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周泽雄三国作品集-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敫也惑焓澈杂吆酰砍先缡牵虬砸悼沙桑菏铱尚艘印!ㄎ颐窍燃偕柚罡鹆琳庖环笆翘肆醣傅男樾难剩砸怀烈骱笸芽诙龅摹H嗣浅S谩ㄎ闯雎≈校阎煜氯帧ǜ叨绕兰壑罡鹆恋慕艹霾拍埽揖醯萌艚渲械摹ㄖǜ奈ǘāǎ芴逑帧堵≈卸浴返募壑怠!堵≈卸浴分械闹腔酆坎唤鲆2豢杉埃故欠浅6捞氐模氲蹦昃谑凇④鲝辉级亟ㄒ樵堋⒉懿佟ㄐ熳右粤钪詈睢ㄓ凶鸥镜牟煌!ㄐ熳右粤钪詈睢ù心持帧ㄏ热胂萄粽呶酢ǖ囊馕叮痔煜碌哪甭裕蛑皇屎嫌诹醣福」芰醣竿耆床坏秸庖坏恪O匀唬圆懿俣裕煜孪髌骄痪。皇O乱桓鼋欢运锶ǘ裕翰懿佟ㄍ郊啥⒙啦肌⒘醣碛牍露=袷垡衙穑┕律写妗ǎ运淙蛔猿啤ü掠肜显簦撇涣搅ⅰǎ步鱿抻诮柚ü斩窀健ǖ牡乩⑷撕陀攀疲氩懿俜滞タ估瘢隳媳背;谎灾诓懿傺劾铮泄挥幸桓鲋泄辉谒锶ㄑ劾铮泄梢环治唤鼋鲆蛭≈小俺龈鲋罡鹆粒攀怪泄蝗怀鱿秩痔煜碌目赡堋V罡鹆劣彩且宰约毫Τ焙5闹腔郏游何庹分谢⒖诙崾嘲愕匚醣盖老乱黄斓亍U庋孀胖罡鹆磷叱鑫粤冢桓龉业某我灿谘擅壬!
虽然我们应该把赤壁之战的荣誉公正地还给周瑜,但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事实上已将曹操兵败预先算计在内。诸葛亮的目光还要长远得多,他清澈的双眼仿佛在天地间划出两个圆弧,这便轻巧地把一座〃用武之国〃荆州和一个〃天府之土〃益州,理论上交到刘备手中。至于实践效果,则简单到只取决于一个前提:〃将军岂有意乎?〃诸葛亮没有过多地考虑刘备有意与否(他当然愿意,正好像你面对一个在水里挣扎了二十小时的人,在把他救上来之前,你根本不需要问一句:〃你需要我的搭救吗?〃),他的思绪刹那间已穿越了时间,不仅进一步为刘备勾画了蜀汉的内政外交,还历历如睹地设想到了兴复汉室的前景。奇妙的是,诸葛亮的每一步设想都包含着具体的可操作性,先后次序之谨严亦匹似围棋国手行棋,算路绵长,在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兼顾到了每一个具体环节。
知行合一的诸葛亮,岂止是〃未出隆中,已定天下三分〃;未出隆中,他甚至已将日后的〃三分归一统〃计算成大功告成前最后一个官子。
这便回到了本章开头部分笔者的疑问: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他无可比拟的成长轨迹,究竟是怎样展开的呢?在《隆中对》中诸葛亮除了表现出宏伟的布局构想、精妙的战略设计外,他丰富的人文地理学知识和混一华夏的民族眼光,也在在让人折服。诸葛亮的出生地告诉不了我们多少东西,他生于琅邪阳都,即今山东沂南。那么,他对〃益州疲弊〃的认识又何从而来呢?诸葛亮也许精研过那本当时面世的《水经》,但我们知道,在北魏人郦道元为该书作注之前,这本语焉不详的地理学著作,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大裨益。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呢?即在诸葛亮游学少年时期,他曾孤身万里地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使他不仅对益州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一度还曾〃深入不毛〃,由此对南方少数民族多了份直接体验。
诸葛亮出山了。他才二十七岁呀!
