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615-解读苏东坡 >

第8部分

5615-解读苏东坡-第8部分

小说: 5615-解读苏东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有关“东坡”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在此需要稍费笔墨。    
    苏轼率领全家开始躬耕后,曾写下著名的组诗《东坡八首》,一如陶渊明弃官躬耕之后写下的《归园田居》。南宋宰相兼诗人周必大,曾在所著《杂志》中这样解道:    
    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白乐天,屡形诗篇。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盖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苏文忠公诗合注》载宋人施元之注引    
    “文忠”是南宋的孝宗皇帝对苏轼追封的谥号,这个封号既有文采过人之誉,又彰显其“挺挺大节”,只有苏轼的恩师欧阳修等少数人才能荣膺。周必大的话不无道理,苏轼确实对白居易赞赏有加,而白居易在忠州时写的那两首诗,也与此时的苏轼情境类似。周必大所说的《东坡》,实为《步东坡》,白居易在诗中说: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需要说明的是,白居易在忠州东坡,所种的是树,所爱的也是树。而苏轼在黄州东坡,以种大麦、小麦、水稻等粮食为主,只是偶尔夹杂一点果树、茶树。    
    《种花》全称为《东坡种花》,白居易写道: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白居易身为太守,追求的是观赏价值,这与苏轼在东坡上大种农作物以养家活口,大不相同。后世喜欢苏轼、研读东坡的人大都延用周氏之说,却没深入考证另一个事实,那就是白居易的东坡仅为地名,而苏轼决意要做“东坡人”、“东坡叟”,他的《东坡》绝句说: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显而易见,白居易在东坡种树种花,展现的是“市人”情趣,苏轼除了籍东坡以生存外,着意追求“野人”的乐趣。在诗歌上,苏轼于前代贤人推崇颇多,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赞誉都远过白居易,而在文章上,他更将庄子、司马迁和唐代的陆贽奉作楷模,可谓转益多师,方成大家,并非惟白是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苏氏前缘:唐代的苏极有文名,做过中书舍人、礼部尚书,被封许国公。他在当益州刺史时,曾发现李白“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司马)相如”,唐玄宗称他为苏味道(苏轼先人)的继承者,并与宰相、燕国公张说共称“燕许大手笔①”。苏在一首题为《新昌小园》的诗里,早就这样写道:    
    闲花傍户落,喧鸟逼檐驯。    
    寂寞东坡叟,传呼北里人。    
    在山琴易调,开瓮酒归醇。    
    这里的“东坡叟”就是指人,表达的也正是东坡所追求的“野人”之趣。而比苏晚生百年的白居易,只是将“东坡”作为地名,引入诗中而已。仔细品味便可得知,苏轼以“东坡”为号的深意,与其说与白居易诗意相近,毋宁说更贴近同姓宗亲。


闰之篇牛衣老妻 躬耕东坡医病牛(二)

