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71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71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爱书法,研究过诸子学说,并且参加过童生考试。尽管有着较为坚实的
传统学问,但仍未能取得功名。他逐渐领悟到八股文章“无裨实用”,“溺
于科举俗学”,并非自己的归宿。于是,决心抛弃八股制艺,“专研格物
致知之学”,走上了与科学结缘,并为之奋斗终身的艰难之路。他与同乡
华蘅芳等人“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对中国的古天算博物之书和明末清
初耶稣会士的格致之学的译著,都加以研究。

当时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的书籍很少。徐寿为了探求新知识,约于1857
年与华蘅芳一道赴上海,搜求书籍,访问同道。他在上海结识了正在墨海
书馆工作的著名学者李善兰,并向李善兰讨教了一些学术问题。墨海书馆
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最早设立的编译出版机构,隶属伦敦布道会。它主要
印刷传道书籍,也出版少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上海,徐寿看到墨海书馆于
1855 年出版的《博物新编》一书,大为倾倒,仿佛觉得一下子从明末清初
跨越了200 年,猛然看到19 世纪的科学新发现。该书由英国医生合信
(B.Hobson)编著,介绍西方近代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知识。
全书分三集,其中第一集载有氧气、氢气、氮气、无机酸等化学知识和若
干化学实验方法。这部书给徐寿以很大启迪,对他日后立志研究化学产生
过重要影响。

自沪返乡后,他和华蘅芳就照该书进行研究试验,并又多次到上海访


学和购买书籍及物理、化学仪器。他们两人“目验手营,偶有疑难,互相
讨论,必求涣然冰释而后已。知三棱镜之分七色也,求之不可得,乃用水
晶印章磨成三角以验之;知枪弹之行抛物线,而徐寿疑其仰攻与俯击之矛
盾也,乃设立远近多靶以测之”。徐寿家的经济状况原不佳,而食用又一
向节俭,但为了购买实验仪器,即使花费多金,也在所不惜,“因是见者
叹服,闻者心倾”。相传徐寿当时做化学实验用的瓶瓶罐罐,有一箩筐之
多。

徐寿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尝言格致之理,必藉器以显,而制器之学,
原以格致为旨归”。所以他克服许多困难,自制了多种科学仪器,像指南
针、象限仪,温度表以及其他一些物理、化学仪器。

1862 年4 月,在曾国藩的举荐下,徐寿到安庆军械所工作,与华蘅芳
一起接受了试制轮船的任务。1867 年,徐寿从安庆来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工
作,先在轮船厂就职,后来倡议并组织设立翻译馆,从此专事翻译西方科
技著作和普及科技知识的工作,一直到去世。

徐寿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黄鹄”号。鸦片战
争后,林则徐、魏源、丁守存、丁拱辰、郑复光等对火轮船的制造作过一
些研究,但都未能造出近代蒸汽轮船。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了制造
军火的军械所后,就把制造火轮船一事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征聘徐寿、华
蘅芳、吴嘉廉等6 位科学家来所工作,目的是想由中国人自制蒸汽轮船。
徐寿的造船知识,来自合信的《博物新编》一书。该书初集中有“热论”
一章,其中介绍了蒸汽机和轮船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有略图。徐寿制造轮船,
得到了次子徐建寅的有力协作。徐寿父子和华蘅芳等人除根据合信的记载
外,还曾到一艘停泊在长江的外国轮船上考察,仔细研究蒸汽机的工作情
况,获得了第一手的感性知识。经过3 个多月的反复研制,他们造出了轮
船关键部件蒸汽机小样。这是中国科学家制造的第一台蒸汽轮机,在中国
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曾国藩看了蒸汽样机后,在当天(同治
元年七月初四)的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也能为之,彼
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蒸汽样机试制成功后,徐寿等人立即进行木质船体的试制工作。经过
一年多的准备和制造,于1863 年底制成一艘实验性的小型木质蒸汽轮船。
可是,由于缺乏经验,所制轮机不能连续供给蒸汽,试航时小轮船只行驶
一里左右就停止了。徐寿等人并不灰心,经反复研究,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修改了汽缸和船身的结构,使轮船可以连续行驶,时速达13 里。木质小轮
船虽“行驶迟钝,不甚得法”,但它的制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开始。
1864 年,徐寿随军械所由安庆到南京。徐寿等人在前次试制轮船的经验基
础上,继续研究改进,于1865 年终于制成了一艘新的木质明轮船,这便是
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实用性蒸汽轮船——“黄鹄”号。该船“载重


