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申论相关资料-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自公民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际上就是某种信任。公信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连续的、强大的,在于公民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信任,并在这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责任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营造出某种良性的动态平衡关系。政府在这两种关系中占据行动上的主动,也就是说,政府必须以其主动的行为(政绩)和对过去经验的宣传(意识形态)来不断赢得公民的信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支持。
3为构建新型治理结构提供联结点。在充满危机和风险的开放社会,新型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个人、组织和政府打破界限的合作。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民的信任,这种相互的信任使人们打破政治与经济、公域和私域的界限,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政府承担着配置社会资源的权威功能,市场则是分配社会资源的最有效的机制,各种民间志愿组织又充分展示出机动灵活的信息传送功能,而贯穿政府、市场、民间组织的主线则是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社会诚信系统。只有在权利与责任对应的基础上,以政府公信为主导,连接社会各领域的新型治理结构才可能建立起来。
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公信表现在政府忠实履行职责上,但履行职责首先涉及的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在不越位、不缺位的情况下依法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信的最终判断权掌握在公民手中,全体公民的切身需要和根本利益决定着政府职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只有敏锐而正确地抓住人民对政府公信的判断,政府的公信体系才能维持,表现在当下的转型时期,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长期以来是增长效率优先,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包括上述所有方面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颇都可能造成政府的公信受到打击。因此,政府公信的维持要求政府职能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变。
申论:评论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
来源:景山公务员
评论作为一种文体,是指那些说理性的文章,它属于议论文的一种。评论有两个大的分类,即立论性评论和驳论性评论。考生写出的评论文章,可以是立论性的,也可以是驳论性的,采用哪种类型写作评论,取决于考试要求和考生的写作习惯。由于评论属于议论文的一种,所以本文所论及的议论文写作步骤、基本结构、写作模式等,也大体上适用于评论性文章。
一、立论性评论的写作特点
所谓立论性评论,是指主要运用正面论述的方式,倡导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事件、经验、观念的评论类型。立论性评论具备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突出说理
所谓突出说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多用笔墨,突出围绕中心论点所阐述的几方面道理中的最重要的方面,以防止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二是在阐述各方面的道理时,把笔墨集中于解释问题的要害,即问题的本质所在。这样就不致使文字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隔靴搔痒,而把问题说清说透。
(二)适当运用驳论
在立论性评论中,适当运用驳论,就是通过批驳所立观点的对立面,来论证所立观点的有效性。这其实是一种“反证法”。这样做,可以增强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的表现效果;还可以强化正面说理,起到支持正面观点的作用。
(三)例文解析
2005申论考试第三题第2小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从给出的文章题目《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来看,属于正面论述的题目,适合写作立论文。下面,我们通过对“参考例文”的剖析,来说明立论文的写作特点。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解决农民问题,缩减城乡差距,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办法。概括起来就是两种思路:第一,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一思路正指向了多年来农村农民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根本原因——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必须改变。要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首先,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农民人为地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性依据,是形成目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条件,本身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农民背着“农业户口”的身份,怎么参加市场竞争。这种落后的过时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亿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只能作为农民工,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必须先改革户籍制度。其次,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东部轻西部,重上层轻基层,这是形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原因。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改变目前仍在沿用执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见,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发展生产,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第二种思路,就是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城乡两种对立的户籍制度,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使农民从土地、农村解放出来,使农民尽快变为非农业户口,特别是为那些具备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时常被雇佣者随意克扣工钱或拖欠工资等;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无疑将促进城乡经济的高增长。
解决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一个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导,通过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另一个思路,是鼓励农民自发地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出一条城市化的道路。这两种思路,充分考虑了解决问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搭建了农民走向富强的阶梯。
专家谈从利益角度分析申论热点
