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

第103部分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第103部分

小说: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以一路由合肥经六安、潢川趋信阳,以图截断平汉线,再转而南下进逼武汉;或待陇海一路占领郑州后,再沿平汉线南下取信阳、武胜关,同时以一路由合肥、六安经商城、潢川,再转经麻城、黄安,与平汉路之敌会攻武汉。    
    (3) 以一路沿长江北岸经大别山脉南麓,由安庆、太湖、宿松、黄梅与海军协同而会攻武汉。    
    再,敌若兵力许可,则待浦信(合肥、六安线)及平汉两路作战得手后,更转移一部兵力沿京赣、浙赣两路直趋南昌、长沙或九江登陆,沿南浔路进攻南昌,以截断浙皖我军之后方联络线。    
    敌无论取上述判断中之任何一策而彼占领南昌后当向长沙、武汉前进,此时敌或以一路沿浙赣攻长沙,或由南昌往武宁越幕阜山脉而逼武汉;或两路并进,当视情况而定。惟根据敌之兵力及时间性之关系,并过去攻南京时之策略而论,则似由江南方面西进之一路公算甚少,盖浙、皖、赣边区地形复杂,利于守不宜于攻。敌果若由此方而来,则必须甚大之兵力与时间,在以速战速决为主义之敌军未必由此。又彼攻南京时亦仅能由江南方面包围,如江北一路兵力始终甚单,惟当时因我扬州、六合方面备而不周,故微弱之敌得略有进展而已。至由九江登陆而攻南昌,占领南昌后再转长沙、武汉前进,则仍需较大之兵力,且在未将浙皖方面之我军压迫之前,则不能不顾虑其侧背而冒(贸)然向武汉直入也。且该方面路迂而缓,费时必久,故判断敌之将来必先图略大江以北之地域而继以攻犯武汉也。    
    至闽粤方面,则判断敌为牵制扰乱之行动,惟对粤因欲阻我海上交通之关系,敌或有以一部实行登陆以图封锁我海口之企图,证以日来之情况或有可能。    
    乙、 我军作战之预测:    
    根据上述之敌情判断,更按国军目前之配置,将来我军之作战,若处处得手自无容(庸)言,倘就不利方面一加考量,则我各战区在不得已情况下当成如下之局势,即第五战区在安庆方面之部队将沿江北岸,在合肥方面之部队或将沿浦信线向西移;在津浦路方面之部队,或沿陇海路西移,或由徐州、商丘西南转向亳州、淮阳而转移至平汉线郾城、信阳间。至江南方面,第3、第7两战区将形成浙、皖对东及沿江对北之两正面。    
    2。 目前应有之筹划    
    由前述之假想,我应未雨绸缪,预为适切之筹划。若就全盘言,将来之战况,果如我所不利之假想而推移,则此时由湘赣至幕阜山脉至豫鄂皖境内之大别山脉,尤以在大别山脉之东、北两正面应预为布置,盖该方面预想为将来之主战场也。    
    按现在丁炳权、刘膺古、徐源泉、孙连仲及关麟徵等部原配置对于各要地均已预有准备,且位置甚适当。刘膺古部可就现在位置积极准备将来对南(沿江)、北(麻城、黄安方面)两方面均可策应。又徐源泉部似以推进至双门关、经扶、大胜关一带为宜。敌若分由商城、潢川趋麻城、黄安时,则可凭险固守;若由潢川趋信阳时,则可侧击其背。此外信阳虽有布置,但武胜关为鄂北门户,敌若由西进攻信阳之同时,以一部由罗山南下,则武胜关之险难保,而鄂北门户已去,敌将直窥堂奥矣。此宜注意者也。    
    3。 为确保武汉应有之准备    
    (甲) 关于作战指导者:    
    武汉已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惟武汉三镇之不易守,而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之无险可守,尽人皆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可久战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东守宿松、太湖,北扼双门关、大胜关、武胜关诸险,依大别山脉以拒敌军,并与平汉段之积极行动相呼应。若敌悬军深入,则可临机予以各个击破,或在大别山预为隐伏,待其深入,出奇兵以腰击之,如此方可制胜,方可以确保武汉。否则据三镇而守,于近郊而战,则武汉对我政治、经济、资源上之重要性已失所保者,仅此一片焦土而已矣。且受敌之包围,则势如瓮中之鳖,困守南京之教训殷鉴不远,故欲确保武汉而始终保持武汉为我政治、经济、资源之中枢,则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如1914年秋季欧战时东战场之作战,德国在该方面的兵力仅为一部,为确保其柏林首都,且初有退守外克塞尔河之计划,待兴登堡将军莅临后,不惟不采此消极之策,抑且作惊人之举,盖鉴于俄第一、第二两集团军为马祖尔湖所分离,乃决心转守为攻,集结优势兵力于南方而造成坦能堡之空前歼灭战。迨百余战,德军在东战场始终占于有利之地位,使西战场德军无后顾之忧,而柏林得以无恙也。但德军若依当初计划退守外克塞尔河,则东战场之资源既失,而首都之能否安全保障亦成疑问也。虽以衡目前之形势未必为当,但其以攻为守之精神则一也。而我万不得已而战于武汉近郊时,亦于武汉以北地区,如孝感、花园及广水、武胜关间配置重兵,使成犄角之势。敌若以主力趋武汉,则可依武汉之既设工事坚韧抵抗,以吸引敌之兵力,同时由孝感、武胜关间击其侧翼;敌若不直攻武汉而先攻武胜关、孝感时,则以武汉之守备部队出击,是为中策。如1914年马尔纳河(马恩河)会战,法军依其巴黎要塞为依托,待德军由巴黎东侧侵入时,仍由左翼转移攻势,击德军之右侧背,结果德军不支而退,亦属良好之战例。    
    


