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联邦调查局档案 >

第3部分

联邦调查局档案-第3部分

小说: 联邦调查局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事情不满意的时候,或者对某人不满时,就会说多加一些肉在三明治里。同时,当联邦调查局探员在必要时暴露了身份,他就会对上司说我已经把烤牛肉三明治给他吃了。    
      从这个小故事便可以看出联邦调查局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联邦调查局的活动范围异常广泛,内容极为诡秘。它的特工人员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活动。他们经常打进各种组织、团体,以便刺探情报,而且吸收学生和各种人员充当“告密者”。安装窃听器,偷拆私人信件,偷听电话等违法手段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尼克松总统在回忆录中曾这样说联邦调查局:“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在必要时,会利用秘密闯入室内的方法来获得外国情报、外国颠覆的证据以及有关国内暴力行动的情报。在1942~1968年间,除侦察外国人以外,对于有进行颠覆或暴力非法活动嫌疑的国内团体进行了200多次秘密入室搜查。”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除搜索情报外,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还做挑拨离间、栽赃陷害、造谣诬陷等实际破坏活动。    
      他们窃听手法很多,除了电话窃听,还在侦察对象的家里和办公室等地方安装电子监视设备。国内有专门设计制造窃听器材的厂商。这些窃听装置大多只有米粒大小,可以藏在帽子带上或放在原子笔里,用电线或无线发报机送到百里之外。调查局窃听的对象极广,甚至包括总统在内。当然,总统也会命令联邦调查局对任何人进行窃听,虽然美国法律并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在60年代末期之前,胡佛一直是强烈主张搞电子监视的。到了60年代末期,处于对自己形象的关心,下令停止了非法窃听电话的作法。但是,当尼克松总统和他的安全事务顾问亨利·基辛格要求胡佛对一些有向报界泄露绝密情报嫌疑的政府雇员的电话进行窃听时,胡佛却又同意了。    
      基辛格工作班子中的一位上校军官黑格,1969年5月10日到联邦调查局对沙利文说,他是经“最高方面的许可”奉命前来转达“白宫的一项要求”的。他解释说,一些时日以来,机密消息的泄露一直使尼克松政府感到苦恼。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在他们开会后48小时之内就可以在《纽约时报》上看到有关他们举行秘密会议的消息。报纸上刊登政府对外机密消息的一些报道,几乎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这些秘密消息的泄露在与外国政府的和谈中对美国讨价还价的地位造成了难以置信的破坏,所以必须加以制止。如何制止?便是进行电话窃听,对白宫怀疑有可能把这些情况泄露给报界的人的电话进行窃听。他提出,由于这一行动十分机密,这个计划绝不能有任何书面记录。    
      黑格在临走前告诉联邦调查局需要密切监视的4个人的姓名,其中一个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莫顿·霍尔珀林。    
      窃听使联邦调查局有了对与自己意见不和的政治人物进行恶意攻击的证据。另外,胡佛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利益,设法让国会议员和历届总统都明白自己手里抓有他们几个风流多情的小辫子。    
      这是胡佛惯用的伎俩。    
      胡佛这种远远超过他权力范围的手段,在当时却没有一个人敢对他如何。这使得联邦调查局在政府机关里,渐渐变成一个“毒瘤”。但曾几何时,对千百万美国人来说,胡佛是一个英雄。他的名字成为国家安全的同义词,成为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同义词,当然,对于有些人也是畏惧的同义词。    
      胡佛是很多美国人心目中的偶像,生前获得无数殊荣。杜鲁门总统授予他“对美国作出杰出贡献”功勋章,艾森豪威尔总统把他列为“联邦杰出文职人员”奖章的第一个获得者……至今,他的名字——“埃德加·胡佛”,仍然金光闪闪地镌刻在联邦调查局总部的大楼上!    
