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颜之推说:“人之爱子,罕也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是说做父母
的爱自己的子女,很难做到平均。对子女偏憎偏爱,有许多的危害。他谆谆
告诫父母们说:“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厚之,
更所以害之。”他的话,很发人深省。他是说德才兼备的儿女自然应当疼爱,
对那些顽皮、愚钝的儿女,也同样应当爱怜。如果对某个儿女过于偏爱,虽
然家长的本意是在爱,是为了这个孩子好,但实际上往往会害了这个孩子。
从古至今的许多事实都证实了这一点。
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的“偏爱”往往与“偏憎”同时并存。对于偏爱
者有害,对于偏憎者同样有害。受歧视、虐待的孩子,由于受到了不公平的
不好的待遇,精神上受到刺激,心情压抑、苦闷、愤怒,在心理上受到了极
大的伤害。把他们逼急了,或是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寻求在家庭里得不到的
同情和温暖;或是采取报复行动,报复对象首当其冲的就是歧视、虐待他们
的父母!
在多子女家庭里,家长对子女应当一视同仁,尽可能在态度上、管理教
育上掌握平衡,同样的关心爱护,同样的严格要求,既不要歧视谁,也不要
太特殊地关照谁。谁也不能成为家里的“特等公民”,谁也不能被视为家里
“多余的人”。这样,对所有的子女都有好处。当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
个性特征、身体状况的孩子,允许有一些区别。但不能过于悬殊,不能偏宠
偏爱,也不要歧视、虐待。如若不然,不仅会人为地制造子女之间的矛盾、
冲突和磨擦,而且对所有的子女都有害无益。
做父母的对自己所有的子女都负有关心、爱护、培养、教育的责任,不
能感情用事,不能重此轻彼,爱此憎彼。也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拥有教育管
理子女的主动权,子女才能接受父母的管理和教育。
父亲和儿子——谈上行下效
从前,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有个孩子名叫孙元觉。他心地善良,
知情达理,孝敬父母,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准见了谁夸。
可是,他的父亲却是个品德很不好的人,对他的祖父极不孝顺。看到祖
父年老多病,体质越来越弱,只能吃,不能干,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父亲便很厌烦,真恨不得他快点儿死了才好。。
一天,孙元觉的父亲忽然把病弱的祖父装进一个破土筐里,绑在小椎车
上,要椎到山沟里给扔掉。15 岁的元觉非常震惊,父亲怎么竟是这样的心狠,
要干丧尽天良的事。他便放声大哭,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父亲千万不要这样做。
父亲不听,却哄骗他说:“你爷爷年老多病,别看他像个人样,他已经糊涂
得不懂人事了。你没听人说过,人老了,要是总不死,就会变成妖怪的!”
孙元觉不信父亲的胡言乱语,继续苦苦哀求。
父亲不顾儿子的哀求猛地推开儿子,头也不回地推着小车上山去了。元
觉跟在后头边哭边喊,父亲根本不听。到了山里,看看四周没有人,父亲就
将祖父连筐都扔在地上。
就在父亲转身推起小车要返回家的时候,只见元觉一面哭一面把那装爷
爷的破土筐拣了起来,放到车上要带回家。父亲说:“这个破筐不要了。这
是个晦气的东西,你把它放在车上干什么!”说着,就要把土筐扔下车。元
觉急忙阻拦说:“不,别扔了它。这土筐好歹是个现成的物件,推回家好好
收着。”父亲感到很奇怪,就问儿子:“这又不是个新筐,留它有什么用处?”
元觉故意稍稍停顿了一下,看了父亲一眼,不紧不慢他说:“我有用。将来
到了你老的那一天,我就用这个筐装你,也把你扔到山沟里。把这个筐带回
去留着,到时候省得再编一个了。”
父亲一听大惊,不禁大声吼道:“啊呀,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怎么
说出这种无情无义的混帐话来!”说着,就气急败坏地要打元觉。
这时,只听元觉不慌不忙他说:“父亲,您别生气。常言说:父亲是儿
子的榜样,父亲怎么做,儿子也就怎样做。这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
谁也阻挡不了。你这样对待你自己的父亲,难道我这个做儿子的就不能也这
样对待我的父亲吗?父亲的所作所为,就是儿子的榜样,儿子不敢不照着
学。”
父亲听了儿子的一席话,非常震惊,又万分悔恨自己。没想到自己的不
孝,会给儿子造成这样的影响。于是,他又把父亲抱了起来,轻轻地放在车
上,重新推回了家。从那以后,孙元觉的父亲一改过去的做法而殷勤侍奉、
孝养老人,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对待孙元党的爷爷了。
自古以来,在家庭里都是父母教育儿女,长者教育幼者。而在孙元觉的
家里,却是一反“常规”,是儿子教育老子,而且是实实在在地教育了老子。
更有意思的是,孙元觉的父亲接受儿子的教育,还是一点儿也不勉强,做到
了心服口服、知错改错。
有人可能会说,这位父亲是“栽”在儿子手里了,那以后还怎么能教育
儿子呢?
