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势中原 >

第39部分

大势中原-第39部分

小说: 大势中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曲是从昨天开始的。
    清晨,大路铺以南的公路干线上,“游荡”着一群扛着“汉阳造”、“老套筒”、
衣衫褴楼的散兵游勇。
    灰压压一色美式装备的第40师和第82旅露头了。“汉阳造”、“老套筒”一阵
齐射,打乱了队形。待这些“美式装备”重新集结、准备进攻时,“汉阳造”和
“老套筒”们早已无影无踪。如此三五里“汉阳造”、“老套筒”来这么一下,终
于使“美式装备”恼火了,蜂涌般追上来,直追到高山铺才回过味儿:已经中了共
军的奸计。
    “汉阳造”和“老套筒”是中原独立旅派出的“鱼饵”,他们的任务就是诱敌
深人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里。
    位于烯广公路云山谷地段的高山铺,当面雄踞着这片山脉的最高峰洪武垴与界
岭,背后是李家砦和马骑山,一前一后如同两座城门,紧紧锁住公路两端。它的左
右是绵延陡立的茅庵山、大王泰和蚂蚁山,形成了两道天然的城墙,箍住狭窄的公
路。当敌第40师和第82旅进入这座“死城”时,四面八方的山头早已伏下第1纵队的
部队,退路也被第6纵队切断,进亦不得,退亦不能,顿时成了瓮中之鳖。
    几个月前,第4O师曾在豫北战役中固守安阳,刘邓大军久攻不下,因此颇得蒋
介石的青睐。刘邓大军渡黄河展开鲁西南战役,蒋介石派飞机将第40师空运至陇海
线,而后又一路尾随进入大别山。受到如此宠爱器重,第40师自然骄气颇盛,自恃
无敌,决心与刘邓拼一死战。然而一天一夜下来,整团整营的数十次的四面突围均
告失败,士气一下子低落千丈,只得一面选择重点突破,一面结成四方队形固守待
援。
    9时,杨勇接到纵队副司令员尹先炳从前指打来的电话:
    “敌40师指挥部位置在清水河边。”
    “你有根据吗?”
    “前指情报台的张台长与40师电台台长原是同学,十分熟悉时方的发报指法。
刚才张台长在电台上监听,正好听到他们的指挥部在与飞机联络,所以判断出40师
的指挥部位置。”
    “这个情报很重要。请你相应调整一下部署,待总攻发起云,首先摧毁敌人的
指挥中心。”
    杨勇刚放下电话,作战参谋又来报告:“刚刚接到1旅杨旅长的电话,说2团正
在扫清阵地前的障碍……”
    报告尚未结束,第1旅杨俊生旅长的电话就追来了:“敌人溃退了,我已命令2
团出击。”
    杨勇从作战参谋手中要过望远镜——敌军在2团的攻击下,恐慌万状,队形混乱,
完全失去了指挥。这正是破敌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杨勇当机立断,
决定趁敌混乱,提前发起总攻。
    命令刚刚下达,高山铺四面八方便响起了冲锋号。第1旅由洪武墒、界岭,第2
旅由高阳山、蚂蚁山,中原独立旅第2、3团由茅庵山两侧,数路合击清水河敌指挥
中心。尾敌而来的第6纵队第17旅由独山、马骑山,第18旅由十里铺,中原独立旅第
1团由大王寨,分别向高山铺方向进击。
    一时间,千滚圆石自万仞跌落,其势之险,其节之短,犹如急风暴雨。
    敌第40师师部被冲散,大部分退守到路南的小高地。第19旅第59团副排长张兆
林带领全排率先冲上高地……
    失去指挥的敌人顷刻瓦解。两支多宽的公路被乱了建制的逃兵挤得水泄不通。
于是,田埂上、山脚下,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拥满了四散逃奔的溃兵。人、马、炮、
车挤在一堆,乱冲乱撞,乱喊乱叫。许多人摔倒不及爬起便被活活踩死。
    如果说,总攻发起时还可以称作战斗,那么现在已无战斗可言,几乎和下水塘
捉鸭子差不多了。这场面可谓古今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观。
    说起当时的情景,参加过高山铺战役的老同志给笔者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第54团1营通信员马来山在高山铺战役时刚满18岁。敌人被3连击溃,放羊般地
乱跑。马来山见机端起枪冲到敌人中间捉俘虏。他找不到自己人,刚好发现不远处
有一座房子,便捉一个俘虏往里送一个,像往笼子里关鸡。后来敌人捉得多了,他
就挑了一个俘虏军官,替他站在房子门口看守。他满山遍野地跑,把敌人往房子里
赶。战斗结束,他清点了一了,共捉70个俘虏,缴了两挺轻机枪、24支步枪,还有
两匹大洋马。
    2营司号员刘金才是在汤阴解放过来的。总攻开始,他跟着部队冲下山,先用手
中的号嘴顶住敌人的腰眼,空手夺过一挺手提式机枪。打着打着,他和部队失散了。
一股敌人向这边跑来,他也忘了就他一个人,大喊:“缴枪不杀!”这一喊倒把敌
人震住了:谁晓得有多少共军?就把两挺机枪、一大堆步枪整整齐齐放在地上,举
手排队投降。刘金才数数,吓出一身冷汗:10个!
