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

第13部分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第13部分

小说: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龄特征有直接关系。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年龄阶段。前章已经介
绍,这一时期的孩子,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

由于年龄特征的驱使,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虽然只是升高了一个年级,
但他们对家长和家庭的态度,却在发生着令人吃惊的变化。小学阶段,孩子
们的独立意识和能力都还比较差,依赖性强,对家长和家庭都很依恋,视家
长为可靠的保护音,视家庭为安全的“避风港”;而进入中学以后,对家长
和家庭的依赖性与依恋程度则逐步减弱,厌烦家长教育和管理的情绪日增,
视家庭为限制他们自由的“城堡”。

而家长呢,有许多人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初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对
这种变化很不适应。孩子越是要摆脱家长的管束,家长就越是下放心,生怕
孩子有什么越轨行为。于是,管束就越发严格。这样,孩子就更加反感,摆
脱家长管束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理上也确有致命的弱点,诸如感情脆弱,经
受不住什么打击,情绪不稳定,易怒好冲动,好走极端,行为莽撞,容易在
一气之下采取贸然行动,且不考虑后果。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旦遇上不顺
心的事,就很有可能采取离家出走的举动,以示反抗,以求解脱。

孩子离家出走,自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孩子本身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不论因为什么具体原因,擅自高家出走,是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不负
责任的一种表现,是错误的。不管你有多么充分的理由,我们也不能赞成离
家出走。不管与家长有多么尖锐的矛盾,也不能采取这种举动。这是不成熟
的表现,是回避矛盾。企图用这种举动来要挟和反抗家长,这是愚蠢的。

离家出走,孩子自己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减少或避免学生离家出走
的现象,是需要进行教育。但是,近些年未,学生离家出走的现象不断发生,
并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它深刻的家庭和社会原
因。

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独有,自古以来就不断
发生,有的是为摆脱不满意的婚姻枷锁而出走,有的是冲破家庭束缚投奔革
命而出走,等等。那些青少年离家出走,差不多都是因为家庭束缚他们的自
由、阻碍他们理想的实现。他们的举动应当给予肯定。


那么,今天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现象,应当如何评价呢?过去的家庭是封
建家长制的家庭,对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束缚他们的“牢笼”,有志青少
年理应冲破,飞出“牢笼”。那么,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新社会,今天的家庭
是新家庭,为什么有的孩子还要离家出走呢?

当然,孩子之所以高家出走,一般都有不同的家庭原因,诸如,有的是
由于什么过失被家长打骂,有的是因为学习问题感到压力,有的是受到“家
庭战争”的烦扰,有的是受家长的歧视虐待。。这些都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原因。要都是因为这些具体的原因而出走容易理解,也不难解决。孩子一不
辞而别,家长什么都明白了,就会主动检查、纠正自己的过错。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学生离家出走,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家
庭原因。孩子在家里也不是不听话,在学校也不是差生。有的孩子在家长和
教师眼里,还是很优秀的学生。孩子突然离家出走,不仅教师不知道是什么
原因,就连家长也感到莫明其妙,甚至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想来想去,觉
得大概是由于“每天就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上课、做作业、考
试,循环往复。没完没了,太单调,太枯燥,太乏味,太没劲了,就想出去
散散心”,如此而已。

因为这种似是而非的原因而出走,似乎使人感到不可思议。然而,恰恰
是因为不可思议,才更值得我们深思。

人们常说:“家庭是安乐窝,是避风港”,它能满足家庭成员的种种需
要。特别是对于未成年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经济和生活上尚不能完全自
立,他们是须臾离不开家庭、父母的。他们之所以离家出走,看来家庭、父
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侵害了他们的某种权利,阻碍他们实现自己的
某种追求和理想,因此,要离开它。

我无意鼓动孩子们离家出走。我只是希望广大做父母的,应当从现在我
们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方面找找原因,以求尽可能减少或杜绝学生离家出
走的现象。