二十五吨,长五十五尺,高压引擎,单汽筒,直径一尺,长二尺;轮船的
回转轴长十四■,直径二又五分之二■■;锅炉长十一尺,直径二■六■;
轮船有锅管四十九条,长八■,直径二■,船仓在回转轴后面,机器都集
中在船的前半部”。据《清史稿·徐寿传》记载,“黄鹄”号航速达每小
时20 余里,“造器置机,皆出徐寿手制,不假西人”。1867 年徐寿父子
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作后,继续进行汽机轮船的研制工作。据史载,他们
所研制的轮船有“恬吉”(后改名“惠吉”)、“操江”、“测海”、“威
靖”、“海安”、“驭远”、“澄庆”等号。其中“恬吉”号为制造局于
1868 年8 月制成的第一艘兵轮。该船长十八丈五尺,宽二丈七尺二寸,程
式新颖,制作精良。在吴淞口外近海试船后,又上驶至南京,时速上水行
近40 里,下水行60 里。曾国藩乘船巡航后称该船“坚致灵便,可以涉历
重洋”。“恬吉”号的锅炉、船壳均系自造,汽机是购买外国旧机经修整
后配用的。在修整和装配过程中,徐寿仔细研究了外国汽机的构造,并参
考了西方有关汽机方面的著作,对汽机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和伟烈
亚力(A.Wylie)合译的第一部译著《汽机发轫》,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
的。该书包括蒸汽机原理、锅炉构造、计算功率的数据、蒸汽机的操纵规
程和注意事项等主要内容。该书于1871 年刊行,成为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
蒸汽机的著作。

(2)最早把西方19 世纪以来的近代化学知识系统地介绍到我国,并
首创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通过研制轮船的实践,徐寿进一步认识到,
要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就必须系统地介绍外国一些重要的科技著作。他
“尝谓讲论格致而无成书可考,难以广传”,于是“倡议翻译西书,以求
制造根本”。他到制造局后不久就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条陈四事:一是采煤
炼铁,二是自造大炮,三是操练轮船水师,四是翻译西书。实际上,徐寿
上书的主要意图在于翻译西书。在徐寿积极倡议和亲自筹划下,江南制造
局于1868 年6 月专设一译学馆,聘请傅兰雅(J.Fryer)、金楷理
(C.T.Kreyer)、林乐知(Y.J.Allen)等著名外籍学者任翻译,专事
翻译西方科技著作的工作。因徐寿等人不晓西文,其翻译工作是沿习自明
末清初就已形成的“外人口授,中人笔达成文”的方法进行。徐寿先与伟
烈亚力合作,继与傅兰雅合作。他们配合密切,翻译效率极高。根据目前
已找到的资料,徐寿从1867 年进制造局到1884 年去世的17 年中,共译书
20 多部,专论9 篇,校阅书一部。徐寿最突出的贡献,是与英国学者傅兰
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
《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等6 部重要的化学著
作,系统地介绍了近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工业
化学知识,为中国近代化学和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化学鉴原》是根据D.A.威尔斯(Wells)撰的《化学原理及
其应用》(Wells’ 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ofchemistry)的无机部分,


