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周星驰影传 >

第12部分

周星驰影传-第12部分

小说: 周星驰影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前我在北京机场见到周星驰,他没令我失望。    
    生活中的周星驰穿得破破烂烂,背着背包,混在经济仓的人群中吃着方便面。    
    我挺没趣的,特别矜持地站在一旁看着,甚至没走过去对他说一声“我喜欢你的电影”。回来以后,我跟朋友提起,他说,“你看了那么多他的电影怎么还没学会真诚呀!”    
    ■著名导演孙周:周星驰是个表演天才    
    我1993年就开始看周星驰的电影了,当时我向周围的人说很喜欢他,大家都觉得很难接受,而我就非常理性地说过若干年后大家一定会接受他。    
    在香港,周星驰最走红的是1995年至1997年,现在有点走下坡路了。7年后的今天,内地的观众才开始关注,这个时间差是合理的。    
    广东的观众很早认识他,是因为有那种文化氛围,还有比较开放,人们有闲情逸致。    
    从专业上说,周星驰是一个聪明的演员,像赵本山,是表演天才。    
    我跟周星驰是很好的朋友,现实生活中的周星驰也是一个幽默的人,但身上还有一种悲剧气质,带着一点酸楚。    
    他的电影充满细腻的反讽,他情理通达,手法是直白的、民间的,感染力可以伸展到任何一个阶层,这种境界并不多见。    
    他的电影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社会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不用顾忌阶层的不同,而尽情去欣赏自己喜欢的,一切都无所谓,无须听命于社会规矩。


周星驰影传 第三部分第十九章 褒扬贬抑(3)

    ■香港无线电视台艺员、主持,电影策划人曹众:他笑,观众笑;他不笑,观众也会笑    
    周星驰的喜剧片是典型的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很旺火。    
    周星驰片中的一些台词已家喻户晓,融入港人生活口语中。如“食个包,饮啖茶,慢慢倾”……这些十分口语化,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已融入百姓之中。    
    香港影坛已有一条铁律:“一成二周”组成保证香港票房的铁三角。二周中一周为周润发,已进军好莱坞,成龙大哥更已成为国际巨星。    
    成龙与周润发的影片大都是大制作,特别成龙是一拳一脚打出来的。相比之下,周星驰是小制作,也没有大特技,仍能有高票房保证,真是十分成功的。    
    《大话西游》是5年前的旧片,现在内地网上爆红,说明内地观众对周星驰式的无厘头已能接受。    
    一直以来,内地观众对喜剧的接受程度只停留在一种表面的喜剧元素,如夸张、撞板……    
    当然,现在开放了,观众本身心理也开放了,能接受多元的文化。特别当今上网一族,都是很in的,生活态度与早几年的内地人已很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也不同,他们更愿欣赏一种有创意,又有个性的喜剧元素。    
    这一代青年早已打破地域的阻碍。周星驰的制作正好迎合他们的口味——新奇又生活化,在玩世不恭和调侃中,宣泄化解了年轻人常会有的逆反激情。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独特的本土特色,很容易被全球各地的社群借用、转化、共鸣……这种文化拼贴,在《大话西游》中,周星驰处理得很自然、妥帖。    
    因此他的喜剧元素很自然,不单纯搞笑。    
    从第一部《他来自江湖》到《喜剧之王》,观众已习惯了周星驰的喜剧模式。    
    他笑,观众笑;他不笑,观众也会笑。因为周星驰已成功地将这种模式灌向观众,从而成为他独有的一种文化。    
    ■歌手、主持戴军:无厘头文化也是“颠覆”的一部分    
    我很早就开始注意和喜欢周星驰了。1988年我在深圳,那时他在电视剧里演一些小角色,做少儿节目的主持人,我觉得他很用心,我从那时起记住了他,后来他果然脱颖而出。    
    我一直觉得他的搞笑片绝不是单纯的搞笑,里面常有很多很好的感情戏,比方说,《大话西游》,尤其是第二部《仙履奇缘》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片子,里头的对白特别打动人,也很经得起推敲。    
    到《喜剧之王》的时候,你会发现周星驰为一部片子其实是花了很多的心思。    
    从王朔的痞子文化开始,传统文化已经被颠覆得差不多了,无厘头文化也是“颠覆”的一部分。    
    我觉得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在香港就是周星驰,后来在台湾有了吴宗宪,他们不再一板一眼,从言谈到思维都讲求跳跃感,对年轻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不说别的,就看看网上吧,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尤为明显。    
    再以我自己为例,最近我和“台湾红娘”高怡平搭档主持节目,她的思维语言转得特别快,如果我和她斗语速绝对失败,我就学周星驰,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冷不丁地插入,既不显突兀又有比较好的效果。    
    往深里说,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不再是平缓的直线而是一连串意向的拼贴与跳跃,它不把观众当傻子,不力求把什么都说个明明白白,更不刻意解释、标榜,我想也许只有这样才会有一种真正的平民意识和平等意识。    
    ■广东省电影公司经理,影评人赵军:无厘头关注草根阶层    
    我欣赏周星驰,我理解的无厘头是反逻辑,思维是有语法的,他的行为是无语法,毫无逻辑秩序所出现的结果。    
    无厘头植根于香港转型时期的土壤,带起对普通市民和草根阶层的关注。    
    有人把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比作北方的无厘头电影,但是只是手法有相似,文化背景是不同的。    
    这只有在香港才能产生,它帮助人们认识香港人跳跃、飘忽的思维,对前途的灵活善变又迷惘的心态。这是在香港特定环境下造就的,对丰富香港的文化有所贡献。    
    只是我没发现影迷中有重新关注无厘头的,毕竟周星驰已经过时了。


