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乌托邦影录 >

第13部分

乌托邦影录-第13部分

小说: 乌托邦影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堂电影院》    
    《毕业生》    
    《色戒》    
    《布达佩斯之恋》    
    参考广告SHOW    
    Wendy's 广告    
    NISSAN广告    
    音响店广告    
    MARMITE 调味料广告    
    黑芝麻糊广告    
    统一的〃科学面〃广告    
    雅(yall)     
    不知道为什么,周边的朋友好像用性当作笑料的越来越多,茶余饭后的娱乐,不登大雅之堂的素材,“一不小心”就唱了主流。    
    是我们的性开放了,或是我们中国人的幽默素材匮乏了,还是好莱坞电影对我们潜移默化的东西太多了?    
    廷(ting)     
    也许压抑得越久反弹得越高。    
    还记得60…70年代,那个中国没有〃性别〃的年代吗?男女全部统一的蓝军装。    
    小时候,我还能记得,邻居的叔叔们在谈论国外的接吻镜头,要辩论演员是怎样对口型〃艰难〃拍成的,因为多数人坚信那两张嘴唇中间隔了一层玻璃。我到了高中毕业才开悟:外国人见面是接吻的,那不代表〃性意识〃。    
    其实青春期的男孩子看电影,最希望看到的是〃性爱〃场面,而潜意识里,电影中的〃女主角〃就是潜意识中的〃性伴侣〃。    
    雅(yall)     
    所以类似《天堂电影院》的这类电影,也是描述男人的性心理成长历程喽。    
    廷(ting)     
    也可以这么说,所以那个结尾,也许很多男观众都可以预见到的(回放电影被剪辑掉的接吻场景),而许多女人却没有看懂。    
    廷(ting)     
    在西方,性暗示的广告太多了。    
    其中很多经典的性暗示广告是来自于宣传安全套的产品。    
    我觉得性暗示的广告中,有一则音响店的广告片是绝对够经典的。    
    音响店广告-“做爱声篇”(图片略)    
    在音响店内,有人把一盘磁带放进了音响中。(动机也许是“恶作剧”。)    
    于是,店内传出了此起彼伏的做爱声。有女人在喊叫。    
    店员赶紧开始关闭音响的开关。但店内数百台的音响,忙乱中让店员也不知所措。无法找不到那台发出声音的音响。    
    随着做爱声的起伏,声音越来越刺激。    
    有男士、女士的尴尬;也有小男孩的好奇。    
    两个老太太快笑做了一团,并快乐地调侃。     
    Scandale内衣广告  …“说色篇”(图片略)    
    同样的不见“色”而表达“色”的广告。    
    女主人公在说着自己内衣的颜色、花纹,男人听着就有了感觉。    
    雅(yall)     
    国内这种广告创意肯定是要遭禁。例外的是一个《亲嘴含片》的广告。确实让养生堂公司大赚了一把。但跟国外的情欲广告比,它是一个真正的小KISS。    
    Wendy's广告… 苏联时装表演篇(图片略)    
    一个苏联时代的时装表演开始了。    
    报幕员说:便装。一个女人穿着一件简单的连衣裤出来了。    
    报幕员说:晚礼服。还是这个女人,还是这件连衣裤,只不过手中多了一个手电筒!    
    廷(ting)     
    《布拉格之恋》是一部把性爱跟捷克的政治、思想复苏巧妙结合起来的影片。    
    给我印象深的是那一群苏联人傲慢地在酒吧中唱歌的情景,自然会让观众产生厌恶之心。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下,《布拉格之恋》是透过性的解放,暗示着一场民族解放思潮〃布拉格之春〃的到来。    
    雅(yall)     
    女主人公特丽莎,很容易让女性观众与她心灵交融。    
    性,是上帝给人类的神秘小礼物,原本它是一种美丽。    
    最近看了岩井俊二的一部后现代风格作品,描写亚洲人在日本打工,但这里的性描写让人感觉性真的好脏,影片叫《燕尾蝶》。    
    廷(ting)     
    岩井俊二这部《燕尾蝶》跟《情书》的纯情比,是色彩处理得过于另类,甚至可以说邪了很多。    
    雅(yall)     
    是的,他把人描写成那样,我真难理解。    
    地狱有时是我们自己造就的。


