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04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4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诵记千余言。学习勤奋努力,学业甚优,善于作文赋诗。他的文章往往有
独到见解,又富文彩,而诗风雅健,尤其擅长写作古乐府风格的诗歌。滑
寿青年时曾应乡试,后来放弃科举,转习医术,他博览医籍,访求名师。
当时京口(今江苏镇江)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行医,医名昭著,滑寿数次
拜见他,请求跟随学医,终获应允。王氏非常重视与推崇《素问》、《难
经》这两部古典医籍,他要求滑寿认真学好这两部书。滑寿在钻研过程中,
不但领悟确切,并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不盲从师说古训,敢于提出自
己的独到见解。王氏对他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大加赞赏,认为在这方面学
生超过了自己,并且预言滑寿将在医业上有所成就。滑寿整日勤奋学习,
广泛研究,借鉴前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刘完素、李杲等的医药理论与经验,
并将其运用到临证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后,滑寿又向东平(今
山东东平)名医高洞阳学习针灸,在针灸理论与方法上都有较深的造诣。
元末兵乱,民不安居,滑寿应旧友陈性中、王叔雨等人的邀请,挈家徙居
浙江,迁住余姚,并往来行医于鄞(今浙江宁波)、越(今浙江绍兴)一
带。他精于诊断与方药,疗效很高,救治了很多疑难病患者。所到之处,
人们争相求治,甚而以能得其诊视一决死生为无憾,当时浙江一带没有不
知晓“撄宁生”医名的。元亡后,滑寿更无意仕途,借医隐身晦名。他对
道家养生之道很有研究,当时人刘仁本“与滑伯仁炼药”诗中称他为“老
仙”。直到70 多岁时,滑寿还显得容颜年轻,行步轻捷。滑寿的门人弟子
曾将其行医事迹与医疗经验加以整理刊行。

滑寿在学术上十分重视《素问》和《难经》。在钻研过程中,他感到
《素问》内容虽详,但因流传日久,篇目结构有些混乱无绪,于是他将全
书内容经过选择,分门类,按专题分成12 类进行摘抄,集成《读素问钞》


一书。在历代医家研究《素问》的方法上,先对其内容删繁提要,再以类
相从,重行编排,是以滑寿为首倡的。《难经》对《内经》医学理论的辨
析虽博,但他感到有不少疏漏与错误,于是根据《内经》探求其义旨,并
加以校正注释,撰成《难经本义》一书,释义精辟,颇多发挥,是卓有影
响的《难经》注本。

滑寿精于针灸学。他认为,古人治病大都依靠针灸,很少采用药物、
汤液。但自方药盛行以来,针灸逐渐被人忽视,连经络、俞穴亦为医家所
不知。他指出,不明经络则不知邪之所在,不辨俞穴更无法运用针灸。因
此,他在经络、俞穴的考订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
要学术思想与成就有二:一是倡导十四经脉说。经络系统有十二经脉和奇
经八脉,由于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历来为医家所偏重。滑寿在
深入研究经络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一在前、一
在后,分行腹背中央,各有专门的俞穴,和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
相提并论而成为十四经。二是考辨俞穴。滑寿在《内经》的基础上,把十
四经穴逐一循经作了考证和训释,计通考俞穴657 个,辨其阴阳之往来,
推其骨孔之所驻会,并纠正了前代医籍中某些经穴排列次序的差误及经脉
循行走向错误等缺点。十四经脉说从此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与赞同,全身
俞穴和经络的关系也从此完全固定下来,这是滑寿对经络学说的重要贡
献。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承淡安先生认为,针灸得盛于元,应是滑氏之功。
滑寿在针灸学术上的成就,发展了经络学说,扩大了经络理论在临证上的
应用,对明清医家具有重要影响,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滑寿是元明之际著名的临证医学家,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医疗经验。明代朱右根据滑氏门人弟子编集的资料写成一篇《撄
宁生传》,传记中记载了滑寿的临证医案40 余例。这些医案包括内、妇、
儿等各科疾病,大多是疑难病证,均取得良效,反映其医术之高超。滑寿
十分重视医学理论对临证实践的指导作用,既精通《内经》、《难经》、
《伤寒论》等经典医籍,又广采博收,善于汲取历代医家之长,对金元时
期的著名医家李杲、刘完素、张从正等人的学说尤有较深的研究,并结合
临证实践加以应用发挥。正因为这样,滑寿在临证中精于辨证,诊断确切;
治疗中有胆有识,得心应手。如一孕妇患痢疾,滑寿认为应采用消滞导气
的治则,众医担心有损于胎儿而加以反对,但滑氏根据《素问》有关理论,
力排众议,结果病愈而足月顺产。又如两名患者,一为妇女不孕,一为男
子鼻衄,滑氏认为病机都属积热,采用了下积化瘀的相同治则,这是“异
病同治”原则的体现。凡此,反映了他在治疗原则上的全面掌握与灵活运
用。滑寿在临证中所用的方剂,既有桃仁承气汤、真武汤、小柴胡汤、大
承气汤、四逆汤、理中汤等经方,也有李杲的滋肾丸、补中益气汤、清暑
益气汤,刘完素的防风通圣散,及张从正的三和散等著名时方,还有他自
拟的混沌汤、祛顺丸等经验方。滑寿用药不失温补,尤其擅用附子,一方


