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7-文学新书评(2004~2005)-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髡呒朴诖尤莶黄鹊仄陶箍葱矗扛鲂钜怀觯赐撇飧髦挚赡苄裕恳惶踔叨加兴挡痪〉墓适隆1热缡形疾熳橐宦锻罚陀卸嘀滞撇舛嗵跸咚鳎秩缡谐ど衩卣偌闹忻瘢质嵌嘀挚赡堋U獾比徊⒎羌记墒谷唬且猿て谏钊胧导收莆樟舜罅康谝皇肿柿献龌〉摹C挥泄悴┑挠涤校挥幸宸吆图で椋拘床怀稣庋男∷怠! �
(原载《人民日报》2004年4月6日)
第一部分 长篇关注第3节 片言《爱你两周半》
李洁非
戏说顾跃进
读徐坤的长篇新作《爱你两周半》;我的感受是;有女性立场的徐坤;这次用她令人忌惮的笔——一柄软刀子;举向中年男人;实施了一次凌迟重典。徐坤在顾跃进这个人身上;堆集了中年男人的所有特征;而对他的体无完肤的揭示;是会让每一个当下的中年男人感同身受的。
更为不幸的是;身为中年男性评论工作者;一边遭受“酷刑”;一边还要按照其职业本分;品味这过程;品评徐坤的活儿做得多么漂亮。品评下来;我还不得不承认;活儿做得确实漂亮;顾跃进硬是给弄得无处藏身;连一块遮羞布都不剩下。
家庭生活是失败了;不是老婆“基本不用”;是老婆“基本不用”他;他在外面倒是维持着一个成功人士的表象;但只限于在镜头前做作秀的时候;一旦离开镜头;离开“场面”;回到他自己本身;就会发现这位成功人士做人做得很失败。用以维持其自信心的年轻女性;可以跟他上床;心却长着老茧。“非典”时期和于珊珊同居两周半;彼此都度日如年;到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地步;于珊珊整天上网;虚拟社区的生活也比眼前他这个大活人来得真实充实。
最后我们发现;这位中年男人;这位成功人士;这位房产大亨;跟他造的房子一样是不能入住的;打在广告上很诱人;以为很有升值潜力;一旦入住;大家却想逃出来。无趣;睡觉还打呼噜;早上起床口臭难忍。很不适宜居住。他的事业;中看不中用;他的为人;也相当虚荣。
这似乎就是徐坤这个女性作家给中年男人特别是其中的成功人士的描述;除了成功身份;无可取之处。好玩么?不好玩。青春么?不青春;退而求其次;居家过日子又不中用。呵呵。如果你既是中年男人;又是成功人士;那就要当心了;对着顾跃进这面镜子;照照自己是不是这副模样。
说不定;若干年后;某位徐坤专家在考量作家笔下不同时期的男性形象时;会对这个人物的内涵及其在徐坤整个创作中是一个怎样的女性话语符号;展开一种很细的文本分析。至于眼下;恐怕尚非其时。
新《人到中年》:新陆文婷
读《爱你两周半》;不期然就想到《人到中年》。
20年前;《人到中年》无论从社会学角度;还是女性文学角度看;都是重要作品。20年后;陆文婷的时代过去了;陆文婷式的人物消失和终结了;但没有作品写过这当中所发生的变化;直到《爱你两周半》出来;我认为后陆文婷时代中年女人生存态的这个空白才被填补上;它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新《人到中年》”;梁丽茹这个形象也可以称为“新陆文婷”。
当年陆文婷人到中年;她的焦虑来自于社会层面;心志成熟;事业有成;是支撑家庭、社会的脊梁;面对种种压力;终日忙碌;身体每况愈下;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设想一下如果陆文婷活在当下;她的苦恼会是什么?这将是很有趣的问题。
我觉得梁丽茹活脱脱一个陆文婷再世。也是心志成熟;也是事业有成;虽然对她不一定还适合用社会脊梁这样的字眼;但也是社会、单位里的中坚、骨干;受重用;受尊敬。但除此之外;新陆文婷的个人生活完全变了样子。
旧陆文婷有一个虽然清贫但完整牢固的家;夫妻恩爱;她愁的是家庭以外在社会上的待遇、过度劳累等;家却是她的港湾。新陆文婷正好相反;做为一个社会人她活得很不错;德高望重;生活舒适;不用为住房、子女操心;但偏偏私生活一塌糊涂;她的危机不是社会层面、健康层面;而是家庭层面、情感层面。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非典”中;梁只有回到儿时旧巢、老父老母身边找寻慰籍;其心灵之枯索可想而知。旧陆文婷只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新陆文婷除了幸福的家庭之外拥有一切。但这两者之间谁更充实?谁失去得更多?这就是徐坤提出的问题。
两代陆文婷之间;中国女性的解放到底如何?实现自我这么一个妇女解放的老问题;是真正有所进展;还只是随着时代现实的演化而增加了变数——纵然不比20年前更难以确定;是否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话题;应该是有些嚼头的。
(根据研讨会发言纪录整理)
第一部分 长篇关注第4节 《狼图腾》的细节飨宴
