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镇起见,应由统帅部先发布命令,在日本投降期间,全国各部队应绝对听候最高统帅部调遣,凡擅自行动者一律视为叛军。”〔5〕
根据蒋介石的要求,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致电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建议命令日军只许向蒋军,而绝不许向中国共产党投降。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了这一建议,指示日本天皇下令所有在华(东北除外)“皇军”向蒋介石投降。〔6〕此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指示魏德迈通知蒋介石: 海军准备占领上海、烟台、秦皇岛各港口,“以使中国军队迅速收复失地”。[7]这正是蒋介石求之不得的事,当然完全应允,并提出要求美军派遣5个师在中国登陆,用以控制以南京、北平、广州为中心的3个主要地区,以便保证只由他的军队接受日军投降。其实,杜鲁门也清楚地知道“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中和华东仍被日本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线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并且向海边开去,那么,整个中国就将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必须采取异乎寻常的步骤,利用敌人来做守备队,直到我们能将国民党的军队空运到华南,并将海军调去保护海港为止。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8〕
第九部分:走向最后的胜利日本投降 2
在美国积极支持下,蒋介石于8月10日、11日连续发出电令,要求各战区“以主力挺进解除敌军武装”,“各地伪军应就现驻地点负责维持地方治安”。〔9〕但给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的电文却是另一种内容:“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其在各战区作战地区之部队,应接受各该战区司令长官管辖,勿擅自行动。”〔10〕8月21日,何应钦在致冈村宁次的第一号备忘录中命令日军:“凡非蒋委员长或本总司令所指定之部队指挥官,日本陆、海、空军不得向其投降缴械,及接洽交出地区与交出任何物资。”〔11〕据冈村宁次说,他依据美国及蒋介石的意图,下令所部只向蒋军投降,不向其他抗日军队投降、缴械;对非蒋军的其他抗日军队“不仅应坚决拒绝,而且应根据情况,毫不踌躇地行使自卫的武力”。〔12〕为了帮助国民党军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接受日军投降和抢占各战略要点,美国为国民党军打前站,以海军陆战队第6师进占青岛,以第1加强陆战师进占天津、北京、秦皇岛、唐山等地,并在天津建立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两栖作战军司令部,以阻止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接受当面日军的投降,尔后以大量飞机、军舰抢运国民党军到这些地方。从9月1日开始,当月就运送了14万国民党军到华北地区。
日本投降后,中国战区的受降范围为中国大陆(东北归苏军受降)、台湾及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应投降的日军为: 华北方面军(326244人),华中第6方面军(290367人),京沪地区第6、第13军(330397人),广东方面第23军(137386人),台湾方面第10方面军(169031人),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第38军(29815人)。总计投降兵力1283240人。共有1个总司令部、3个方面军、10个军、36个师团(内战车师团1个,飞行师团2个)、41个独立旅团(内骑兵旅团1个)、19个独立警备队及支队、6个海军特别根据地队及陆战队。
投降的伪军,据日军的报告,南京伪国民政府所属部队(绝大多数为国民党军投降日军的)计15个军、52个师、9个旅及特种兵,共约282万人;华北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所属部队计13个集团(相当旅) 及炮兵、工兵等,共约55万人;伪蒙军计9个师及直属部队,共约14万人。以上合计约351万人。这仅是冈村宁次报告的所谓正规伪军人数,实际上伪军远远超过此数。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统计,仅所接收的伪军就有24个军、64个师、13个旅及其他134个较小的单位,共计683569人,枪357254枝。
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共划分16个受降区。其受降长官、受降地点及日军投降代表、部队集中地点分别为:
河内区第1方面军司令官卢汉
日军第38军司令官土桥勇逸集中于越南北方(具体地点由卢汉指定)
广州区第2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
日军第23军司令官田中久一集中于广州及雷州半岛
汕头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日军第23军司令官田中久一集中于汕头
长沙区第4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
日军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集中于长沙、衡阳
南昌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日军第11军司令官笠原幸雄集中于南昌、九江
杭州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日军第13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集中于厦门、杭州
京沪区第3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
日军第6军、第13军司令官十川次郎、松井太久郎集中于南京、上海
汉口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
日军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集中于汉口、武昌
徐州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
日军第6军司令官十川次郎集中于徐州、蚌埠、安庆
平津区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集中于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
太原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日军第1军司令官澄田四郎集中于山西(具体地点由阎锡山指定)
郑州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
日军第12军司令官鹰森孝集中于郑州、洛阳、开封、新乡
郾城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日军第12军司令官鹰森孝集中于郾城
济南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
日军第43军司令官细川忠康集中于济南、青岛
归绥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
日军驻蒙军司令官根本博集中于包头
台湾区台湾行政长官陈仪
第九部分:走向最后的胜利日本投降 3
日军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集中于台湾(具体地点由陈仪指定)
