诱敌深入,打其虚弱,突然出击,三战三捷,歼灭了敌军三个师的大部分。当敌军主力掉头东进,寻找红军主力时,红军巧妙地穿越他们中间的间隙,返回了兴国。敌军发觉以后,又掉头西进,已经休整半个月的红军,迎头痛击疲惫的敌军。敌军退却,红军乘胜追击,连打三个胜仗。三个月间,红军共歼敌三万多人。不幸的是,黄公略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了。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拥有人口三百万。全国红军总数达到十万人,红军进入比较平稳的成长时期。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毛泽东任主席。
这时候,王明和博古上山了,将中共中央总部从上海搬到了江西。毛泽东的权力开始被削弱,更严重的是,王明等人还有意地把他和朱德分开。
不久,国民党调集二十五万大军,陈诚任总司令,向江西苏区发动第四次大“围剿”。第一仗,红军在东安吃掉敌军两个师,俘虏了两个师长和一万三千人,蒋介石的精锐第十一师也被消灭。蒋介石大怒,认为这一次败得最为耻辱。
红军方面负责第四次反“围剿”的是周恩来。毛泽东虽然被剥夺了许多权力,没有指挥这次反“围剿”,但前方指战员仍然按照他过去传授的口诀作战。因此,他仍然充满乐观主义,写了一首词: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
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时毛泽东已经三十五岁了,在受排挤的窘境中,能够坦然处之。与此同时,他的身体又受到疟疾侵扰。
不久,毛泽东被解除了军队中的职务,接着被免去了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仅保留了象征荣誉的苏维埃政府主席一职。王明和博古不仅排挤他,而且在各种场合严厉批评他的军事思想和土地政策。他又发作了疟疾,高烧达四十一度。他孤独地躺在于都的一间山地草舍内,而博古却意味深长地说他患的是“外交病”。他在养病期间看书写文章,借以排遣心中的抑郁。那年夏天,他写了《会昌》一词: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蒋介石容不下红军,调集一百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他采用纳粹德国两名顾问的建议,实行碉堡政策,步步推进。红军聘请的则是共产国际的德国顾问,名叫奥托·布劳恩,汉名李德。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一切听命于他。他们完全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法则。
战争一开始,李德就反对诱敌深入,集中兵力,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时候,福建事变爆发,这是红军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但是,李德和博古拒绝了毛泽东等人提出的正确的军事主张。
李德的作战方法使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许多红军指战员反映“听不懂”。彭德怀痛心地说:“这种打法叫做崽卖爷田心不疼。”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决定开始长征。一开始,博古和李德准备抛下病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坚决反对。毛泽东正在瑞金云石山中的一座古寺养病,一边潜心读书。他的目光更加超远,抓紧时间思索为政治军之道。他发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湖南人精神,决定与逆境作毫不妥协的斗争。毛泽东永不言败,他认定了斗争哲学。他犹如蛰伏的潜龙,只待时日。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
李德与博古断然否决了毛泽东所有的合理建议,决定死撑硬打,把希望寄托在突破湘江上,让中央红军与贺龙、任弼时的红军会合。
四十天后,庞大而笨拙的红军队伍,冲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防线,开到湖南南部的潇水边,面对着国民党的第四道防线。
毛泽东警觉到了致命的危险:不能再往敌人设置的圈套前进,强行冲网,只怕鱼死了,网还没破。
毛泽东太熟悉眼前的湘江,太熟悉红军面对的湘军和桂军了。他告诫红军战士:在每一次战斗中,都不要轻视对岸的湘军。
他指着湘江上游一处朦胧的溶岩地貌对红军战士说:“那边就是蓑衣渡!当年太平军顺流而下打长沙时,一个叫江忠源的湘军将领在那里设防,只带了三百个家丁,抵挡了三天三夜,五万太平军牺牲了三千,辎重尽失,船只尽毁,最后只好绕道走道县和衡阳北伐。湘军是非常凶狠的,你们千万不要轻敌!”
果然,红军在强渡湘江的战斗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毛泽东所在的中央纵队,在日暮前赶到渡口。毛泽东走在最前面,长发纷披,颊骨耸起,西边残存的一缕余霞,给他苍白憔悴的脸上涂抹了一层淡淡的红晕,使他高大的身躯更显突出。他的脚步悠闲而自信。他的身后,是躺在担架上的王稼祥和拄杖而行的洛甫。
毛泽东很随意地问道:“恩来,整个情况如何呀?”
周恩来神情黯然地说:“非常严重,红军两个军团打得很苦,伤亡很大,恐怕支撑不了多久,我们的队伍行动太缓慢!”
毛泽东沉默良久,然后依旧很随和地说:“这样不行,我们早应该丢开那些坛坛罐罐,轻装开进。怎么会忘掉一个最起码的军事常识:兵贵神速!”
