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8年6月,日本研究和制订国家政策的智囊团“昭和研究会”提出了《关于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办法》,内称“我国推行大陆政策当前的目标,在于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当前的战争目标”是“必须在军事行动方面确保很多的战果。为了彻底打击国民政府,使它在名义上、实质上都沦为一个地方政权,必须攻下汉口、广州以及其他敌人的抗战中枢。同时,随时将沿海岸线的军事的、经济的要地逐个占领,发挥海上封锁的效果。另一方面更必须对中国内地的重要都市和军事设施加强轰炸。”又说:中国“目前虽然已丧失了华北、华中的重要各省,然而只要国民政府还盘据在汉口,汉口就是主要以西北各省为其势力范围的共产军和主要控制着西南各省的国民党军之间的接合点和两党合作的楔子”,“所以首先为了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攻下汉口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占领了汉口,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同时,攻下汉口,对新政府(指伪政权)说来,可以创造这样的可能性:把汉口以下的长江下游流域归入统治圈内。这样才可以谋求经济的独立,以及实现华中战区的复兴。相反的,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就意味着丧失了湖南、湖北的粮仓地带和中国内地惟一的大经济中心,不但会造成该政府经济自给的困难,并且会减弱现在惟一的大量武器的输入通道——粤汉路的军事、经济价值。这样一来,即使该政府逃到了四川或是云南,以保余命,但在这种山岳地带,也无法发挥比一个地方政权更大的作用了。”〔4〕基于上述认识,1938年6月1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当年秋季进行攻占武汉及广州的作战。
7月29日至8月11日,在中国东北图们江下游地区发生了苏联军队与日本军队激战的“张鼓峰事件”。由于日本企图迅速结束侵华战争,所以对苏采取了不扩大方针,而对中国仍然决定实施攻占武汉和广州的作战。就在张鼓峰战斗最为激烈的7月31日至8月初,日本参谋本部根据御前会议的决定,拟订出《以秋季作战为中心的战争指导要点》。其方针是:“把灵活的作战指导和各种措施都统一在这个方案之下,由此抓住结束战争的时机。最近,更要统一和加强总动员和军需动员,以促进国力建设和充实军备。”其战略指导是:“(一) 进行指导时,尽量缩短汉口作战和广州作战的时间间隔。(二) 汉口作战的目的,在于摧毁蒋政权的最后的统一中枢——武汉三镇和完成徐州作战以来的继续事业——黄河和长江中间的压制圈。本次作战对敌方兵力打击愈大则愈有意义。因此,本次作战根据以下各点进行指导:
第六部分: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 2
1。 为了夺取武汉三镇,作战指导上应采取以下策略:对配置于该地防线上的敌方兵力尽力给予重大损害。2。 以后竭力限制战局的扩大,采取紧缩持久的态势,在汉口附近留下若干机动兵力,即:河南省黄泛区以西的地方,概予放弃;为了占领武汉三镇附近地区,预期北自武胜关、南迄岳州附近构成一条持久战线;在武汉以东的长江南岸,主旨限于控制沿江岸的各要点。3。 广州作战的目的,在于一面切断蒋政权的主要补给线,一面使第三国,特别是英国的援蒋意图受到挫折。因此,本次作战根据以下各点进行指导:(1) 采取急袭方式,果敢迅速攻占广州。(2) 以后在广州附近,切断粤汉线、珠江、西江的交通,采取紧缩持久的态势。4。 在原则上,除了汉口及广州作战外,不再进行扩大战局的作战。”其政略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在攻击汉口以前,预料国民政府方面会提出和议;又在攻击广州之后,预料国民政府和某第三国会相继提出和议。对这两种动态,要努力因势利导,重新调整日华关系,及时结束这次事变。”“下一时期的军备对象确定为苏联,在国力、军备上的安排,暂时(大概到昭和16年为止)以陆主海从为原则。”“加强日、德、意合作,以便于结束这次事变,同时造成有利于我方对苏联的国际形势:1。 促进签订日、德、意同盟。2。 加强对德、意的贸易并授予德、意在中国的权利,策划经济合作。3。通过对南洋殖民地问题的处理,刺激国际形势,并加以因势利导。”“秘密研究准备处理英国在华的既得权益,抓住解决事变的关键:1。 除华北和上海外,作为处理英国在华既得权益的基本观点,一般以恢复原状为原则。2。 作为牵制英国的一种策略,关于华中的货币制度,采取日、英、华共同合作方式”等。〔5〕总之,日本的战略和政略都是以迅速结束战争为中心而制订的。
