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余时书话 >

第14部分

余时书话-第14部分

小说: 余时书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协会,会长是孙科,主持实际工作的是张西曼(因为他公开地亲苏亲共,
所以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西曼斯基)。。”总之,主要是为了“中苏文化
协会”义演筹募基金。夏衍同志又说:“任何一个改编者对原作都会有不同
的看法,对戏的主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偏重。田汉改编的本子很出色,
但他似乎太着重于俄国的土地制度问题。”是的,田汉的改编本《夏活》,
在第二、四、五幕里,都有大段的人物对白,是重复托翁小说里关于土地问
题,以及司法、政治等问题的议论。这当然是忠于托翁原著的表现,作为剧
本来阅读尚可,立在舞台上很难预料效果如何。大段的独白,甚至还包括一
些数字,观众能听得进这些说教吗?田汉的风格是热情而强烈的,上场的剧
中人物也超过夏衍的改编本不少,而夏衍的风格要冷静得多,没有热闹的情
节,含蓄而又清淡。何者为优,不好说,至少是两种鲜明的艺术风格各显特
色。

多年后夏衍回忆说,在当时,以至到“文革”当中,他都为《复活》背
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文艺界每次搞运动,总有人要来算老帐。“要算的是什
么帐呢?正像我改编《祝福》时加了一段祥林嫂砍门槛的戏一样,就是我把
卡秋莎的性格加强了一点,她最后拒绝了那位贵族的忏悔。”夏衍的改编本
抛开了托翁关于土地、司法等问题的长篇议论,也不想变成一个哀婉的“恋
爱故事”,完全不抨击反动的政治统治,然而他终于不能逃脱某些人强加给
他的“人性论”的帽子。

抗战胜利以前,我还看过梅阡在上海编导的电影《复活》,那个改编本
已经把环境、人物完全中国化了。男女主人公由李丽华、郑重扮演。如果能
找到这个文学剧本,也可以放在一起加以研究。

夏衍改编本《复活》的封面为丁聪作,不是廖冰兄。
作者1994 年补

赵景深编《日记新作》

1937 年8 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一本《日记新作》(见图 51),因
为适逢抗战开始,此书流传不广。原来这是赵景深主编的《青年界》第十二
卷第一期(1937 年6 月)的全部内容,共收一百一十一人的作品。可惜他在
编成此书时未作任何说明。

赵先生的编辑经验是丰富的,这期刊物乃是“日记特辑”。《青年界》
自第七卷开始,每半年都举办一次征文活动,前五次举办的是:“学校生活
之一叶”、“我在青年时代所爱读的书”、“我的职业生活”、“暑期生活”、


“青年作文指导”特辑。“日记特辑”刊出后,刊物即告停刊,直到抗战胜
利以后才复刊。

《日记新作》的文稿都是应征而来,比如书中收有鲁迅先生在1936 年
10 月10 日、11 日的日记,便是由赵先生特地向许广平约来的。他在文后加
了按语:“此为鲁迅先生逝世八九日前的日记,甚可珍贵。蒙景宋女士赐刊,
谨此志谢。”作者当中有的多年来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如语言学家黎锦熙把
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起三十五年间每年5 月1 日的日记抄来发表,
其中还有用注音符号和国语罗马字写下的日记。又如周作人、黎锦明、李长
之、傅惜华、钱南扬等人的日记,似乎都属于这一类型,是很真实的记录。
有的似乎是应约而作,严格地按日写下,如老舍、艾芜、宋云彬等人的日记。
有的则是读书笔记,如汪静之、周贻白、叶灵凤等人的日记。有的则是一篇
完整的散文,如徐仲年、李辉英、曾虚白、东平等人的日记。大部分作品都
比较真实,生活气息很浓,证明编者出了一个好题目,大家容易接受,乐于
执笔。据有的作者说,赵先生在征稿信中想得极周到,他曾经对作者们提醒:
“您不写日记的,那就请从今天起写几天日记给我,或写一天的日记也行。”
谁还好意思拒绝这位待人亲切的好好先生呢?所以胡适、郁达夫、阿英、曹
聚仁、洪深、苏雪林、冰莹、陈白尘、易君左、路易士都应征而来,实际成
为日记文学的大展览。

我特别欣赏顾随的《剜荠菜》,写他在春天的早晨,到北京太庙的后河
沿去剜野生的荠菜。凌叔华的一篇《小莹》是写女儿的,也写了武昌美丽的
东湖和珞珈山,以及黄昏时她同六岁女儿在山路上的散步,这意境犹如一幅
淡墨水彩。两位作家的散文都不多见,这也要归功于编者赵景深的主催。

