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精神问题住进医院,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顾美珍再也忍不住心中对女儿的思念,便来到上影厂找到了当时的厂长,请求帮自己联系到周璇,与她见面。顾美珍恳切地告诉尤厂长,她知道女儿身上的一个标志,就是在肚脐左上方的部位有一颗红痣,这颗红痣成了母亲寻找女儿三十多年的最重要的凭证。 周璇的身世之谜终于有了答案,她真的就是顾美珍三十多年前丢失的爱女苏璞。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恨不能马上跟女儿相认。但是,那时周璇的精神状态正在恢复过程中,无法接受这样突然而重大的事实。所以组织上决定,母女俩暂不相认,等周璇的身体康复了以后再安排正式见面。为了女儿的身体,坚强的母亲再一次将就要奔泻的蓄积了三十多年的深切的母爱强忍了下去,告诉自己再等一回。 一次,顾美珍被安排在医院的一个凉亭中休息,没一会儿,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在两个医护人员的陪伴下缓缓走进她的视线,近在她的身边。她本能地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女儿,那个从前咿咿呀呀的心肝宝贝。但是,她没有走上前去,而是默默地望着女儿的身影,泪如泉涌。 她等着女儿的康复,等着与女儿的相认,等着再听到那一声殷切的“妈妈”,等着……然而她最终等来的是女儿突然病逝的噩耗——今生的最后一次见面竟是那短暂的一瞥,在自己模糊的视线中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女儿的身影还在瑟瑟发抖。 周璇最终也没能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是近在眼前也没能。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悲惨——这一生带给了她最璀璨的辉煌和最悲切的痛苦,更有伴随一生的深深遗憾。
绽放的“野玫瑰”——王人美快乐的疯丫头(1)(图)
那肆无忌惮的笑声源自一个最具活力的生命,而她就是一个能把这种活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女子。就像旷野上肆意绽放的玫瑰,艳丽而多刺,一不留神便会被她划伤;就像逾越房梁的野猫,时刻舞动着轻盈的身姿,想要跟随却永远被她落在身后。 她小名叫细细,是个标准的湖南女孩,有着湘妹子特有的开朗活泼,热辣奔放,活像一个红彤彤的小辣椒。她的母亲原本生了十个孩子,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三个早早夭亡。然而即便如此,七个孩子的庞大家族仍算人丁兴旺了。1914年的11月8日,她就出生在这个大家庭里,出生后她成了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老七,理所应当地享受着来自父母兄姐的宠爱。 父亲王正枢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员。他博学多识,触类旁通,不但精通数学,而且对诗词歌赋,书画医道等等也很有研究,在湖南本地极富盛名。毛泽东就曾是他的得意门生。父亲为人和善,对家里的每个人都和颜悦色,佣人们尊敬他,孩子们也乐于跟他亲近。 他谦和慈爱,但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可算得上是一位严父。孩子们每次回家过暑假,他都要亲自过问功课,还会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安排好,除了晚上和周末,不许他们出去玩儿。同时在小家伙们学习的时候,自己当他们的保姆,用自制的风扇帮他们消暑解乏,连自己喜欢的书都不读了。 母亲陈氏,是个贤良淑德的女子,虽然不识字,但却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在德育方面,煞费苦心。她是如此慈爱,又是如此严格。(王人美5岁那年,母亲因突发脑溢血,早早辞世。) 就这样,小女孩儿从小就搬把小板凳坐在哥哥姐姐们的后面听他们背书。那时候她还小,完全不明白他们背的是什么,只是觉得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悦耳动听,像唱歌一般,像在聆听一场音乐会。累了,就打个盹,闲了,就蹲在地上拔草玩儿。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地,她竟也能出人意料地通篇背诵了。这可乐坏了父亲,他抱起女儿,看着她的聪明伶俐,为她取了个含意深刻的学名“庶熙”。他殷切地期盼女儿在长大成人后能够为国出力。 后来六岁的细细进了师范附小念书,因为基础好,又有父亲辅导,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依旧“沿袭”在家中的一贯作风——嘻嘻哈哈,疯疯闹闹,快乐无比。细细从小喜欢蹦蹦跳跳,总也闲不住。在学校里她跑步,跳高,走浪桥,连个小石头子都能踢上半天;在平时她就跟同学登山游水,玩得更是不亦乐乎。她不是那种早熟的女孩儿,没有小小年纪就通达人情冷暖的能力,也没有多愁善感的苦恼。在她的世界里,生活的乐趣就是每天能在山坡上肆意奔跑,快快乐乐,自由自在。 