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商与热情: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谈成长
时间:2003年11月10日上午9:00—12:00
地点:嘉里中心
被采访者:李开复微软全球副总裁
采访者:张维特《中国图书商报》副主编
晏礼中《经济观察报》记者
严平《成长》一书策划人
国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的新书《成长》刚一面世,恰遇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到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五周年成立大会。出于对成长话题的关注,李开复博士兴致很高地回答了采访者的一些问题。
问:你是怎样看凌志军先生《成长》这本书的?
答:成长是一个教育话题,是一个学生、家长、老师——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极为关注的话题。我对这本书的关注和支持,超出凌先生前一本书《追随智慧》。《追随智慧》谈的是一批优秀的中国人如何创出一个优秀的研究机构;对做研究的人最有启发。而《成长》谈的是这一批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能够让每一个家长、学生、老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会更好。
凌先生经过引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来强调《成长》的重点:自由、热爱学习、情商的重要。《成长》读起来像是有趣的小说,但是每一章节的后边都有重点的总结,一个家长可以知道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孩子,一个老师可以知道该怎么样来完善自己的教学,一个学生可以知道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
《成长》不但是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它也是中国应该关注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将必然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关键就在它能否在教育方面赶上西方。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的人都向往着美国的教育,不但博士、硕士想到美国读,而且近年来连本科、中学、小学都想送出去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就在它能经过它的教育系统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再经过它的强大的企业留下了这些人才的大多数。在任何成功的美国企业,你都会看到众多的优秀华裔、印裔、英裔、加裔等员工。他们都是多年前被美国的“教育系统”吸引来的。美国的“教育系统”不仅仅涵括它世界级的学校,也涵括了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发挥潜力和追寻孩子的爱好、更涵括了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增进情商等的“教育文化”。中国若想成为世界的科技强国,必须改变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而这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凌先生对《成长》的期望:“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问:凌志军《成长》一书中提到的E学生包含了三个概念:快乐(Enjoy),高情商(E。Q),卓越(Excellence),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学生的情商的?我之所以这样提问,是因为在中国,学校和家庭往往重视智商而忽略了情商。
答: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情商包括了人际关系、团体精神、自觉心、同理心、激情。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家都知道智慧的重要,但是情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智商。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的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这研究发现对主管工作业绩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这说明,智商略逊他人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反之,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
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忽略了情商的培养。比如说,应试心态造成学生每天拼命的读书,把成绩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没有时间交朋友,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私的人,而与“团体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问:情商可以学习吗?
答:情商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的学习,而是经过自我的评估、自己定的目标、有恒的往目标迈进。首先,自我评估是去理解自己情商在哪方面欠缺。因为情商更多是别人如何看你,所以它不是自己能看清楚的。我建议可多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多吸取别人(尤其是情商高的人)的意见。在美国公司有一种的360度意见调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合同时作多方面的调查。因为它是匿名的,经过它往往能启发更真诚的表态。若很多人同意一个缺陷,那这个缺陷确实更可能是严重的问题。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是的调查,同学们仍然可以多听听老师、家长、同学的意见,或想方法得到匿名的建议。发现自己缺陷后,可以挑选合适的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商。例如:如果人际关系太差,可以定一个目标每一个月交一个新朋友;如果太含蓄、害羞,可以定每一天上课要发言一次;如果自控能力不好或脾气太坏可以请朋友在自己要发脾气时用约定的“密码”来提醒自己平静下来。也可以在每一堂课或会议后,要求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表现评估。
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经过长期的“情商培养”的练习,是可以增进情商的。但是同时我想提醒大家,每一个人有自己的自然格调,不适合过分的强求改变。当你认为你自定的“练习”压力无法承受时,你就做得太过头了。情商的培养是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你自己,而不是把你改变成另外一个人。
附录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2)
问:一个人的成长总会遇到一些烦恼?这和情商也有关吗?
答:高情商的人更能克服烦恼。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里可以看出情商的重要性:如果你什么事都要求完美,那你一定常常烦恼。如果你什么事都坚持己见的拼命,那只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自觉是能够分便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真正的智慧是把人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问:你个人的情商,哪些方面最强?哪些方面最弱?
答:我认为我较强的是我对人的诚意和宽容。我会尽力花时间理解每一个下属的每一个成就。当我夸奖一个员工时,他会理解我真的懂他的成就出色的地方。我会去想每一个人的好处,而不把一些过节挂在心上。所以有些人起初和我关系不好,但是慢慢地发现我是有诚意的,而且不会把小事放在心上,后来成为我的好朋友或伙伴。
我较弱的地方是社交能力,除了工作需要,我很少与公司同事建立关系。前一阵我雇用了一个人,他告诉我他认识所有公司里能干的人。起初我以为他吹牛,但是后来发现我对任何人有疑问时,他都能给我很好的建议。他当然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但是他确实认识很大一批能干的人。当他想打听一个人时,他可以利用他广大的人际圈子,得到准确的消息。这个例子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要求自己多花时间去认识更多的人,虽然没有急迫的工作需要。
问:《成长》一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你曾经与北大副校长陈章良在电视节目“对话”中有过一场辩论,为什么你对这个对话一直耿耿于怀?