    又有五个敌人扛着一门追击炮过来。刘金才冷静了,原汤原药加了点花招:
“同志们,扛炮!敌人送炮来啦!”敌兵如惊弓之鸟,就地放下炮,不敢再动。
    第49团7连王丑则是全军出色的机枪射手,每次战斗他都给大家留下说不完的故
事。因为他耳朵聋,同志们都叫他“聋英雄”。
    在高山铺战斗中,王丑则只身端着机枪到村子里搜索。他发现在一个院子里窝
着一堆敌人,就用机枪堵住门口,命令一个敌兵替他收武器。共俘敌105人,缴步枪
36支、轻机枪3挺、小炮一门、手提式机枪两支、电话机两部。事后别人问他,缴械
时敌人都说了些什么。他说:“我光顾乐了,啥也没听见。”
    第52团1连文书岳巍洪是第17旅的模范文书,打仗的事却总轮不到他。这次他也
随全连“撵鸭子”去了。没有手榴弹,他就边跑边扔石头。一块石头飞过去,敌人
便以为是真弹,轰地散开了。他见同志们有的赤着脚,就捡敌人跑掉的鞋追着分送
给大家穿。在一个山脚处,他捉住敌人五匹马,刚要往回赶,从山上又跑下来1OO多
匹马。又是轰,又是赶,一个人忙前忙后,成了地地道道的“牧马人”。
    在高山铺战役中,最清闲的是各旅的卫生所。一仗下来,竟没有几个伤员。
    第18旅卫生所的医护人员闲得难受,听着漫山遍野的喊杀声,商量着出去和部
队一起捉俘虏。突然,一大群敌人排着队闯过来。气氛顿时紧张。未料,这些敌兵
全都自己放下武器。再看:全是伤兵。像回到他们自己家似的,要求包扎伤口。
    医生们问:“是谁送你们来的?”
    俘虏们答:“没人,我们自己摸来的。”
    医生们全笑了。他们还没遇过这种事:两军对垒,伤兵自己找上门,要求做俘
虏。
    送饭的炊事员带回20多个俘虏;
    查线的电话员捉了七、八个军官;
    一个战士俘虏了一个连的兵;
    三个战士缴了一个营的枪;
    这样的故事几乎说不完。
    正午12时,枪炮声完全停止。六架敌机出现在高山铺上空。公路上行走着一队
队身穿国民党军服的漫长行列,连绵不断的山沟里、缓坡上也是黄龙般的俘虏队伍,
看不出一点与共军交战的迹象。敌机判断国军大概已经解围,于是俯冲盘旋,把从
武汉装运的大饼、馒头统统投下来。
    飞机越飞越低,几乎已经触到山尖。守在山上的第19旅又捡了一次“洋落”,
无数挺机枪一齐开火,一架飞机立时中弹起火,拖着长长的黑尾巴撞在山坡上,摔
得粉碎。
    在山野里捡大饼、馒头的战士们一片欢呼。
    高山铺一战歼敌第4o师和第82旅l200余人。都说打得顺,过瘾。
                  湖北黄冈    胡凉亭    1947年11月3日
    霜降已过,立冬了。大别山的清晨茫茫一片冷清的色调。树梢上,房顶上,草
叶上,凡裸露在大自然中的景物都挂上一层厚厚的霜,仿佛罩了一件白色的大斗蓬。
    连着几天,邓小平清晨起来没有外出散步、做操,刘伯承也改了雷打不动的看
书习惯。他们起床后,简单漱洗一下,就和全军将士一样,忙碌地做着一件从来没
做过的事情——裁制冬衣。
    高山铺大捷使陕北的毛泽东感到悬着的心放下了。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的
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1万多敌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它的全部意义
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已经在那里站住了脚。倘若10万
大军的冬装能在近期解决,那么天王老子也赶不走他们了。”
    这之前9月13日,周恩来致电刘邓:
        被服解决可能性如何?如无,准备派10纵护送。
    三天后,毛泽东致电刘邓:
        你们全军冬衣准备,不要将重点放在由后方按时供
    应上面,而要放在自己筹办上面。你们如能努力收集棉
    花布匹,每人做一件薄棉衣或做一件棉背心,就能穿到
    12月、1月,那时后方冬装可能接济上来。
    刘邓认为:从解放区运送棉衣,不仅增加解放区的负担,而且要派部队千里护
送,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耗费很大的力量。为了减轻中央的负担,节省人力、物
力,刘邓当即回电:自己动手,就地解决冬装的困难。
    收到回电,毛泽东深深感动,连说了三遍:“刘邓不简单!”
