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有“异谋”的人。他曾三次有“不轨”行为,除两次被贬往云南外,永
乐十八年(1420)还曾因谋反被传讯。他之所以大力编写刊行这些以“保
生”、“普济”、“救荒”为宗旨的医药书籍,表面上看不过是由于目睹
当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意在“救国救民”,实际上这是他争取
民心的一种方法,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其次,做些有影响的好事以流芳
后世。他在永乐十三年(1415)重刊《袖珍方序》中写道:“吾尝三复思
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虽然他没有谋反成功,像他四哥
朱■那样当上皇帝,但立功留名后世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朱■:救荒本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明嘉靖四年刊
本,1959。
[2](明)朱■:魁本袖珍方大全,1505。
[3](明)朱■:普济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4](清)张廷玉等:明史·诸王传,中华书局,1974。
研究文献
[5]罗桂环:朱■和他的《救荒本草》,自然科学史研究,4(1985),
2,第189—194 页。
[6]罗桂坏:《救荒本草》在日本的传播,中华医史杂志,15(1985),
1,第60—62 页。
[7]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8]天野元之助:明代■救荒作物著述考,东洋学报,47(1961),
1,第32—59 页。
[9]JosephNeedham&LuGwei…djen,Theesculentistmovementinme
diaeval Chinese botany studies on wild emergency food plants,
Archi…ves Internationales d’Histoire des Sciences, 1968。64—85,
pp.225—248.
[10]G.Sarton,l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science,Vol.III,
NewYork,1948,pp.223,1170,1176,1218,1645,1646,1647.
郑和
杨文衡
郑和原名马和,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洪武四
年(1371 年)生;宣德八年(1433 年)卒。地理学。
郑和是回族人,其远祖既不姓郑,也不姓马,而是西域天方国(今沙
特阿拉伯麦加)的王族,北宋时移居中国。郑和四世祖赛典赤·赡思丁从
成吉思汗西征有功,为都招讨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元世祖忽必烈即
位,拜中书平章政事。至元十年(1274)迁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治滇六年,
卒封“咸阳王”。郑和祖父察儿米的纳始封滇阳侯,郑和的父亲米里金袭
封滇阳侯,住家昆阳,并改用汉姓马氏。郑和的祖父、父亲谨守西域人的
伊斯兰教信仰,去麦加朝圣,朝圣归来即被尊称为“哈只”,因此,郑和
父亲又叫马哈只。马哈只有两男四女,长子叫马文铭,次子马和。
马和自幼有材志,洪武十五年(1382),11 岁的马和被傅友德的部下
俘入军中。第二年,马和父亲病死。洪武十七年(1384)马和随军至南京,
后从征漠北、辽东等地。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奉命督师北伐,
傅友德的军队受燕王节制,马和于此时入燕王府当了太监。建文元年
(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战于雄县、■州(今任丘)等地,并取得
了胜利,为朱棣当皇帝打下了基础。在这次战争中,马和立了战功。四年
后,朱棣当了皇帝,追叙部下功劳,想起了马和在■州战斗中的出色表现,
决定用赐姓的办法予以表彰。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日,朱棣亲笔写
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马和姓郑,于是马和改名为郑和,并选为内官监太
监。郑和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和天妃。永乐三年(1405)五月,朱
棣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27000 多人的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我国明代,
把文莱以西的海洋称为西洋,文莱以东的海洋称为东洋。下西洋就是航行
到文莱以西,今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到过的地方有占城(今越南南部)、
暹罗(今泰国)、爪哇、旧港(今巨港)、满剌加(今马六甲)、哑鲁(今
苏门答腊岛的西北)、苏门答腊、那姑儿(今苏门答腊岛的北面)、黎代
(今苏门答腊岛西北)、南渤里(今苏门答腊岛西北)、榜葛剌(今孟加
拉)、锡兰(今斯里兰卡)、裸形、溜山(今马尔代夫)、柯枝(今印度
柯钦)、古里(今印度科泽科特)、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祖法儿(今
