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9-直击中国教育底线-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因为这么多年没出现过大问题。如果发生一次意外,那就“一丑遮百俊”,所有的成绩一扫光了。
2001年3月20日,我曾接到原阳县某乡村小学校长的电话,他希望我帮助他联系一下郑州市动物园,看是否能对小学生实行票价优惠,因为他们准备组织全校近50名学生到郑州市动物园春游。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时,他说自己是在批改孩子们写的《我的理想》作文时受到触动的,因为他注意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理想表达得十分空洞和苍白,有的甚至都不知道理想到底是什么。“孩子们什么都没见过,能写出啥呢?”他颇为沉痛地说:“虽然我们这里很穷,出来一趟很不容易,但为了让孩子们见见世面,我们就是再穷、再苦、再难,也要组织好这次活动。”
对春游,家长们也有不同意见。
观点一:对待春游,学校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做法不可取。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长时间被限制在校园这个狭窄的范围内,心理上时常感到压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或消除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希望学校给学生安排适当的校外活动。至于学校把学生的春游活动委托给旅游公司全权代理的做法,我们认为这是学校想逃避教育责任,也达不到春游的目的,而且这样做还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观点二:春游还是有必要的,但不一定非得由学校出面组织,我们更倾向于自己带孩子出去。一是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到他愿意去的地方,看他愿意看的东西;二是与家长在一起也比较放心。
观点三:孩子最重要的是搞好学习,所以,春游不春游无所谓。再说,“游”也并不一定非得在春天,寒假、暑假都可以,而且这些时间会更充足,更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地玩个痛快。平时还是抓紧学习好。
在调查中我发现,学校不主动组织春游,并不是说学生也主动放弃了它。事实上,很多中学生表示即使学校不组织,他们也可能会瞒着学校和家长,采取“地下行动”,即约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外出踏青。面对这种更具危险性的现象,有的学校左右为难,还有的干脆采取“偷工减料”的方式,进行其他一些组织难度小、安全系数高的集体活动。如某中学老师告诉我说:“我们学校虽然不组织春游,但我们组织了许多其他集体活动,如参观省气象站、省博物馆、郑州市购书中心等,一样把集体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可是,对这种变味的“春游”,学生们的感觉是: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城里的孩子更强烈地要求至少到近郊去看看山和水,接触一下纯自然的美景,也愿看看农家的牛棚猪舍等纯乡村味儿的东西,有的还表示如果能远一点更好,比如游览一些名胜古迹等;而乡村的孩子则希望能到城里的动物园、公园或其他一些城市设施中玩一玩,感受一下城市化的生活和娱乐方式。
由此可知,春游目前的现状是这样的:政府原则上支持,但要求“安全第一”,使学校患得患失,只好偷工减料或因噎废食;学校心有余悸,但无奈学生群情激动,只好提心吊胆,一步三回头;学生热情欢迎,但手脚被缚,不能自由自在,当然也只有随“大部队”把公园当原野,以土堆为高山,或者干脆私下“打游击”。
一方面提倡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多让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学会生存、学会健体;一方面又受安全制约,谨小慎微,举步维艰。倘若如此,何以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有用人才?对生活经验不足、又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时进行安全教育,采取防范措施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如果只是为了安全,放弃必要的活动,当然也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枷锁,它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然而,“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句话,却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近乎全体国民的共识。这种思想无疑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就春游这种集体活动而言,它所包含的内容就绝不仅仅是“玩”一个字,而是与挫折教育、吃苦教育、生存教育、合作教育等许多方面密切相关。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则上升到25%,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有些智商与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大学或者读博士之后,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与人难以相处、没有合作精神、吃不得苦、承受不了挫折,个别人甚至自杀或者杀人。的确,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往孩子们的脑子里灌输知识,却从来或很少对这些知识进行实践层面上的训练,那么,孩子们充其量也不过成为知识的储存器,而不是能量的释放机。可以想象,在他们未来的生活道路上,会发生多少我们也许连想都想不到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有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比我们做得好。比如在我们一向不情愿承认和接受的日本,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有一定危险性的野营生存训练。在这样的训练中,有时连专职教师都没有,只有为数很少的志愿服务队。这样的活动在中国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但在日本却习以为常。因为他们觉得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受到磨炼,如果出了事故,那也是无法绝对避免的正常现象。
看来,爱孩子但不能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走路,就不能怕孩子摔跤,哪怕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也决不能就此罢手,让孩子永远爬行着走向艰难的人生之路。新的世纪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只会越来越高,它不但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有建立在知识储备之上的创新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如顽强的意志力、坚韧的战斗力、非凡的生存力、勇敢的判断意识、独特的观察眼光、敏锐的批判思维等,而所有这些莫不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与教育实践之中。看来,对春游之类因噎废食的现象,是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第5章 冷眼3 踏草寻蝶——青少年春游的困境(2)