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我以为《日记新作》的封面设计太拙劣了,没
有一点文学意味,甚至是十分低俗的。封面人物丑而怪,不明所以。版权页
也很马虎,书名忽然又变为《现代作家日记集》;出版年月后边还加了“新
一版”三个字,似乎还出版过旧版,实在是画蛇之笔。鲁迅先生过去批评北
新书局作风马虎,这本《日记新作》又是一个例证。然而,书是好书,尤其
对喜欢读日记的文学爱好者,更值得保存。

陆蠡编《少年读物》

多年前,我有幸从上海旧书店觅得一套陆蠡编的《少年读物》,每每怀
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翻阅着这个小小的、美丽的刊物。

《少年读物》是上海孤岛时期的一份文艺刊物,1938 年9 月创刊(见图
52),同年11 月第六期刚出版便被法国巡捕房以抗日罪封闭。不仅刊物全被
没收,连未用的稿件亦被掠去,后来编者陆蠡又被敌伪当局捕去,移送虹口
日本宪兵司令部,终因坚贞不屈而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三十四岁。陆蠡是
一位散文家,《少年读物》虽为综合性知识刊物,但由于编者的文学修养,
使得这个刊物文学气氛很强,可以说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连介绍自然科学
的文章也富有文学性。陆蠡又是一位翻译家,他在大学时读机械系,并酷爱
天文学,所以他来主编这个综合性刊物是最合适的。刊物编得纯净、美丽、
热情,充满了知识和向上的精神,既注重对读者的品格的教育。也注重爱国
和时势的教育,它从总体上反映了陆蠡的精神品格。巴金先生非常喜欢这位
沉默而又谦虚的青年,他在《怀陆圣泉》中说,同陆蠡在一起“仿佛听完了


一曲悲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一个非
常恰当的评语。

《少年读物》的《发刊词》是陆蠡写的,他说:“现在的少年,遭受国
难家难重重痛苦,肩上却负着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非常责任。苦难愈深,责
任愈大。让这小刊物成为苦痛时的慰藉,工作时的参考,休息时的消遣吧。”
陆蠡在这个刊物上连续翻译了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并附有美丽的插图。他
又以“大角”的笔名连载了科学小品《少年天文台》,以“圣泉”的署名发
表了《檐溜》、《尘》等,介绍了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纯正的科
学小品,同时又有着文学的笔调,寻找这样的作者,在今天也是相当难的。

巴金热情地支持了这个刊物,尽管那时候他已经到了大后方,还是不断
地写稿。他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做一个战士》,指出战士并不是超人,而是
一个平凡的人。以后又陆续发表了《别广州》、《香港行》、《重进“罗马”
的精神》等战时通讯。作家王统照、靳以、李健吾、芦焚、萧乾等人也都分
别写了散文、政论和诗。10 月16 日出版的《少年读物》第四期,还出版了
“鲁迅纪念特辑”,刊出鲁迅先生的照片及许广平、唐彛⒗枇椅摹⒕泊ǖ
人的纪念文章。刊物注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和抗战形势的介绍,恐怕这
也是不容于租界当局的原因之一。巴金在第六期的刊物上发表了《最后的消
息》,他向上海的记者报告,广州市整天都在警报中,就在他写这篇通讯时,
敌人的飞机正在他头上飞。终刊号充满了悲壮的气氛,陆蠡在写《编后》时
担心巴金的安全,他写道:“华南吃紧时,我们怀着一颗惦念他的心,把原
稿交到了印刷所去。广州沦陷后数天,我们接到了他17 日的信,知道他还在
广州忙碌地工作着。。我们竟意外地又接到了他18 日写来的信,报告我们广
州已入战时状态,到处是紧张和悲壮的场面,劝我们不必系念他个人的安全。
此后我们便没有再接得他的音讯。多少朋友在探询他的消息,有一家报纸也
登出了‘巴金失踪’的消息。。。我们怀念那高擎着火炬的八万同胞和巴金
先生,遥祝他们的平安和胜利。”陆蠡被捕后却真的“失踪”了,直到抗战
胜利后巴金回到上海,他还希望陆蠡能活着。

1946 年1 月,《少年读物》在上海复刊,印制条件反不如以前的水平了。
作为第二卷第一期的复刊号,重又刊载了当年陆蠡写的《发刊词》,并宣布
“现在我们还把主编的位子留给他。”此时由顾均正先生主编这一刊物。巴
金一如既往地支持《少年读物》的复刊,写了不少文章,更有朱冼、柯灵、
孙用、黄裳等人撰稿。刊物的版权页上永远标明刊物创办人陆蠡的名字,这
在中国现代期刊史上也许是仅有的一例,表现了人们对这位作家的最深沉的
怀念。