    大别山北麓经济贫困,没有条件解决10万冬装所需棉花、布匹,但是刘邓却利
用蒋介石的围剿”的机会,跳到大别山南麓的富庶地区,争取到较为优厚的物质条
件。高山铺大捷后,刘邓发出指示,要求全军利用战后休整,限期完成冬衣筹制。
    在一东一西两间农舍的窗前,刘伯承和邓小平借着晨曦飞针走线。刘伯承眼神
不济,缝不了几针便扎一下手指。
    康理每见这种情景,心中就一阵难受。他真想走上去接过司令员的针线,替他
缝好棉衣,但又不敢。前几天,多少人提出这个要求,都被刘伯承“锛”了回来。
    昨天,鄂豫军区的穰明德专程送来一件做工精细的虎皮袍:“司令员,同志们
都为您的健康担心,这件袍子是打土豪得来的,您穿上吧。”
    刘伯承推开了,指着手中尚未完工的棉衣说:“全军上下穿的都是这种棉布衣。
我不要特殊。”
    邓小平毕竟手脚麻利,又大刀阔斧惯了,棉衣“工程”进入尾声。他咬断线头,
穿上试了试,自我感觉良好,就走到院子中喊西屋的刘伯承:“看看我的手艺!”
    刘伯承抬起目光,上上下下打量问道:“你自己如何评价?”
    “相当不错,可称地道的中国手工艺制品!”
    刘伯承哈哈大笑。
    44年后,于乔回忆起第一次见邓小平穿棉衣的情景,这样形容:
    “邓小平的那件棉衣呀,真不敢恭维。前襟撅着,后摆吊着,背上还有个大鼓
包,脖子都找不见了。”
    空中传来隆隆轰鸣,一架飞机自东向西飞来。飞机在胡凉亭上空盘旋,撒下满
天红红绿绿的纸片。
    康理跑着抓起几张。
    刘伯承做了一早的针线,眼力更加不济,看不清纸片上的字迹,问邓小平:
“这是什么?好像还有我们两个的照片。”
    邓小平:“是悬赏通缉令。用不着花钱,蒋介石白给我们印了这么多照片。说
是谁若活捉刘邓,赏洋500万。”
    刘伯承笑了:“真是奇货可居!想不到我们值那样大的价钱。抓住我们,就成
了百万富翁啦!”
    正说着,李达和张际春来了,说敌人撤传单大概是有目标的,为了防止敌机轰
炸,保证指挥部的安全,最好搬家。
    刘伯承问:“搬到哪里?”
    李达说:“离这儿不远有一座大宅子,是黄冈县长朱怀冰的家。”
    刘伯承:“朱怀冰?是那个老兄啊!国民党97军军长兼战区。政治部主任、河
北民政厅长,有名的‘磨擦’专家。从抗日就开始‘磨’,‘磨’来‘磨’去,把
个97军‘磨’光了。蒋介石给了他个黄冈县长官儿,还是很念旧情嘛。”
    张际春:“他也算为蒋介石反共立下过汗马功劳。我想,蒋介石总不会轰炸他
的老家。我们搬到那里,会安全些。”
    邓小平:“好。你们负责搬家,我和司令员到部队走走,看看棉衣做得怎样了。”
    第6纵队第18旅行动很快,棉衣全部着身,已经在开总结大会了。
    刘邓来到的时候,第18旅政委李震正在作总结报告。报告也很特别,是一首李
震自己编的《棉衣歌》。
      十月大别秋风急,刘邓健儿着单衣。
      薄衿单被不成寐,月冷霜白草凄迷。
      大别初建无后方,千万冬衣何处觅?
      千万将士暗思量,全军无人不煎急。
      眼望严冬即来临,寒风大雪以何御?
      百万贼兵不足畏,三冬无衣实堪虑。
      生死关头仰刘邓,能使无衣成有衣。
      千万将士自己缝,织成棉衣度寒冬。
      号令传来人咋舌,男儿何曾会女红?
      官兵束手皆无策,手持针剪自伤嗟。
      剪裁不知怎下手,尺度难量体肥瘦。
      腿难盘曲腰难俯,针线哪如枪顺手。
      针刺衣襟手出血,刀剪袄袖皆有缺。
      千遍万遍缝不成,掷衣立起咒北风。
      顿足出户起徘徊,移身俯首入室来。
      尾脚拾起未成裳,平心静气再思量。
      翻来覆去思不得,持农出门问女娘。
      大别妇女习耕作,缝衣从来靠衣匠。
      绝望归来长叹息,悔不在家学缝衣。
      身坐门槛手捧额,神志访惶无主意。
      忽闻将校传口语,刘邓亦自织冬衣。
      全军上下欢若狂,齐呼刘邓寿无疆。
      刘邓如此我何言,从此将士不畏难。
      两人促膝细交谈,三五成群相钻研。
      慢把单衣比棉裳,相差只是一层棉。
      依照单衣做棉裳,剪裁缝合相摹仿。
      一人做成十人会,全军七日着新装。
      新衣着上竞相比,看谁新衣更合体。
      全军上下喜气飞,从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