对春游这种集体性的活动,学校没有必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此,我采访了河南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洪成。他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7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春游时应把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强化责任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依法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和义务。
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只是学校为保证春游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并非春游的真正目的。否则,本末倒置地一味强调保护职责而替代春游的真正内涵和意义,那么,这种春游活动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即便学校在组织春游时强迫学生家长签订类似“生死状”的春游协议,不仅达不到春游这种教学活动的真正目的,而且学校的这种做法有违法律的规定。它以所谓民事协议的形式规避或推脱了校方对学生应承担的人身安全保护的法定职责,而这种约定义务与法定义务相冲突时,应以法定义务为准。因而,学校这种约定是无效的,并不是为自己开脱责任的护身符。
二是坚持防重于治,防治兼备的原则。
首先,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学生春游事故的发生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原因:学校管理组织不力或教师失职、学生违纪或不服从教师管理、第三方侵权、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等。
其次,针对上述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做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这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履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责,严格执行对中小学春游活动的审批程序;学校在组织春游活动时,事先应进行充分论证,周密布署,活动前对活动目的地、旅游线路进行实地考察,以做到心中有数;活动中应做到人力配备专职精干,物力配备充足精良,并随时进行指导和监督;活动后应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严格执行奖罚制度,使责任和安全意识真正落实到教职工的实际行动中。
三是构筑社会化防护体系。
导致学生春游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除学校外,还有社会、家庭、学生本人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旅游部门应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旅游设施、设备;交通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家长应依法履行对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职责,加强对子女的安全知识教育;学生本人应自觉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遵纪守法,增强防范和处理人身伤害事故的意识和能力;其他主体也应当从尊重和保护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出发,切实依法履行各自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构筑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保护体系,以最大限度地从根本上预防、减少以至消除学生春游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正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春游氛围和空间。
附一:越想越后怕
——一位教师的自述
不提春游倒罢,一提就让我感到浑身冒冷汗。你可别觉得我这话夸张,如果是你做了这事,说不定比我还怕。真的,虽说当了3年班主任,但组织学生春游,却只有一次,而且说不定也是最后一次。
那还是去年的事儿。有一次我们班开了一次班会,开着开着,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春游上。学生们觉得中学都快毕业了,可大家还没出去玩过,怪遗憾的,便怂恿我组织一次。我也是年轻气盛,觉得领着他们出去散散心,也未尝不可,就没怎么考虑地答应下来了。
本来只想领他们到学校后边的山上转转,但他们不答应,说要玩就走远一点,至少也得到九头崖去。九头崖是处风景区,离我们学校30多公里。我想也是的,既然出去一次,就好好玩一下吧!于是,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准备之后,我便领着40多位学生出发了。
刚到地方我就后悔了,因为山非常陡,又没现成的路可走,要上去就得手脚并用。为了安全,我把他们分成了五个组,又选了10位有责任心的同学任正副组长,规定所有人都必须听从指挥,不能乱跑。刚开始还行,可没过多久就有人不听话了,有的还专找吓人的地方显能耐。
从上午7点多出发,到下午5点左右回到学校,一路上我的心都在悬着,特别在登山时,我都快吓死了,生怕谁出了事。等车开到学校门口时,我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现在想想,幸亏那次没出事儿,要真出了事,恐怕我连饭碗都保不住了。毕竟我这次出去没给学校说,算是私自行动。你问为啥不说,这很简单,因为从前也有几个老师想组织,但刚把意思透露给学校,马上就被阻止了。学校也怕出事啊!
这不,上个星期还有位老师找我,想让我帮她组织春游,说是学生强烈要求。但经我这么一说,她便打消了念头。事后她班的学生都恨我,说是我把他们的好事搅黄了。唉,他们哪里知道老师心里的苦哟!
附二:越想越幸福
——一位学生的自述
对到黄河边远足,现在想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累,不过有机会,也许我还愿意再走一次。去的时候,我们女生一个个穿戴整齐,但回来时,却狼狈得不顾什么形象了,走到哪坐到哪,更多的是互相搀扶着,咬着牙一步一步往前挪,当远远地看到校门的时候,很多人一屁股坐到地上痛哭流涕,再也不愿意起来。
当时,学校是提前两周通知,我和一个好朋友专门到外面采购了两大书包零食,想着到了地方吃,可到了地方才发现已经累得什么都吃不进了。也就是这两包东西,把我们累得够呛,越背越重,最后都是班上的男生替我们背。在回来的路上,我只感到脚疼得厉害了,等回到家才发现袜子的脚掌部分全磨破了,两只脚也都磨出了血泡。
我们全年级300多名学生,两三个人一排,队伍拉开有一公里,你在队伍中间,往前看不到头,往后看不到尾,那场面回想起来就让人激动。途中你累了,坐下来歇一会儿,就会有同学来拉你。不管认识不认识,如果你真的走不动了,几个同学就会上来搀着你走,真有走长征路的感觉,虽然全程也才19公里。在我们行进的队伍中,始终有一个男生,背着一个大录音机,为大家放音乐。他的音乐还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劲儿,我就曾一直跟在他后面起劲听。
我们学校位于城乡交界处,班上有市里的学生,也有农村的,虽然相处快一年了,但我仍觉得存在某种隔阂。也就是这次活动以后,大家的关系好像瞬间拉近了许多,班上气氛活跃多了,我由此还结交了几个农村的好朋友,并且到现在关系一直都很好。对那次春游,虽然已经过去5年了,但我还是越想越幸福。
第5章 冷眼4 信仰的迷失——青春道路上的陷阱(1)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太注重空洞教条,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说性心理讲座,这本是初中阶段就应该讲的东西,由于一部分教育界人士认识不足或者本身就有抵触情绪,这样的讲座在初中阶段几乎是空白。学生到了职业学校以后,生理和心理因素进一步增长,第二性特征逐步发育成熟,如果还不能得到及时的和正确的指导,他们就会去自己摸索,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最近几年,我一直都在观察和思考着关于信仰的问题,这并不是为了搞研究,而实实在在是为了弄明白一个困惑自己许久的疑问:为什么现在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