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59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59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认为作为一名医者,如果不明人体内
部脏腑的结构和功能,则不能称其为良医,指出脏腑解剖在医学发展中的
重要意义。

王清任在潜心研究大量古医书后,发现古人关于脏腑的记述有一些错
误和自相矛盾之处,由此产生了亲自观察人体脏腑结构的念头。在封建社
会里,解剖尸体被视为大逆不道,要想进行人体解剖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
嘉庆二年(1797),王清任游经滦州稻地镇时,正值当地流行小儿麻疹、
痢疾,疫情严重,病亡小儿很多。当地有尸体不得掩埋的风俗,各处可见
破腹露脏的儿尸。王清任得此良机,连续观察了10 日。他将自己亲眼观察
到的与古文献记载的相比较,发现古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他亲眼所见很
不一致,脏腑数量的多寡亦不相符。他将亲眼所见脏腑的情况如实绘图,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于1830 年完成了《医林改错》这部著作。

王清任在较深入了解人体腑器的正常解剖部位和结构的基础上,纠正
了古人的一些错误。如古人认为肝是左三叶,右四叶。王清任指出:肝只
有四叶,而且大面向上,后连于脊;肝为实体,与肠、胃、膀胱等中空有
腔的内脏不同。同时他还指出胆附着于右肝第二叶。

王清任根据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以及同时代金正希“人之记性
皆在脑中”的观点,对人体脑髓的重要作用作了相当细致的论述,大胆提
出人的灵机记性(思维活动)在于脑,而不在心的论说。他还详述了脑髓
的生成过程,认为“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
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他提出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
忆都与脑有直接关系,指出人体“所听之声归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
“所闻香臭归于脑”,甚至语音、记忆、灵机等等功能,全是脑在主宰。
在中医发展史上,系统地把感觉、思维等与脑的功能联系起来加以论述还
是首次。


王清任在人体脏腑结构的其他方面还有一些新的见解。如他发现胃之
内离津门(即幽门)之左一分远处,有一疙瘩,形大如枣,名曰“遮食”,
乃为一种使食物不能随意流动的结构,这就是现代解剖学上的幽门括约
肌。他还详细地描叙了胃在腹腔中的位置,指出胃在腹,是平铺卧长,上
口向脊,下口向右的结构。关于横膈膜的形状、功能,他指出膈膜薄如纸,
是躯体“上下界物”,亦即胸腔和腹腔的分界物。膈膜上是心脏和肺脏,
其余脏器都在其下。王清任对肺脏的观察,主要指出了肺管和肺组织结构,
认为“肺管至肺分两叉,入肺两叶,直贯肺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
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他所描述的整个支气管系统的结构,在他
的前代是没有过的。

基于他对人体脏腑解剖结构和人体气血学说理论的认识,王清任在临
床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他认为:“治病之要诀是在明白气血,无论外
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外邪所伤者,无非气血,故人体■病皆
气血失调的结果,而气血又有虚实和亏瘀之别。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
结合前人的经验,创立了30 余首活血化瘀的汤药方剂。

在祛瘀活血方中,他把疾病分成三种类型,分别设立三个汤头统治。
通窍活血汤通治头面部及四肢血管血瘀症,其中包括头发脱落、眼疾、白
癜风、紫癜风、牙疳、小儿疳证等14 种病症。这些病证虽然症状不同,但
都因瘀血而致,如脱发是皮里肉外血瘀;牙疳是血瘀牙床;小儿疳证是周
身血管血瘀。血府逐瘀汤则是专门为逐血府瘀血而设计的,也是王清任在
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剂。它能治疗人体受某种因素影响而发生
血瘀所致的一切病证,亦即胸中血腑血瘀之症,包括头痛、夜睡梦多、肝
气痛、急燥、憋闷、干呕、夜热、呃逆、心里热、心跳、小儿夜啼等多种
病证。膈下逐瘀汤则是用于五腹中瘀血所致的病证,包括腹中积块、久泻、
腹痛、痞块等六种病证。其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养血,用桃仁、红花、
灵脂破血逐瘀,以消肿块,其祛瘀能力远较前两方为甚。

王清任创制的三首活血化瘀方剂,虽然都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但又
各有所长。如通窍活血汤着重在通窍活血;血府逐瘀汤着重祛瘀活血;膈
下逐瘀汤着重逐瘀破结。王清任还立有少腹逐瘀汤方剂,多用于妇女,因
为他认为妇女月经不调引起的不孕,皆系少腹瘀血所致。

