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一轮的等待,让所有人虚火上升。
一周以后,也就是深交所救市计划启动30天后,深发展的股票才开始以缓慢无比的速度,开始上升。
这将是一轮缓慢而长期的上升过程。深发展的股票,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得到全国人的关注。
苏城作为2000万股的持有者,也瞬间登上了深发展的大股东名单。
就在熟悉此事的人,以为苏城将会前去拜访周老的时候。10月1日的新华社内参,却刊登出了苏城署名的评论文章:《苏联自掘坟墓,将在年内解体》。
文中,苏城通过公开资料,详细阐述了苏联解体的论断。期间免不了借用其他专家的论点和论据。尽管如此,他大胆的论断和确定无疑的口吻,还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据万泉引述,当日周老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露出会心一笑。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七章 激烈的会议
在避嫌问题上,周老和其他委员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都不愿在投票前,与中石化和大华的负责人见面。
苏城的文章,算是一次投石问路。只是问路的方式有些奇葩。君不见中石化的宣总,也就是拿份工作报告就去投石了。
在许多人看来,苏城简直有点哗众取宠了。此时此刻,也没有人把他的《苏联自掘坟墓,将在年内解体》放在眼里。自1991年以来,评述苏联的文章汗牛充栋,说它解体的没有一百也有八十。那些搞马列的,搞哲学的,搞政治经济学的,何曾遇到过这种风光时刻,哪能不趁机跳出来猜测一番。
现在写苏联的命运分析,总比《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看包法利夫人的辩证内涵》显的有意思多了,而且容易发表。平常时节,综合类的学报和社科刊物,每期发表一篇马列文章就不错了。现在只要牵扯到苏联,往往就不受篇数的限制。
除此以外,文学院、经济学院、政治学院乃至理工学院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生发出不同的文章来。一个学校的哲学院或者马列学院拉出来,就能做百十篇文章,还不算党校那种诡异的地方。再加上各地的官员和热爱政治生活的群众,大家对苏联的命运有着无数种猜测。基本上,它可能的路线全都被猜了一遍——总有对的吧。
尤其是8月的以来,苏联日薄西山的命运已经渐渐显露在大家的面前,人们唯一不知道的,无非就是它什么时候死去罢了。
苏城的文章虽然切中要害,但在各种匪夷所思的猜测中,他既不符合人们的愿望,又没有吸引眼球的要素。可以说,苏城的名字在能不能上内参的问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终,只有等到苏联真正解体的时候,人们才能知道,各种猜测中正确的是哪一个。就这一点上来说,苏城和那些胡乱写一篇文章等着中奖的学术投机份子们的唯一差别,也就是苏城知道一些内幕消息罢了。
苏联会比人们预想的早一些,在12月末解体。它比戈尔巴乔夫所预想的解体的更彻底,所谓的独联体其实是一纸空文……但除此以外,也就乏善可陈了。
大多数人都把苏城写的内参文章和海沧计划联系起来,着重去看它背后的东西。却只有很少人,真正的去读了这篇文章。
苏城静静的等待着时间的考验。对他来说,这篇文章有一石二鸟的作用,首先是激起周老的注意,以默契的方式确定海沧计划的投票。其次是建立一个政治制高点。无论是得到海沧计划的大华实业,还是失去了海沧计划的大华实业,都需要一个新的高度。
拥有70亿美元石化基地的大华实业,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家大型石油石化公司,也许还称不上世界级的,但在亚洲,绝对是排列前茅了。这样的大型公司,它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到国计民生,乙烯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将严重影响到市场上的塑料制品,纺织品等产品的价格。炼化工厂的开工情况也将改变中国燃油市场的价格和分配……对苏城来说,要么后退一步,韬光养晦,要么就得继续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借苏联解体事件,来获得高层瞩目,是苏城的一次尝试。无论成功与否,他都会继续尝试下去的。
文章发表以后的第三天,深发展的股票也上涨到了14。5元,开始进入上升通道。
调节基金甚至偷偷的抛掉了20万股的股票,也没有引起市场的波澜。童经理等人于是宣布救市成功,并正式向中央报告。
这其实比正常的流程快了一些,也是童经理对苏城的回报。没人知道局面真正的会向哪个方向走,除了底牌之外,大家都在尽其所能的推动筹码。
10月6日,关于海沧计划的院办公会议终于召开。
苏城和宣总,以及将近10名随同人员,被安排在了隔壁的会议室里,随时等待闻讯。
再次见面。宣总的黑眼圈和眼袋像是两个残疾的孪生兄弟似的,挂在日渐衰老的脸上。他的脸颊不正常的潮红,自坐下以后,就开始拼命的喝茶,而且是绿的发黑的茶水。
苏城坐在他的对面,笑道:“熬夜了?”