由于国民政府并未因日本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府声明”而断绝与日本的联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及其下属第一科(日本科)科长董遵守仍来往于香港、东京、汉口间暗中进行“和平”活动;而近卫内阁改组后新上台的外相又是与蒋介石和张群均有旧交的宇垣一成,所以当宇垣发表声明说“中国方面有根本变化时,可能考虑和平问题”时,张群首先致电祝贺宇垣上台,并提出求和试探,表示汪精卫或他本人可以出面与日本谈判。宇垣考虑汪、张二人是人所共知的亲日派,由他们出面反而不利于和谈,因而希望由孔祥熙出面。6月23日,孔祥熙派秘书乔辅三去香港,与日本总领事中村本一会谈。6月24日,日本五相会议决定了《今后指导中国事变的方针》:军事打击与政治诱降双管齐下,要求集中国力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的目的”,同时“不妨根据条件接受”和谈。〔6〕7月8日,五相会议又确定了诱使国民政府投降的具体条件:一是使国民政府合并于新兴的中国中央政权(指伪政权),二是改变国民政府名称或改组旧国民政府,三是放弃抗日容共政策,采用亲日、满与反共政策,四是蒋介石下台。日本政府当即训令中村向乔辅三提出上述四条,以及与陶德曼调停时日本提出的基本相同的条件。7月12日五相会议还决定了《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其方针是:“为使敌人丧失抗战能力并推翻中国现中央政府,使蒋介石垮台,应加强目前正在实行的计划”。其实施的纲要是:“1。 起用中国第一流人物,削弱中国现中央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抗战意识,同时酝酿建立巩固的新兴政权的趋势。2。 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设法分化、削弱敌人的战斗力。3。 利用、操纵反蒋系统的实力派,使在敌人中间建立反蒋、反共、反战的政府……”〔7〕7月15日乔辅三回到汉口,孔祥熙与蒋介石密谈。18日,乔向中村也提出了蒋介石的和谈方案:一是中国政府积极实现对日亲善,停止一切反日行动,希望日本也要为远东持久和平、为改善中日关系而积极努力;二是通过签订中、日、满三国条约,间接承认“满洲国”;三是承认内蒙古自治;四是华北特区划定甚难,但中国承认在平等互惠基础上开发华北经济;五是非武装地区问题,要待日本提出具体要求后解决;六是反共问题虽未充分讨论,但终须清算与共产党的关系,关于是否加入防共协定或缔结特别协定问题,须进一步研究确定;七是中国目前很穷,无力赔款。〔8〕这一方案基本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仅重庆政府参加或合并于伪政权及蒋介石下台两条未能接受。为此,双方僵持不下,谈判陷于停顿。国民政府产生这种妥协的思想并不奇怪。毛泽东在6月初就指出:“估计到某种时机,敌之劝降手段又将出现,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但是大势所趋,是降不了的,日本战争的坚决性和特殊的野蛮性,规定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9〕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日本内部对诱降方针产生分歧。由于日本军方坚决反对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近卫首相在军方压力下屈从军方意见,停止暗地的和谈活动。国民政府于9月1日撤回了谈判代表,此后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号召。
二、 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保卫武汉的作战准备
南京失守前,国民政府迁至重庆,但其军事统帅部的军事委员会及许多重要部门则迁至武汉领导抗战。统帅部接受了淞沪会战及南京作战的经验教训,并吸取了南京国防会议上中共代表提出的部分建议,军事委员会于12月在武昌拟订了抗战的《第三期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为:〔10〕
第六部分: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 3
第一方针