第六部分: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中国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及兵力 2

    (乙) 关于战区问题者:    
    欲确保武汉,则黄梅、英山、罗田、麻城以至信阳各部作战之行动,均有直接的关系,且该地带部队之作战,亦即为武汉中枢外围之作战是也。故将来此方面各部队之作战指挥,必须与武汉守备部队统一于同一指挥官之下,方能收指挥灵活、协同一致之功。基此见解,拟将岳阳、通城、武安、德安之线以北及由襄樊、桐柏、长台关(信阳北)、息县、固始之线以南定为一预备战区,并将现在此地区内之部队,如刘膺古、徐源泉、孙连仲等部统归此预备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俾可先行充分之准备,而收战时如臂使指协同一致之效果。    
    (丙) 关于地方行政者:    
    在全面战争原则下,所有地方之物力、人力以及全民之抗战精神,均应纳入抗战元素中,因此地方行政如教育、经济之设施,物资、交通之统制,公用机关之管理,轻重工业之指导,及人民服役之规定等,均应在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统一办理,以资迅捷而应非常,否则彼此牵制,动辄掣肘,未有不偾事者。    
    上述内容可概括为以下数点:    
    ——日军下一攻略目标最大可能为武汉。    
    ——武汉为我所必守。但守武汉必须利用武汉外围广大有利作战地带进行周旋。    
    ——防卫武汉必须调整机构,将军事、行政集中在一个指挥机构之下,以统一步调。    
    ——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早作战争准备。    
    1938年5月20日,也就是日军占领徐州的第2天,军事委员会从上海方面得到情报,说日军可能分3路进攻武汉:“华北军出信阳南下,华中军出六安、安庆西进,海军溯江而上”。28日,又得到情报,说日军在徐州作战结束后,“无休息整理意,海军业已发动轰击我沿江阵地。沪军部谓半个月内可抵汉”。29日,又得天津方面的情报(从日本特务机关得到的消息),说日军“今后对华作战计划,以武汉为目标,即将开始其对武汉攻略之外线作战”。而此时第一战区在豫东的作战不顺利。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豫东守军向豫西山地作战略转移,并秘密决定决黄河堤制造水障,阻止日军西进。同时积极筹划和准备武汉会战。6月6日,蒋介石任命薛岳为武汉卫戍区第1兵团总司令,解除其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职务。至6月中旬,日军被阻于黄泛区以东。徐州会战完全结束之时,第一战区程潜所部主力已退至河南信阳以西,第五战区李宗仁所部退至鄂豫皖边境大别山一带,第三战区顾祝同所部仍驻九江以下长江南岸一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适应当前战局形势,增强指挥机构及作战能力,再次调整战斗序列,组建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仍兼武汉卫戍总司令),下辖第1、第2兵团,负责长江南岸的作战。第五战区负责长江北岸的作战。两战区协同作战,阻止日军西进。两战区的作战地境大致为沿长江之线,但沿江北岸的武穴、田家镇部分及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归第九战区统一指挥。    
    第九战区和第五战区根据军事委员会保卫武汉的意图,结合本战区的地理条件、兵力任务及敌情判断等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了部署。第九战区以第1兵团防守德安至南昌间南浔路及鄱阳湖西岸地区,阻止日军进攻南昌及迂回长沙;以第2兵团防守德安至九江和田家镇以及长江沿岸地区,阻止日军西攻岳阳,并将有力部队分别控置于武宁、通山、咸宁等附近地区,以备随时策应各方面之作战。第五战区将所部区分为右翼、中央、左翼、苏北及第二线5个兵团,以右翼兵团防守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丘陵湖沼地区及纵深中的广济至浠水之线,以中央兵团防守太湖、潜山西北山地,以左翼兵团防守大别山北麓至淮河间地区,苏北兵团仍任敌后游击任务,第二线兵团控置于黄陂、麻城一带。    
    6月18日开始,日本海军溯江作战部队与第106师团一部协同,攻占荻港,遂即沿江向马当方面进攻。武汉会战的外围战斗已经展开。军事委员会于6月下旬拟出了当前抗战的作战指导方针:“国军以各一部守备华南海岸及华东、华北现阵地,并积极发展游击战,妨害长江下游之航运,牵制消耗敌人。另以有力一部支援马当、湖口要塞,迫敌在鄱阳湖以东展开,妨害敌溯江向九江集中。国军主力集中武汉外围,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地障及长江两岸丘陵、湖沼,施行战略持久。特注意保持重点于外翼,争取机动之自由。预期在武汉外围与敌主力作战四个月,予敌以最大之消耗,粉碎其继续攻势之能力。”〔21〕为了使武汉三镇的核心阵地能进行持久的作战,成为与友军协同实施攻势转移的支点,军事委员会还指令第九战区在武汉三镇及其近郊控制不少于5个步兵师的兵力,按统一的计划和部署,从事工事构筑,加强战备。同时指示第五战区:当前的主要任务在阻止日军的西进,应以有力的一部在皖南加强江防,集中兵力于东流、马当间,准备阻止日军登陆,直接协助江防军作战;并在浙、皖敌占区进行深入、广泛的游击作战,牵制日军,以利于武汉保卫战的实施。    
    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军队,会战初期陆军大约有30个步兵师又1个旅、2个团、野战炮兵约3个团、要塞炮兵约2个团的兵力。以后陆续增加部队。至会战结束时,先后总计陆军约有124个师、骑兵2个旅、野战炮兵约7个团、要塞炮兵约3个团的兵力。其中仅14个师系后方增援部队,没有损耗,每师约1万人;其余部队都久经战斗,损耗甚大,虽经整补,仍缺员50%左右,每师平均约5000人。所以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陆军的总兵力约为75万人。    
    


