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4-季节的童话-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五、六个班,使孩子们整天忙于奔波在各类培训班之中,孩子们还哪有时间找到自己的天性和快乐啊?创造性又从何谈起呢!
而在学校,教师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并不是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去引导和疏导孩子们如何发挥他们的潜能,进行独立的思考,把孩子们从小就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应试教育就是逼得学校通过升学率,在标榜着自己的教育优势,将孩子们引向了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湖南有个“神童”,母亲两三个月就教他认字,13岁考上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士连读研究生,书本的死知识是掌握了不少,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回家。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作者在文字配画中表达得很清楚:纯真与快乐。作者尤其强调,没上幼儿园的那一段时光最美好。可见,幼儿园时期的教育已经束缚了孩子自由的天性——有的幼儿园竟然给孩子要开成绩单,以学习分数的高低来分“尖子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还有的要发毕业证、照毕业照,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就过早的有了功利色彩。孩子还没有走入小学的校门就已被分了三、六、九等。那么,在以后的学习教育和生活中不言而喻地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为什么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和正在读中学的学生们,有那么多人得了抑郁症?据有关科研部门的调查,仅北京市的高校中,就有10万之巨的大学生们患有这种疾病。2004年,仅北京大学就有8人跳楼自杀。这样的惨剧背后与孩子童年、少年时期的压抑,过重的负担,不无关系!现在的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小学生、甚或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不愁衣食住行的同时,问问他们生活得到底怎么样?有几个会说他们是快乐幸福的呢?
应试教育和教育的不合理、不科学、不发达,有相当一大部分孩子,还没享受到高中的教育就被抛向社会(各地上高中的比例所限),以至于出现了上高中比上大学还要艰难的反常局面:每年的中考,有多少本该在学校学习的孩子被拒之校门之外,又有多少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个高中而奔波!好容易考上了高中,家长又为择校、分班、转班,忙得不亦乐乎!那么被拒之高中大门之外的孩子又何去何从呢?
一面是被抛向社会的未读得上高中的孩子们,一面是上了大学,心灵也不健康的大学生们,尽管这部分学生的人数并不占绝对比例,但马加爵事件的悲剧,绝非个别:全国高校中目前已经出现了多少个马加爵?据报道某医科大学的一位女生因偷打同室好友的小灵通,怕话费被好友发现,而将同室好友连砍数十刀。
为什么我国的孩子在中小学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考试成绩很突出,但大学毕业后就很少有出色的科学家、发明家了?这孩子从小就被压抑、就被摧残,有着直接关系!
漫画中有三处孩子坐在书桌前的画像,作者通过脸上不同的表情,表达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一幅是孩子高兴的回忆着童年时的快乐,第二幅是坐在书桌前伤心的想着背上沉重的书包,他的心几乎破碎,第三幅是站在书桌前,怒发冲冠的发出了呼声:修补自己天真无邪的童心。这是对当今的教育制度的质疑,作者通过自己洞察日常生活的超长悟性和出色禀赋,提出了疑问:快乐与成功矛盾吗?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优秀与快乐并不矛盾,心灵的自由可以带来潜能的充分发挥,纯真与快乐是我们的本性,不要让它们远离我们。这样的呼吁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带有共同呼声的。
作为清华大学大三学生的作者,以这种形式向世人发出呼喊,我看了《季节的童话》这幅文字配画时,不由自主地内心深处也喊出了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时喊出的那句话:救救孩子!
