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影录-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筑的呼吸——巴别塔的叹息建筑是有声音的!(1)
“建筑是有声音的!”雅信誓旦旦地对廷说。
廷没有明白雅的本意:“你这是哲学思维,还是建筑理论?”
雅端起了手中的《圣经》,“我找到了证据!”
雅读出了下面的一段话:
那 时 , 天 下 人 的 口 音 , 言 语 , 都 是 一 样 。
他 们 往 东 边 迁 移 的 时 候 ,
在 示 拿 地 遇 见 一 片 平 原 , 就 住 在 那 里 。
他 们 彼 此 商 量 说 , 来 吧 ,
我 们 要 作 砖 , 把 砖 烧 透 了 。
他 们 就 拿 砖 当 石 头 , 又 拿 石 漆 当 灰 泥 。
他 们 说 , 来 吧 , 我 们 要 建 造 一 座 城 和 一 座 塔 ,
塔 顶 通 天 , 为 要 传 扬 我 们 的 名 ,
免 得 我 们 分 散 在 全 地 上 。
耶 和 华 降 临 , 要 看 看 世 人 所 建 造 的 城 和 塔 。
耶 和 华 说 , 看 哪 , 他 们 成 为 一 样 的 人 民 ,
都 是 一 样 的 言 语 , 如 今 既 作 起 这 事 来 ,
以 后 他 们 所 要 作 的 事 就 没 有 不 成 就 的 了 。
我 们 下 去 , 在 那 里 变 乱 他 们 的 口 音 ,
使 他 们 的 言 语 彼 此 不 通 。
于 是 , 耶 和 华 使 他 们 从 那 里 分 散 在 全 地 上 。
他 们 就 停 工 , 不 造 那 城 了 。
因 为 耶 和 华 在 那 里 变 乱 天 下 人 的 言 语 ,
使 众 人 分 散 在 全 地 上 ,
所 以 那 城 名 叫 巴 别 ( 就 是 变 乱 的 意 思 ) 。
——《旧约。创世纪》
廷听完经文,深深地做了一次呼吸,说道:“我最近在习练瑜珈,师傅第一天就教我们:生命来自呼吸。所以我有一个启发,建筑也需要呼吸才可以延续生命。”
雅疑惑地看着廷。
廷继续说:“如果建筑象铁罐,我们都会被闷死。建筑有灵魂,就像灵魂喜欢自由,所以,建筑也需要呼吸。”廷的最后一句话似乎在禅定中拉长了语调和呼吸的频率,让雅感觉到一种静谧中的震颤。“建筑不但有声音,还会呼吸。” 雅重复着这费解的话。
注:那个城叫巴别城,而那个塔就是后人常说的“巴别塔”。关于“巴别塔”,是《圣经》中继“伊甸园”、“挪亚方舟”后,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传说,只是中国人知道的少一些。巴别塔的传说,后人多是在“语言”方面给予引用。因为,在人类所有的典籍中,“巴别塔”传说中最早记载了人类语言变乱的原因。在西方,有很多语言学校或语言研究机构就直接以“巴别塔”来命名。
人类现在也没有彻底揭示人类语言变乱的原由。很多人费解“上帝为什么要摧毁巴别塔?”,上帝为什么不想看到人类通过“通天塔”而进入天堂?上帝真的惧怕人类的超能力吗?但既然上帝是人类的造物主,确实没有听说过,造物主要惧怕被造之物的逻辑。那就是人类本身出了问题?