国军以确保武汉为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之目的,应以各战区为外廓,发动广大游击战,同时从新构成强韧阵地于湘东、赣西、皖西、豫南各山地,配置新锐兵力,待敌深入,在新阵地与之决战。
第二指导要领
(一) 各战区
1。 划定各战区范围,并选定根据地,以面的抵抗,对敌之点或线的夺取,使不能达速战速决之目的,而消耗疲惫之。所有在各区之军队及行政、党务各机关,无论在何情况下,绝对不准离开原战区,东击西应,奇正并用,以收长期抗战之效。
各战区根据地,应利用地形,构筑工事,集积粮秣弹药,讲求连络通信方法,以备独立作战。
2。 现在我军战法,应于硬性之外,参以柔性,务在交通要线上,纵深配置有力部队,使任正面阻止战斗。同时组织训练民众,使联合军队,共同施行游击,以牵制、扰乱、破坏敌之后方。前呼后应,敌攻我正面,则游击队由各方进击;如攻我游击队,则不与决战,使其前进迟滞。
3。 为达迟滞敌军之目的,各战区之公路,现在即予破坏(在我第一线内30或100公里之后方者)。
4。 令各省将碉堡立即拆毁,以所得材料,为构筑工事之用,并将全国各地城垣同时拆除,因我现在既不能借之以拒敌,转资敌将来利用以御我,必使我游击、攻取均感困难也。
5。 对于预期在广东方面上陆之敌,责成余副司令长官,以两粤之力量击攘之。不得已时,应据守粤北山地,与中央连系,使我作战容易。
(二) 决战地带
1。 决战地带选定如左(下):
南段莲花、萍乡沿湘赣边境之桐木、东门市、龙门厂、通城、羊楼司之线。
北段太平镇、河口镇、新府集、武胜关之线。
中间武汉附近构成要塞,其东部之湖沼地带则予开放。
本地带应依机动防御要领指挥作战。敌如直趋武汉,则我利用湖沼之障碍及要塞之抗力,以限制敌活动,主力向其两翼转移攻势。敌如向阵地正面攻击,即就阵地与之抵抗。各战区亦须依游击活动,以与主力作战相呼应。
在此地带之各县县长,应以军人充任,俾得组织训练民众捍卫地方。
2。 前进阵地选定于赣江左岸清江亘九江之线,江北则沿鄂、皖、豫边之黄梅、□破炉(按:可能为今安徽黄梅东北的破凉亭)、立煌(今安徽金寨)、经扶(今河南新县)等线山地构成之。
3。 兵力决定如下表。(略)
4。 兵团部署:
甲、 配置新锐兵力为使决战地带战斗有利,应以新锐部队配置于重要各地。
乙、 各省保安团队,多有曾训练堪任战斗者,应改编为正式作战部队。
丙、 补充整理经战部队为恢复精强能战部队之战斗力,应分调各师于表列(附表略)各地,整理补充,同时准备尔后之使用,以任该地附近之作战。
丁、 各省尚可调集之部队,应调集决战。
5。 阵地之编成要领。(略)
6。 工事之构筑部队。(略)
(三) 长江及武汉之守备
1。 湖口以西、武汉以东之各要塞,应力事增强,并统一指挥,以江防总司令统兵守备之,并加封锁。
2。 武汉之守备,以20个团(5师)担任之。
3。 设武汉卫戍总司令,任保护核心之全责。
以上使用部队及作战计划,另定专案。
(四) 交通通信兵站(略)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开封召开的第一、第五战区团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上,曾对当时的战略构想及战术运用做过阐述。他说:“我军的战略是什么呢?简单明了的讲起来,就是东面我们要保持津浦路,北面要保持道清路,来巩固武汉核心的基础。大家知道自从上海、南京失守,我们惟一的政治、外交、经济的中心应在武汉,武汉决不容再失,我们要维持国家的命脉,就一定要死守武汉,巩固武汉;但我们要巩固武汉,就要东守津浦,北守道清。如果津浦、道清两路失守,武汉就失去了屏障;屏障失了,武汉就受到威胁。所以津浦、道清两路,我们无论如何要抵死固守,决不容敌人进犯。我们如何才能够巩固这条道路呢?……一定不好呆着不动,坐以待敌,必须积极动作,对威胁我们的敌人采取攻势,必须严密监视敌人,时刻保持主动地位……或从正面冒死突进,或由侧面绕道截击,或迂回包抄围攻歼灭,或纵兵深入断敌归路……陷敌人于被动,使他顾此失彼,应付不暇。如此我们才能固守,才能够借津浦、道清两路来屏障武汉。武汉重心不致动摇,国家民族才有保障。这就是我们的战略。”〔11〕
第六部分: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 4
1938年1月17日,军事委员会为适应作战中心向华中地区转移的形势和新的战略方针的需要,重新调整了部署,将全国划分为6个战区和1个武汉卫戍总司令部。6个战区分别是:第一战区程潜,辖平汉路及陇海路中段,所属部队主要为宋哲元等2个集团军及战区直属部队;第二战区阎锡山,辖山西、绥远及陕北,所属部队主要为卫立煌部南路军、傅作义部北路军、朱德部18集团军及战区直属部队;第三战区顾祝同,辖江、浙,所属部队主要为刘建绪等4个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