张抗抗
《狼图腾》的叙述语言;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犹如绘画中扎实的素描功底;轮廓和线条沉稳准确;具有凝重、高清晰度的写实风格;充满了极为传神、独创的动感比喻;书中每一句话都像是上紧了发条;让人喘不过气。
最近在书市上热销的五十万言的大书《狼图腾》;称得上是一席丰厚的文学细节飨宴。
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蒙古老人毕利格和牧民;以及知青形象的塑造之外;该书随手翻来;满页皆是过目难忘的文学细节。其“质地”的独特、真实、密集、生动、准确;令人慨叹。千年的原始草原风貌、暴风雪白灾黑灾、四季草场的变迁、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狼群的残忍与温情;小狼的纯真与智慧;草原马、牧羊狗、羊群、牛、旱獭、野兔、草原鼠、天鹅、老鹰各自的生活形态与相互关系……形成了各自独立又紧密相关的无数个精彩故事。比如“雪上毡舟”、“飞狼的传说”、“狼群围捕黄羊”、“野外烧烤黄羊”、“钻狼洞的巴雅尔”、“人狗围狼大战”、“母羊对羔”、“儿马大战”、“蚊灾中的马群与狼”……直到对狼群进行毁灭性残害的“爆竹炸狼”、“辣椒水熏狼”、“毒药药狼”、“苇子地烧狼”、“自杀的公狼与母狼”、“吉普车上开枪打狼”等。“顶级细节”细针密线织成;勾勒出一幅幅真实的草原生活图景;逼真而艺术地再现了原始游牧草原的残酷与美丽。
书中对“小狼”从出生到死亡充满感情的描写;是全书最精彩最感人的一条主线。主人公掏挖狼崽之后;开始偷偷喂养小狼。作者精选出那些来自真实的小狼生前的生活细节;令人叹为观止:小狼抢奶;小狼喝粥;小狼围着食物兴奋地跑圈、打滚;小狼无师自通地学会打洞躲避太阳;小狼学狗叫、学狼嗥;小狼与铁链;小狼企图逃跑;小狼被掰断的牙齿;小狼之死……
如此原汁原味的养狼细节;通贯全书。然而今天的草原游牧生活已经终结;在失去狼群的草原;作者所曾亲历的小狼这般栩栩如生的生活体验;却永远也不能再生了。
《狼图腾》的叙述语言;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犹如绘画中扎实的素描功底;轮廓和线条沉稳准确;具有凝重、高清晰度的写实风格;充满了极为传神、独创的动感比喻;对事物有极强的表现力。细微处可细至纤毫毕现、笔笔精致;精犷处可寥寥几笔略去;整体感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用草原画家杨刚的话来说:“作者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和功力;在跑马拉松全程。”书中每一句话都像是上紧了发条;让人喘不过气。
这些由“高密度”的色彩、形状、比喻、动感镜头组成的叙事语言;构成了“高密度”的故事节奏与小说情节。而“高密度”板块中的每一“颗粒”与“元素”;都是在作者长期扎实的生活积累与观察思考下;高温冶炼而成;并由真诚浓烈的草原情愫作为黏合剂的。
这部多声部复合结构的小说《狼图腾》;在试图寻找中华民族“狼图腾”精神回归的路径中;在“爱与死”这一永恒的主题的别样阐述中;本质上却是一部强烈呼唤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作品。主人公北京知青陈阵;为了爱狼研究狼而去掏狼养狼;而失去了自由的小狼;却始终以反抗回应陈阵之爱。陈阵给小狼以真挚的爱;却无法归还小狼以自由。小狼最后是被陈阵“爱”死的;以生命作为代价抗争锁链的小狼;灵魂升入“腾格里”(天空);象征着最终挣脱了精神的羁绊与枷锁。
在迄今为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狼图腾》中这条独一无二的小狼;教会我们关于热爱自由和生命的全部真理。
(“北青网”2004年5月22日)
第一部分 长篇关注第5节 戏谑化的乡村权力
戏谑化的乡村权力——评李洱《石榴树上结樱桃》
陈晓明
2004年,李洱出版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是李洱继《花腔》之后出手的长篇,它显得与《花腔》如此不同,李洱从遥远的历史,回到当下乡土中国的生活现实,在平淡无奇的日常性中,去触及生活的原初性的本质,以最单纯的方式呈现生活自身的无限延异的生动过程。一如这部小说的题名,“石榴树上结樱桃”。
这部小说讲述当今中国乡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围绕计划生育和选举干部两项工作,来描写当今村干部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他们克服困境的独特方式。当今中国小说描写乡村基层干部的作品并不少见,但所有的作品无非是向两个极端分化,一方面是主旋律意义上的歌颂式的,延续了理想主义的英雄人物模式,把村干部作为概念化的先进代表人物来处理。另一类则是批判性的,把基层的权力腐败普遍化和固定化,基层干部就是地方恶霸的代名词。