在补气活血方面,王清任将补气与活血相结合用,在补气的同时给以
活血药物。在补气方中,多重用黄芪,配红花、桃仁以活血。王清任的这
一临床经验,是他学术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他所创制的补气活血方剂有
补阳还五汤、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荣汤、止泻调中汤等。这些方剂,经近
代临床验证,确有较好疗效。

王清任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他重视人体脏
腑结构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崇尚实践。不迷信古人所述,敢于背叛
封建礼教,通过亲自动手检查尸体去认识事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


在医学解剖学和方剂学上能有所建树。但是,王清任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
在脏腑结构的叙述上也有某些不当之处,如把卫总管(即主动脉)误认为
是气管;认为心无血等等。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王清任撰,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注释: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
版社,1984。研究文献
'2'马堪温:祖国清代杰出的医学家王清任,见《科学史集刊》第6
集,科学出版社,1963。

李锐

刘钝

李锐又名向,字尚之,号四香。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乾隆三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1769 年1 月15 日)生;嘉庆二十二年六月三十日(1817 
年8 月12 日)卒。数学、天文学。

李锐先世居河南,祖父名■,父名章■。李章■系乾隆十七年(1752)
进士,曾任河南伊阳(今汝阳)知县,兵部主事等职。李锐“幼开敏,有
过人之资,从书塾中捡得《算法统宗》,心通其义,遂为九章八线之学”。

乾隆五十三年(1788),李锐为元和县生员。次年钱大昕来主持紫阳
书院,李锐遂受业其门。乾隆五十六年(1791),李锐从紫阳书院肄业,
开始从钱大昕学习天文、数学。钱氏“始教以三角、八线、小轮、椭圆诸
法,复引而进之于古”。钱氏撰成《三统术衍钤》之后,李锐曾为之作跋,
文中称:“是术衍说词虽浅近,然循是而习之,一隅三反,则古今推步之
源流不难一一会通其故也。”钱大昕“日以翻阅群书校雠为事,遇有疑义
辄与锐商榷”,可见他们之间已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关系。在钱大昕门下,
李锐又分别钻研了大统历法、回回历法,以及蒋友仁(M。Benoist,1715—1774)的《地球图说》等。同时,由于钱大昕的介绍,他开始与焦循通
信讨论天文、数学问题。

乾隆六十年(1795),阮元任浙江学政,开始筹划编纂《畴人传》一
事。李锐随后被邀至杭州,成为这一巨著的主笔。在此期间,他常往来于
苏杭之间,并得以广泛接触江南各藏书名家所收珍籍和文澜阁四库全书的
钞本,对中国古代天文、数学中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了研究。在数学方面,
他先后校勘和整理了李冶的《测圆海镜》、《益古演段》、王孝通的《辑
古算经》,以及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又于嘉庆三年(1798)撰成《弧
矢算术细草》一书。在天文学方面,他先后对三统、四分、乾象、奉元、
占天、淳■、会天、大明、大统等历法进行了疏解,其中前五种的书稿得
以保存下来。嘉庆四年(1799)春读《宋书·律历志》,对其中周琮转述
的何承天调日法有所悟,撰成《日法朔余强弱考》一书。同年秋天,《畴
人传》一书编竣。在经学方面,他曾协助阮元校勘《周易》、《谷梁》及
《孟子》,其成果已载入阮元编的《十三经注疏》之中;他又自撰《周易
虞氏略例》、《召诰日名考》等。嘉庆五年(1800),李锐在苏州书肆购
得梅文鼎手录《西镜录》一卷,钱大昕见到后作了一篇跋文,后来焦循又
另抄了一卷,致使这部明清之际的数学珍籍得以留传下来。

在杭州期间,李锐与焦循同居于阮元署内之诚本堂,得以朝夕相处,
“共论经史,穷天人消息之理”。大约此时,李锐通过焦循了解到汪莱的


工作。嘉庆五年(1800),李、汪得以初次见面。

汪莱于嘉庆六年(1801)授馆扬州,同年撰成《衡斋算学》第五册,
议论秦九韶、李冶开方根之“可知”与“不可知”(即是否仅有一个正根),
稿成后分别送寄张敦仁和焦循。前者似乎没有理解汪氏的意图,后者则于
半年后将此书稿示李锐。李锐看罢叹为“穷幽极微,真算氏之最”(李锐,
《衡斋算学》第五册跋),遂将汪稿中所列96 条“可知”与“不可知”归
纳为三例,于嘉庆七年八月九日(1802 年9 月5 日)写成跋文一篇。汪莱
于一年后在焦循的扬州家中见到此文,以后将其附入自己的《衡斋算学》
第六册之中。