周星驰影传 第三部分第十九章 褒扬贬抑(4)

    ■中国影协《中国电影年鉴》编辑程青松:标榜的就是浅薄    
    我太喜欢周星驰了,在我一本刚写完的书里,本来写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但我还是加上了关于亚洲的一章介绍周星驰和他的电影。    
    他的电影与现代中国人的心态有关,不再相信传统的信仰、生活的压力,于是逃避,惘然。    
    周星驰是电影大师,他的《大话西游》绝对是后现代的,有不少“戏拟”的部分,不管你是谁的都可以拿来用,只是对原来的作品更强化,注入了自己的概念。    
    他超越了现实的苦难,不是阿Q,没有矜持,没有假正经。也没有谁是精英,没有谁至高无上,这是最公平的。    
    然而,我觉得《喜剧之王》比它再上了一个台阶,更深刻一些,描写了行业人士的生存状态。    
    《大话西游》的初衷还是贺岁片,好玩,并不像大家理解得那么深刻,是创作时没想到达到的效果,这是后现代的机智之处,标榜的就是浅薄,跟金凯利的自轻自贱不同。    
    周星驰的成功在于他真正理解了电影是娱乐大众。可以说,无厘头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人们不能诋毁及时行乐。    
    我还想说的是,香港不是文化沙漠,相反,香港是极其有文化的,由于它一度是殖民地,各国文化的交融流通的地方,使它糅合了各国的文化精粹。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庄宇新:丰富的想象力是电影最重要的本质    
    研究周星驰和他的电影是很有意义的,这在电影圈的理论里谈得不多。    
    周星驰的电影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和年轻教师中很有影响。    
    以前,我们侧重的是艺术电影,是学院派的。现在他的电影连专业电影人都感兴趣,尽管中年以上的教师对他有偏见,而一些观众也排斥。    
    周星驰的想象力是极丰富的,这是电影本质中最重要的部分,超乎现实之上,这是大家共同的兴奋点,也是内地电影中缺乏的品格。    
    其实,周星驰的产生并不偶然,喜剧在香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此之前的香港许氏电影,成龙的喜剧电影都有互相影响。    
    但是总体来看,港台的创意和能力都处于枯竭的阶段。像周星驰也在走下坡路,缺乏活跃的思路和点子,由此就出现了一个断层,这跟电影业的萧条也有关系。    
    ■北京著名撰稿人何东:无厘头绝对会成为后现代主流的精粹    
    我是极度欣赏周星驰的,欣赏他的荒诞,可以说我欣赏王朔什么就是欣赏周星驰什么。    
    周演的是真正的心灵辛酸小人物。那部讲孙悟空谈恋爱的《大话西游》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神话中的英雄是不讲爱情的,就像保尔娶的不是他所爱的,而是志同道合的人。    
    周的电影里一切常规的东西都不存在。他的技术出色,他能够把自己的五官当零件一样的组合,很过瘾。    
    谁说周星驰过时了?他有病!中国影评人从不看人的电影,不说人话。只是谈那些小心翼翼的人,敢于说真话,有痞子不良才气的从不谈。    
    周星驰和他的电影绝对会成为后现代主流的精粹,他的天才也是别人永远无法模仿的。    
    ■深圳广告策划师、影评人李孟夏:迷恋《大话》的是一些性格单纯、对浪漫的事情有封闭幻想的人    
    《大话西游》成为热门话题,我知道是从清华大学一帮狂热迷恋的人开始的,我同住的就有一个清华的人。    
    我看的片子挺多的,没认真看过《大话西游》。现在回想起来,迷恋它的是一些性格单纯,对浪漫的事情有封闭的幻想的人。    
    我是学美术的,我看这部片子人物造型不是很好,服装粗糙。周的电影本来就是很商业的,强调轻松,没有什么目的性,只是身不由己的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周星驰的无厘头在香港的漫画里,文章里早就出现了,没有什么特别,有些人现在才有感觉而已。他的电影只给懂他的人,目的也很单纯——快乐。    
    而中国电影是很不懂幽默的,缺少一种自然的快乐。    
    以前的生活太沉重了,认为快乐要有崇高的原因,要不就是下里巴人式的幽默,像朱时茂和陈佩斯。所以中国连儿童片都很恐怖。    
    真正要研究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这种研究现象本身。那么多人喜欢《大话西游》是因为别人谈论得多,这就像中国人一直以来的盲从。