六根空镜——眼耳鼻舌身意声篇——耳

    雅(yall)    
    音乐是什么颜色的?    
    廷(ting)     
    由于音乐最接近心灵的频率。    
    于是就验证了交响乐是红色的;电子轻音乐是蓝色的;童谣是橘黄色的;中国的民乐是绿色的。    
    雅(yall)    
           色彩音乐是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    
          19世纪音乐家波萨科特曾提出了一个比拟:弦乐、人声是黑色;铜管、鼓是红色;木管是蓝色。之后,指挥家高得弗来的见解是:长笛是蓝色;单簧管是玫瑰色;铜管是红色。    
    我个人认为钢琴是蓝色的;小提琴是绿色的;手风琴是黄色的;萨克斯是红色的。    
    廷(ting)     
    这是凭直觉的判断。而现代的科学家已经通过仪器检测到了音乐的“影像”。因为音乐是一种声波;是一种能量,所以在播放不同的音乐,从仪器上显示的是不同颜色的光波,这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    
    我们是在谈健康的音乐。人类在不停地思想;你知道思想的频率吗?    
    心灵在波动;你知道每个人的心灵频率是多少?音乐的美在于它发出的频率与我们人类心灵的频率和谐地共振。    
    雅(yall)    
    颜色和声音是能量的符号,那也验证了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道理。    
    中国古人认为,世间的基本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五音,即宫、商、角、徽、羽。五味,即酸、甜、苦、辣、咸。    
    五音令人耳聋,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噪音是可以使人耳聋,但美乐却可使人赏心悦耳。但再细细品味,联想到诸多的著名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却都有失聪的明证!这不仅让我有些不寒而慄。五音令人耳聋,也许验证了达尔文的〃用进废退〃论。    
            
    雅(yall)     
    大多数的电影音乐,一般都沿袭走〃甜美〃路线,那是因为搭配剧情画面,一下子就能激化情绪或冲突。〃甜美〃又能使观众比较容易听得懂,便于记,在很短的时间产生共振,在画面和个人想象力的相互碰撞下,激发化学效应。     
    《2001太空漫游》(A SPACE ODYSSEY)(图片略)    
    开场曲: 选用 的序曲“日出”    
    象征: 人类的进化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为理查·史特劳斯根据尼采的同名小说所谱写的交响诗;序曲“日出”则颇具开天辟地之气势。    
    尼采的所谓进化哲学思想: 野兽-人-超人    
    电影的故事:人猿“望月者”——被神秘的太古石板开启——人类——探索太空的宇航员——被计算机控制的宇航员——包曼进化成“星之子”——“星之子”俯视地球(与尼采的哲学不谋而合)    
    记住:这气势恢弘的科幻电影诞生的时间是——公元1968年    
    备注:《2001太空漫游》的中文译名真不如它的直译名:2001太空奥德赛    
    廷(ting)     
    《红色小提琴》在影片结构和音乐叙事上是曲到天成。    
    《红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剧照略)    
    电影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小提琴走过三百年,横跨五大洲,凡是接触过这把小提琴的灵魂,其生命都已经被激起灿烂耀眼的火花。小提琴与爱琴人之间的缠绵,它的神奇力量值得许多音乐家为它痴迷,直至受失去了生命。音乐可以搭载灵魂的未知力量。    
    一把充满传奇色彩的小提琴,    
    制琴匠将其妻子的血融在了琴的红漆中,    
    随之,它被赋予了“灵性”和魔咒。    
    神圣的小提琴    
    红色小提琴塑造了一位神童    
    但结局是,神童突然瘁死……    
    情欲的小提琴    
    红色小提琴让演奏家风光而癫狂    
    但结局是,演奏家被情人杀死……    
    政治的小提琴    
    红色小提琴经历了疯狂的“文革”     
    但结局是,拥有者依然瘁死……    
    片尾:红色小提琴在拍卖现场被“掉包”,它再次神秘地消失……    
    雅(yall)     
    我想起了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只有一部钢琴,每次上课都要搬来搬去。我们的那个音乐老师长得非常漂亮,我特别喜欢她。我觉得女人和琴都是值得欣赏的。我羡慕她,因为我觉得她很幸福,每次上课的时候,用音乐带给我们一种美丽。后来到我上六年级的时候,我才知道,她的儿子是个白痴,天生的。我知道这个事情时,心好痛,可是我在课上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丝她痛苦的表情,也许惟有那钢琴最理解她,最能给她带来内心的快乐。    
    音乐可以用它表达自己。它的神性,是我们最好的心理医生。    
    雅(yall)     
    世界各地都是这样,因为电影歌曲慰藉着人们对电影的留恋,同时也是对快乐和悲伤心情的延伸。    
    廷(ting)     
    说到80年代让中国万人空巷的《上海滩》,有个关于它的歌曲的插曲倒很有意思。    
    《上海滩》主题曲的作者黄霑先生在最近的电视谈话节目中亮相,讲了一个肯定让大家都吃惊的秘密:〃浪奔,浪流,滔滔江水奔流永不休。其实,我那时还从未去过上海,浪奔浪流是我想象出来的。后来真有机会到了黄浦江边,一看就傻了,哪有什么浪啊,江水平静得很。只有当船只经过时,才会掀起两道白浪。好在江上的船不少,这浪奔浪流还算说得过去吧。〃黄霑自说完,哈哈大笑。    
    雅(yall)      
    将错就错有时造就了美。    
    廷(ting)    
    还记得《毕业生》(The Graduate)吗?    
    它的歌曲远比它的电影更深入人心。    
    雅(yall)     
    对,传唱了几代人,我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的歌曲放在了这部电影里,我没觉得它情节很贴切。    
    廷(ting)     
    它的作者大卫是一位爵士电影配乐大师。《毕业生》中那首“The sound of silence”,以清澈淳朴的Simon & Garfunkel民谣风格表现了男主角作为毕业生的单纯。配乐部份是以爵士乐风,来增添轻飘华丽的气氛,展现了青春少年的游戏人间,挑战禁忌的情怀。放在美国那个叛乱的年代,剧情是完全写实的。    
    当流行文化中的〃俗〃乐几乎让清新的音乐走向了不归路的时候,有一种音乐风格却一直在将流行向古典复归。这就是古典音乐的翻唱构成的一种现代古典。其中,我最喜欢要数JoshGroban了,一个具有圣乐和浪漫情歌结合气质的天才。    
    JoshGroban第一次现身是在“艾莉的异想世界”的演唱,是电影《Malena》主题乐的改编曲,而也是这首You're Still You 获得了全世界对JoshGroban的高度关注。此曲源自意大利电影音乐大师颜尼欧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提名奖。    
    Cinema Paradiso (Se) 是电影音乐“新天堂”的演唱版,让你感觉到的是音乐的诗化。    
    Josh真正意义上的为电影献声,应该算是《人工智能》。而合作者居然是斯皮尔伯格、约翰威廉姆斯两位大师。一位天才的成长必然是要得到天才大师肯定的。    
    雅(yall)     
    电影音乐除了主题歌以外,更让人专注的还有它的配乐。    
    如果说电影歌曲是向大众开放的话,那么电影配乐很多就是为音乐家们设置的耳罩。    
    音乐的层次,让耳朵也有了阶级的区别。    
    附录: 中国广告音乐的特征倾向    
    儿童产品的音乐,有闹的倾向;    
    化妆品的音乐,有妖的倾向;    
    汽车产品的音乐,有邪的倾向;     
    药品的音乐,有扰民的倾向;     
    老年人产品的音乐,有卖孝的倾向;     
    年青人产品的音乐,有眩晕的倾向;     
    家电产品的音乐,有兄弟相煎的倾向;      
    手机产品的音乐,有世界大同的倾向……    
    