嘉庆十年(1805),李锐前往扬州,为太守张敦仁幕宾。此时焦循、
汪莱、凌廷堪、沈钦裴等学者都在扬州,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其中
李、焦、汪(一说李、焦、凌)三人被称为“谈天三友”。张敦仁先后撰
成《缉古算经细草》、《求一算术》、《开方补记》等书,均请李锐予以
校算。他觅得宋版《九章算术》(前五章)、《孙子算经》、《张丘建算
经》等珍籍后,李锐也得以阅览并以微波榭本《算经十书》加以对校。大
约同时,汪莱撰成《衡斋算学》第七册,议论三项高次方程正根之有无及
其判别式,将他的方程论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嘉庆十一年(1806),李锐回到苏州。这一年他相继撰成了《勾股算
术细草》、《磬折说》、《戈戟考》等著作,又为张敦仁复校《求一算术》。
他又从某书商处借得梅文鼎亲批的《授时术草》加以摘抄。大约此时,李
锐的生活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不得不靠朋友们的周济度日。在北京任工
部左侍郎的李潢闻知他的才学,也曾致函张敦仁,请“大兄老先生可少分
清俸,以瞻其家,俾得悉心著书”。嘉庆十三年(1808),李锐撰成《方
程新术草》,即将书稿寄给李潢。次年春天,李潢收到书稿后复函李锐,
对此书及两年前经由张敦仁送来的《勾股算术细草》给予高度评价。

李锐生平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应试是在
嘉庆十五年(1810),当时他正在南昌张敦仁府中。大概受到李潢的鼓励,
同年三月赴京参加顺天府试,途中在苏州家里休息了半月,六月初抵达北
京。这次应试虽然再次失败,他却得以与李潢这位神交已久的学者聚首畅
谈。在京期间,他们曾频繁往来,主要是讨论双方都感兴趣的《九章算术》
中的问题。李锐在李潢宅中还见到了阮元从《永乐大典》中摭录出的算书
多种,其中包括杨辉的《续古摘奇算法》数条。在京期间,李锐还收得弟
子黎应南等人。

李锐衰年仍然关念宋元算书的整理和自己所撰《开方说》一书的定稿。
嘉庆十九年(1814),李锐得到一部散乱的《杨辉算法》,遂根据文义,
重新排列整齐,成《乘除通变本末》、《田亩比类捷法》、《续古摘奇算
法》共3 种6 卷。同年他开始向黎应南讲授《开方说》中的主要内容。阮
元早年访得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并呈入四库,但一直无人问津。李锐通


过张敦仁见到抄本之后,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对其中的“茭草形段”
等问题作了注释,可惜体力不支,未能完成此书的全部校释工作。阮元为
此叹道:“惜乎李君细草未成,遂无能读是书矣。”第二年夏天,李锐病
情恶化,最终咯血而死。他在临终前曾一再嘱托黎应南将其尚未定稿的《开
方说》下卷写好,黎氏乃“谨遵先生遗命,依法推衍”,于嘉庆二十四年
(1819)将这部关于方程论的著作最终完成。

除了黎应南之外,李锐的学生还有郑锡缓、尹铁香、蒋廷茱、许云庵、
万小廉、张辉祖、冯桂芬、吴子根等。李锐妻龚氏早亡,续娶张氏、章氏,
皆无嗣。四娶薛氏,生子可玖,李锐殁时还在襁褓之中。李可玖聪颖好学,
道光年间补为学生员,不幸于中年游皖江时因舟覆而淹死。

李锐生当清代乾嘉时代。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外采取了闭关政策,西
洋科学知识不能再如明末清初那样大量地输入;同时,由于满族统治阶级
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屡次掀起文字狱,遂使一般知识分子只好
埋头于故纸堆中,在古代经籍中寻求学问的出路,这就是以考据和复古为
特征的乾嘉学风兴起的时代背景。李锐的业师钱大昕,以及后来他所接触
的阮元,都是乾嘉学派江浙圈子中的核心人物;至于他本人和焦循、汪莱、
张敦仁、李潢、沈钦裴等,都是乾嘉学派在天文、数学领域中的杰出代表。

乾嘉学派虽然以复兴古学相标榜,但由于他们讲求考据的方法,用分
析、归纳的逻辑推理来研究古代经籍,因而在学术上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
就。在天文、数学领域,他们的成果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典天文、
数学工作的整理与挖掘;二是运用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某些经典课题上
繁衍出新的成果。李锐在这两方面都做了杰出的工作。

李锐的主要著作,都被收集在《李氏算学遗书》之中。该书初刊于嘉
庆年间,共18 卷11 种,其子目为:《召诰日名考》、《三统术注》、《四
分术注》、《乾象术注》、《奉元术注》、《占天术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