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全传-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回顾李嘉诚过去走过的历程,会发现他的行为轨迹,与古人推崇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惊人地相似。李嘉诚是个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新型企业家,他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一体。西方经济学家探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奥秘,惊奇地发现东方传统文化的神奇作用。
我们不得不折服李嘉诚“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心动,稳健地走他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
而不少房地产商,却放下正业不顾,将用户缴纳的楼花首期(款),将物业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全额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产更优厚的利润。
炒风愈刮愈炽热,各业纷纷介入股市,趁热上市,借风炒股。连众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惜变卖首饰、出卖祖业,携资入市炒股。职业炒手更是兴风作浪,哄抬股价,造市抛股。
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癫狂之中。1972年,汇丰银行大班桑达士指出:“目前股价已升到极不合理的地步,务请投资者持谨慎态度。”
桑达士的警告,湮没在“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喧嚣之中。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飚升到1774。96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5。3倍。
物极必反。在纷乱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股票,混入股市。东窗事发,触发股民抛售,股市一泻千里,大熊出笼。
当时远东会的证券分析员指出:假股事件只是导火线,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盲目入市投机,公司盈利远远追不上股价的升幅,恒指攀升到脱离实际的高位。
恒生指数由1973年3月9日1774。96点,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的水平。是年下半年,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机,直接影响到香港的加工贸易业。1973年年底,恒指再跌至433。7点;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其后,恒指缓慢回升,1975年年底,回升到350点。
除极少数脱身快者,大部分投资者均铩羽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香港股市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港府颁布新的证券条例,加强监管,提出四会合并。1980年,成立将取代四会的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联交所);1986年4月,联交所正式营业。
长实自从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诚重要的活动领域,他日后的许多震惊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初,股市无论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都是个全新的课题。人们普遍表现出盲目幼稚。在这一点上,李嘉诚显出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
毫无疑问,李嘉诚是这次大股灾中的“幸运儿”。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长实上市时,拥有收租物业约35万平方英尺,年租纯利390万港元;发展物业7项正兴建或拟建,基保独资拥有的地盘3个,合资共有的地盘4个。上市时将25%股份公开发售,集得资金3150万港元。这笔巨资,加速了长实的物业建设。与其他地产商合资发展的楼宇,均做出售;独资兴建的楼宇,做收租物业。
1973年,长实发行新股110万股,筹得1590万港元,收购了“泰伟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要资产是位于官塘的商业大厦——中汇大厦,每年长实赢得120~130万港元租金收入(地产复苏后,年租迅速递增到500万港元以上)。
上市之时,李嘉诚预计第一个财政年度盈利1250万港元。结果,长实的年纯利为4370万港元,是预计盈利额的3倍多。
1973年3月,长实宣布首期中期派息,为每股1角6分,每5股送红股1股。公司与股东皆大欢喜。
当时传媒及业界,把1972年上市的几家华资地产公司,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它们是新鸿基地产、合和实业、长江实业、恒隆地产、新世界发展(注:另有一说无新世界发展,列入大昌地产)。
上市前后,长实的实力及声誉在五虎将中并不突出。
论入行资历,长实不如新世界和恒隆,新世界的郑裕彤、恒隆的陈曾熙都是早期涉足地产的。
论专业资格,李嘉诚比不上陈曾熙和合和的胡应湘,他们一个留学日本,一个留学美国,学的都是土木工程,独立创业前都担任建筑工程师多年。
论实力,长实都比不上另四虎。新鸿基地产,为地产三剑客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所创。上市时注册资本为3亿,超出长实1亿多;上市时预定集资1亿,实集10亿,长实的集资额不能望其项背。新世界的郑裕彤是香港赫赫有名的珠宝钻石大王,财大气粗,1970年成立新世界,4年后拥有地盘38个,上市时集资1。6亿港元,也远胜于长实的集资额。陈曾熙的恒隆上市;股票面额2元;升水6。5元;升水幅度是长实1元的6。5倍;集资2亿港元,也非长实所能比拟。合和的胡应湘毕业于名校普林斯顿,合和上市前仅创立3年,上市预定集资1。25亿港元,实收股本增至2亿港元。《不图安逸创大业——胡应湘》一文称:“合和是五虎将中最早成为上市公司(1972年8月21日)的股票,在1972年秋至1973年春时,合和股价(每股30元)更凌驾其他五虎将成员之上,俨然成为老大哥。”
长实虽然略逊于四虎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迅速从五虎将成员中脱颖而出,到80年代中期,成为五虎将中的虎帅。时至今日,长实系仍是香港首席财阀。
第二部分: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涉足地产人弃我取显卓识(7)
另四虎将都不是等闲之辈,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个人资产先后荣登百亿超级巨富之列。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是否以长实与另四虎将竞争。李嘉诚答道:“我好像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想的是与置地竞争,赶超置地。”
到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已实现赶超置地的目标。如果李嘉诚不将长实上市,未充分借助股市的作用,是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赶超置地的。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到1974年年底,其后股市有所回升,仍持续低迷一年多。原因是世界性经济衰退,本港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地产低潮。
“股拉地扯”,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独特现象。
李嘉诚对香港的经济兴衰规律已有较深的认识,经济总是呈波浪式发展之中,若干年为一周期。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地盘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低潮过后,又是新一轮高潮。
