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和生命-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能完成一个意念。它们在体表的感受器里携带着特殊的信息,表现形式是一个问号:
那边有没有我要找的那种特别的分子构型?生物信息大约是本质如此吧,它不但把自己
象能量一样积累起来,还怂恿大家去找寻更多的信息。这是一个不知屠足的机制。
淋巴细胞显然熟知它们周围所有的异物,而有些淋巴细胞有着特殊的装备,使之适
合一些原来并不存在、后来由有机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的聚合物。这些细胞能做
的不只是预言现实;它们显然还有作出大胆设想的程序。
可以想见,并非所有动物的淋巴细胞都有同样的信息范围。象语言一样,这一系统
是由基因制约的。在不同物种之间,在同一物种的近交系之间,都有着遗传上的差异。
有些聚合物能适合一个种系的脉鼠或老鼠的感受器,但不适合另一个种系的感受器;有
响应者,也有不响应者。
一旦联系建立,一种装有特殊感受器的特殊淋巴细胞跟一种特殊的抗原相遇,大自
然中一种最了不起的小小奇观就出现了。细胞增大,以极大的速度制造出新的DNA,转而
发生极其恰当地被称作的细胞爆炸。它开始分裂,按原样复制出新的细胞,每一个都带
有同样的感受器,带有同一个问题。新的群体是不折不扣的记忆。
这种机制要想有用,这些细胞就得准确无误地紧扣要点。任何意义不清,任何游移
不定,都会给这些细胞带来严重的危险,而给它们的主人带来的危险更大。只要有一点
点误差,就要引起一些反应,邻近的细胞就会被视为异己而卷进反应。有一种理论说,
衰老的过程可能就是由这种误差的累积造成的,是信息质量的逐渐降低。这个系统容不
得半点偏差。
也许就是在这个方面,语言跟其他生物通讯系统最不相同。用言语从一处向另一处
传播重要信息时,模糊性似乎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为传达意义,经常需要
有一种微弱的奇异感和扭曲感,没有语言的动物和细胞做不到这一点。淋巴细胞表面被
按种别跟踪抗原,不能派该细胞去寻找完全不同的抗原;当蜜蜂使用偏振光追踪蜜源,
象我们看手表一样观察太阳时,它不能分心四顾,去发现一朵花的动人魅力。只有人的
大脑能这样做,面对被跟踪住的信息,也还能骋目他顾,不断寻求新的、不同的旨趣。
假如我们没有感知所有语言的字词所具有的这种模糊性和奇异性的本领,我们就无
法识别意义中多种声部的层次,我们就会整年整月坐在石墙上抬眼望着太阳出神。的确,
那样我们就会永世使用那二十六个字母讲讲柴米油盐,大概还会达到能够闲聊的程度,
却不大可能从简单的词语进化到巴赫式的复调。人类语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防止
我们停留在手边的事情上。
你在城市附近的公路上见到的动物尸体大都是狗,也有少许的猫。深入乡间,动物
尸体的形状和颜色就是陌生的了。那是些野生动物。从车窗望去,它们残缺不全的肢体,
让我们联想起土拨鼠、獾、鼬、田鼠、蛇,有时是残破到面目全非的鹿。
这景象总给人以莫名其妙的震动。一半是突然涌来的悲悯,一半是没来由的惊讶。
见到死在大路上的动物简直就是令人震惊。这种心灵上的伤害倒不全是因为它们死的不
是地方。不管它们死在什么地方,也不该这么触目惊心地横陈在我们面前。你不希望看
到动物陈尸在光天化日之下。动物应该独个儿地、远远地、人不知鬼不觉地死去。这才
是它们的本性。不该看到它们倒卧大路之上,不该看到它们死在任何地方。
万物皆有一死,但我们只觉得死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站在草地上、山脚下,仔细检
视四周,几乎目之所接的所有东西都在死亡着,大多数东西要在你之先早早死去。若不
是你眼前一直进行着更新和取代的过程,那么,那片地方终将在你脚下变成石头和沙砾。
有些生物似乎永远不死。它们只是整个儿地消失在自己的后代当中。单个的细胞就
是这样。细胞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如此下去,过一会儿,它自己的最后一点痕迹