自动化系学生。
总序诗的世界
—《季节的童话》的诗意美
秦庚
和现实的许多东西一样,诗也有真诗和伪诗之分。真诗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是真的。伪诗则装腔作势,空有其表,或故作高深,旁征博引,或为文造情,图解政策。《季节的童话》是杨昊从初中到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真实记录,是有感而发的真诗。现在人们多用“绿色食品”来区别那些用激素、生长素(抑或注水、注染料)等改变农作物的生长时间、生理属性的做法,人们害怕了,怕被“污染”。杨昊的《季节的童话》是绝对的“绿色食品”,丝毫也不搀假。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秘密的金库,如果只供我一个人欣赏,实在是一种浪费呀!这日记,就像森林中落下的金叶子,我捡起来,收集起来,夹在我的记忆中,作为成长的书签。……啊!从初三读诗的时侯起,我就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了。”幻想,是真实的,一个人拥有多少“幻想”,他的诗就会有多少。
最近,著名作家陈忠实送我一幅书法,四尺整张只有两个大字—“作真”,他批评时下“作秀、作态、作嗲、作乖、作伪,只缺一个作真”!“作秀、作态、作嗲、作乖、作伪”是演艺界的某些弊端,现在有趋势向文化界靠拢,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季节的童话》在这时发表了,这是一个“作真”的好榜样!
杨昊的《季节的童话》是他的日记,因此无论散文、童话还是诗歌,都是有感而发的,都是真情实感的产物(这也注定了文章的局限性,下述)。作者在日记中说:“我怎么能写出如此美妙、天真的日记呢?这些日记基于生活,却又巧妙地逃避了烦恼,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或者叫梦想吧。”是的,这是一个作梦的时代。梦,梦想,永远伴着童年。会做梦也是一种专利,梦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大书法家欧阳中石最近在“艺术人生”中说:“玩是一种艺术,要会玩。如果在玩中把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岂不更好?”
“我的思想,不,不是思想,而是隐藏在我心中永久的梦幻与童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我提起笔来,写下这快捷的音符,一幅一幅的童话般美丽的景象就又清晰地展现在了我的前面,来不及思考,就已落在纸上。有时,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来的,就显身了。这真是让人奇怪,难道那么几篇优美的文章会激发出我永藏心中的写作的灵感?真让我感到惊讶。”(引自《文思》)是的,是“灵感”。这种情况是少有的,作者必须抓住它!抓住它的方法由作者确定。依我所见,要抓住它的方法,录音最直接,还有绘画。这近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解释,有时会弄得人神魂颠倒。
还是回到现实中来。
我很欣赏《夜观流星雨》、《月夜》、《年龄的畅想》等等,都是好诗。
《夜观流星雨》完全是纪实的,作者以少年的视角完整地记录了“夜观流星雨”的全过程。
凌晨三点
我悄悄从床头爬起
穿好衣服
披上爸爸的皮大衣
皮衣一直没过我的双膝
拿起小手电
心里掂量着
夜里独自出去
会不会遇上“鬼”
我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只是寥寥数笔,就将一个“观流星雨”的孩子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来,这真是“神来之笔”,可以看出,作者是毫不费力的。此后又撷取了观流星雨的孩子(我)的遭遇,很简单,作者可以运用“无中生有”地任意挥洒,“操场上传来一片嬉笑声/少男少女们正在欢笑/只要出现一颗流星/他们就欢呼好一阵
笑声就像是一首歌
将寂寞的夜变得神秘可亲
将四周的黑暗变得深邃迷人
作者“夹叙夹议”式的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的手法运用得极好。可以看出,杨昊的叙事能力很不一般。杨昊有驾驭叙事诗的能力。
《月夜》虽短却写得很好,还有《相信自己》、《心情日记》等也不错。《月夜很短》这里全抄如下:
月亮女神俯瞰着山冈
晶莹的雨丝从天而降
清澈的目光中
一群孩子在捉迷藏
美丽的天空下
他们仿佛在飞翔
月光洒下缕缕银光
仿佛是天使拿着竖琴弹唱
应和着这群孩子
他们无比欢畅
老实说,这首诗没有多少内容,空得很。但它出自一位少年之手,一股清新、纯真的氛围扑面而来(扑面而来!)你不得不“刮目相看”。实实在在,读着这样的诗句,那节奏、那韵律,很自然地想起了海涅《诗歌集》中《晕船》的某些章节。我很欣赏这种明快的,积极向上的节奏和旋律。