至1946年2月,绝大多数日军已缴械完毕。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统计,收缴的日军主要武器装备有步骑枪685897枝、手枪60377枝、轻重机枪29822挺、各种火炮12446门、战车383辆、装甲车151辆、军用汽车(包括特种车辆)15785辆、军马74159匹、飞机1068架(内堪用者291架,待修者626架,不堪用者151架)、军舰26艘(每艘90吨至1000吨),另有快艇、炮艇、潜艇计29艘。以上不包括伪军的武器装备(大多数伪军一变而为国民党军,仅少数缴械)。
国民党利用其合法地位完全垄断了受降,而在敌后,坚持8年抗战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等全被排除在受降之外。不仅如此,国民党还诬蔑抗日人民武装为“奸匪”,企图以收缴和美国援助的大量日械、美械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军以及收编的大量伪军一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其实早在日军投降之前,国民党就决定消灭人民抗日武装了。1945年5月22日,配合盟军登陆的《东南战场作战计划》呈给蒋介石。其主要内容为:〔13〕
第一方针
1 东南战场为期与盟军会师之目的,应即划分剿匪区,集结必要兵力,以军事为主、党政为辅,先积极剿灭防线内及沿海、沿江各要地之奸匪,再于沿海、沿江各要地挺进有力部队,彻底建立以军事为主之党政军一元化据点,准备接应盟军之登陆。
第二指导要领
2 各战区应以剿灭奸匪、接应盟军登陆为主任务,以保守根据地为副任务。针对实况,划分剿匪区,集结必要兵力,配合党政、地方武力、敌后游击队及运用伪军,限制奸匪之活动区域而逐次剿灭之。
3 挺入敌后沿海各要地之部队,应彻底以军事为主,建立党政军一元化据点,并运用伪军,广为巩卫据点之外围,绝对清剿奸匪之潜伏。常备必要译员及向导,准备接应盟军之登陆。
4 对于敌我中间地带大股奸匪之清剿,应针对敌、匪、我之态势,集结必要兵力,妥为部署。一面以稳扎猛打之原则,依碉堡构成坚固地带,区分为进剿部队及守碉部队,逐次推进而剿之;一面防制敌之流窜,以免妨害国军之进剿。
并具体部署了第三、第七、第九战区的“行动准据”。蒋介石于28日批示:“仰严督各战区积极实施。务于限期内完成任务,并将督剿情形随时具报。”〔14〕
正是由于国民党的上述决策,严重影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局势的发展。
但人民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公正的选择。
注释:
〔1〕《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77—78页。
〔2〕日本太平洋战争研究会:《日本最长的一天前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译本,第6页。
〔3〕〔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译本,第1638页。
〔4〕转引自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台北1994年版,第12册第114页。
〔5〕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临时)档案2567号。转引自罗焕章、高培《中国抗战军事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6〕〔7〕美国陆军部: 《在中缅印战区时已不多》,第381页。转引自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8〕《杜鲁门回忆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中译本,第72页。
〔9〕秦孝仪:《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1984年版,第37卷第309页。
〔10〕同〔4〕,第142页。
〔11〕同〔4〕,第175—176页。
〔12〕《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中译本,第15页。
〔13〕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140页。
〔14〕同〔13〕,第141页。
第十部分:后论战略决策 1
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终于在世界人民的支援及反法西斯盟国的配合下获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一改近百年来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的主要战争中屡屡失败的历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各阶级、各政党和各族人民(包括广大爱国侨胞)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因而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由各阶级、各政党和各族人民及广大爱国侨胞共同奋斗获得的。仅就战场上的作战而言,抗日战争的胜利则主要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分别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同奋战获得的。为了全面地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有必要对正面战场作战的主要经验、教训作一简略的论析。
一、 战 略 决 策
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的抗日战略总方针,或者说一般的方针,是“持久消耗”战略。这一战略是随着中日关系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直至全面抗战开始后才逐渐形成、确立的;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似乎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就有了基本的战略构想。蒋介石明确地说过:“自从九一八经过一·二八以至于长城战役,中正苦心焦虑,都不能定出一个妥当的方案来执行抗日之战。关于如何使国家转败为胜、转危为安,我个人总想不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只有忍辱待时。”〔1〕当时连抗战的决心尚未定下,怎么可能产生抗战的战略构想?那一时期国民党对日本的根本方针其实就是忍让妥协。虽然蒋介石也曾说过“不断抵抗”、“长期的抗战”之类的话,但把这些泛泛之言上升到战略决策的高度,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1935年,日本公开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使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了要求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八一宣言”。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军追击红军入川。蒋介石到四川,认为“找到了真正可以持久抗战的后方”,这时国民党才“致力于实行抗战的准备”,〔2〕才产生了抗日战略的初步构想。当时蒋介石设想的对日政策指导方针是:“一面呼吁和平,期求集体安全,一面整备国防,充实军备,至和平绝望时期,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3〕至于如何达到持久战的目的,则尚无明确的设想。
1936年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秉承蒋介石的意图,在拟制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将作战指导要领写为:抗日战争“虽守势作战,而随时应发挥攻击精神,挫折敌之企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