宣总勉强笑了一声,道:“不比你们年轻人喽,一两个晚上就扛不住了。”
“越是临近终点,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是吧?”
“是啊……总想再努力一下……”宣总心生感慨,然后才发现吐露心思的对象是苏城,马上改口道:“苏董是不是觉得,准备的不够充分?”
“永远都不会有充分的准备的。看准时机,该上则上,没什么好犹豫的。”苏城好像没有对手的觉悟似的,说的都是心里话。
他这样做可以,宣总却不敢示敌以弱。国企的身份、大龄中年的稳重以及不安的环境局面,都让宣总放不开来,反而落了下乘。
温总一看苏城要谈心,立刻强势插入,拐向另一个方面:“苏董前两天写的文章有些意思,关于苏联的命运,苏董看来有不少的研究……”
他们不想继续海沧计划的准备谈下去,苏城也就顺势以苏联为背景聊天。虽然大家的心思都不在苏联身上,但仍然聊的热闹非凡。
直到大门被推开。
一名院办的工作人员表情严肃,匆匆站在会议室的门口,高声说道:“问题1:海沧计划的建设时间长达数年之久,如果建设成本上升,双方如何保证资金到位。”
双方虽然都准备了标书,但领导们没有一个会花时间去看标书,他们往往由幕僚看过标书后,只了解自己需要关心的部分。当不同人关心的部分有所交叉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要求和疑问。
每当这个时候,正常的竞标模式是根据个人的想法,给出不同的分值,进行是否中标的评判。
而在国内,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标模式是直接询问。
所以,大华和中石化的高层才会聚集在办公室里。他们就等着里面的国务委员问问题呢。
不止一次参加过类似会议的宣总轻轻抬起手腕看了一下表,2点20分,说明开会20分钟就有了问题,这算是一个好现象,但也说明里面的分歧很严重。资金问题,差不多是头几项问题了,现在就问了起来,看来会议将很漫长。
想归想,宣总的动作并不慢,他小声和几名属下交流,综合他们的意见,再将要点记录在纸片上,道:“中石化已经敲定了中长期的贷款,如果需要的话,我们会专门建立一个贷款清偿的基金,保证里面的资金足够归还银行贷款,如此一来,就能增加银行的贷款数额。除此以外,石化总公司能够多筹集20%左右的资金,并请国家拨款20%左右……假如还不能如期完成的话,我们会考虑向国外公司或银行,申请低息或无息的款项。”
他说的非常具体,正是资金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而资金出现问题,在重化工领域是再常见不过了。
这就是等在会议室外面,和列席参加会议的最大不同了。双方能够通过控制各自的团队,寻找答案,而不用强行从脑海中搜罗不一定正确的答案。
这种做法,在专业性较强,内容较多的竞标中常常使用。即使是知识广博的专家,也不太可能了解乙烯工程的方方面面,寻找帮助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不仅是在场的随员,中石化和大华实业的总部,都有数十名专家随时待命,准备回答问题。
数年的准备,尽在一搏了。
院办的工作人员将之记录了下来,然后扭头看向苏城道:“大华的方法呢?”
这是不会出现在竞标书中的消极内容,苏城毫无隐藏的道:“假如真的出现这种状况,大华会采取稀释股份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以筹集资金。我们已经做了预案,18…4,请拿给委员们。”
苏城拿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
宣总眼皮跳了跳。他原本觉得国企优势巨大,光是能从银行无限制的贷款这一条,就能让无数民企羡慕的跳楼。对中石化这样的央企来说,只要它愿意,他只要保证每年的流动资金,能够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就可行了。可以想见,这是一笔多庞大的资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财团,和中国的国家体制比起来,简直连渣都不是,他们的银行哪敢借给一家公司几千亿元的?