《现代散文集》

“现代”这含义是很宽泛的,可以有几种理解。从中国新文学来说,目
前人们仍习惯于把从“五四”到建国以前这段时间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在1949
年以前,“现代”和“当代”并无严格的区分,两者可以并用,如钱基博有
一本《现代中国文学史》,其实又是讲近代文学的。“现代”也许又可作“现
代派”来理解,这同我要讲的却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要介绍的这本《现代
散文集》,当时可能是作为“当代散文集”来理解的。

《现代散文集》,1936 年5 月上海今代书店总经售,经济书店出版。(见


图53)三十年代出版散文选集的风气不盛,这本选集分量不大,也没有造成
过什么影响,但印制得还算精致,编辑态度也严肃,值得一谈。全书分为春、
夏、秋、冬四辑,可谓一本四季小品。每位作家只收一篇作品,共二十二题。
春辑里收有王莹的《春雨》等。王莹当时是舞台上的明星,气质上却玉洁冰
清,像一朵不染污泥的荷花。她热爱戏剧艺术,同时也显露了文学才华。她
的散文是有感而发,直抒心曲的。在《春雨》里,她述说着自己厌弃春日里
的冬天:“那些人的话,全都听得疲倦了。那些险诈的心,黑的心,冷的心,
也全都见得厌倦了!”她的心里似乎有一点排遣不尽的伤感,凡是了解这位
女演员的经历和思想的人,都会理解她所诅咒的究竟是什么。在她表面的消
沉中,正蕴藏着一颗热烈的心。人们领略王莹的两部长篇小说,还是近几年
的事,读她早年写的散文却令人感到,她的文学成就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
究。秋辑里有许钦文写的《菊花》等,冬辑里有穆木天写的《雪的回忆》等。
篇幅比较集中的是夏辑,计收:周作人《苦雨斋之一周》、老舍《夏之一周
间》、巴金《我的夏天》、沈从文《一周间给五个人的信摘抄》、郁达夫《在
热波里喘息》、废名《今年的暑假》、茅盾《热与冷》、赵景深《书生的一
周间》。显然作家在执笔前是应编者之邀命题的,真是名手如林,怎能不引
起我们的阅读兴味。

我们并不强求在这方寸小品里,作家能反映出国家的兴亡。或涉及什么
民生大计,然而每位作家确实又各自解释着社会人生,无法脱离时代和生活,
可以说各有各的取景点和表现方式。留给我的印象较深的是巴金的《我的夏
天》。巴金的散文重在一个情字,情真意切,个性突出。在这篇散文里,他
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闸北烧起了侵略的火焰,虽然它可以烧尽作者的
长篇小说《新生》的原稿,“却不能毁灭我的创造冲动,更不能毁灭我的精
力”。于是,他就坐在蒸笼似的房间里,日夜地赶写着,“我终于完成了我
的纪念碑,这纪念碑是帝国主义的爆炸弹所不能毁灭的,而它却会永久地存
在着来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巴金的散文总是向读者打开了心扉,尽
管相隔半个多世纪,我们重读它仍然为作者那强烈的爱憎而激动不已。

这本书前面无序,后面无跋,它的来龙去脉费人猜疑。幸好在最后一页
不太明显的地方有一句编者附言,全文是:“本书所集各文均系辑自《现代》
杂志。”好了,这就解开了书名之谜,原来除了包含“当代散文集”的意思,
还可双关地理解,这是《现代》杂志的散文选辑。这可能是出自施蛰存先生
的设计吧?又,本书有小字标明为“第一本”,似乎还有出第二本的计划。
但,我所见到的却仅仅是

《战时散文选》

《战时散文选》(见图54)是战时出版社刊行的“战时小丛刊”之一,
本书为第十五辑。战时,当指七七事变以后。看来,这套小丛刊编印得比较
仓促,连版权页也不正规,出版年月及编辑人均无记载,特点是篇幅不大,
发行及时,开本统一,设计一致而又朴素大方,带有浓厚的战时色彩。丛刊
包括的品种也很多,比如我还见过《战时小说选》、《鲁迅与抗日战争》等,
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珍本,却保存了事变初起后的不少史料,现在当然得之不
易了。我倒觉得中国现代文学收藏家应该保存好这套丛刊,并弄清它的来龙
去脉。赵景深先生回忆抗战生活时说过,他在抗战爆发以后,会同杨晋豪先


生一起利用剪报,曾经编辑出版了一套抗战小丛书,足有四五十种之多。不
知是否即指这套“战时小丛刊”?

《战时散文选》反映的是抗战初期各地的战时生活,共收二十四位著名
作家的战时新作,不少是选自夏衍同志主持的《救亡日报》。书中的散文有:
郭沫若《希望不要下雨》、茅盾《十月五日的上海西站》、巴金《给日本友
人》、老舍《友来话北平》、郑振铎《我空军炸敌目击记》、夏衍《日兵的
信札》、丁玲《文艺在西北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