纵观七年申论考试题材,围绕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利益的保护为主要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要求不同主体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利益加以保护。因此从从利益角度分析申论热点是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的社会现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侵害不同主体的利益。
第一,为了经济利益漠视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主要热点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二,受利益驱动,剥夺、阻碍人的教育、医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主要热点有: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
第三,为了当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破坏人的生存环境人和自然、环境发展不协调。主要热点有: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问题。
第四,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导致人与人关系不协调,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下降。主要热点有:诚信、社会公德、公共秩序、传销等问题。
第五,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致使权力利益化。主要热点有:腐败、教育医疗乱收费、商业贿赂、国家公务人员参与经营、行业垄断、霸王条款问题(作者李祖华)
申论范文:信访、信息和信任
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祖华
●人民群众的来信和来访可分为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反映存在的问题两大类。这两类信访所提供的信息都反映了社会对国家的要求,反映了现有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信访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法律和法治精神的信访处理程序,在逐步减少领导个人在信访案件解决中的作用的同时,提高各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信访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依*这个渠道传播的信息更通畅地流动,在制度内部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以及制度与公众之间有效地共享,增强它们的相互信任
信访在我国政治制度架构中一直是沟通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制度性渠道,起着平衡社会与国家间信息和回应交换的功能。尤其在社会大变革和制度大转型过程中,其能否有效地运行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社会能否在矛盾与冲突中重建信任关系,从而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提高政府能力与合法性,推动制度的成功转型。
在内容上,人民群众的来信和来访可以分为两大类: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反映存在的问题。前者提供的是关于制度运行的正面信息,表现为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履行着制度规定的政治义务;后者提供的是关于制度运行的负面情况,是为利益诉求受阻后被动的表达,维护着制度规定的各种公民权利。不论是积极的参与还是被动的表达,所提供的信息都反映了社会对国家的要求,反映了现有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比较而言,第二类信访比第一类信访更有利于各级政府发现自身存在的显性和潜在问题,尤其可以对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伤害到社会公众利益的决策和行为采取补救的措施,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和恶化。而在社会变革和制度转型时期,第二类信访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远远高于第一类信访,既反映了制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对各级政府有效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各级政府在积极构建输送民智民意的制度渠道的同时,更要完善和创新能通畅地反映民情、民声、民忧、民难,并作出及时有效回应的机制,使之成为科学决策和正确行动的信息基础,而不能“叶公好龙”,平日里高喊倾听民意民情的口号,甚至不惜成本到处调研,而当社会主动把制度运行的信息反馈回来的时候,却用压制和掩盖的方式阻止或扭曲信息的流通和分享。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探索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信访机制,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发阶段,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信访部门的信访级别,增强其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增加信访部门的编制或工作人员数量,减轻信访工作量不断提高的压力;加强各信访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工作协调,以加快信访案件的处理速度;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扩大信访的渠道,便利人民群众便捷地反映问题;给信访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激励,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客观地说,这些措施已经在部分地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但仍多限于局部,缺乏整体性和对信访机制的改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信访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改革应该遵守三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信息的通畅流动与有效共享。在传统政治中,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有限,信息的流动速度缓慢,因此政府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能够有序地处理各种信息并做出回应,甚至可以利用信息垄断地位防止信息的扩散。而在现代政治中,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变革,消除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政府难以垄断信息,更无法堵塞信息的流动,因此必须学会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处理涌动的信息洪流。在政府接受的各类信息流中,信访提供的信息价值更高,尤其不能阻止其通畅流动。
第二个标准是合乎法律及其精神。一些人认为信访制度不符合依法治国精神,因为许多信访案件的解决不是依*法律,而是依*个别领导的批示,有干预司法独立之嫌。这种意见固然有事实依据,但恰恰说明信访制度有改革的必要,不能因噎废食,把改革等同于取消。作为一套已经被广大公众熟悉的表达意见的机制,信访在反映社情民意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上的重要性实际上得到了强化,因此应该按照法治的原则进行积极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法律和法治精神的信访处理程序,既要遵守现有的法律规定,更要根据法治精神来创造性地设计信访接待、案件转办、督办、反馈等各个环节,在逐步减少领导个人在信访案件解决中的作用的同时,提高各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个标准是可持续的有效性。检验改革的根本标准是制度能否走下纸面,运转起来,持续地发挥效力。只有运转起来的制度,才能激励制度的操作者,吸引社会的支持。就信访制度改革而言,这第三个标准的实现具体化为三点: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