佐法尔)、天方(今麦加)、阿丹(今亚丁)。永乐五年(1407),郑和
自西洋回国途中,在旧港捉拿海盗陈祖义,为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扫清了
道路。永乐五年夏天郑和回国,冬天又第二次下西洋,至永乐七年(1409)
夏天回国。经过的地方跟第一次差不多,只有少数地点不同。永乐七年冬
天,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占城、灵山、昆仑山、宾童龙(今
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假里马丁(在加里曼丹与邦加之
间)、交兰山(今加里曼丹西岸)、爪哇、旧港、重迦逻(今爪哇泗水)、
吉里地闷(今帝汶岛)、满剌加、麻逸冻(今印尼比利顿岛)、彭坑(今
马来西亚彭亨)、东西竺(在马来半岛东南岸)、龙牙加邈(在苏门答腊
岛西岸)、九州山(在苏门答腊)、哑噜(即阿鲁)、淡洋(在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花面王(即那姑儿)、龙屿(苏门答腊西北)、翠岚屿(今尼
可巴列岛北面的岛屿)、锡兰山、溜山洋、大葛兰(今印度卡利卡特北)、
柯枝、榜葛剌、卜刺哇(今布腊瓦)、竹步(今朱巴)、木骨都束(今摩
加迪沙)、阿丹、剌撒(今红海岸边的拉萨)、佐法儿、忽鲁谟斯、天方、
琉球、三岛(今菲律宾群岛)、渤泥(在加里曼丹岛上)、苏禄(今苏禄
群岛)。这次郑和的航线向东已到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向西已超越波
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的范围,直达东非沿海。永乐九年(1411)
夏天郑和回国。经过两年多的整休后,永乐十一年(1413)冬郑和第四次
下西洋。一支分■由锡兰别罗里至溜山,再由溜山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
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地,再南下到比剌(今莫桑比克港)、孙剌
(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港)。这是郑和七下西洋中航程最远的一次,标志
着郑和的航海活动达到了高潮。永乐十三年(1415)夏,郑和回国。永乐
十五年(1417)冬,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于永乐
十七年(1419)夏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遇到大风暴袭击,部分船只
被暴风卷走,飘到班卒儿国(今苏门答腊岛南边)。班卒儿国强迫飘来的
官兵当奴隶,爪哇国人珍班听到此事赶紧用黄金将这些官兵赎回。等第二
年郑和返航时把他们交给郑和,重返船队。永乐十九年(1421)春,郑和
第六次下西洋,第二年夏回国。此后停顿8 年,中间换了两个皇帝。洪熙
元年(1425)二月,明仁宗朱高炽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宣德六年(1431)
冬,郑和按明宣宗朱瞻基的命令作第七次下西洋的航行,也是最后一次海
上航行。此时郑和已经61 岁。宣德八年(1433)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归国
途中,于西洋古里去世,终年63 岁。他过了28 年的航海生活,为祖国立
了大功,最后以身殉职。
郑和七下西洋,在我国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
伟大的航海先驱。郑和七下西洋的成功,表明当时我国造船技术、航海技
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除此之外,郑和七下西洋还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做
出了两项重大的贡献。
1。《郑和航海图》与《针位篇》
《郑和航海图》现存《武备志》中,全称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
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图上表现的针路、航程、地理等内容,与郑和船
队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相符合。这是我国最早的针路海图,在中国地图
学史上独占鳌头。自太仓去忽鲁谟斯,共载针路56 条,由忽鲁谟斯回太仓,
有针路53 条。还绘有沿海岸的山峰、河流、港湾、居民点和岛礁沙滩。在
某些地方还绘有城垣、官署、庙宇、宝塔、桥梁等。这些地理内容与航海
有密切关系,有的可作陆标导航,港湾可供船只停泊,而礁石沙滩在航行
时需要回避。图中收录地名500 多个,其中外国地名约占3/5 弱,超过《岭
外代答》、《诸番志》和《岛夷志略》。这说明,郑和远航使我国对东非
地理的认识较前有了进步。郑和以前,人们对我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认识不很明确,未能作出区别,常常笼统地称呼“长
沙、石塘数万里”或“千里长沙、万里石塘”。《郑和航海图》则作了明
确的区别:“石塘”指西沙群岛;“万生(里)石塘屿”指南沙群岛;“石
星石塘”指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画法上也有区别:“石塘”与“万里
石塘屿”均作岛礁状,而“石星石塘”以小圈与略大圈交替表示,很可能
反映水中的暗沙。可见,郑和航行也促进了人们对我国南海诸岛的深入认
识。