前已述,因为《季节的童话》是日记体的,是有感而发的,不是虚的,但这也注定了文章的局限性,大画家齐白石在谈到艺术规律时指出“应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也就是“实”与“虚”,太“实”太“虚”都不好,“实”与“虚”之间要有个“度”(这个“度”要作者自己把握)。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现在讲的“多侧面”、“多角度”、“多意象”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朦胧”,有意朦胧,有句朦胧,意朦胧就是多意象,可以理解。“句朦胧”就麻烦了,弄得不好连自己也不明白了。纵观杨昊的诗,很通顺,很明白,很传统,路子很正。不足之处如上所述,再加上一点现代意识,再加上一点朦胧色彩,我看就会很好了。不要紧张,不要大惊小怪。少一点概念,多一点形象。已经很好了,还会更好的。
总序踏梦归来话快乐
——读《季节的童话——一位清华学子的心迹》有感
惠泰
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利丹曾经讲过一个哲学故事:
一头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绝对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始终站在原地不能举步,结果只好活活饿死。
这则典故是一位清华学子在展示自己学习成长心迹过程中的一篇体会之作,高考前夕在报刊上发表时,作者明言:千万个学子想步入知名学府,却又不知如何调整自己心态,正在犹豫不绝时,有效的作法就是:抓住时间,确定目标,切断退路,不做布利丹毛驴!银川一中一位正在备战高考的学子看到文章后,立即将面前一堆乱七八糟的书籍锁进柜子,排除内心干扰,专心攻克课本上的难点疑点,最后高考600多分,进了心目中最理想的高等学府。他给作者写信:这么有用的好文章,能不能尽快出书啊?这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太有帮助了!宁夏人民出版社为满足千万个学子和家长的愿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鼎力推出了这部书籍《季节的童话——一位清华学子的心迹》。作者在书中道出了自己的心迹:快乐与成功并不矛盾,理科与文科并不冲突。心灵的自由可以带来潜能的充分发挥。纯真与快乐本是我们的天性,不能让它们远离我们。
作者是从西北边塞小省区的宁夏考入中国最著名的清华大学学子,且已读书学习了三年。其竞争和求学的艰难是如何去面对呢?我以为,他从小自由健康的发展和勤奋努力造就了他的前途。自由发展是在包括家长、学校等整个环境的宽容下独立思考、自由翱翔的。勤学也是与不断读书、兴趣广泛分不开的。
学会了只是给我们知识,会学了则教给我们智慧,会用了才是给我们能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个道理我直到现在才懂。我于是学会了如何走完人生的后半生,向着不枉来一世的心态,感悟到作者小小年纪如此深不可测,让我心跳不已。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规矩正是对恶劣天性的一种抑制”有着超人的预见。抓机时机,挑战未来,这是当代学子甚至每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但怎么挑战、怎么追求,作者在这点上是颇有远见的,甚至是超前的。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学子,往往认为成绩并不是命根,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是首当其冲。虚伪也就是形式,而目的则需要诚实。作者抓住了学习的目的,也就是抓住了成功的关键。试想:一个个脚印的形成,无非就是要把脚落在地上,在重量的作用下发生质的变化。我想,考入一个理想的学府,关键在于追求。只有不断的追求,才有丰厚的收获。于是,作者带着假期实习的任务回到故乡,割舍了享受欢聚和放飞心境的时间,整理出这本集观察日记、散文、随笔、诗歌、童话、格言、心得、理论文章等的大部头书籍,且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叫人目不转睛,读起来爱不释手,充满激励和鼓舞。这的确是愉悦的、快乐的,也是难能可贵的。这部书的出版发行,想必将是哪些徘徊在十字中的学子的一顿丰厚的大餐,对家长到底怎样教育孩子、怎样使孩子真正地快乐起来、成长起来,也很有启发。
总序序一
牛撇捺
人的一生是寻梦的一生。梦有千种万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此论曾遭到过严厉的批判,但它是中国几千年社会人们的价值尺度、追求目标与心理写照,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有千年的科举制度史。对于这一制度,褒贬不一。褒之者以为,以考试的方法取仕,为天下的读书人提供了平等的进入仕途的竞争机会,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它不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为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贬之者以为,科举制度将千千万万学子引向了独木桥,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奴化、控制与戗害,是腐朽落后的。不论如何看待中国的教育史与科举制,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