中最多用至6 枚或1 两,这在一般医家中是不常见的。他对剂型的应用也
很灵活,除汤剂外,还常用丸剂,如治老年癃闭、疟疾,均用丸剂以图缓
攻。连药剂服法他也很注意,如治阴盛格阳证,采用温热之剂真武汤冷服
的方法,紧扣病机。滑寿在临证中的治疗方法也是多样的,除了内服汤剂
外,如用灸法治妇女寒疝与小儿泄泻,用辛热药物捣糊为膏治伤寒汗后体
虚、背寒等,均体现了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滑寿还是元明时期重要的脉学
名家,对脉学理论及应用颇有发挥。他认为业医者当先明脉理,著有脉学
专著《诊家枢要》一书。他所归纳总结的“举”(轻手切脉,相当于浮取
法)、“按”(重手切脉,相当于沉取法)、“寻”(不轻不重,介于浮
取、沉取之间的中取法)三种切脉方法,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和效法,并沿
用下来。

滑寿一生著书10 余种,包括经典医籍的整理注释与诊断、本草、方剂、
针灸、内科、外科各科医著及综合性普及医书等,几乎遍及了中医学的基
本领域,其中流传至今较为重要的医学著述有下述4 部。

《十四经发挥》一书,是滑寿有感于当时一些医家忽视针灸学的倾向,
加之《内经》所述经脉俞穴理论文字简古,学者不易理解而作。他在深入
研究《内经》的基础上,汇集《素问》“骨空”诸论和《灵枢·本输篇》
的有关论述,训其字义,释其名物,疏其本旨,正其句读,撰成此书。全
书共3 卷,卷上名“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名“十
四经脉气所发篇”,按照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各经经
穴歌诀,相络属脏腑的机能,经脉循行径路与所属经穴部位,及经脉主病
等。以上两篇正文部分均按元代人忽泰必列所撰《金兰循经》(今佚),
滑氏则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补充发挥,如补记说明了各经所属经穴,又如补
充了督脉主病为冲疝、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等。卷下名《奇经
八脉篇》,主要参考《素问》、《难经》、《甲乙经》及《圣济总录》等
书,对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及所属经穴部位等作了较系统的记述。书中
有附图16 幅,即十四经的经穴分图与正背面骨度分寸图。全书纲举目张,
文字简要,既注释以解疑,又绘图以示意,对经穴分布则缀以歌括,是一
部较好的针灸学专著,明代医家吕复称此书为医门之司南。此书不仅在国
内被看作是学习针灸的范本,后来并流传日本,被日本医学视为“习医之
根本”,学针灸者几至人手一册。此书刊于1341 年,在明代除复刻本外,
又经薛铠校正后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此外还有日本八田泰兴氏
译本及1956 年承淡安氏校注本。

《诊家枢要》1 卷,约成书于1359 年。在此书题词中,滑寿认为,五
代时人高阳生在其所编撰的《王叔和脉诀》中所提出的脉学“七表、八里、
九道”之说,过于穿凿附会,使脉学晦涩不明。全书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
法,包括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脉平脉、四时平脉、三部所主、诊脉之道
等内容;继之分析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


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散、细、
代等29 种脉象与主病,而以浮沉、迟数、滑涩6 脉为纲;后述妇人及小儿
脉法。全书内容详明,论述扼要,颇多独到见解,是学习脉诊的重要参考
书。此书有明“松菊堂”抄本与清周学海评注本(收入《周氏医学丛书》
中),1958 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有影印本。

