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势中原 >

第27部分

大势中原-第27部分

小说: 大势中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侦察过,先锋团和旅里干部都侦察过。”
    李震刚回到渡口,刘伯承拄了一根打枣杆似的长竹竿也到了渡口。不知谁给他
找来了这么一个别扭的手杖。
    警卫员提着马灯,刘伯承登上一只小船,卫士长摇起长桨,微弱的灯光随船渐
渐离去;朦胧中但见刘伯承不断晃动,引得岸边的许多人猜测:“司令员在干什么?”
“是啥东西掉河里了吧?”
    忽然河心传来刘伯承的呼唤:“李震同志,能架桥啊!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
都不太深!”
    原来刘伯承在亲自测量水情,他还在水浅的地方插上了标杆。
    怕岸边的人听不清楚,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了亲笔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缓,
速告李参谋长可以架桥!”
    李震乘船到了南岸。刘伯承一直站在堤上,翘首遥望对岸。李震向刘伯承报告,
参谋长已经接到他的文字命令。
    刘伯承急急地问:“布置架桥没有?”
    “已经按照司令员命令行动了。”
    刘伯承抬起手臂,那只大夜光表上的秒针飞快地转动着。
    “平时时间是金钱,战时时间是生命,是胜利!李震,以我的名义再给参谋长
写几句,要尽一切力量,坚决迅速架桥!”
    李震写好后读给刘伯承听。
    刘伯承说:“在字下面套上圈圈,要叫我们的干部注意才行!”
    字条送出去了,刘伯承抱着双臂,走了几步,转过身,平缓的目光注视着李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泰山不却微尘,大海终纳细流。圣人都谨小慎微,动不失时,
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又说:“40年8月,我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在制定正太路破击计划时,有个参谋
把‘来远”误写成‘沫源’。我问他:‘你啥子时候学会搬山倒海的?怎么把河北
的涞源搬到山西来了?’你看,粗枝大叶会害死人,会害死人的啊!”
    几十年后,李震还清楚地记得这位“师长”临水而立说每一句话时的面部表情。
    李震去组织渡过河的部队,一个团长报告说,有一处河水能徒涉。
    “在哪里,你怎么知道?”
    “我们团有一个马夫掉了队,又搭不上船,就摸索着,从上游一处徒涉过来了。”
    李震高兴得差点抱住那个团长。
    他急忙写字条向刘伯承报告。字条还没送出,卫士长骑马而至,带来了刘伯承
的字条。
    字条上说他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让李震立即报告
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命令部队迅速从上游徒涉。
    原来刘伯承还没有离开河岸。李震内心似翻江倒海。
    拥挤在北岸的千军万马在李达的指挥下成多路纵队,浩浩荡荡从上游徒涉,渡
过了南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难关。
    当后卫部队拔掉最后一个标杆,刚走出南岸五里多地,吴绍周的第85师便来到
淮河北岸。
    既然共军是徒涉过淮,吴绍周立即命令他的部队也涉水追击。不料人马一下水,
未到河心,整个先遣队葬身河底。
    不是神话,胜似神话。哪能那么巧呢?偏偏刘邓大军一过河,上游便降了大雨,
洪峰淬然而至。无奈陆续到达的追兵30多个旅齐刷刷摆在淮河北岸,造桥,修船,
足足忙活了十来天才过了淮河。
    老百姓说话了:刘邓大军为民除害,要过淮河水浅三尺;中央军祸国殃民,过
淮河水深丈二。
    
   -大势中原   大势中原
第9章 大别重归
                      陕北葭县    朱官寨    1947年8月30日
    “我没有病!”
    一声怒吼从毛泽东住的窑洞里传出来。
    任弼时正朝窑洞走来,闻声急步进屋。
    毛泽东怒气冲冲,面孔和脖子涨得通红。
    保健医生手里拿着药物,站在一旁委屈得不知所措。
    任弼时把眼镜摘下来擦着,示意医生悄悄退出去。
    “史林同志,”毛泽东头也不回地站在地图前,“给陈毅、粟裕的电报发出去
没有?”
    “已经发出了。我想,他们很快会有动作的。”任弼时戴上眼镜.