建筑让人读懂了人性,巴别塔也让上帝洞察了人性的未来。
分类参考电影SHOW
《角斗士》
《埃及艳后》
《宾虚》
《罗马帝国沦亡史》
《菊豆》
《风月》
《蜘蛛侠》
《魔鬼代言人》
《蝙蝠侠》
《北京五十五日》
《大红灯笼高高挂》
《银翼杀手》
参考影视SHOW
《大都会》
《建筑师之腹》
《建筑的声音》
《第五元素》
《逃离地下城市》
《卢浮宫魅影》
《火烧亚特兰大》
《天空之城》
《协奏曲》
《房子一样的人生》
参考广告SHOW
倍耐力轮胎广告
人头马广告
力波啤酒广告
“网上拍卖”广告
W牛仔裤广告
“加尔格达”城市宣传片
“蒙特利尔”城市宣传片
建筑的呼吸——巴别塔的叹息建筑是有声音的!(2)
廷(ting)
有一则力波啤酒广告曾经让上海人感动了许久。
力波啤酒广告(图片略)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
追过港台同胞 迷上过老外
自己当明星 感觉也不坏
成功的滋味 自己最明白
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
城市的高度 它越变越快
有人出去 有人回来
身边的朋友 越穿越新派
上海让我越看越爱
好日子好时代
我在上海 力波也在
雅(yall)
是的,这则广告让上海人非常有亲切感。
同时,也是很多非上海人的上海印象。
廷(ting)
因为它让我们能怀旧。
何以表达了上海人今天的心态高度?广告借用的是建筑的高度。
而建筑呢?它的功效性体现了它的时代性。
雅(yall)
这也是建筑的本能。它让人们想起一些人和一些人的故事。
人是建筑的寄居蟹。
廷(ting)
城市在一天一天长高,这高度是对比的结果。
新建筑的诞生速度与旧建筑的保护速度同样重要。
上海在这方面走得还好,这是跟上海的一些学者和建筑学专家的努力分不开的。
雅(yall)
其实在解放以前,保护最好的应该是北京,那时候有梁思成在。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上很有造诣的,这深度决定了他在北京旧城保护和抢救方面的行动非常有成效。但人去境迁,现在北京城,却有点四不像了。有专家说,如果天安门没有的时候,中国完全可以迁都了。
建筑本应像散文一样,非常的美。
美就美在它的时代性,可一旦那个代表时代的东西没了,你说建筑的散文还会有吗?
廷(ting)
你说的这散文,是你追求的建筑哲学。应该说,美的建筑形同散文,因为追求美的意境的人要生活其中。而破败的建筑就如同毒穴,住久了人也会“中毒”的。
雅(yall)
但人既要追求美,又要面对生活现实。
廷(ting)
其实,实用的生活本身跟美并不矛盾。我们去欧洲旅行的时候,总是慨叹,为什么随手用相机拍一张照片都是美的,像是一幅油画。在中国一些江南古镇,上百年的生活依旧,你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雅(yall)
但现在,中国多数的城市却让人找不到“美感”。
廷(ting)
既要发展经济、改造危房,又要保护建筑,这确实是给政府官员出难题。于是种种怪现象就出现了。例如,“平改坡”你听说过吗?
雅(yall)
听说过,我们家就是平改后的杰作。
廷(ting)
平改坡是把那些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建筑的“平顶楼房”扣上欧式的“坡顶帽子”。
上海最多,但很多建筑学者坚决反对这种做法。
雅(yall)
应该坚决的反对,这直接反映了“急攻近利,好大喜功”的心态。
廷(ting)
其实,从我自己的心态看,初次看到那“平改坡”的时候,就觉得挺好。我去问一位曾经反对“平改坡”的建筑学教授,如果不“平改坡”,那些丑陋平顶建筑该怎么改造?
雅(yall)
他应该会说:不需要改造。
廷(ting)
不,他不仅仅说不需要改造。他直接说,那些丑陋平顶应该拆掉。
雅(yall)
拆掉了老百姓住哪?