首先,我认为这不是“栽”在儿子的手里了。家庭教育不见得都是老子
教育儿子,长者教育幼者,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
一个过程。老子可以教育儿子,儿子也可以教育老子;长者可以教育幼者,
幼者也可以教育长者。真理在谁的手里,谁就可以充当教育者;真理不在谁
的手里,谁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接受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接受教育即是服从
真理、接受真理,这里不是什么谁“栽”在谁的手里的问题。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论师道题为《师说》的文章,他
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相帅的风气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责无
贱、无长元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明
白道理比较早,有的明白道理比较晚,有人有某方面的特长,有的则没有特
长:做学生的不见得样样都不如老师,当老师的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学生强。
比我年长的人比我先明白了某方面的道理,我拜他为老师;比我年幼的人比
我先明白了某方面的道理,我也要拜他为老师。在道德、学问方面,无所谓
贵贱长幼,真理在谁的手里,谁就是老师。
韩愈在这里讲的是师生的关系,我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
儿子不见得样样都不如老子,老子不见得样样都比儿子强。真理在老子手里,
老子是老师,儿子是学生;真理若是在儿子手里,儿子是老师,老子就是学
生。
孙元觉的父亲,虽然在对待他老父亲的态度上是大错特错了,但最后在
儿子的教育下还是“改邪归正”了。应当说,他还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父亲。
可能还会有人担心,像孙元觉的父亲那样接受了儿子的训诫,以后就难
于管教儿子了。这种担心,我以为是多余的,他照样有资格教育他的儿子。
因为第一,他知错改错,虚心接受了儿子的批评、教育,没有固执错误,这
种态度会使儿子更加敬重他;第二,他从此改正了过去的错误,更加孝敬老
父亲了,这更有助于提高他的威信。我们应当深信,他不仅可以继续教育儿
子,而且更具有教育儿子的主动权了。
我们的家长,应当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一言一行、一
举一动,都是被儿女所监视着的。这是件好事,可以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为
谨慎,可以使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我们
也要认识到,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给儿女做榜样。你做得好、
做得对,儿女要跟着学;做得不好、做得不对,儿女也要跟着学。“上行之,
下效之”。这是必然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还要看到,不仅“上行下效”是一个客观的规律,
而且在“上位”的人有某种嗜好、追求,下面的人往往会有过之,正所谓“上
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家庭里,父母有好的爱好、追求、思想、品德,子
女往往会超过父母;父母有不良的嗜好、习惯、思想、品德,子女也可能会
超过父母。家长的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对子女的
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
古人说:“上行下效,然谓之教。”上面怎样做,下面就跟着学,这就
是教育。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上位的人对下面施加
影响,下面的人跟着学。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是无意识的影响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往往是在无意
之中进行的,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在无意之中实现的。
家长和子女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直接的接触最多。家长和子女又具有血
缘关系,关系非常亲近。在家庭里,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论
是好的思想行为,还是不好的思想行为,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都会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
的素质,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给子女积极的影响,努力避免消极的影响。
窦燕山教子有义方——谈家长人格的力量
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的蒙学教材《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
子,名俱扬。”窦燕山教子成材的事迹。为历代人们所称颂。窦燕山是深受
中国父母崇敬的楷模,激励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为教子成材而努力。
所谓“义方”,不是指的教育子女的具体方式方法,而指的是行事做人
应遵守的规矩法度。那么,窦燕山究竟是怎样教子成村的呢?
窦燕山。原名窦禹钩,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
今天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
称窦禹钩为窦燕山。
窦燕山生有5 个儿子。在他的培养教育下,均成材、成名:长于窦仪,
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严,中进十,授翰林学士,曾
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曾任补阙;四子窦偶,中进士,曾任谏议大夫:五
子窦佰,曾任起居郎。
窦燕山将5 个儿了培养成材,名声大振。据说,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
郎曾赠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高度赞扬窦燕山“五子登科”
窦燕山出身于富豪人家,他家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富户,然而,窦燕山
为人最不公平,心术不好,以势欺压贫贱。后来他痛改前非。弃恶从善,努力
地修身积德。
窦燕山治家非常严格:“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札,俨如宫禁。
男不乱人,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当时。
人门都称赞窦燕山教子有义方。
关于窦燕山教子成材的情况,都是来自民间的传说,还带有一些封建色
彩,然而,我们从这些传说中,会受到深刻的启示。
窦燕山之所以能把5 个儿子都培养成材,并不是有什么“绝招”。我以
为,他的教子经验主要有两点。
第一,家长人格的力量,起着决定的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具体的教
育方式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人格。所谓“人格”,
即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家长的人格不好,道德水平低下,品质败坏,就是
有再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
一书中解释“教育”一词时说:“教也者,上行下效也。”“育,养子使作
善也。”这是说,父母生养子女,都希望子女行正道做好人。而父母对子女
的教育,主要是自身言行举止的影响,是耳懦目染潜移默化。从窦燕山人格
变化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历代做父母的,对于教育子女过程中父
母人格力量的重大作用,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的。要不然,窦燕山教子成材
的事迹,不可能在社会上流传得这样久远,这样广泛。我们今天的父母,要
培养教育孩子成村,应当首先切实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要子女成为什么
样的人,家长自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最为重要的。
第二,对子女的管理教育要严格。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说:
“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这是说,家法严格的家庭里,不会有不听话
的子女;而娇惯溺爱的家庭,必定要出现败家子。对子女要严格要求、严格
管理、严格教育,不娇惯溺爱放任自流,这是我们中国做父母的在长期的家
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的经验。这在窦燕山的教子实践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当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窦燕山生活的年代大不相同,我们
并不主张像窦燕山那样把父母子女关系视为“君臣”关系,也不赞成管理家
庭像古代“宫廷”那样壁垒森严。但是,对子女在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上的
要求、管理和教育,必须要严格。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
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差,如果采取放任自流
的态度,任其为所欲为,就很可能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等到孩
子长大了,再想加以纠正,那将是很难很难的。就像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说:
“习与性成,则严师益友不能劝勉,■赏重罚不能匡正矣。”不用说成材,
恐怕都难于“成人”。
总之,我们从窦燕山教子成材的故事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无非就是
这样四个字:“人格”、“严格”。
鲁班教子学手艺——谈严要求严训练
鲁班,原名公输般或公愉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