六根空镜——眼耳鼻舌身意香篇——鼻

    廷(tng)      
    我跟你讲一个调查;问:男孩子到电影院里看电影;是冲着男主角去的;还是冲着女主角去的。    
    雅(yall)     
    当然是女主角了?    
    廷(ting)     
    错了。绝大多数男孩子是冲着男主角去的。你看看现在的主流电影;就知道了。在好莱坞:从佐罗系列、罗宾汉系列到007系列、蝙蝠侠系列;甚至现在的小哈里波特系列。在香港:从周润发的英雄本色系列到武侠片系列直至周星驰的搞笑系列。男孩子为什么去影院;因为他们梦想成为“英雄”,成为007,成为蝙蝠侠,成为李小龙等等。    
    而女孩子为什么喜欢琼瑶阿姨,爱看小燕子;因为她们也想成为“格格”,有王子来爱她们。    
    雅(yall)    
    原来是这样的。但你分析得也不尽然。    
    我看电影就是看男主人公,以前是为了满足男朋友不足的心理空缺,现在是为了在电影里找到除了生活以外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找刺激。    
    廷(ting)     
    当然电影的魅力不仅仅是主人公。    
    雅(yall)    
     〃香〃多数是〃味〃的前道辅助感觉。    
    想起曾经有个《黑芝麻糊》广告,在电视里放了几年。一提到黑芝麻糊,我马上就能想起那厨房里雾气蒸腾的场景。童年记忆中,妈妈做了饭的第一个信号,来自从厨房飘出的饭香。    
    廷(ting)     
    有专家考证,对家乡食物的回忆与眷恋是乡愁的一个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