家庭是一种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特别是中国的家庭,尤为封闭。
中国过去的家庭建筑,例如北方的“四合院”,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的家庭
建筑:高高的围墙,大大的屋顶,大门内外的“影壁墙”,把个家庭围得严
严实实,使家庭与外界相隔绝。这种建筑形式,从文化模式的角度,生动、
形象而且逼真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形式和生产方式,使得家庭与家庭之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
来”。传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在这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

当今社会,家庭虽然已是新型的家庭,社会的信息化对封闭的家庭进行
了冲击。但是,家庭生活的封闭状态,并没有彻底打破。家长对子女的管理
和教育,仍旧是封闭型的。在过去,整个社会是封闭的,家庭生活封闭性尚
可以保持。而在今天,整个社会是开放的,这就与传统的封闭式的家庭生活,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生,色彩斑斓
的外部世界和沸腾的社会生活,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很想到外
边闯一闯,一试身手,体验体验所向往的社会生活。封闭的家庭,就像是“城
堡”,而开放的社会生活,就像是对“城堡”形成了一种“围困”状态。生
活在被“围困”的“城堡”里的青少年,在社会生活的“挡不住”的诱惑下,
时刻都想“冲”出来。从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看,一般都很少独立外出过,
其中绝大多数孩子从出生的时候起,一直到中学,就从未离开过家庭、父母。


社会生活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们从未亲身体验过离仟家庭、父
母的独立生活究竟是什么滋味。而那些没有离家出走的学生,绝大多数却曾
经有过离开家庭、父母独立生活的经历,比如走亲戚、旅游等,他们体验过
独立生活的艰难,也深知自己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即或是在家庭
生活中有不顺心的事,他们也不会贸然采取离家出走的举动。从这一点上看,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封闭性,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化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
差,是促成学生离家出走的重要社会原因。

所以,我认为要减少以至杜绝学生离家出走的现象,除了对学生加强教
育和管理以外,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更换脑筋,转变教育观念,使家庭生活和
家庭教育由“封闭型”转化为“开放型”。

开放型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沟通,要让孩子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利用节假日,创造条件和机会,支持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亲身体
验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不要总
是把孩子扰在身边,关在家门内,像“笼中鸟”那样生活。打开家庭“城堡”
的大门,使家庭内外相沟通,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开放了的社会和封闭的家庭
生活之间的反差,缓解了孩子与家庭的对立情绪,离家出走的现象自然会减
少。

第二、家长要主动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扉是向
父母敞开着的,在父母面前喜怒哀乐暴露无疑,有什么话都愿意跟父母讲,
有什么事都愿意让父母知道,“透明度”很高;初中阶段的孩子则不同,心
理上的闭锁性日渐增强,有话不愿跟父母讲,有事不愿让父母知道,很少主
动向家长暴露思想。家长要主动了解,而不要主观猜度;要了解他们所思所
想所疑所惑,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不要武断专横。家长和孩子相互了解、
理解,思想沟通了,共同语言多了,矛盾冲突自然会减少。

第三,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要实行民主。所谓民主,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个性,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或附属品;要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用文明的方式管教他们,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不能
态度野蛮粗暴。二是遇事要和孩子商量,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尊重
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家长不能独断专行。三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
接受孩子的教育,实行双向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单向的家庭教育。这样,自
然会缓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学生离家出走,这本身确实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但它却能够促使我
们对目前家庭教育的反思,促进家庭教育的改善。希望做父母的头脑能在学
生的“离家出走”中变得清醒些。

你给儿子叠被窝、擦皮鞋吗?——谈爱应是有理智的

前苏联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叫马卡连柯。他付家庭教育颇有研究,在国
内外部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次,一对中年夫妇找到马卡连柯,请教如何教育他们上们中的独生
儿子的问题。孩子的父亲满面愁容,详详细细地向马卡连柯介绍他的家庭和
他的儿子的情况:

“我们夫妇二人都是苏联共产党员,是社会活动家。我是工程师,她是


教育家。我们的儿子过去很好,可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对付他了。母亲要是骂
他一顿。他就从家里跑掉了,东西也丢了。他现在根本不听我们的话,不服
从我们的管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平时都在很用心地教育他,在生活上
照顾他、关心他。我们家的条件也不错,他自己单独住着一间房子,玩具永
远是要多少有多少。我们给他买鞋子、做衣服。使他享受到一切的欢乐。现在,
他已经有15 岁了,要看电影,就看电影;要看戏,就看戏:要自行车,就买
自行车。。我们对他有求必应,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可他却不听从我们
的管教。你看,我们都是正常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不良的遗传,我们在生活
上也没有一点儿对不住他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的儿子变得那么坏呢?”

是啊,像那位父亲说的那样,儿子的物质生活条件是非常的优裕,父母
对他的生活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他为什么
就不听从父母的管教呢?这真是让他的父母不明白。

马卡连柯听了那位父亲的述说,没有立即发表什么看法,而是又向那对
夫妇提出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他先问那位母亲:“请问,您平时给儿子叠
被窝吗?经常叠吗?”

“经常叠。”母亲回答说。

“您的儿子已经有15 岁了,您没有想到过应该让他自己叠被窝吗?”马
卡连柯进一步问。

“没有。”

马卡连柯又试着向那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您平时给儿子擦皮
鞋吗?”

“擦呀。”父亲未假思索他说,“天天擦。从小到现在,都是我给他擦。”

听完夫妇二人的回答,马卡连柯幽默地对那对夫妇说:

“再见吧,你们的儿子究竟为什么不听从你们的管教,你们别再去问任
何人了。请你们坐在马路边上的无论哪一张安静的椅子上,认真地反省一下:
你们究竟都给你们的儿子做了些什么?请你们们心自问,这究竟是谁的过错
才使你们的儿子变成了这个样子?我想,你们一定能自己找到问题的原因和
改正儿子毛病的办法。”

当然,他们的儿子的变化,和他的年龄特征也是有关系的。15 岁,进入
青春发育期,独立意识增强了,强烈地要求摆脱父母的管束。那个儿子不像
过去那样顺从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方面的原因。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
他们在对待儿子的态度上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儿子的地位摆得太高了,
太不恰当了。他们是把惟一的儿子摆在了家庭生活中的特殊的地位上,使之
成为他们夫妇关注的中心人物。儿子成为”一家之主”,可以为所欲为,家
长是有求必应。儿子和父母之间,就像是“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父
母给他擦皮鞋、叠被窝,听从儿子的支配、使唤,整天围着儿了团团转。

事情是明摆着的:“君”能服从“臣”的管束吗?“主”能听从“仆”
的教导吗?我们知道,存在决定意识。儿子生活在特殊的地位上,必然会产
生特殊化的思想。社会上的“特等公民”常常是不顾法律的约束,家庭里的
“特等公民”,当然也是不允许家长管束的。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从父母自己做起。

把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过于特殊,这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容易出现的问
题。因为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自然十分珍视这“绝无仅有”的一个。
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全都系在这孩子身上。他(她)喜,全家人则喜;他(她)


忧,全家人则忧。全家人都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为乐,以为孩子服务而欣
慰,以听从孩子的支配、调遣为荣耀。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孩子难免产生
“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会变得骄做、冷酷、蛮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家长对孩子无原则的恭维,不会换来孩子对家长爱戴和尊敬的回报,只能造
就骄横霸道、冷酷无情的“暴君”。

不仅在外国,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河南省原阳县,曾经发生过一起
母亲被亲生儿子活活气死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死者结婚当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一个宝贝儿子,能有不爱之
理!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其他的啥也不管。儿子是在她的怀里长大的,多
少年来,她夜里都是合衣而睡,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她娇惯溺爱儿子,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