她是旧上海的歌舞明星,但在最初,却对舞蹈一无所知,甚至不知舞蹈为何物,直到有一次…… 那是在她上二年级时的一次“恳亲会”上,她看到一个身穿白色绸裙的小女孩儿走上台去,舒展身体,伴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这时她被眼前的景致迷住了,不敢相信这个几乎比她还小的女孩儿竟能舞出这么美丽的姿势,简直美不胜收。她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像舞蹈这样的运动,跟她所喜欢的爬山跳高是那么不同,它是这么美。从此之后,在她的脑海中总是闪现台上的一幕,甚至在没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模仿着那个女孩儿的样子跳上一段。虽然舞姿稍显笨拙,但她还是嘴里哼着小曲儿,陶醉其中。 在上个世纪20年代,黎锦晖创办了一本儿童读物《小朋友》,里面经常连载他自己编写的儿童歌舞。当时细细的二哥正在给这本读物配画,于是细细自然也成了《小朋友》的小读者。她照着二哥笔下的舞蹈小人,一会儿抬手,一会儿弯腰,幻想着自己的舞台。 1926年夏天,细细考上了省立第一女子学校,展现在她面前的人生本来是跟她的父亲一样做一名教师。然而父亲的亡故,却让一家人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她刚刚上了几个月的中学,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失去了父母的细细和只比自己大三岁的三哥王人艺就全靠哥哥姐姐们供养。 然而,她的学业没能坚持多久,最终不得不中断。1926年冬她跟随兄嫂们坐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那时她不知道一家人为什么要离开长沙,离开家,但这没什么,因为她高兴得很,迫切地想要看到外面的世界。列车上混乱恶劣的环境根本没有破坏她的好心情,在火车上她有说有笑,跟所有的人一样,憧憬着全新的生活。 初到武汉,住房十分紧张。一家十几口挤在一间屋里,拥挤不堪,行动不便。但她就喜欢一大家子住一块儿,这样才够暖和,够热闹。当时大革命已经开展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了,但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眼里,大革命竟成了天下最激动人心的游戏。她常常一个人趴在窗台上津津有味地观赏街上身穿绿呢子军装,佩戴闪亮斜皮带的男男女女,还很乐意在茶余饭后听大人们谈论大革命的风云变幻。在她看来,国家时局,军阀混战更像一出大人们导演的大戏,被远远地隔离在她的世界之外。那时她家里甚至还有一条用民国旗帜做的棉被面儿,被她安安稳稳地盖在身上过了一冬。后来,兄弟姐妹纷纷找到了新的住处。三哥考入了武昌美专,她则跟随二姐三姐搬进了政治学校宿舍,和一群年轻学生住在一起。那是一幢很大的花园洋房,傍晚还总能听到悦耳的琴声。
绽放的“野玫瑰”——王人美快乐的疯丫头(2)(图)
15岁时的细细
但是没过多久,她的生活就再也无法保持平静了,那个真实的世界好像正在步步紧逼,越来越近,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把所有的人都席卷入一场灾难之中。先是花园中的琴声悄然消失,后来连哥哥姐姐们脸上的笑容也无影无踪了。直到有一天她从大姐那儿听到了一个似懂非懂的真相——大革命失败了。原来,汪精卫叛变了革命,进行反扑,大肆搜捕屠杀革命党。一家人也因种种原因,不得已而四处逃散——她和三哥跟二哥一家住在无锡,后来小兄妹俩被送到上海念书。 来到上海,两人双双进入了“美美女校”,这是一所非专业的歌舞学校。它的前身是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即“歌专”,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所专门的歌舞学校。学校主要面向十五到十八岁的少男少女招生,经考试入学后,他们将成为正式学员,主修歌舞,辅修文化,学习期满三个月就组团演出。学校的校长就是黎锦晖。后来,因为重重压迫,歌专被迫解散。而后,黎锦晖就创建了美美女校。这个学校沿袭了歌专的课程安排和教育模式,成为了培养歌舞人才的摇篮。更可贵的是,美美女校是免费入学,并提供食宿,所有的费用都是黎锦晖一人承担。 进校之后,三哥因为从前学过小提琴,所以被分进乐队,她被分进歌舞班。歌舞班的生活丰富多彩,每天不仅能够唱唱跳跳,还能跟同学们玩耍嬉闹。时间长了,大家就真的成了兄弟姐妹了。她从未想过要成名立万,只想过这种亲如一家的生活。 学校因为师资匮乏,所以采取“小先生制”——大带小,老帮新。她是新来的,自然就由比她大两三岁的老学员辅导。细细自幼聪明伶俐,一学就会,所以进步很快,没过多久,她自己就当起了别人的小先生。黎锦晖写了新歌,也总是愿意先让她试唱,在由她教给其他的学员。那时候,总是黎先生弹琴,她演唱,久而久之,她不但歌唱得越来越好,连弹钢琴都会了。以后每每练歌时,她都能自弹自唱。在美美女校,学员们跳的舞蹈都是黎锦晖自编自导的儿童歌舞剧。这些形式活泼,内容深刻的歌舞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细细的心中,黎先生是个顶好顶好的人。 其实,黎锦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许多人认为他创作的主要作品都是些“黄色歌曲”,在保家卫国的战争年代只会蛊惑人心。然而,事实上这些人并没有全面客观地了解黎锦晖的创作生涯和他的为人。