但李洱这部小说并不从反面表现乡村中国的权力关系,而是把乡村的权力戏谑化。这里的村长不再是一个恶霸的男性,而是一个女性,虽然也坚强精明,但却有更多女性的智慧和风情。乡村的权力被阴性化,乡土中国回到一种母性化的生活空间。有意思的是,这部小说虽然有选举和计划生育两个中心主题,而且搞好计划生育是为了换届还当上村长。但女村长领导搞计划生育,这本身是极大的反讽。乡土中国的权力被阉割了,男性被阉割之后,女性也要被阉割。这是一个关于生殖和阉割的故事,繁花替代式地占据了男性的位置,但她依然不能摆脱妇女要被阉割的命运。很显然,李洱并不想把这个想法变成一个悲剧性的深刻主题,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可笑的情境,只有一点淡淡的忧郁。他乐于在其中寻找快乐,一种男性缺席,男性被女性统治的生活情境。村里的男男女女都围着繁花转,围着计划生育工作转。
总体上看并没有主导故事情节,也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大量日常化的生活过程和细节。是什么推动小说叙事发展,并且始终富有活力呢?那就是不断地通过人物语言对话来展示此时此地的生活情境,始终地进行时穿行过乡村生活的那些现场。
李洱这次算是把生活的平实、朴素、原生态推到极致,这些生活场景和细节都没有任何惊人之处,非常平易单纯,开会、搞计划生育、选举这些都是通过几个村干部的日常活动直接表现出来,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李洱并不去写那些大起大落的故事或场景,而是一些日常化的琐事。这些琐事本身构成一种相互伸展的机制。这部小说有意在叙事中消解政治工作与曰常生活、权力与玩闹之间的关系,在那些开会研究工作的场景中,总是夹杂着大量的日常玩笑,玩笑变成工作中的有机内容,玩笑使基层的最重要的工作变成一种游戏。小说并不是在另一个方位上嘲笑乡村干部,而是把玩笑交付给生活本身,这本来就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乡村生活的本质。
“石榴树上结樱桃”,在整部小说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所指,与其说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核,不如说是意指所有的叙事情境。那些叙事是平面的、线性的、不断自我延续的生活流程,每一个叙事句子,都意味着不可知的事相出现,这来源于叙事语言不是依照故事的逻辑,而是语言表达的快感原则。问题的奇诡之处正在于,李洱要寻求的不是语言对外部世界和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去还原生活现实,而是要再造一个语言的现实。在这里,他渴望通过语言本身来建构一个生活世界,并且以此来产生文学性。小说如此大量地运用人物对话,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目的就是突出现场感,就是把此在的生活情境和情调直接表现出来。小说叙述中大量用了口语,有意地把乡村口语与英语日常用语混淆在一起,增强了语言现在进行时的戏谑化。
(原载《羊城晚报》2004年10月23日)
第一部分 长篇关注第6节 小说家眼中的历史
小说家眼中的历史——徐小斌与《德龄公主》解玺璋
写完《羽蛇》之后,徐小斌沉寂了好几年。这几年,除了偶尔有个电话,很少听到她的消息。
她有意躲开大家的目光,一定是有了新的目标。她可不是一个肯让时光随意流逝的人。果然,就在不久前,一部《德龄公主》摆到北京各大书店的货架上。这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正是她沉寂数年后奉献给读者的最新作品。
她说,这部作品用了4年时间,1年读书,3年写作。
徐小斌是一个注重个人情感的作家,我们还从未见识过她的“历史写作”。虽说《羽蛇》也写了5代女性的故事,被认为拥有“蔚为壮观的百年时间跨度,巨大的历史画卷”,但却很难说就是“历史写作”,她更关注的,其实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当下处境。她为《羽蛇》写的题记:“世界失去了它的灵魂,我失去了我的性。”是为一个佐证。
《德龄公主》就不一样了。它不仅暗合了公众对“历史写作”的想像,而且还选择了清代这个最热门的题材。我比较担心的是,徐小斌为什么要趟这个混水儿?
这是我没读小说时的想法。读了小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