就消失了。这不能看作死亡;若撇开变异不论,那么,那些后代仅仅是第一个细胞,重
新活过一遍。粘菌的生活史中有些结束阶段,看起来象是死亡,但是,那带有柄和子实
体的干枯的鼻涕虫,却显然是发育中的动物的过渡性组织。游来游去的阿米巴状细胞集
体地使用这种机制,来产生更多的细胞。
据说,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着成亿兆的昆虫。按我们的标准,其中的大多数寿命都
很短。有人估计过,在温带的每平方英里的上空,往上延伸到数千英尺的大气中,悬浮
着二千五百万个形形色色的昆虫。它们在层层大气中象浮游生物一样漂游,在不断死亡
着,有些被吃掉,有的只是随时随地掉落下来。它们这样围绕地球,无可计数,死了随
即分解,没有人看到。
谁见过死鸟?那么多鸟当然有许多要死去,但谁见过那么多的死鸟?死鸟是不宜见
到的。见到死鸟比突然飞起的活鸟更叫人吃惊。我们心里一定会认为什么地方不对劲。
禽鸟总是死在背人处,死在丛中石下,从不飞着栽下来。
动物似乎都有这样的本能:独个儿去死,在背人处死。即使最大、最招眼的动物到
时候也想法荫蔽起自己。假如一头大象失检死在明处,那么,象群不会让它留在那儿。
它们会把它抬起,抬着它到处走,一直找到一个莫名其妙的适当地方再放下。大象如遇
到遗在明处的同类的骸骨,它们会有条不紊地一块块将它们捡起来,在哀思绵绵的纪念
仪式中,疏散到邻近的大片荒野中。
这是自然界的奇观。世上万物皆有死,每时每刻都在死,其数量跟每个早晨、每个
春天让我们眩目的新生一样多。但我们看到的,无非是面目全非的残肢,十月的别墅门
厅里挣扎的苍蝇和公路上的残体而已。我这一辈子一直揣着个闷葫芦:我的后院,有的
是松鼠,满院都是,一年四季都在,但我从来也没在任何地方见过一只死松鼠。
我想这没有什么不好。假如世界不是这样子,死的事都在公开进行,死尸举目可见,
我们就永远忘不了这东西。幸而,我们可以在大部分时间忘了这事,或认为那是可以有
某种方法避免的事故。但是,这的确也让我们把死的过程看得比实际更意外,当我们必
须处于这一过程时更觉为难。
我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尽可能使自己跟自然界协调一致。报上的讣告栏告诉我们,
我们在死亡着,而出生栏则用小字排印,毫不显眼地印在页边上,告诉我们后继有人。
但从这里我们还是把握不了那规模之大。我们在地球上有三十亿众,在我们的一生中,
这三十亿到时候都要死去。年逾五千万的巨额死亡,在相对悄悄地发生着。只有家里人
或朋友死了,我们才知道。孤立地来看这些死亡,就认为是不自然的事件,是反常,是
伤害。我们低声地谈论这些死亡,他们是被疾病击倒,或者是死于非命。好象可以见到
的死亡只能有什么原因才发生,是可以避免的一样。我们送花圈,悲痛,举行葬礼;撤
骨灰,却浑忘三十亿,都在此途中。所有这芸芸众生的血肉和意识终将消失,被大地吸
收,而暂时的幸存者,对此则毫无知觉。
过不了五十年,替换我们的后人要超过此数的两倍。难以想见,有这么多人死亡着,
我们还怎么能继续保住这一秘密。我们将不得不放弃这一观念,不再认为死是一种灾难,
是可恨的事,或是可以避免的事,甚或是奇怪的事。我们将需要多知道一些我们之外整
个生命系统的循环,知道我们跟这一总过程的联系。任何事物的生,都是某一事物的死
换来的,一个细胞换一个细胞。意识到这一同步过程,许是一种安慰。这种过程表述如
下:我们都在一起走着下坡路,我们的伙伴遍天下。
作为人类行为表现的科学,其本质的盲目性还没有被广泛地意识到。当我们从科学
活动中遴选有价值的新东西时,我们也不断发现,活动时某些部分似乎需要更好的控制、
更高的效率,而其不可预测性则需要减少。我们愿意花得少一些,而更加按部就班、有
条不紊地按期取得投资的效益。华盛顿制订计划的人们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产生了
一些新的项目,把那里所有的科研活动都集中组织起来,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
这事还需要想一想。科学活动进行得顶好的时候,就有某种几乎不可驾驭的、生物
