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全传-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商务官很想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哪怕是买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间纸厂还是一些餐厅连锁店,都十分欢迎。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省便可列入李的商业帝国版图,而且还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马世民充当了李嘉诚的“西域”大使。他是力主海外扩张调门唱得最高者。李嘉诚早就萌生缔造跨国大集团的宏志,现在和黄、港灯相继到手,现金储备充裕,自然想大显身手。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国的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和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于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每每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国官员及商人,把他众星拱月般地围住。一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香港舆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本埠华商最大的走资派;有人说他大肆收购欧美企业,是隐形迁册;还有人说他食言,准备大淡出。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1988年,兼任加拿大赫斯基公司主席的马世民,会见美国《财富》杂志记者时说:
“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妄。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还谈到收购赫斯基公司的波折。按照加国商务法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赫斯基在加国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间大型炼油厂及343间加油站。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并无出现债务危机。幸得李嘉诚已经安排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籍,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通过。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块204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在这段时期,新世界主席郑裕彤,在加的重要个人投资有:多伦多大学附近兴建一幢19层高商业大厦;在多伦多兴建一个住宅区,共1000个单位;在温哥华收购海港假日酒店。
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是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波友”(球友),杜蒙特说他是步李嘉诚后尘来加投资的。他是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主席,来加第一项投资,是竞购卑诗省煤气公司,结果因无加籍而告退。继而他看中多伦多西郊一块风景优美的地皮,用于兴建高级住宅休闲区。
赌王何鸿在温哥华大举收购酒店豪宅,妻子、女儿住在宫殿式的宅邸里。女儿何超琼与记者交谈时,否认是来加买政治保险:“我们不担心九七问题,父亲有葡萄牙护照,所以我们可以随时离开香港。”
在加国一掷亿金的香港富豪还有罗鹰石家族、王德辉夫妇、杨志云家族,等等。至于数千万身价的移民,数不胜数。
华商的大举扩张,引起当地一些居民的不满,有的地方还出现排华情绪。1989年3月,李嘉诚等华人财团,投得世博会场址地皮后,卑诗省温哥华出现一张告同胞书。
第四部分:游子回乡 报效祖国树心碑跨国投资众说纷纭是与非(4)
当地华文报章刊登这张充满火药味的告同胞书,引起华人的不安。一华裔记者说:“我们的同胞花几十万元,买一张‘太平门’门票,来到加拿大是否又能买到太平门呢?”
卑诗省华裔省督林思齐博士(本人也是地产巨富),在温哥华市一次集会上,劝告当地居民善待华裔移民,并对移民同胞进行私访安抚。
在阿伯达省省府赫斯基大厦,当地商会和政要为李嘉诚一行举行盛大酒会。李嘉诚及长子李泽钜、左右手马世民、麦理思出席酒会。加国殷商和政要,热情洋溢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殷切希望彼此间继续愉快合作。
很遗憾,继赫斯基与世博会两项重大投资外,李嘉诚在加国再没有推出轰动北美的大型项目。加国财经月刊说:投资的魅力在于环境,除硬环境外,软环境是否适宜这些华裔巨富呢?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进军美国的一次浩大行动,是1990年,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李嘉诚在美国最有“着数”(合算)的一笔交易,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谊。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需一位“叠水”(粤语水即钱,意为很富有)的大亨为他解危,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49%的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邀请本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赴星洲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动。李嘉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近10年来,李嘉诚多次声明长实系的跨国化,是投资,而不是走资。
然而,对李嘉诚的声明,持怀疑态度的人仍为数不少。走资与投资,在形式上毫无区别,惟有当事人心里清楚,可谁又能辩解得清?