按照今天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所谓〃梯队建设〃),诸葛亮是不可想象的。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他事实上立刻就成为刘备军事集团战略的实际规划者、制度的具体制订者和军国的有力调度者。由于刘备在见到诸葛亮的第一天起就甘愿退居幕后,这使得孔明无需任何能力上的历练和资历上的筛选,便一步到位地成为蜀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据说,东吴孙权也曾想拉拢诸葛亮,诸葛亮对说客答复道:〃孙将军诚然大具人主气概,但观他的为人,充其量只能对我以礼相待,而不可能让我尽展才能。〃前人对此曾有所驳斥:孔明何等样人,他与刘备水乳交融的关系甚至超越了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旷世兄弟情,而达到神而化之的境界。孔明根本不可能投向孙权,即使孙权让他尽展才能。我同意这一驳斥,但尚须更进一解:孔明当年之所以慨然〃许先帝以驱驰〃,却也不能不归结为刘备愿意〃咨臣以当世之事〃这一事实,刘备的言听计从,对诸葛亮至关重要。我们发现智慧过人的诸葛亮很少有与他人商议、相与定计的必要。他的智力既高出众生,谋略又周赡完备,他要求别人的,便只是忠实地贯彻。由于诸葛亮没有帝王之心,所以,一个能让诸葛亮尽展才华同时又能让他对其品质由衷感佩的人主,如刘备,便自然成了诸葛亮的首选目标。
初出隆中的诸葛亮,在智慧还没有来得及收到成效之前,不得不先陪着刘备体验一番踉跄逃亡的滋味。这是刘备最熟悉不过的滋味,一笔因他先前的无能遗留下来的苦债。在曹操精锐之师的猛烈追击下,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只能将〃快逃〃视为三十六计中的上上大计。然而,这也是刘备感动苍天的时刻,他不忍心抛弃追随自己的百姓,宁可以拉家带口的龟步方式,率领百姓蹒跚地逃向江岸。那边,曹操已经向自己的军队下达了死命令,要求他们以日行三百里的骇人速度,追击。幸亏神勇的张益德在长坂坡一声怒吼,把曹操大军暂时阻了一阻,刘备才终得生还。──亲眼目睹刘备的这份狼狈,诸葛亮当会感慨系之,并更加坚定了帮助这个苦命人的决心。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赤壁之战开始了。为了实现自己既定的联吴抗曹战略,诸葛亮亲自出马,游说东吴。据说,由于鲁肃的作用,孙权也在考虑与刘备联合的可行性,遂派鲁肃前来荆州打探消息。鲁肃肯定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刘备,并触摸到了刘备真实的用意。陈寿好像对这一细节有点吃不准,因而在描述上留下了矛盾之处,我们没法知道到底是鲁肃找刘备在先,还是诸葛亮先去游说东吴。好在即使把该荣誉归在鲁肃名下,对诸葛亮也没有丝毫影响。以孙权为强援,这是诸葛亮隆中决策时就已定下的战略,原不必借重鲁肃的提醒。诸葛亮对东吴的游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分也是因为,孙权本就不想向曹操投降,他最为倚重的将军周瑜当时又曾豪情万丈地对孙权许诺:〃只要三万兵,你就可以看我破曹操。〃赤壁战后,刘备将荆州借而不还,东吴人肯定非常愤怒,觉得刘备有背信弃义、过河拆桥之嫌。东吴人不知道,即使刘备愿意归还,诸葛亮也是肯定不答应的。在诸葛亮为蜀汉圈定的原始版图中,荆州与益州乃是国家张开的两冀,夺取荆州,威慑孙权,诚乃诸葛亮的既定方针。
荆州落入刘备之手以后,诸葛亮只须旋转刀柄,借助刀背的力量顺势一抹,就可以将益州纳入怀中。对付区区刘璋、张鲁,实在是小菜一碟。一块谁也没有料到的土地,就此既意外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刘备的天下。──中国之所以能够鼎立而三,正在于突然出现一个具有扛鼎之力的时代超人,他以不可思议的政治魔术,为刘备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国家。
《隆中对》的决策,正在有条不紊地得到贯彻。
这时,两桩互为连贯的事件,打乱了诸葛亮的步骤。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致使荆州非复为刘备所有;接着,忧愤填胸的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以一种〃不爱江山爱兄弟〃的哗世激情,尽起蜀国军团,为关羽报仇。刘备的惨败,使得蜀汉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底的实力更趋积弱。不久,刘备即在白帝城愤愤去世,将自己可笑的宝贝儿子刘禅(阿斗)和一个脆弱的国家,郑重托付给诸葛亮。
时间为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四十二岁的诸葛亮,迎来了自己政治生命的第二个阶段。
有诸葛亮为阿斗护国,这个弱智的皇帝便大可整天与宦官阉竖在一起厮磨,与巫婆神汉在一起鬼混。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精神领袖和事实上的统治者,这时也将蜀国军政要权集于一身,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还通过主动与东吴修好,〃团结和亲〃,免除了一个强敌的威胁。自此以后,东吴与蜀汉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