《针位篇》是郑和航行时详细记录航程中罗盘针所指方位的书,相当
于一本航海手册,很有用,可惜早已失传。
2。郑和随行人员的地理著作
郑和随行人员的地理著作一共4 种,现存3 种,即马欢的《瀛涯胜览》,
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匡愚的《华夷胜览》已佚。
《瀛涯胜览》写于1416 年,作者马欢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充当翻译。
在航海过程中,作者“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
疆域之制,编次成帙”。全书采用分国叙述的方式,国与国之间,一般记
有航行的走向和日程。所记国家一共20 个。记述内容有地理位置、气候、
民族、宗教、风俗、物产、服装、住房、商品交易、货币、文化、刑法、
历法等。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地理,而且也记载郑和的活动情况和华侨状况。
《星槎胜览》写于1436 年,作者费信随郑和四次下西洋。此书分前后
两集,前集为亲览目识的22 国,后集也是22 国,但资料来自传闻。记述
内容有郑和的活动情况、航行路线、日程及各国的地理位置、风俗民情、
物产、气候、历法、房屋建筑、语言文字、宗教、民族、货币、贸易、神
话等。
《西洋番国志》写于1434 年,作者巩珍随郑和下过西洋,书中记述了
20 个国家的地理情况,先后次序和文字内容与《瀛涯胜览》大致相同。书
的卷首收有永乐至宣德敕书三通,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材料。巩珍写
的序言也很有价值,讲了下西洋时曾用牵星过洋术,用水罗盘定向,提到
火长的职责是领执“针经图式”。提到宝船的巨大,蓬、帆、锚、舵要二
三百人才能举动。提到下洋时如何积储淡水。这些都是研究15 世纪中国航
海史的重要资料。
《华夷胜览》的作者匡愚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他用业余时间留心观
察西洋各国的山川形胜,逐一加以记录,绘成图册,使《华夷胜览》图文
并茂。书和图均已佚,今仅存张洪写的序文。由序文得知此书记载交趾、
占城、爪哇、三佛齐、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暹罗、孛尼等国的地理
形胜、风俗、物产、人物等方面的情况,读后使人感到“万水万山,其景
无穷”。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比意大利人C.哥伦布(Columbus)于1492 年
到达美洲早87 年,比葡萄牙人V.da 伽马(Gama)于1497 年到达印度加
里库特(今印度卡利卡特)早92 年。郑和航海前后延续28 年,这点欧洲
任何航海家都不能与之相比。
从船队规模来说,郑和庞大的船队在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大型宝船
长44 丈4 尺,阔18 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像这样巨大的宝船,
郑和通常拥有60 余艘。再加上中小船只,共有200 余艘,人员达27000
多人。再看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时,只有3 只船,最大的长63 英尺
(合6 丈左右),人员只有88 人。第二次也只有17 只帆船,2000 人左右。
再从郑和船队与各国交往关系看,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与各国和平友好交
往,除了几次自卫战争外,从不侵扰别国。在贸易中,平等交易,坚守信
约,从不强买强卖。而哥伦布则是另一番景象,所到之处,在那里建立殖
民地,迫使当地居民纳贡。他给当地印地安人玻璃碎片,甚至什么也不给,
就把印第安人的一切东西抢到手上,据为己有。他还带了一批经过专门训
练的巨犬,用以追捕黑人,做人口买卖赚钱。两相对比,不难看出,郑和
的名字是中国人民与西洋各国人民深厚友谊的象征。西洋各国人民通过各
种方式和形式来纪念郑和,表达他们对郑和的崇敬与爱戴。在马六甲有三
宝山,山下有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有郑和神像。爪哇有一座城市
叫三宝垄,附近的狮头山上有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像,洞前建三宝公庙。
三宝洞前不远有三宝墩。像这种纪念性的地名或建筑物,其他国家还有。
从经济文化方面来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经济文化交
流。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有青花瓷器、麝香、烧珠、樟脑、橘子、大黄、
茶叶、漆器、雨伞、湖丝、金、银、铁鼎、铁制工具和农具、铜钱、绸缎、
水银、黑铅、生铜、荒丝等。而从外国输入的物资有10 类185 种。其中五
金类17 种,香料类22 种,珍宝类23 种,动物21 种,布疋51 种,用品类
8 种,药品类22 种,颜料类8 种,食品类3 种,木材3 种。由此可见,输
入的物资大部分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布匹的品种最多,反映了当时
中国棉花生产量少,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事件,而郑和则是伟大的航海
家。
文献
原始文献
[1]向达整理:郑和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