    毛泽东“晤”了一声,余气未消:“华野迟迟不动,刘邓势必危难重重!你来
看……”
    毛泽东似乎使出举钢钎的气力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刚指向地图上的中原地域,
笔却“叭”地落在地上。
    任弼时抢先躬身捡起铅笔,递给毛泽东,心头倏地一阵酸楚。
    油灯下,毛泽东的手肿得像个馒头。
    撤离延安五个多月了,毛泽东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加之
陕北今年罕见的天灾和频繁的战事,粮食物品奇缺,毛泽东和战士们一样常处于半
饥饿状态。极度的疲劳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使毛泽东浑身浮肿,十分虚弱。前几天,
任弼时忍痛将自己的坐骑杀了,炖了几锅肉,那也只能暂解腹中之饥,解不了毛泽
东心头的沉重思虑。
    自从刘邓挥师南下,毛泽东无一天不在惦记他们。凡有刘邓电报来,无论白天
夜晚,必亲自处理。为保证大军南下顺利,他令陈赓率部渡过黄河之后,又几次电
催陈、粟南下豫皖苏钳制敌人,以减轻刘邓的压力。然而陈、粟至今未动。前不久,
刘邓来电告急:国民党数十个旅形成堵截包围态势,企图将我围歼于进军途中。毛
泽东忧心如焚,一连数日几乎是站在地图前度过的刚才,他又一次吃力地拿起笔,
给陈毅、粟裕拟了一封电文:
      陈、粟:
      二十九午电悉。
          你们在惠民留驻时间太久,最近几天又将注意力放
      在胶东,其实目前中心环节是在陇海南北积极行动,歼
      击及抓住5军、57师,攻占一切薄弱据点直接援助
      刘、邓。我们对于陈(士榘)、唐(亮)、叶(飞)、陶
      (勇)2O多天毫无积极行动,你们亦未严令督促,十分
      感觉焦急。为此问题,军委多次指示未见具体答复。现
      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
      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务
      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
      配合刘、邓。……
                                          毛泽东
                                          30日19时
    措辞是严厉的。
    近一个时期,毛泽东发给各野战军的电报均以中央或军委的名义,唯独给陈、
粟的电报则全部署名“毛泽东”,并且必签上四个粗重的“A”,这种情况一直延续
到华野西兵团渡河南下。由此,足见毛泽东的决心与焦急。
    任弼时刚才说已发出的就是这封电报。任弼时转身去落实,毛泽东又回到地图
前研究敌我形势。他想在地图上做标记,几次拿起铅笔又几次掉到地上。这时医生
进来打断了他的思路,于是他才恼怒起来。
    “晤。我不该对医生发脾气。他也是好心。”毛泽东接过铅笔,摇摇头:“可
他不该打扰我,他根本不知道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任弼时想安慰一下毛泽东,又知此种情势岂能一个“安”字了得,只好将说过
的话又重复一遍:“主席,山东战场一直形势紧张,陈、粟迟迟未动必定是有困难。
我想,他们接到这封电报,一定会拿出行动的。”
    毛泽东的眉头依然没有松开:“但愿如此。”
    周恩来走进窑洞,浓眉飞扬:“主席,刘邓传好消息来了!”
    “哦?快念!”毛泽东迎上几步,却接过电报:“不,让我自己来看。”
        各首长并报军委,……:
        (一)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任
    务。敌人追剿计划完全失败。今后任务,是全心全意
    的,义无返顾的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
    团配合,全部控制可能点。
        (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过
    程,……我们应切戒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
    每一个具体任务。
        (三)向全军说明,我们有完全胜利把握,……虽
    有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刘邓
                                              未卅
    毛泽东吸吮着嘴唇,眉头渐渐舒展开,灰肿的脸上也泛起红润。他慢慢地将电
报递给任弼时,慢慢地伸手从兜里掏出香烟,慢慢地点燃火,深吸了一口,猛地吐
出:
    “我们终于熬出来了!”
    周恩来深解毛泽东语中含意,接道:“是的。主席,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
嘛!”
    毛泽东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哈哈大笑。
    周恩来说:“主席,刘邓进入大别山,各个战场都活了。不过蒋介石是不会甘
心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他一定会拼上性命‘围剿’。”
    毛泽东点点头:“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周恩来的目光透着沉重:“只是这样一来,刘邓会很困难,他们背得太重了。”
    毛泽东移步到门口,撩开门帘,望了一眼满天的星斗:“夜黑了,星星才更亮。
困难大,背得多,刘邓就更光荣。他们的行动是英勇的行动!”