他早期主要创作儿童歌舞,这是他的最爱,也是他一生中最为之骄傲的时期;而后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也创作了很多进步歌曲,其中他在上海“一•;二八”抗战中创作的《民族之光》,是当时最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轰动一时。除此之外,他在国民革命时期创作的《总理纪念歌》、《同志革命歌》、《欢迎革命军》、《解放歌》、《当兵保民》,在抗战前夕创作的《中华民族战歌十七首》、《向前进攻》等进步歌曲都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虽然后来他迫于生计,为维持学校的庞大开支创作了一些不合时流的靡靡之音,在社会上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但他的为人还是值得肯定的——对学生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教学他认真负责,忠于职守,无论如何算得上是个好老师。 黎锦晖确实是个好老师,他真心地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那时,细细进美美女校不久,一次黎先生问她“庶熙”二字有什么含义,在得知是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之后,他很感动。但考虑到细细未来的演艺之路,他便为细细取了个更为通俗响亮的名字——人美,王人美。从此,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了细细近六十年。 她在美美女校的学习生活其实十分短暂,仅有两个月,之后美美女校就宣布解散了。但所有的人都没有感到沮丧,因为“中华歌舞团”随之成立了,并且即将开始一场激动人心的“南洋巡演”。这不仅是人美的生平第一次,就是在整个中国也是史无前例头一回。 1928年5月,黎锦晖校长带领歌舞团登上了南航的轮船。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欢欣鼓舞,人美更是里面最激动的一个。她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它的浩渺辽阔撞击着人美幼小的心灵,是什么促使他们一行三十人漂洋过海地来到异地他乡,难道仅仅是为了筹措经费兴办学校?这个疑问一直在小人美的头脑中徘徊不绝。歌舞团途径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曼谷、马六甲、雅加达、苏门答腊等地,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面对海外侨胞的热切期待,歌舞团献上了一台又一台极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演出,他们用浓浓的乡音回应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用自编自导的剧目向异地同胞宣传国民革命的进步思想。 其中的一幕让人美终身不忘,那是在香港演唱《总理纪念歌》的时候,(这是黎锦晖为纪念国民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创作的一首歌曲),当包括王人美在内的十几个女孩儿齐声唱出“我们总理”四个字时,台下的观众不约而同地肃然起立,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领袖,连在场的英国殖民统治者都不得不跟着起立观看。眼前的情景令台上的人美深受震撼,一种溢于言表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演出中的一幕一幕振奋感人,都永久地烙在了人美的心中。当再次面对浩瀚的大海时,她豁然开朗,热泪盈眶,她明白了是什么力量指引着他们来到这个遥远的南洋,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在殖民者的统治之下还能奋不顾身地表演——那是四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怀着的一颗赤子之心,那是比天空更为辽阔,比大海还要深沉的眷恋和情意——她终于找到了疑问的解答。 五十多年以后,当七十岁高龄的王人美再次忆起这段南洋之行时,她说: “我从小喜欢唱唱跳跳,进美美女校又学唱歌跳舞。我认为歌舞是有趣、好玩的事。南洋之行,使我看到了新的天地。原来唱歌跳舞有这么大的力量。它能使华侨扬眉吐气,它能使殖民政府惶恐不安,它能替祖国争来荣光。我不再以玩儿的态度来学习歌舞,而是真心诚意地想学好歌舞,愿意把歌舞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她长大了,这长达十个月的南洋之行使这个成天只知道玩闹的小丫头逐渐成熟了起来——她有了自己的理想,并下定决心为之奋斗终身。
绽放的“野玫瑰”——王人美锋芒初露(1)(图)
从南洋回来以后,她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
作为第一个去南洋巡回演出的中国歌舞团,中华歌舞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十个月的巡演匆匆而过,转眼已经是第二年的春节,歌舞团踏上了归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