《隆中对》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案,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实施的时间。由于外部环境相对平静了些,诸葛亮遂率军南征,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擒孟获〃故事。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不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史籍中也曾留有蛛丝马迹,只是罗贯中把它渲染得格外传神罢了。当然,以诸葛亮杰出的智谋,结合〃抚〃这一既定态度,〃七擒七纵〃也是完全可能的。这虽然颇像一种猫玩耗子的军事游戏,但诸葛亮的本意不在炫耀自己,而是想从心理上摧毁敌人,使得以孟获为首的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心悦诚服,从此不敢再生事端。当时的记述很想让我们相信,诸葛亮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诸葛亮对孟获者流的统治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针对蜀汉的小规模叛乱,即使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
天下三分,对曹魏政权现在成了一种无奈,曹丕此前一次征伐东吴,再次以失败告终;对孙权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他甚至考虑起派船队去夷州(今台湾省)的事情来了;唯独对诸葛亮是一种不可忍受的事实。他坚定的信念,使他几乎一刻也没有忘记对汉室的恢复,即使曹魏一方几乎暂时忘却了他的存在,即使他治下的蜀汉,恰恰是三国中实力最为不济的。就在〃七擒孟获〃后的第三年,曹丕死后的第二年,即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大军进驻汉中,由此揭开了北伐的序幕。
临行前,诸葛亮给阿斗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前)出师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感人的表文,至少比李密的《陈情表》要感人。这一刻,诸葛亮心潮澎湃,他知道此去旷日弥久,路途多艰,前程未卜,吉凶难料;他担心不成器的阿斗在家里恣意妄为,疏远忠贞之士,宠信佞臣小人。为防〃俱为一体〃的〃宫中府中〃出现不测,诸葛亮行前虽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我相信他此时仍然会为自己〃分身无术〃而深感痛苦。一方面出于对刘备的忠诚,一方面也是自己志之所在,诸葛亮从来就没有存过废黜刘禅的念头,不仅如此,他还得额外分出一分神来,加意佑护这个活宝。刘禅客观上成了诸葛亮的心腹大患,成了妨碍他走出成都、驰骋疆场的唯一障碍。诸葛亮〃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有〃吞魏之志久矣〃,他的意志不是那么容易被销折掉的,所以即使愁肠百结,经过一番审慎的思考抉择之后,他仍决定以统一祖国为务,先行北征。细观《出师表》,诸葛亮出师前也许竟没有向刘禅请示过什么(即使请示也只是例行公事,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只是深感有必要关照刘禅几句,才援笔为文。因此,所谓《出师表》,其实是更可以被看成一通〃戒子书〃的,表中除感人至深地闪烁着诸葛亮为蜀汉竭忠尽智的肺腑之情外,更充盈着一个慈父的威严,这份威严与孔明气吞山河的豪情一起,同时掩映在他〃临表涕零,不知所云〃的泪光后面。〃文章千古两师表,经济南阳一卧龙。〃诚哉斯言。
然而北伐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接连六次无功而返。也许,通过这一次次令人扼腕痛惜的失败,我们更能看清诸葛亮的高尚人格,和他性格中的某些致命弱点。
诸葛亮选择北伐的时机是否准确呢?在《出师表》中,他曾用〃危急存亡之秋〃来形容当时的形势,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评价,因为蜀国当时并没有受到强敌的直接威胁,自成功地〃南抚夷越〃之后,当务之急应是休养生息,大兴农业,恢复国家受伤的机体,然后再厉兵秣马,伺机而动。我觉得,〃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之句,未必乃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真实判断,而仅仅是说给刘禅听的,为了使刘禅不再荒淫,有所振作,从〃道术〃的立场上看,诸葛亮也有必要稍加夸大其词。欲探讨诸葛亮北伐时机的选择是否准确,我们还得结合魏国的情况。由于诸葛亮此前一直在大西南一带用兵,对魏国政权几乎毫无影响,是以当时魏国上下普遍以为,刘备死后,〃数岁寂然无声〃的蜀汉不值得重视,是以〃略无备预〃,防区松懈。结果〃卒闻亮出〃,便不禁〃朝野恐惧〃了。从陇右、祁山、天水〃三郡同时应亮〃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北伐时机选择的准确。兵至非常,〃攻其无备〃,正可见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的局限也同时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他的谨慎,追求〃十全必克〃的谨慎。我觉得诸葛亮的谨慎,虽可以在性格构成上寻找原因,但这里怕也与他智力上的优势有关。请允许我再以围棋高手下棋为例:棋士对弈时若选择冒险深入的着手,频频放出胜负手,通常总意味着棋势已落下风,寻常〃正着〃已无取胜可能,便只能借助把水搅浑以求一逞。反观对方,因胜券在握,这时便往往显得较为忍让,脑子里尽想着如何简化局势,拒绝与对手多做纠缠。诸葛亮与敌人交手时,其心态便正好像这样一位胜券在握的棋士,他坚信自己的实力,他认为无须借助拼命的招法就能〃十全必克〃,便自然不会对任何冒险举动感兴趣了。诸葛亮本能地追求〃完胜〃对手,因而不愿把战场上的胜负放在赌盘里旋转,即使他的赢面要大得多。
如果我们姑且认为诸葛亮选择了最好的北伐时机,但他确实没有体现出最好的进攻策略。他拒绝了手下大将魏延轻兵突袭的主张(魏延事详后《英雄末路》),而只是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绕道远行,缓慢地向着自己的目的地长安推进。这本该是诸葛亮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完全有可能至少一举占领长安。结果,终其北伐一生,他竟一次也没有把军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