《读素问钞》共3 卷,滑寿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脏象、
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及汇萃
等12 类,并作了简要注释。全书结构清楚,一目了然。在分类研究《素问》
的各家中,滑寿的分类方法基本上起到了提要钩玄的作用,受到后世医家
的重视,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编写《类经》,其分类基本上仿照此书。
明代医家汪机认为滑氏对《素问》有精深的研究,并为此书补入唐代医家
王冰对《素问》的注文,兼附个人的见解,名《续素问钞》,收入《汪氏
医学丛书》中,刊行于1519 年。后来明代官吏丁瓒又为之补注,并将滑寿
的《诊家枢要》1 卷附于后,名为《素问钞补正》,亦曾风行一时。

滑氏在研读《难经》原著后,病其编次错乱、文字缺漏;而历代注本
又多有不能阐发其本义者,遂编撰《难经本义》一书,全书分上、下两卷。
首列“汇考”一篇,论书之名义源流,其中引有苏东坡、朱晦庵、项平庵、
柳道传、欧阳原功、虞伯生诸氏学说;次列“阙疑总类”一篇,记脱文误
字;又次“图说”一篇,附图11 幅,都不入卷数。正文篇首各列“经言”
文字,然后据《素问》、《灵枢》逐一考订,并融会张仲景、王叔和、李
东垣、杨玄操等10 余家之说,尤能结合个人见解,予以诠注。凡荣卫部位、
脏腑脉法、经络俞穴及病机、诊断、治疗等,均予辨误考证。全书辨论精
确,考证详审,并有重要发挥,故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600 余年
来,一直受到医家的推重。此书刊行于1366 年,1956 年有排印本。此外,
滑寿还著有《本草发挥》1 卷、《本草韵会》、《脉诀》1 卷、《伤寒例钞》
3 卷、《医韵》、《撄宁生要方》1 卷、《医学引彀》1 卷、《滑氏方脉》、
《撄宁生补泻心要》1 卷、《医学蠢子书》5 卷、《痔瘘篇》、《正人明堂
图》等书,可惜均已失传。

作为一代名医,滑寿为人谦虚好学,无同门相忌之心。当时江西医家
黄子厚医术精良,滑氏与其结识后,虚心学习,汲取他的医疗经验并运用
于临证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他还向门人弟子赞述黄氏的行医事迹。
滑寿一心一意以救治病人为己任,不分亲疏,有求必应,不避风雨寒暑;
对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贫富,全力救治,不计较报酬。当时名士朱右、吕
复、戴良、丁鹤年、宋濂等,均与滑寿交好,对滑氏的品德、医术十分推
崇。宋濂等为他的著述作序,朱右为他写传,戴良在“滑伯仁象赞”中则
称他既为隐身俟命之老儒,又为一代良医。滑寿擅长作诗,但传世作品极
少,在《明诗纪事》中存有他挽当时文士唐肃的七绝诗二首。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滑寿撰·承淡安校注:十四经发挥,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2'(元)滑寿编注,(清)汪机续注:读素问钞,《汪氏医学丛书》
本,1519。
'3'(元)滑寿:难经本义,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6。
'4'(元)滑寿撰,周学海评注:诊家枢要,《周氏医学丛书》本,上
海卫生出版社,1958。
'5'(明)朱右:撄宁生传,见李濂辑《医史》,明正德年间刻本。
研究文献

'6'(清)张廷玉等:明史·方伎列传,中华书局,1974。
'7'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8'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人民卫生出
版社,1962。
'9'陈梦赉:中国历代名医传·滑寿,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戴思恭

朱建平

戴思恭字原礼,一作元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今浙江诸暨)人。
元泰定元年(1324 年)生;明永乐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5 年12 月12
日)卒。中医学。

戴思恭的祖父戴暄,父亲戴尧,皆以儒学相承,为浦江望族。思恭天
资聪敏,幼年习儒,读书必求微言奥义,为文务求切合实用。旁涉星象、
堪舆、风鉴之术,尤嗜医书,志在济世活人。当时,邻县义乌朱丹溪医学
大行。少年的思恭随父到义乌,拜丹溪为师。丹溪见其颖悟绝伦,“尽以
医术授之”。思恭刻苦钻研,深得先生医术之精髓,遂以医鸣世。当时大
学士宋濂称其医术之妙,非一时诸人可及。萧山医家楼英亦佩服思恭“才
思敏捷,好学能文”,“以兄事之,亦以师礼之也”。

洪武十九年(1386)三月,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召思恭诊治,刻日奏功。
太祖器重其才,授他为太医院御医。四太子朱棣患瘕、三太子晋王朱遘患
末疾,先后经思恭医治而愈。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太祖欲命他“领
太医院事”,他借口年老多病辞去,遂授其阶迪功郎御职医,遇风雨免其
朝见。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患病,隔不多时,出御右顺门,将诊病
不当的侍医交付狱司,独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