并增补一些新材料编译的,于1871 年出版。威尔斯的这本书是当时美国流
行的教科书,从1858 年初版至1868 年的10 年中,已修订10 多版。

在翻译过程中,徐寿和傅兰雅第一次提出了化学元素汉译名的原则。
关于这个原则,《化学鉴原》卷一的第29 节“华字命名”中说:“西国质
名,字多音繁,翻译华文,不能尽叶。今惟以一字为原质之名。。。原质
之名,中华古昔已有者仍之,如金、银、铜、铁、铅、锡、汞、硫、磷、
炭是也;。。昔人所译而合宜者亦仍之,如养气、淡气、轻气是也;。。
此外尚有数十品,皆为从古所未知,或虽有其物而名阙如,而西书赅备无
遗,译其意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文之首音,译一华字,
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仍本音。”在这一原则之
中,用单字表示元素之名和加偏旁以别其类的规定,显然是受到中国古代
已有的铁、铜、硫等元素名称的启发而定的。徐寿和傅兰雅的重要贡献在
于他们首创了以西文首音或次音译元素名的造字法。这样,不仅能够对已
知的元素作出满意的命名,而且为以后新发现的元素译名提供了如法炮制
的原则。虽然美国人嘉约翰(J.G.Kerr)和中国人何■然所译的《化学
初阶》略早于《化学鉴原》出版(二书都是在1871 年出版的),但《化学
初阶》借用了徐寿、傅兰雅拟译的部分元素汉译名。所以,列出第一张中
文化学元素表的人是徐寿和傅兰雅。在他们译定的64 个元素汉名之中,有
44 个一直沿用至今。徐寿和傅兰雅在翻译《化学鉴原》等书的过程中,还
编写了两部中西化学名称对照表:《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
中西名目表》,为中国近代化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化学鉴原续编》的内容是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化学鉴原补编》
是一本关于无机化学和化学实验的书,介绍了几种主要元素的性质及其测
定方法,其中已经论述到1875 年发现的新元素镓(Ga)。这两本书主要译
自英国化学家C.L.浦陆山(Bloxam)所著的《无机及有机化学》
(Chemistry;inorganicandorganic;withexperimentsandaparisonofe 
quivalentandmole…cular formulae)。《化学考质》是一本定性分析著作,
译自德国化学家K.R.弗雷森尼乌斯(Fresenius)所著的《定性分析导
论》(Anleitung zur Qualitativen Chemischen Analyse)一书的1875
年英文版。《化学求数》是一本关于定量分析方面的书,译自弗雷森尼乌
斯的《定量分析导论》(Anleitung zur QuantitativenChemischenAnalyse)一书的1876 年英文版。《物体遇热改易记》译自G.福斯特
(Foster)所撰的“由热引起的体积变化”(Changes of volume producedby heat)'收在H.瓦特斯(Watts)所编《化学及其它有关学科辞典》(Adictionary of chemistryandalliedbranchesof otherscience,1875)。。 
中',主要介绍气、液、固体膨胀定律及其应用和膨胀系数的测定方法,是
一部介绍物理化学初步知识的著作。徐寿和傅兰雅精心选译当时的化学名
著,且译文流畅,科学概念较准确,被当时的学术界誉为善本。徐寿不仅


在国内很有声望,而且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日本人对徐寿的译本
颇为赏识,专门选派了柳原前光等几位学者到江南制造局学习,“购载寿
译本以归,今日本所译化学名词,大率仍袭寿本者为多,人以此服其精审。”

在徐寿所处的时代,翻译科学著作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科学工作。
他凭借自已丰富的科技知识和较高的中文素养,创造了许多科学名词,其
中大部分至今仍沿用。

(3)主持创办中国最早的科学教育机构之一——格致书院,并创办了
中国最早的一种科技期刊《格致汇编》。
1874 年3 月5 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W.H.M.Medhurst)倡
议创设格致书院,并拟定15 条章程,确定创立宗旨和筹备事项。他还组织
了一个由8 人组成的创始董事会,中外各4 人,即麦华陀、福弼士
(F.B.Forbes)、伟烈亚力、傅兰雅、徐寿、徐建寅、唐廷枢、王荣和。
徐寿对推动书院建成,功绩最大。他将原拟定的15 条章程修改补充后,又
重新拟定了6 条作为格致书院章程。《章程》中规定每月拟定日期,轮流
讲论格致一切,如天文、算法、制造、化学、地质等门类,书院专讲格致,
不涉及传教。徐寿还两次主持起草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南洋大臣李宗羲
的禀文,以争取得到官方的支持。在得到南、北洋大臣支持后,徐寿与傅
兰雅绘制建筑院舍图样,并作详细估价。他还四处筹集资金,购置各种科
学仪器和教学设备。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书院的房舍终于在1875 年落
成,并于1876 年6 月22 日正式开院。

由于最初几年经费不足,格致书院直到1879 年10 月才正式招生,次
年2 月开始授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
制造等,聘请中外学者来院授课或举行专题讲论。在教学过程中,书院既
重视基础理论的传授,又重视科学实验。那些味同嚼蜡、颇为深奥的自然
科学理论,几经演示,听者豁然开朗,课堂气氛也为之生动活跃。当时有
一位名叫栾学谦的任课学者,曾写过一篇《格致书院教演化学记》,详细
记载了格致书院教学的目的和使用的课本(主要是《化学鉴原》)、讲解
方法以及做化学实验的情况等。

书院除了由徐寿主持入院学生的定期课艺以外,还举办定期科学讲
座。例如,1877 年6 月29 日,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W.Mateer)来院
讲电学原理,并作演示实验,听众达50 多人。在格致书院的主讲授课人和
主事人中,以徐寿和傅兰雅所做的贡献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