答:我和陈校长在“人品”的评估有相当大的分歧。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等,而陈校长把人品排在前三名之外。我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如果有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公司去考虑雇用他,而陈校长愿意去用一个人品有问题但是能创新的人。陈校长认为教导人品是家长的责任,而淘汰人品是社会的责任,学校和老师不用负责。而我认为教育不止是教知识,也必须教做人。
我最耿耿于怀的不是两个人的意见分歧,而是陈校长所说的在某种程度代表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如果如此,那我希望有机会把我的看法更清晰的表达出来,也许能改变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也许能在未来帮助改进中国的教育制度。
问:尽管可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君子,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保持良好的人品是很难的问题。为什么你对人品要求这么高呢?
答:我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做圣人,而是希望每一个人都有职业道德。一个公司对人品的要求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为公司把自己的钥匙交给每一个员工。这样公司才能对员工能够完全信任,员工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人品有问题的员工可以对公司有莫大的伤害,所以绝对不能雇用这种人。
因此,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honestyandintegrity)被列为一位。诚信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问:有这种解雇的例子吗?
答:比如,在美国曾发生过一件事:美国微软有一个员工,他盗用公司的软件。他在公司内部购买一套软件,可能只要10美金,改了号码,到别的工厂做了一个新包装,出去卖几千美金,就这样他赚了两百多万。被公司抓到后,出庭前羞愧的自杀了,这是个很极端的事情。不过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美国人是很注重职业道德的。
问:如果一个人在公司做一个伪君子,在公司外人品很差,是不是可以接受?
答:公司对员工在公司外的私人行为不会过问。但是从成长、做人的角度,我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可以接受的。在这个世界,要保持好的人品,无论如何艰难也要坚持。其实,这也是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中反复说明并坚持的。所以,在青少年成长期,品德教育不能出问题。否则过了成长期,要扭转过来就很难了。
问: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中,常常谈到学生按兴趣做事,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到达卓越和成功。因为按兴趣做事和快乐地做事和快乐地做事,才会有热情。比尔盖兹也有一句话:“it’sfun”;您怎么样看?
答:在我们公司,“fun”就是热情和兴趣;这的确是从比尔盖茨个人所深信的。比尔盖兹个人的热情和兴趣可以从他这句名言理解:“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每一个人的热情在于他的兴趣。做有兴趣的事,可以事半功倍,会更有成就;做没有兴趣的事,会事倍功半,可能一事无成。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红的科系,我认为每个人应该理解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情商的“自觉”),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除了追逐兴趣之外,凌先生也发现成功的人的一个共同点是对学习本身有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希望中国人对教育能够改变的一点…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重视枯燥的死背。
附录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3)
问:从你个人的经验,家长该怎么样的提升孩子得学习的兴趣?
答:最重要的事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会和老师配合,帮助孩子自己立定学习的目标,自动自发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大女儿上的中学,每半年会要求学生立定一个学习的目标,半年后衡量有没有达到。以前我女儿比较害羞,有些问题上可是没有听懂但是也不发问。所以他就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得问题问懂,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除了发问,她上课不参加讨论。在下一个目标,她就订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举手参加讨论。
我会鼓励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她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喜欢看小说,我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靠满分。我二女儿喜欢写作和画图,我就教她用计算机写他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变成一本书,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给亲友。
对孩子没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比如有一次他考试时,有一题她认为对了一半但是被算全错。我要她去问老师,但是他说老师不会给她加分。我就用这个机会解释给她听去问老师的目的是学习,不是加分。
问:在书里,看得出你有很重的中国情结,很关注中国的学生。你父亲对你的影响很大。
答:我父亲是一个热爱中国的人。他半辈子身在台湾,但是总是心挂大陆。小时候看我父亲,不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热爱他从中国带出来的东西,为什么总是写作一些只能在香港出版的书,为什么那么期待能回到他的故乡…四川。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回到中国工作的经验,慢慢回顾,我才慢慢地理解父亲对中国的热爱。我父亲的后半辈子大多花在写作和学生身上。在他过世后,我才慢慢理解他是希望经过他的写作和他的学生影响中国未来的希望。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竟然能够延续他的遗愿,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问:你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学生?
答:我和比尔盖茨的看法是一致的。中国的学生很上进、很好学、很勤奋。他们拥有中国人传统的毅力,但是也有西方的主动的精神。他们不但聪明,而且对创新、创业都相当有热情、有天分。如果中国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教育和学习的环境,才能彻底地启发他们惊人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