也许,能从跨国投资的普遍现象,寻找答案。
世界经济史证明,一间公司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就会突破原有的日益显小的经营区域,向外界寻找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自然会为剩余资本寻找出路。其道理,李嘉诚回答记者问时曾谈到过。
二战以后,最具扩张性资本是美国本土美元,其后是欧共体美元、中东石油美元、日本美元。它们各领风骚,相继在国际经济舞台风头大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华人资本崛起,日益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大有压倒日本资本之势。
据美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1994年报道:
国际基金会、世界银行、美国人杂志、日本经济新闻、纽约时报等权威机构和学者评论,当前全球华人是世界经济最大活动力之一。迄今,海外华人(指中国大陆以外)约5500万,每年总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拥有总资产2万亿美元,接近日本(人口1。23亿)总资产的2/3,是世界最富的群体。华人中富豪的人数,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加拿大(三国总人口1。41亿)富豪的总和。论外汇储备,总额最高的是台湾(1991年为831亿美元,第2位美国798亿美元),人均占有量最高的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1991年为11376美元,第2位香港4962美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葛得坚认为:
“华人现时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投资集团,已取代日本成为主要投资者。”
第四部分:游子回乡 报效祖国树心碑跨国投资众说纷纭是与非(5)
作为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及他所控的全球最大华资财团,走跨国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且名正言顺。如果困守弹丸之地—香港,不进行境外投资,反而令人奇怪。
现在仍有一个不能信服“求疵者”的问题,李嘉诚的境外投资,重点是北美、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直至1992年前,他对祖国内地的投资,基本处观望等待态度。他缘何只做大慈善家,而非大投资家?
他自己说过,根据投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现在他已经把鸡蛋分放到许多只篮子里,偏偏空过一只最近最大的篮子—中国大陆。这只篮子就这么不安全?他说过看好大陆的改革开放。
答案也只有李嘉诚自己能解开,是行动而不是言语。本书后面相关章节将会详及。
附:香港77间已迁册上市公司名单
银行金融:怡和策略、第一太平、第一太特、瑞福、道亨集、P·BANC·泰福、汇丰、亚洲金融;
地产:置地、保华、香港兴业、大宝、中娱、华置、爪哇、世纪、国泰城市、百利保、富利国际、汤臣、大昌、惠泰、新昌国际、鹰君控股、远展、广生行、海裕实业;
酒店:文华东方、富豪酒店、百乐酒店;
工业:通用电子、卜蜂、德昌电机、实力国际、怡南、ASM太平洋、品质、爱美高、乐声电子、依利安达、南洋纱厂、罗氏国际、伟易达、嘉华国际、冠亚、讯科、建生实业、开达、远生、升岗、新创见、瑞菱、彩星、合兴、玫瑰、王氏工业、万威、隆辉、Grusader、Uniworld;
销售、传播:牛奶国际、星岛报业、连卡佛;
综合企业:怡和控股、名力、长江国际、其士、基士商业、华基泰、万邦航运、宝威、香港地毯、王氏港建、仁孚、华光船务、海嘉实业。
注:资料来自1990年12月18日《东方时报》《明报》;统计截止1990年11月底;新注册地为百慕大、英国、开曼群岛等。
第四部分:游子回乡 报效祖国树心碑游子回乡报效祖国树心碑(1)
1978年,李嘉诚随代表团赴京参加国庆典礼,身着中山装,小心谨慎。那时候,李嘉诚之名在祖国大陆鲜为人知。随着他在香港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更随着他的慷慨善举,超人之名,响彻古老华夏大地,刻于人们的心碑。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的38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
那时的李嘉诚,已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实业家,正处于迈上本港巨富“三级跳”的助跑阶段。除了有关官员,北京没有谁知道李嘉诚,就连香港商界泰斗包玉刚,在大陆也鲜为人知。
这样也好,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光游览。不像现在,只要李嘉诚一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会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时值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李嘉诚对往昔的传闻记忆犹新。他告诫自己,到了北京,千万得谨慎小心,不可对政治妄加议论。他特地为自己赶制了一件中山装,不想穿得太显眼。
李嘉诚急需了解祖国内地,内地也需了解这些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游子。
观礼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
同时,他又从街景、车流、人的服饰等表层现象,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消谈。他透过传媒,对内地贫困并不陌生,现在亲眼目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时萦绕他的心中。
这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救房荒之急。
幼时,李嘉诚随父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近千万平方英尺,却不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在一起,因为是出于商业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可根本上解决房荒,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尽了绵薄之力。
群众公寓两处共9幢,4~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诚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陆续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欢天喜地,有位新住户在门联上写道:“翻身全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李嘉诚。”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晚,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
“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到今天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