夜幕低垂,湘江激喘的江涛声刺痛了毛泽东的心。这条湖南的母亲河,他曾无数次吟咏过的湘江,今天竟成为阻挡革命队伍的天堑!八万红军战士强渡湘江,最终会留下多少革命火种呢?这条母亲河吞没了多少由她喂养大的儿女的生命呢?江对岸,一伙反动阵营的湖南人,对衣衫褴褛、食不裹腹、为实现理想而进行长征的革命者,疯狂地举起了屠刀。这哪里是战斗?简直是强者对弱者的屠杀!湘江水都被红军战士的血染红了!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风流人物看今朝(6)
湘江上发生的事件,似乎蕴含着宇宙的玄机。湘江之战是一个转折,只要红军能够冲破蒋介石所谓的“马其诺一般的湘江防线”,就会否极泰来。毛泽东的命运何尝不是和湘江紧密相连呢?他生于湘江边一个古老的县城。他在湘江一条名叫涟水的支流边求学,萌发拯救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他在长沙的湘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开始了职业革命的生涯……毛泽东猛吸着香烟。
红军终于渡过了湘江。这个“终于”,是以三万红军战士的生命为代价的。
红军大队人马走在越城岭崎岖的小路上,艰难地朝西行进。毛泽东在思考,想到应该是自己站出来抗争的时候了。他向洛甫和王稼祥阐述了自己对第五次反“围剿”的看法,以及对下一步红军去向的意见,深得他们赞同。三人决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内部检讨这一年来的作战。在他们推动下,政治局内部要求公开批评的意见很快形成一种声势,红军指战员要求更改行动计划的呼声日益增高。在红军攻占湖南通道县城之后,周恩来建议召开中央负责人会议,讨论红军去向。
会议在通道县溪镇东面的恭城书院召开,李德、博古、周恩来、朱德、毛泽东、洛甫和王稼祥出席。此时红军只剩下三万人,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去湘西与贺龙、任弼时会合的计划,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王稼祥和洛甫带头赞成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也表示赞成,并建议讨论。这样,会议出现了向毛泽东一边倒的态势。
中央军委命令红军进入贵州。接着,红军攻占了贵州东南的黎平县城。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完善了转兵贵州的方案。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重返中央委员会。大家认为这样还不够,还必须让毛泽东来指挥军事。
红军到达贵州黄平后,中午时分,洛甫和王稼祥的担架紧挨着停在一片茂密的桔林中。两人商量怎样说服其他军政同志一致赞成毛泽东复出领导军事。在这段路途上,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在国民党轰炸机的低空扫射中受伤,她有幸活了下来,并产下一个婴儿,寄养在贵州的一个工人家里,后来下落不明。毛泽东不把个人的灾难和荣辱放在心上,一路观赏大自然,诗情不断,盛赞自然的力量: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黔军果然是不堪一击的,红军很快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红军受到遵义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毛泽东骑在马上眺望遵义城,发现许多饭铺挂着“湘江饭铺”、“湘江饭庄”的招牌。他惊讶地询问贵州籍警卫员甘人:“怎么?我们湖南人跑到遵义来做生意啦!”
甘人回答道:“遵义城边的这条河就叫湘江。”
毛泽东一怔:“怎么?遵义也有一条湘江?和我家乡湖南那条母亲河的名字一模一样!全中国的江河中,这是唯一同名的啊。”遵义在他眼里变得可爱了。
牵着马的甘人说:“遵义这一带,有意思的名字多着呢!你们那里不是有个湘潭吗?我们有个县名叫湄潭,是遵义最好的地方。自古河流都是向东流,在遵义桐梓有一条河流叫西流水。”
毛泽东说:“滚滚长江东逝水,遵义桐梓的水却称西流水!西流水最终流到哪里去了?还不是流到长江去了。看样子这地方的人也有些湖南人的霸蛮精神哩!”
毛泽东和洛甫、王稼祥住下了。下午,毛泽东和洛甫在街上吃了一碗遵义羊肉粉,里面有豆花。膻、腥、麻、辣、香,他俩吃得很过瘾。然后,毛泽东一个人来到江边溜达。甘人远远地跟着。
他们看到了那条被称为湘江的河流。那条湘江比湖南的湘江狭窄多了。但是江水清澈,河床很浅,依稀可见卵石。岸边浅水区小草丰美,远处有两座山,状如馒头,叫做凤凰山和湘山。
“为什么叫湘江?”毛泽东大声向甘人发问。
“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湘山,湘山上有个湘山寺。”
毛泽东一笑:“这等于没有回答!是湘山位于湘江之畔而把它叫做湘山,还是湘江因流经湘山而叫做湘江?不,肯定和湖南有一些关系!那条小沟沟叫什么名字?”
“芙蓉河。”
“你看,又是芙蓉河,与湖南有关啦!湖南又称芙蓉国嘛!看来这里是个湖南窝。你去给我找本遵义县的县志,查查这条江的来历。”
遵义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开了三天。会议一致通过四项决定:一,毛泽东进常委;二,指定洛甫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讨论;三,常委要适当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朱德和周恩来任军事指挥者,党内委托的对军事作最后决定的负责人为周恩来。
毛泽东挑起了红军的命运,这副担子是不轻的。当他的湖南老乡彭德怀打下遵义附近的军事要隘娄山关时,他写了一首《忆秦娥·娄山关》来表达他心中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西风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