周星驰影传 第三部分第十九章 褒扬贬抑(5)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知常:无厘头玩的是心跳    
    无厘头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传统文化在形式上也可以包括笑话、喜剧、讽刺、相声,但它从本质上玩儿的都是沉重,无厘头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玩儿的却是心跳。    
    因为他们的不同,年龄大一些的人乍一看无厘头喜剧,看那种肆无忌惮的搞笑,只会觉得浅薄、无聊,可年轻人会很自然的接受和喜欢。    
    因为不同,就不能用传统观念对无厘头文化轻易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把无厘头文化放到当代文化中来评价,它和“过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等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它们不再要“平常心”,要的就是“反常”和“非常”,是一种为玩而玩、为乐而乐的状态,这里头无理想、无主题、无信念,解除了文化的一切负重,让文化回归到了娱乐本身。    
    20世纪以来,西方和中国遭遇了两次“死亡”。西方死了上帝东方死了父亲,从此注重因果规律,讲究必然、偶然,强调有机节奏的传统文化走向了衰亡,强调无机节奏的当代文化现实地存在着,也有它存在的必然性。    
    无厘头文化和这样的当代文化有着总体的一致,在无厘头文化中瞬间的、莫名其妙的、旋生旋灭的东西会得到更集中的体现。    
    不过,注重无机节奏又可能造成无生命节奏、无真实生命感觉。    
    如果要给无厘头文化一个界定,应该说它和传统文化“没有选择的标准”相对,是一种“没有标准的选择”,也是为了选择的选择。    
    对它而言,能笑就是最高的艺术。对于一个主动选择丧失标准的事物,我们依然不能给它过多的评价,只要它不越界,只要它不要求所有的文化都向它靠拢,大家跟着它找到开心的一刻也未尝不可。    
    ■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周星驰是谁?    
    周星驰是谁?是男的还是女的?无厘头是什么?    
    在香港我觉得许鞍华和陈果的片子还不错,周星驰,没听过,他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阿拉伯酋长那么遥远……


周星驰影传 第三部分第二十章 低调务实

    看好喜剧有前景    
    周星驰谦称,成功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他不过运气好一些。他不在乎有没有周星驰时代。但他看好喜剧的前景,培养接班人已有计划。    
    尽管众说纷纭,但周星驰的成绩却有目共睹。    
    周星驰的电影在1991年至1994年连续夺得香港年度电影票房之首;1999年他以《喜剧之王》战胜成龙的《玻璃樽》,成为港片票房之冠;2001年他的《少林足球》更打破香港历史上的港产片的票房记录!    
    但周星驰对自己的成功却一贯持低调谦虚的态度,他认为,成功的取得原因并不单纯:“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可以成功。我运气好一点,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潜意识中,一直是希望能有今天的成绩。这有点像买六合彩,你买时不会很具体地计划,中了奖后要买什么样的楼什么样的车,因为觉得机会渺茫。其实,事业、赌博,一样的道理。”    
    有人说周星驰的人生是喜剧的人生,的确如此,他对喜剧充满感情,他以惯常的低调口吻言辞坚定地说:“我不是一个充满喜剧细胞的人,我猜自己幽默感是有的,但不太多。但我的好处是,我懂得去欣赏一些好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