      胡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人物档案胡佛(1)

      人物档案    
      “我一生应当忏悔的罪过之一”    
      发迹前的准备    
      1895年1月1日上午7时30分,在华盛顿离白宫仅一英里之遥的一幢白色木板房内,一男婴呱呱坠地。这一天是礼拜天,整个美国上空一片阴霾。男婴的哭声在阴晦的空气里更让人觉得沉闷和急不可耐。这个急不可耐的男婴长大后在美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并控制美国联邦调查局长达48年之久。他就是特工头子——联邦调查局第5任局长埃德加·胡佛。    
      胡佛一生所着力塑造的个人形象就像他的出生日期一样卓尔不群:1月1日。    
      埃德加·胡佛的父亲迪克森·胡佛出身卑微,不过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印刷工。使胡佛引以自豪的是他母亲,其母玛格丽特·沙伊特林可谓是名门之后——她的祖上是瑞士的高级官吏。玛格丽特的父亲于19世纪中叶移居美国,曾担任瑞士首任驻美领事。母亲是一名内战时期曾在国会山一带护理过联邦部队伤员的高级护士,她一生都为此经历感到骄傲,然而最让她自豪的还是女儿玛格丽特,因为她为她的家族生了一个足以让她在九泉之下笑得合不拢口的著名外孙——官至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    
      胡佛所受家教甚严,父母均对其寄以厚望,尤其是母亲,对胡佛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在性格塑造方面。胡佛少年时期对事物的判断都直接来源于母亲,甚至终其一生都在这种影响之下。幼年时期的胡佛就极其聪明,各科学习成绩均保持在优良以上。然而除此之外,似乎看不出他有其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白天在教会学校读书,周末参加本地教堂的合唱团,做着和其他孩子相同的事情。到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突破,是在他11岁时,1906年的一个晚上。    
      那天吃过晚饭后,小胡佛出人意料的给全家每个人发了一张自制的报纸,上面是他自己收集的他所认为重要的新闻材料,并坚持每份收取一美分的报酬。此后,他每周都要收集两页以上的新闻材料,并央求哥哥替他打印出来。他给自己的报纸起名《新闻周刊》,在上面发表自己撰写的家事评论、学校见闻、街道消息,并留意收集到的花边新闻,如有一期他在头版位置刊载了总统女儿艾丽斯·罗斯福与众议院院长喜结连理的国家大事。    
      胡佛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记日记,自13岁时写下第一篇日记之后,他就从没间断过。所结识到的人、听到的有趣的事、打零工的遭遇及收入、,气温变化、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等,事无巨细,他都无一遗漏的像记流水帐似的记下来,甚至连他鞋袜衣服的尺寸也要一一收录。    
      小胡佛总是要设法给自己找点事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似乎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胡佛小时候,家里有一个老掉牙的火炉,一到冬天,把火炉烧旺和捅炉渣子的事胡佛很积极地揽了下来。从9岁到12岁,胡佛一直是华盛顿《星报》的报童。每逢周末,他又会跑到市场上给逛街购物的人拎篮子,当然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的。    
      1909年秋,胡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盛顿著名的公立中学——中央高中。在这所注重全面发展的著名中学,胡佛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因体育、辩论等方面的出众才华赢得了学生领袖的地位。    
      1913年,胡佛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学习,因当时家境破落,生活困难,遂选择了法学院的夜校,这样便可以晚上学习,白天打工,自食其力。于是,胡佛通过关系在国会山图书馆找了一份整理卡片的工作。早晨,他从家中步行几个街区到图书馆上班,下午5点至7点到法学院上课,回家后还要自修好几个小时。    
      1917年夏,胡佛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了,并先后取得法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当时的美国年轻人有着狂热的战争激情,纷纷加入了迅速膨胀的美国武装部队,但胡佛却搞来了一份“暂缓入伍证明”,并通过母亲娘家侄子、司法部部长威廉·希茨的介绍,进入了司法部。对于自己未像同龄人一样入伍,胡佛后来作出了自我解释:“上级认为我担负的反间谍工作比上战场更重要。”当然,他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反间谍的工作,实际上,他的工作是在邮件室处理各类邮件,当然,与其他邮件工不同的是,他服务的对象是为联邦政府。    
      命运的改变源自一次闲聊    
      虽然胸怀大志的胡佛对这样的工作极为不满,但他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整天在办公室里忙个不停。因为胡佛相信机遇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他的忙碌的身影给邮件室主任乔治·迈克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迈克森的一次无意间的闲聊改变了胡佛一生的命运,甚至美国的历史也因为这次闲聊而被改写。    
      1917年的一个很平常的早晨,乔治·迈克森在电车上遇到了他所熟悉的调查局局长布鲁斯·比拉斯基,闲聊中无意间提到了埃德加·胡佛。迈克森很自然地提到胡佛如何勤勉的工作,并夸他是个聪明的小伙子。比拉斯基很感兴趣,说道:“这样聪明的年轻人放在你那里不是屈才了吗?”    