    话再回到东坡居士与他的“老妻”闰之身上。农耕生活开始了,闰之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    
    某见(现)在东坡,作陂种稻,劳苦之,亦自有乐事。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与李公择》    
    “身耕妻蚕”,便是男耕女织,他们虽在黄州,却如同回到眉山一样,只是闰之由过去的村姑,变成了眼下的农妇。    
    苏轼少时种过田,但那只是偶尔为之;学过医,仅给人看病而已。说到耕地播种、饲养牲畜的细节,他的经验就欠缺许多。比如头一年在东坡种麦子,他拼命追肥,加上那年春天多雨,麦子过早地疯长起来,春分刚过就有拔节的趋势,没到小满,就有可能要抽穗儿,这样一来,所收到的将全是瘪麦。无奈之下,苏轼只好请教黄州的老农,然后到处牵牛借羊,将长得过高的麦子啃去一大截,终于遏制住麦子的过早发育。闰之在种田上是否比丈夫有经验,苏轼没有记载,但从她会给牛看病这件事上,足以证明她是个行家里手:    
    东坡在黄(州),即(东)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牛忽病,几死。王夫人(闰之)谓(东)坡曰:”此牛发豆斑,疗法当以青蒿作粥啖之。”如言而疾去。(东坡)尝举似章子厚。子厚曰:“我更欲留君与语,恐人又谓从牛医儿来,姑且去。”遂大笑别。    
    ——《苏长公外记》    
    章子厚就是苏轼同年进士、当时参知政事(副宰相)章惇。关于这件事,苏轼自己在信中曾有详细的说明:    
    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    
    ——《与章子厚》    
    请注意,他们所养的牛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连当地专门给牛治病的兽医都束手无策。这时“老妻”闰之出现了,她一眼就看出牛得的是什么病,而且拿出了医牛的方法,挽救了那头极为宝贵的“生产力”。    
    好一个“老妻”,苏轼将她引以为自豪!其实这年闰之才三十三岁,正是农妇一生最美的时刻。一个“老”字,道出东坡居士对她的几多依重、几多赞美!    
    过去人们说到这儿,无一例外地以为事情完结了。其实,精彩的还在后头。东坡继续对章惇说: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什么是“接黑牡丹”?宋时已有黑色牡丹花,难道闰之还会花木嫁接之术?苏轼没有细说,许多人无从解此哑谜,只好就此打住。    
    苏轼曾有一首《墨花》诗,记述他向汴京人尹白求画,其中“独为狂居士,求为黑牡丹”,可解这一疑窦。宋人程注此诗时说:    
    唐末刘训者,京师富人。梁氏开国,尝假贷以给军。京师春游,以观牡丹为胜赏,训邀客赏花,乃系水牛数百在前,指曰:“刘氏黑牡丹”也。    
    呵呵,原来有人将“黑牡丹”代指水牛,所谓“接黑牡丹”,就是给水牛接生。    
    自此之后,“黑牡丹”成了名贵水牛的代名词。如宋人戴复古的绝句:    
    牡丹花下连宵醉,今日闲看黑牡丹。    
    得此躬耕东海曲,一贫无虑百忧宽。    
    ——《题牛图》,载《全宋诗》卷五    
    戴复古稍后有位诗人,名叫童潮,他也有一首诗,提及“黑牡丹”,对解读东坡“哑谜”至关重要,不妨全录如下:    
    我本山阳田舍叟,家有淮南数千亩。    
    江南倦客老不归,此田多为势家有。    
    犹记少年学牧时,去时日出归日西。    
    我生衣食仰此辈,爱之过於百里奚。    
    祗今辛苦耕砚席,无处卖文长绝食。    
    卷中邂逅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    
    负郭无须二顷田,一双栗角能几钱。    
    数口之家便可饱,要如此图知何年。    
    平生富贵非所愿,城府近来尤可厌。    
    何时倒乘牛背眠东风,胜如仰看宣明面。    
    ——《题江贯道百牛图》,原载《淮安府志》卷三十    
    江贯道就是江参,他是宋代著名的江南画家,“笔墨学董源,而豪放过之①”。原来宋人作画,常以黑牛为对象,其中珍品便是“黑牡丹”。    
    早在苏轼之前,就有许多大家以画牛闻名于世,比如晋代的戴逵,曾有《三牛图》传世;唐代名家韩滉,“牛羊最佳”;其弟韩嵩,“不善他物,唯善水牛而已”,“尝画山泽水牛之状,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故居妙品②”。画《百牛图》的江参,所师董源,更是“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兼工画牛、虎,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略凡格……有《春泽牧牛》、《牛》、《虎》等图传于世③”。苏轼与章惇借刘训典故,将黑水牛称作“黑牡丹”,从此画中便增此一绝。    
    而这一绝,与“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相连,不仅表明了苏轼的“老妻”王闰之会医牛、能替牛接生崽儿,还为后世诗坛画界,留下一桩传世佳话。


