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

第1部分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1部分

小说: 知道点中国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公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有人尊奉他为奴隶社会的大圣人。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学说的主干,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周公被称为是儒家道统的始祖。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采邑,故又称周公。生年不可考,卒年约公元前1095年。他是周朝的创立者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灭殷建国两年后逝世,他的儿子成王姬诵继位,因其年纪很小,由叔叔周公辅助摄政。武王伐纣灭商后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殷,令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监理他的国家。武王死后,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于是勾结武庚叛周。周公随之东征,“降辟三叔”,杀死了武庚。此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都。先后分封宋、卫、鲁、齐、燕等,封建71个小国,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因此,可以说,周公是周朝的实际创立者。    
    周公对成王的教导和辅佐,是有效果的。成王执政后,能按照周公规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到了晚年,他回到受封的地方。后来得了病,临终前嘱咐说:“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    
    周公死后,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周公葬在毕原(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那里有文王陵和武王陵。把周公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是表示周公的功劳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未竟事业。    
    周公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提出一套统治思想。在哲学上,据传他为《周易》64卦之384爻作爻辞。传说尧、舜、禹和三代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生时期,周公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提高,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到了晚年,还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来的儒者也和孔子一样,把周公奉为古代最伟大的圣人。    
    


第一部分阴阳五行说

    我国阴阳五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禹时代。据说治水英雄大禹率先打破了“禅让制”,把王位交给儿子启。同姓诸侯有扈氏不服,起兵造反。启于是率大军亲征有扈氏的大本营甘(今陕西户县西),临战前召集六军将领说: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这段话,见载于《尚书·甘誓》,历史学家们推测在公元前2196年。这里的“五行”,大致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金、木、水、火、土五物;“三正”,大致是与五行有关的正德、利用、厚生三政事。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又增加了“相生相胜”的哲学成份。    
    五行说是讲宇宙构成的元素的,即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构成的。据《国语》记载,“和”与“同”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参合,能产生新的东西并能得到发展;后者是同一种元素相加,不能产生新物;也不会有所发展。所以,要把土与金、木、水、火杂和起来,才能生成百物。这里的五行,突出了土的作用,既反映了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对五行并列观念的修正。    
    至于阴阳,则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对世界的一种看法。是古人在观察天文气象、时节变化的基础上萌发的。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他们认为,在冬去春来之际,气从地下向上蒸发,万物便出苗生长;如果沉滞不能蒸发,农作物便不能茁壮成长。阴气的性质是沉滞下降的,阳气的性质是蒸发上升的,这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周幽王时的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的失调来解释当时发生的地震现象。他认为,阴阳二气的流转是有一定的秩序的,如果发生秩序紊乱的现象,阴阳二气就各失其位,就要产生地震。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说,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后来,古人对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概括,以阳代表天、日、昼、暑、刚、强、前、男等,以阴代表地、月、夜、寒、柔、弱、后、女等,认为两种势力相互对立和依赖,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人取名也要照顾到五行协调齐全。    
    把阴阳与五行撮合在一起并加以神秘化的,是战国末期的阴阳家,其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他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用来附会王朝兴替和社会政治的擅替。汉儒们出于政治需要,在将古代的神权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大规模地兴起造神运动,使原来的天地鬼神信仰增补进新的内容。    
    


第一部分八卦的“魅力”

    八卦是从《周易》中来的。《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经》,记录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周人卜筮的部分卦辞和爻辞;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载后人对卦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对其作者,儒家学者编造出一套说法:伏羲画卦,即画出八卦的符号;文王重卦,即两卦相叠,演出八八64卦;周公作爻辞,即每一卦有六爻,对64卦之384爻之每一爻作了解释辞;孔子作《十翼》,即作10篇说明文。《易经》就是从原始的八卦长期演化而来的。    
    原始的卦由三爻组成,象征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八卦是八种自然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象征物。八卦每两卦上下重叠,排成64卦,叫做重卦。每卦有三个要素:象、数、辞。古人占卜就是根据卦的象、数、辞做出综合分析来推测吉凶祸福的。    
    《易经》中的有关八卦的思想反映了古人高超的抽象思维能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讲到我国《易经》思想时曾说:“中国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    
    


第一部分古代人崇拜什么?