      “如果您需要,尽管把他拿走好了。”    
      在迈克森推荐胡佛之后,比拉斯基并没有立即把这位聪明的小伙子调过来,因为当时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合适的位置留给胡佛。比拉斯基把他推荐给了战时行动处处长威廉·弗林。1917年12月14日,22岁的胡佛正式加入战时行动处,担负起对付德国间谍可能进行的间谍或破坏行为的重任。    
      反间谍工作使胡佛如鱼得水,他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劲头,放弃了休息日,顾不上吃饭,每天工作到深夜,在办公室一坐就是数十个小时。他的忘我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一下子就赢得了上司的注意,弗林不止一次地夸他是“一个勤奋的小伙子”,并在一年内给他三次加薪。    
      当时为了渲染对德仇视情绪,报纸几乎天天刊载德国间谍在美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的报道。德国侨民中到底有多少间谍不得而知,反正公众看到的数字是在一天天地增加,这其实是司法部在夸大事实,只是为了标榜战功而已。胡佛曾经提议并身体力行,凡在美国居住的德国籍或德裔女性都得接受登记,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由于工作量的浩大,登记造册进行得相当迟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兴起了整肃共产主义思潮的运动,使得埃德加·胡佛之流有机会大显身手。    
      时势造英雄。世界大战的战争狂热,反共产主义的歇斯底里,深入骨髓的间谍臆想症,战后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危机,愈演愈烈的犯罪活动,为胡佛这位“美国英雄”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行动处解散,胡佛失业。他申请到移民局工作,但没有成功。颇为赏识他的弗林把他推荐给了即将担任司法部部长的米切尔·帕尔默。    
      帕尔默走马上任之日,正是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之时。三K党人横行不法,禁酒法案令而不行,罢工事件风起云涌,各种社会思潮交互激荡,就连帕尔默的私人寓所也给人半夜扔下了炸弹。国会惊慌失措,拨出专项经费令司法部着手对全国无政府主义者、布尔什维主义者、激进团体进行大规模清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帕尔默搜捕行动”(Palmer Raids)    
      帕尔默把此项任务交给了调查局,并任命威廉·弗林担任调查局局长。在为自己物色助手时,他想到了弗林推荐的胡佛。这样,年仅24岁的胡佛正式加入调查局,担任局长助理,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带有革命激进主义色彩的社会团体”的黑材料。    
      胡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他过人的精力和才干,在诸多行动中大显身手,很快声名大震。1920年初他担任调查局总情报处的主任,并于1924年5月10日升任调查局代理局长。在他30岁生日的前10天,也就是1924年12月22日,时任司法部长哈兰·斯通正式公布任命胡佛为调查局局长。从此,胡佛霸占该位达48年之久,并对后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然,这一切都得力于威廉·弗林的大力保荐。    
      弗林比胡佛多活了几个月,胡佛死后,有人问起他俩之间的关系,老头子第一次就他力荐胡佛的事向人坦言:“我要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悄悄地说,这是我一生应当忏悔的罪过之一。”    
      不能容忍调查局被吞并掉    
      胡佛在1924年被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局长,但在整个20年代,他没有找到太多的用武之地,到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1932年。    
      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绝望的工人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样动荡的局面造成了国民道德崩溃。一时间,盗贼横行,北美大地上发生了许多案件,著名的有约翰·迪林杰、“娃娃脸”纳尔逊、“俊小子”弗洛伊德等,他们偷盗汽车,抢劫财务,动辄杀人,作案累累。其中最为著名的也是让胡佛出人头地的是“林白幼子绑架案”。他破获此案后名声大震,从此把持联邦调查局48年之久,在这期间,政坛上先后更换了8个总统、10多个司法部长,只有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职位无人撼动,始终被胡佛占据着。    
      1932年1月1日,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的独生子小查理在幼儿园被绑架。此案在全美引起了轰动,但凶手却一直逍遥法外。这使得每个美国公民都觉得十分羞耻。林白是“美国梦”的化身,其幼子的遇害,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梦”的根基,全体国民深深震惊。因此,公众将此案视为罪犯对国家秩序的一大挑战。在公众的压力下,总统宣布,如果地方政府提出请求,他将指派几个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