性的机制在起作用。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
在研究的课题困难而复杂,事实还没有掌握时,困难就更加突出了。科学研究的开
端是由彻头彻尾的惊讶组成的一片乱糟糟的领域。非得等到科学从这片混乱中解脱出来,
问题才能获得解决。因此。在从事研究的实验室中,那些必须加以规划的,是完全不可
预见的东西。如果要把科研活动集中化地组织起来,那么首先必须把制度设计得有利于
诱发怀疑,庆贺意外。
另外,科学研究要搞得象个事业,就得把各各不同的个人头脑中孤立的想象力合到
一起。但这样的安排更象一场游戏,而不象是有板有眼的事业了。科学上的异峰突起,
是由一些突如其来、不知其所以然的奇思逸想和直觉造成的。这些意念和直觉,科学上
称之为灵感。
困难的科学研究,其最为神秘莫测的一面还是其进行的方法。这倒不是指那些日常
的例行公事,不是指那些以前谁也不知道把东西如此拼凑起来的拼凑活动,也不是指作
一些联系。这些都是操作的方法,是家常便饭,细枝末节。这些活动诚然有趣,但都不
如那根本的奥秘那样令人惊异,那奥秘就是:我们毕竟在这样干着,我们是这样非干不
可。
在所有的人类事业中,我还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事情象科研这样,甚至我眼里的艺
术也难与它相比:在科学这宗事业中,从事其中的人如此被卷进去,整个儿地沉浸其中,
被驱使着做他们资财、力量所不逮的事。
工作着的科学家就象按遗传指令行事的动物,似乎是深植于人体中的本能在驱使着
他们。尽管他们努力保持尊严,但还是象动物幼崽一样在作着胡闹的游戏。每当他们接
近一个答案,他们都毛发倒竖,汗流浃背,沉浸在自己的肾上腺素之中。抓住答案,抢
先抓住答案,就是他们最强的驱力。跟这一驱力相比,什么取食、育儿、保护自己不受
自然力的侵害等等,也都不在话下了。
这种活动有时看起来似乎是孤立的,但却是人类活动中最不孤立的活动。没有什么
东西具有这样的社会性、这样的集体性,这样地互相依赖。一个热门学科就象一个巨大
的智慧蚁穴,单个的头脑几乎消失在层层叠叠的头脑群体之中,每个头脑都各自携带着
信息攘来挤去,以光的速度交相传递着信息。
有一些特别的信息好象有趋化性。一旦出现什么蛛丝马迹,人们脖子后的感受器就
立即颤动起来,大群能动的头脑便汇集一处,如群雀噪起,迎风飞去,团团围住信息的
来源。这是一种智力的浸润,是一种炎症。
没有什么能改变这一景象。混乱的大脑群体似乎杂而无章地凑到一起,象捣乱了蜂
房的群蜂,在一片乱纷纷一塌糊涂的活动中,零零碎碎的信息飞扬四散,扯成碎片,崩
溃瓦解,被鲸吞蚕食,突然峰回路转,悠然一曲,关于自然界的一条新的真理出现了。
一句话,科学事业在运行着。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学会一起干的最有力、最富有成果
的事情,比耕种,比渔猎,比建造教堂,比赚钱都有效。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我不懂它是如何运行的,这种活动不可能预先精
密地安排。你不能把人的大脑整齐地一行行排列起来,然后由纸带向它们发出指令。你
不能指令每一个头脑,你去干这一件,它去干那一件,然后由一个中心委员会把所有按
指令干活的大脑干出的一件一件组装起来。不,事情不是这样干的。
需要的只是创造出合适的气候。要叫一个蜜蜂酿蜜,你不需要制定太阳导航和合成
碳水化合物的法规。你只要把它跟其他蜜蜂放到一起(最好快放,因为单个的蜜蜂活不
成),然后尽可能把蜂房周围的一般环境安排好。象蜜蜂酿蜜一样,气候适宜了,科学
到时候自然就出来了。
这活动有点象侵略,但与其他侵略性行为不同,因为它不以某种破坏为目标。进行
之际,这活动外观和感觉都象侵略:冲上去,揭破它,拖出来,抓住,它是我的了!它
象一种原始的逐猎,但到头来并没有伤害什么。更有可能,到头来毫无所获,只不过是
一声长叹。但这不要紧。如果空气适宜,科学活动在正常运行的话,长叹马上会停止,
因为自有一个新问题会嗷嗷大叫,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