廷(ting)
他说:那当然不是现在拆,那些建筑早晚要拆。因为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建筑,我们已经知道了作为建筑本身,它已经没有了审美价值,却又在这“丑”上浪费财力,用一块“平改坡”的遮羞布盖上,实在是没有必要。现在没能力拆,就留到有能力时再拆。
雅(yall)
我同意他的观点,遮羞布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建筑的呼吸——巴别塔的叹息建筑是有声音的!(3)
廷(ting)
此事,我不发表观点。我只跟你谈现象。
现在,我们就谈这个,什么该拆,什么不该拆,该拆的什么时候拆,该拆的是否有能力拆,该拆的会不会拆的问题了。
拆的大字外面画个圆圈,拆拆拆,现在走在多数的中国城镇街头,最醒目也最刺人脑筋的就是这个“标识”了。
我有时在想,为什么我们遍地都在拆。拆,就意味着是旧的不好的,肯定要拆。为什么欧洲人一千年的城镇今天依然在应用,而且成了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建筑保持了一千年。中国的很多江南古镇也是这样。
而中国今天的房产商在盖新楼的时候,谁会想到自己的建筑可以保持一千年,他才去盖?也许没有这样的商人吧。
我们这十几年在忙着拆近几十年的建筑,拆就是否定词。那么是否说明几十年的建筑文化甚至落后于自己老祖宗一二千年的建筑文化。我们现代的建筑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了,可在有些时间和地域内,建筑文化、住居文化是否是落后了呢?拆,给了我们很多反思的机会。
雅(yall)
懂不懂拆,会不会拆,这确实涉及到历史责任、社会责任等方方面面。你是否知道,前一段时间,天津的冯骥才哭老街的情节。
廷(ting)
我听说了。一个文人有精力去抢救那些“土的掉渣”的东西 ,确实让某些人看来费解。
而他是自己拿出了几十万元的资金来做这件本属于社会责任的“土事”。
雅(yall)
是的,他用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如今冯骥才的视野已“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他要实施一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廷(ting)
一位智者视野的广度决定了他良知的深度。
冯骥才肯定阻力很大。
雅(yall)
抢救估衣街,就跟打仗一样。必须抢在“敌人”的前边,否则就晚了,来不及了。
估衣街上名店林立,有谦祥益、瑞蚨祥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街本身亦是文物保护单位,铜牌就在估衣街西口的墙上。
廷(ting)
世界许多名城,都以保持自己古老的格局为荣,而我们有些城市却在炫耀“三个月换一次地图”,创造经济“奇迹”。
雅(yall)
当大冯站在废墟上时,他哭了。真是太可惜了!这儿曾是周恩来当年活动过的地方。
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马骏,就是在这儿以头撞柱,欲以肝脑涂地,唤起商众的觉悟,让他们罢市支持学生。
最后,他们只抢救下来两根马骏当年撞的柱子,还是从民工手里,100块钱一根买下的。
廷(ting)
前人的哀痛是为了唤醒民众。
那时是民族生死的“国难”时,现在看来是民族文化的“国难”时了。
但不知进取的民族总是需要用一部分人的鲜血来唤醒一大批人的麻木的。
廷(ting)
每个城市都有非理性的“拆痛”。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家哈尔滨。
哈尔滨曾是本世纪初期俄罗斯侨民最大的海外中心。老哈尔滨有个标志性的建筑“喇嘛台”,原名圣。尼古拉教堂,是东正教极具代表性的建筑。
但在“文革”时成了红卫兵的铲除对象。听说,在拆除的期间,有很多人在现场默默哀哭。
那个年代,几个人哭算得了什么,整个民族都麻木的时候,上帝都帮不了他们。
雅(yall)
人性麻木的年代,糟蹋几个建筑还不易如反掌。
廷(ting)
可悲的是,“拆痛”在“非麻木”的时代还在上演。所以有些人懂得了“文革”那种疯狂是不对的,他们决定改邪归正。所以,你可以在某些城市看到有“经革”的疯狂出现。
雅(yall)
“经革”?你造的词?
廷(ting)
对,“经济大革命”!所有阻碍经济发展的“牛鬼蛇神”统统要铲掉,管你什么“狗屁建筑”、“狗屁文化”!
雅(yall)
一个麻木代替了另一个麻木。
廷(ting)
有一则拍卖网的广告,看一下。
拍卖网广告(图片略)
消防队员在火灾现场,抬着营救的垫子。
楼上火海中,一人喊:“20磅!”
又一人出价:“30磅!”
一个抬价:“50磅!”
有俩人再抬价:“70磅!”
一位老太太高喊:“200磅!”
消防队长:“200磅一次,200磅两次,还有人出价吗?……好!200磅三次!成交!”
消防队员把垫子抬到了出价200磅的老太太窗下。
老太太从窗户开始往下跳。
突然有人高喊:“210磅!”
消防队员马上移开垫子,向那个开价210磅的窗口奔去。(此时,老太太正在空中。)
随后,传来凄惨的坠地声……
片尾广告词:“什么都可以卖的,只是价钱问题”。
字幕:******网上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