闰之篇耳濡目染 老妇之语妙于诗

    苏轼不仅将闰之称为“老妻”,在给朋友的往来书信中,还常常称她为“老媳妇”:    
    老媳妇得疾,初不轻,今已安矣。不烦留念。……适少冗,不敢稽留来使。少间,别奉状次。    
    ——《与朱康叔》    
    新居渐毕工,甚慰想望。数日得君字韵诗。茫然不知醉中拜书道何等语也。老媳妇云“一绝乞秀英君”,大为愧悚……    
    ——《与陈季常》    
    有时简称为“老妇”、“妻”和“妇”:    
    老妇病稍加,某亦自伤暑,殊无聊,遂且谒告免词事也。    
    ——《与钱穆父》    
    新年已赐黄封酒,    
    旧老仍分赪尾鱼。    
    陋巷关门负朝日,    
    小园除雪得春蔬。    
    病妻起斫银丝脍,    
    稚子欢寻尺素书。    
    ——《杜介送鱼》    
    前日辱简,以妻孥皆病不即答,悚息!悚息!    
    ——《与钱穆父》    
    “夫妇之好,义同宾友。勤瘁相成于艰难之中,而死生契阔于安乐之后”,这是宋哲宗要加封司马光三代时,苏轼所撰《司马光三代·故妻张氏温国夫人》的制词。这四句话,既是苏轼与王弗、闰之结以来的切肤感受,也可视作他对夫妇之道的座右铭。看到上面书信诗文中再三向朋友提及“老媳妇得疾”、“老妇病稍加”、“妻孥皆病”,便可知道他将闰之的身体时刻挂在心上,乃至为此拒绝给友人写诗、题词,而“病妻起斫银丝脍”一语,又足以显示闰之的隐忍妇德和她对丈夫与家人尽职尽责的品性。    
    检视苏轼现存的全部著作,找不到“贱内”、“拙荆”等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贬称夫人的字样。    
    “义同宾友”四个字,用在苏轼与闰之身上,恰如其分,这四个字,也体现了东坡与封建士大夫的区别。    
    在现存资料中,看不出闰之有识文断字的迹象。但作为一代文豪、天下文宗的夫人,闰之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当丈夫要谈“风月”时,她先是创造条件,后便不自觉地参与到其中。    
    东坡酒量甚小,“稍饮辄醉”,却时常要喝个不停,酒是他作诗写词的引子,没有酒,便没兴致,也写不出好的作品。    
    闰之深深了解这一点,她时常贮备一些薄酒,供丈夫解乏,更为他即兴创作营造氛围。正因为此,我们才能在苏轼的传世名篇中,有幸看到闰之的善解人意。    
    元丰五年(1082),温饱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东坡居士,多次畅游赤壁,先后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两篇绝妙词、文。友人云集增添了他的游兴,十月十五这天,他与二位朋友一起,决定在冬雪到来之前,再到赤壁山上探寻一番。友人捕到鲜鱼,却没有酒,顿觉兴味索然。东坡知道,老妻经常悄悄藏些酒,以备他不时之需。于是回家向闰之求助,果然如愿以归。    
    东坡在这篇清空灵幻的妙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毫不夸张地说,当天如果没有闰之的酒,东坡和友人可能就游不成赤壁,因此《后赤壁赋》也就不可能在当天产生。    
    而得到斗酒的东坡居士,将老妻的应答化作诗语,写进了他的妙文。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这是赋的语言,更充满诗的意境。“子”是文人学士互称之雅语,闰之未必会这样称呼老公,可在东坡眼里,关键时候拿出珍藏以增兴致的老妻,已然是个很有情调、大助诗兴的贤妇,本来就该入诗、入画。    
    我们不妨将这句话与苏轼在密州时写的《小儿》诗比较一下,那时闰之的话是“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犹如村巷俚语,直来直去。    
    原本只会说村巷俚语的闰之,渐渐操着雅语,走进东坡诗的天国。    
    十年之后,东坡居士被命为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独自在家甚感无聊。这时,甚知丈夫心情的“老妻”,用诗的语言开启了他的情思。请看苏轼友人的两则笔记:    
    东坡知颍州时,一夕,月下梅花盛开。王夫人曰:“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欢悦,春月令人欢悦,何不招赵德麟辈来饮花下。”东坡喜曰:“谁谓夫人不能诗?此真诗家语也。”    
    ——赵令畤《侯鲭录》    
    苏公居颍,春夜对月。王夫人曰:“春明可喜,秋月使人愁耳。”公谓前未及也。遂作词曰:“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老杜云:“秋月解伤神。”语简而益工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    
    赵德麟就是赵令畤,当时在颍州作签书判官;陈师道为苏轼门徒,充任州学教授。二人所记略有小异,但闰之对春月与秋月引起人的情思不同见解,却是一致的。“谁说我的老妻不会写诗?她一出口就是诗人的话语!”东坡对他的下属这样夸耀着。    
    为了记住这段佳话,东坡特意写了一首词:    
    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换香。    
    轻风薄露,都是少年行乐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