    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两种形式。    
    自然崇拜包括对天上、地下各种自然对象的神话和崇拜。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在古代,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感和神秘感,认为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存在一种神秘力量在支配,就把它们奉为神灵,并且加以崇拜和祈祷。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对象极为广泛,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海山川、水火以及动植物类、男女生殖器等等,主要都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不久,出现了将自然神人格化和社会化的复杂现象,人们由自然崇拜的人格化发展到相信天帝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体系。    
    鬼神崇拜首先来自对祖先的崇拜,古时的人死后,他的子孙非常想念他,夜里做梦就会梦见他,因而认为人在死后还有灵魂存在,并且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行使神的职能和后代交流,所以子孙便以陪葬、祭祀等方式安慰先灵,祈求祖先保护自己。除了对自己的祖先崇拜之外,古人还对原始部落、部落联盟和氏族共同体内的领袖、英雄、圣贤等,进行祭祀和崇拜。人们相信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及结果,都是鬼神意志的体现,并且相信通过虔诚的方式祭拜和取悦神灵,就能影响神鬼的意志,从而对自己产生神秘的保佑作用。这样,原始的宗教文化和形式就产生了,并且形成中国上古社会的普遍信仰。    
    殷商时代的统治阶段最崇尚鬼神,社会上下广泛兴起祭祀神灵之风。为了和神灵沟通,这时有了专营此业的巫祝。殷商卜文,“巫”字像两手捧玉状,为事神之状。卜者替人占卜吉凶,周代出现了占书《周易》。巫、祝、医、卜是古代社会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职业。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并不像后来名声那么惨。后世道教庙宇之中管理香火者称为“庙祝”,还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称谓。    
    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把祭祀天地和崇敬祖先统一起来,成为敬天尊祖,规定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不是指西方的那个耶和华)。此时祭祀神鬼成为国家祀典,设置官员专门管理,并且形成了天神、地祗、人鬼的神鬼系统。《周礼》上说:“大仲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     
    属于天神的有上帝、青黄赤白黑五帝及日、月、星、斗、风、云、雨、雷、电诸神;属于地祗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本民族崇拜的圣贤、忠烈之士。春秋以降,巫风依旧,尤其以荆楚地区为甚。汉初刘邦注意保存传统祭礼,增祀五帝,并下诏说:“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汉武帝即位之后,“尤敬鬼神之祀”,祠太一神于东南郊,遍祀五岳四渎之神。而道教的多神崇拜正是直接承袭这些神道巫风而逐渐兴起的,上述诸神也正是道教多神信仰的来源。许多神灵为道教所吸收,变成道教信奉的神祗。如上帝演化成为玉皇大帝、雷神演化成为雷声普化天尊、社神演化成为土地神等等。其他如五岳大帝、四海龙王、门神、灶神等,最初都是民间信奉的神灵,后又转化成为道教之神。    
    


第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

    整个宇宙从何处而来呢?西方《圣经》中有上帝造就万物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万物由来传说。    
    三国时吴国人徐整在《三五历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大意是说,天地没有分开的时候,就像一个鸡蛋,盘古就生在中间。经过一万八千年,这个像鸡蛋的东西破开了,清的阳气比较轻,就浮上去成了天,浊的阴气比较重,就沉下去凝结成地。盘古就在天地之间。盘古一天能变九次,比天地更加神通广大。天一日长高一丈,地一日加厚一丈,盘古一日也长高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长到最高处,地落到最深处,盘古也长到了头。以后才有三皇时代。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盘古开天地”说。    
    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学者还曾就当时关于盘古的种种传说进行了概述,大意如下:从前,盘古死的时候,头颅化为山岳,双眼化为日月,血脂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秦汉间流传的说法是:盘古的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右臂化为北岳,脚则化为西岳。先儒的说法是:盘古的眼泪化为江河,气息化为风,声音化为雷,瞳孔化为了闪电……。这个时期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更为神秘了。    
    其实,就是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类似的神话传说仍然颇有影响。比如,在瑶族人的创世神话《盘古王开天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时上古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乾坤不正,无日月阴阳,不分黑白昼夜,是时无生。五彩云生下盘古圣皇,凿开天地,造阴阳,置人民。死后,左眼化作太阳日,右眼化作月太阴,岭山茅草是头发,深潭鱼鳖是心肝,牙齿化成金银宝,红血化成江水津,身肉化成瓦共土,身骨化成大石身,手足化成山树木,手儿脚化星辰。”    
    类似这样的神话传说还流行在白族、壮族、苗族、侗族、彝族中间,足见盘古开天地传说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这个传说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万物宇宙由来的深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一个体现。


第一部分美女生太阳,太阳生万物

    《山海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奇书,书中保存了许多远古神话,其中包括天文方面的故事传说。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就有这样的记载:    
    在遥远的东南海外,有一个羲和国,国中有一个异常美丽的女子叫羲和,她每天都在甘渊中洗太阳。太阳在经过夜晚之后就会被污染,经过羲和的洗涤,那被污染了的太阳,在第二天升起的时候仍会皎洁如初。这个羲和,实际上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并且让这十个太阳轮流在空中执勤,把光明与温暖送到人间。这十个太阳的出发地十分荒凉偏僻,那地方有座山,山上有棵扶桑树,树高三百里,但它的叶子却像芥子一般大小。树下有个深谷叫汤谷,这是太阳洗浴的地方。它们洗浴完了,就藏在树枝上擦摩身子。每天由最上边的那一个骑着鸟儿巡游天空,其他的便依次上登,准备出发……    
    《山海经》中类似的神话故事相当之多,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所问之事,多与上述神话传说有关。例如:    
    说圆圆的天叠了九层,是谁做过量度?    
    这么浩大的工程,谁能完成营造的任务?    
    天的转轴安在哪里?边缘又放在何处?    
    地上的八根擎天柱支在哪儿?为何东南低落?    
    说天分成九块,它的边界怎样划分又怎样连属?    
    天的角落弯曲处那么多,谁能数得清楚?    
    天地在何处会合?为什么岁时日月多以十二划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