1974年年底,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股权。实际上,是以1700万股长实新股,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若不是地产低潮,都市地产发生财政危机,李嘉诚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得手。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5000万港元,双方各出2500万港元现金,各占50%权益。李嘉诚任这间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
这间合股公司的成立,为长实引进外来资金,又为今后长实拓展海外业务,铺路搭桥。同年6月,由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上市。长实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助于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的信誉。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正是这间公司的往来银行。
1974~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将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6800万港元现金。李嘉诚手头拥有了较充裕的现金,趁低潮时地价偏低,大量购入地盘。为加速资金回笼,他一反过去只租不卖的做法,重点放在发展物业。这一时期,长实的主要地产业务有:
斥资8500万港元,向“太古地产”购入北角半山赛西湖地盘,地盘处于著名风景区,面积约86。4万平方英尺。李嘉诚划出5。3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兴建高级住宅楼宇10幢,每幢24层,楼宇总面积达130万平方英尺,计划2年内竣工。
用户购楼,每个单位可配得车位一个。楼宇发展中后期,正值地产复苏,成交转旺,李嘉诚发展的楼宇全部销售一空,获利6000万港元。
地盘剩余的94%空地,李嘉诚建成一个集娱乐、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场所,与风景优美的赛西湖风景区连成一片。
李嘉诚与南丰集团的陈廷骅联手合伙,购入太古山谷第一号地盘,几个月出售,获纯利1450万港元,超过1974年上半年的租金收入。
其后,李嘉诚又与新鸿基、恒隆、周大福等公司合作,集资购入湾仔海滨高士打道英美烟草公司原址,建成伊丽莎白大厦和洛克大厦。楼宇以平均每平方英尺400港元的价格出售,共盈利1亿港元。长实占其中35%权益,获利3500万港元。
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
李嘉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通过大规模集资的决议。这一年,长实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约1。1亿港元。另外,李嘉诚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渠道,与世界著名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长江实业需要时,可向该行随时获得一笔约2亿港元、4年长期贷款。光此两项,李嘉诚可资使用的资金达3。1亿港元,再加上公司盈利,长实实力大增,更大规模地购地建楼。
1976年,长实年纯利5997万港元,另有非经常性收入653万港元。这一年,仅租金收入一项就达2192万港元,是上市前年租金收入的约54倍。
传媒称当时为“中小地产公司的长江实业,初试啼声,已是不凡”。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其后几年,长实拥有的物业和地盘统计数据如下:
1975年,面积增至510万平方英尺。
1976年,为635万平方英尺。
1977年,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
当时,香港除港府之外的首席地主—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
上市短短5年多时间,长实在地盘物业面积这点上,开始直逼置地。
长实的盈利状况:
1973年,公司盈利0。47亿港元。
1976年,盈利增至0。59亿港元。
1978年,递增到1。33亿港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79年,为2。54亿港元,增幅近2倍。
1980年,迅速增长到7。01亿港元。
1981年,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6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委实不凡。
附:新鸿基地产郭得胜
郭得胜,原籍广东中山县,1911年生。
郭氏早年开杂货店,20世纪50年代经销日本拉链赚得第一桶金。1958年涉足地产,与好友冯景禧、李兆基合办永业企业,1963年永业企业改名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改名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0万增加到3亿,当年9月上市。同时,地产三剑客协议分手,郭得胜从市场购入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
新鸿基地产稳扎稳打,进入20世纪80年代,跻身10大上市公司之列。1972年上市时注册资本为3亿元,1990年市值已超过220亿元,增长70倍。公司纯利,1974…1990年,增长41倍,达24。65亿元/年。
郭氏曾有“楼花大王”之称,1977年,郭氏改地产发展为地产投资—兴建高质量收租物业。
他在湾仔兴建了一幢50层高的商业大厦——新鸿基中心,为该集团招牌大厦。
郭氏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营策略,集团下设建筑事务所、建材部门、建筑公司、售楼部、物业管理公司等多个机构。
郭氏卒于1990年,其子郭炳湘三兄弟继承父业,新鸿基有长足发展。据1995年岁尾收市价计,新鸿基地产市值1400亿港元,占全港总市值的6。2%。家族拥有新鸿基地产46。83%股权,在美国三藩市拥有10亿港元物业。1995年家族股息红利收入23。18亿港元,家族资产720亿港元,名列香港超级富豪榜首。
英国远东问题专家乔治·赫德说:“香港经济的盛衰,除受世界经济大气候影响外,还与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大陆)政局有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地铁招标一飞冲天战地王(1)
1977年,长实参与地铁遮打站、金钟站的上盖兴建权竞投。当时呼声最高的是置地公司。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志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谁手,似有定局,但结果出人预料。缘何缘何?
1977年,是李嘉诚事业上不寻常的一年。
香港境外的大气候由阴转晴,世界性石油危机已成为历史;中国大陆已从十年“文革”动乱中走出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口号,显现出改革开放的端倪。
本港经济以11。3%的年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百业繁荣刺激了地产的兴旺;地产的兴旺,又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地产成为本港的支柱产业,举足轻重。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集中发展地产,次年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当年的重大抉择,现在越来越显示出正确性。
1976年,长实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李嘉诚在业界实力渐雄,名声渐响。
不过,李嘉诚仍未被业界和传媒视为地产巨子、商界名人。长实说到底,仍是间中型地产公司,是五虎将中虎气生生、但从不大啸大吼的一员虎将。
香港传媒界,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有个新入行的记者问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