    毛泽东转回身:“恩来同志,请转告周师傅,说毛泽东饿了,快煮些黑豆送来。
我要打通宵。”
    “主席,连着几天你已经很疲劳,我们担心你的身体……”周恩来婉言劝阻;
    毛泽东微皱眉头:“怎么?你也讲我的身体如何如何?刚才医生捣乱,说我患
了帕金森氏综合症。我告诉他,我毛泽东是中国人,不得外国病。我没有病!”
    那一夜,毛泽东窑洞里的油灯通宵未熄。
    两天后,电波载着毛泽东亲手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传送到人
民解放军的各个战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
    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
    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
    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历史重重地记下了一笔: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开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
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河南光山    北向店    1947年8月31日
    “过八路!过八路!”
    黄鹂鸟从这个村飞到那个村,就这么叫着,叫得清脆嘹亮.叫得字正腔圆。
    老人们捋着胡须说:“会飞的都是天神。前几年,‘直不岔’黑夜白日叫唤:
‘打日本,杀敌、杀敌!’小日本不就投降啦?这一回也错不了,‘过八路’,又
要闹红了。”
    “过八路!过八路!”
    黄鹏鸟叫得更欢了,播撒下一串神奇的传说。
    有人讲:“闹红的队伍是从黄河北边开来的。浩浩荡荡,有几十万人马,领头
的姓刘名邓,那是个了不起的能人儿!只要一挥手,几十万兵马就能腾云驾雾,日
行千里。”
    说起刘邓大军连闯几大河,有一段完整的传说:
    “过黄河,正逢烈日当空,波浪滔滔,水深足有千丈,河宽二三百里,眼瞅着
没法子。只见刘邓吹了一口气,黄河上刹时彤云密布,转眼下起炕席大的雪片,把
河面封得结结实实、平平坦坦,大队人马就从这条冰河上走过来了。
    “到了汝河,前有白匪,后有追兵,河面上既无桥,也无船,那才叫千钧一发,
难坏三军。刘邓沉得住气,不慌不忙从腰里掏出一个红绸包,取了一粒分水珠,往
河里一丢,河水自然分成两堵墙,千军万马硬是人脚不沾泥,马蹄不带水,平平安
安就过了汝河,连中央军的枪炮子弹都穿不透那两道水墙。
    “队伍开到淮河更神。刘邓是个戴眼镜的人,他把眼镜摘下,往河上一架,就
成了座七彩桥。大军刚从桥上过完,中央军就追到河边。只见刘邓笑了一下,抽回
眼镜架到鼻梁上,桥就不见了,把对岸的中央军气得干跺脚没办法……”
    历代兴亡,总是伴随着许多神话般的民间传说。
    传说是兴衰成败这一历史真实的预言与观照。
    一首歌在大别山麓唱响:
          刘邓大军真勇敢,
          渡河反攻鲁西南大捷歼敌六七万。
          蒋介石正在手忙脚又乱,
          我们又挺进大别山。
          艰苦行军2O多天,
          血战汝河胜利渡淮踏上大别山。
          大别山好比一把剑,
          直插到蒋介石的心里面。
          毛主席领导如明灯,
          刘邓首长亲自指挥就是指南。
          同志们挺胸勇敢往前干,
          解放全国胜利曙光在眼前。
    曲子是《信天游》的调调,朗朗上口,刘邓大军的许多老同志至今唱起来仍然
热血沸腾、珠泪涟涟。歌词是张际春在行军路上组织写的。他说这么重大的历史行
动为什么不编个歌子唱一唱呢?于是就发动每个纵队都写。第1纵队的宣传干事邢岳
挺灵光,蹚着淮河流水,心里头一热,歌词顺口就涌出来了。
    张际春听罢,击掌称好:“唱到战略进攻的点子上了,就定这首!”
    渡过淮河,部队踏上送次渐高的坡道,这首歌不胫而走,很快在10万大军中流
传开来。上了大别山,总部通知在北向店做短期休整,歌声更是此起彼伏,唱得石
破天惊。
    随着一阵阵欢快的歌声,战士们仿佛把数十天的腥风血雨、枪林弹雨、凄风苦
雨,连同中原的风尘、征战的疲劳、敌军的阻截,一起丢在淮河北岸了。
    到了!终于到大别山了!
    大别山的8月,虽说不上是最美的季节,然而对于来自冀鲁豫大平原的战士们,
这里秀丽明媚的山光水色却令他们陶醉了。路边的池塘碧澄清澈,映着蓝的天、白
的云,一群群鹅儿在水中嬉戏,拨开一池云。池塘边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野花,红的,
黄的,紫的,蓝的。远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