但是,苏城选择的第二类融资方式,却是中石化学不来的。即使以宣总的地位,他也没有稀释国有央企股份的权力。以大华目前的资产来看,一旦选择引入战略投资者,资金就不再是问题了。
院办的工作人员收好文件和记录,见他们没有互相辩论的意思,便让他们签字,当面装入密封袋中,拿了出去。
会议室内,再没有了聊天的气氛,没人知道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会到,对他们来说,这就像是一次考试,平时的积累很重要,临场发挥也很重要。
……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八章 明确的战略
“备件采用何种策略。“
“安装精度和工艺控制如何保证?”
“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将采用何种善后方式?”
“如果经营不善,工程无法继续,对施工方将如何补偿,对工人将如何安置?”
一条条的问题,流水价似的从隔壁会议室送到苏城等人所在的办公室里。这些问题,全是竞标书中很难解释清楚的,莫能两可的问题。
如果是针对国外的竞标,企业也许会冷处理算了。但在国内竞标中,双方就隔着一道墙,可没有冷处理的时间。
而且,不像是正常的竞标,你就是再焦头烂额,大华和中石化也要回答。中石化的宣总不用说,国务委员问他问题,有没有竞标都得应着,大华实业也脱不开国内的模版。
在苏城看来,这种会议几乎就像是美国的参议院质询了。两方领导人的身份地位,大约也是相差无几的。
苏城甚至能够通过这些问题,想象到隔壁会议室里的激烈讨论。70亿美元的海沧计划,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牵扯到太多的人和事了。
仅福*建一地,就不知会有多少官员将因此而改变命运。尤其是谈到国产化和本土化的时候,一连抛过来的七八个问题,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下面的专家们更是忙个底掉,没有一个清闲的。现在的11票,双方都可以说各自稳妥的拿到了4票,剩下的3票就是决定胜负的摇摆票了,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等闲视之。因为你不知道是谁问出来的。
另一方面,双方的4票虽然稳妥,但要是遇到某些“原则性”问题,有人跳票也不稀奇。苏城和宣总都打点着精神,应付着一轮又一轮的难题。
会议室大门再次打开。
跑的几乎断腿的院办工作人员,用略带沙哑的嗓音,道:“问题:长达数年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进行采购管理,保证建设方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保证环境和安全不受到伪劣材料的损害?”
宣总凝神点头,低声道:“拿我们的计划案出来。”
和苏城一样,他们也提前准备了文件。采购管理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问题,说它是社会问题都不为过。中国企业,直到21世纪都没解决好采购管理的工作,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做到公司范围内的优秀管理。
中石化向来自诩为是中国企业管理的领航者,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管理问题并不生怯,宣总拿出文件的同时,笑呵呵的简述道:“我们中石化正在打造科学理性的采购运行机制,首先要大力推进集团化采购,同时加强运营商管理,并全面加强物资储备的管理。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构建集中统一的采购管理体制……”
院办的工作人员认真的记录了下来,照例是签字密封。
待他回转到苏城面前的时候,宣总笑着说了一句:“大公司的采购管理,和中小型公司的可不一样。”
看起来,他在这个问题上是相当的有自信了,且有想要辩论的意思。
苏城微微一笑,道:“宣总说的对。我先说一下我们的采购委员会模式吧,然后再谈谈电子化采购……”
采购委员会的模式并不稀罕。国外的跨国公司都用过,大部分的效果不错。中石化也尝试过,因为内部的官僚关系网太密,基本没有什么作用,于是弃之。
正因为有这个过程,宣总才有着极强的信心,准备好好的狙击苏城一番。
但是,听到电子化采购的一瞬间,宣总就愣住了。
这是啥玩意?
万维网是在今年的8月才诞生的。在此之前,人们对网络的概念,也许就局限于电子邮件了。即使是电子邮件,其实也没几个人知道。
石油化工领域可以算做是一个高科技领域了,早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石油行业就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地震模拟等工作,到了90年代,中石化下属的大型机也不在少数。所以,宣总知道电子化,也知道采购,但当这两个名词联起来的时候,他就茫然了。
苏城对网络的了解是与生俱来的。21世纪石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他可以不懂石油,也可以不懂大学,甚至连女人都不必懂,但电脑和网络那一定是贯彻了解的。因此,当1991年万维网创建,当国外行家们还不明白情况的时候,苏城就已经开始派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