第六部分: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中国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及兵力 3

    中国海军参战舰艇有“中山”、“永绥”号等炮舰14艘,“宁”字、“胜”字号等炮艇15艘,“文天祥”、“史可法”、“岳飞”号等快艇10艘,以及布雷艇、运输等辅助舰船,共约40余艘。中国空军参战部队,6月中旬时共有作战飞机130架(其中轰炸机38架,驱逐机65架,侦察机27架);苏联空军志愿队共有作战飞机90架[其中轰炸机26架,驱逐机(战斗机)64架]。两者总计220架。会战期间陆续补充104架,但补充架数不足补充损耗架数,会战结束时已不足100架。    
    注释:    
    〔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日本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2)第44页。    
    〔2〕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中华书局1991年中文译本,第294页。    
    〔3〕同〔1〕,第86页。    
    〔4〕日本木户日记研究会编《木户幸一关系文书》。东京大学出版会社1966年版,第324—327页。转引自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2—264页。    
    〔5〕〔日〕臼井胜美、稻叶正夫编《现代史资料·中日战争》。东京1964年版,(二)第269—270页。    
    〔6〕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1987年版,下卷第389页。    
    〔7〕同〔5〕,第189—390页。    
    〔8〕日本外务省档案,微缩胶卷S487号。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43页。    
    〔9〕《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卷第283页。    
    〔10〕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第18—20页。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引用此《计划》时文字上有所改动。    
    〔1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台北1981年版,第68—69页。    
     〔12〕见《武汉城防增筑计划》。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3〕同〔11〕,第294、295、294、300页。    
    〔14〕同〔11〕,第316—317页。    
    〔15〕本段引文引自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译本,(上)第73—76页。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